【摘 要】目的:探讨后循环脑梗死急性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对78 例后循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抗血小板治疗方法、吸烟史、饮酒史、血压、空腹血糖、性别、年龄、高血脂、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梗死发生部位、疾病类型等,将所得结果经专业软件完成统计学分析后获得结论。结果:78 例后循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后,其中29 例(37.18%)预后良好,49 例(62.82%)预后不良,患者预后效果主要与发病至给药间隔时间、血糖、血压(舒张压、收缩压)、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P<0.05)。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后循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后预后效果影响因素,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尽量提高其临床疗效及预后。
【关键词】后循环脑梗死急性期;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714.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7-125-01
后循环脑梗死(posteriorcirculationcerebralinfarction,PCCI)是一种特殊的脑梗死类型,发病率约占脑梗死患者总数的10%-20%。本文为提高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疗效及预后,特选取后循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78 例)给予临床研究,探讨后循环脑梗死急性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影响因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78 例后循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中男性46 例、女性32 例,年龄18 至91 岁,平均年龄(58.32±2.11)岁,病程26 至70h,平均病程(39.09±3.15)h。
1.2 方法1.2.1 研究方法对78 例后循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抗血小板治疗方法、吸烟史、饮酒史、血压、空腹血糖、高血脂、性别、年龄、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分]、梗死发生部位、疾病类型等。分析方法为询问患者本人及家属、向当事接诊医护人员咨询、查阅本次就诊相关资料等。将所得结果经专业软件完成统计学分析后获得结论。
1.2.2 抗血小板治疗就诊后对78 例后循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治疗措施(未实施溶栓治疗),内容包括低流量吸氧(补充氧供)、补液(维持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度平衡)、控制血压、降脂、维持血糖稳定、甘露醇脱水(特指伴脑水肿者)、改善脑供血,30mg 依达拉奉(吉林省博大制药有限责任公司)+100ml 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日2 次。入院7d 内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其中阿司匹林肠溶片(BayerHealthCareManufacturingS.r.l.)每日给药1 次、每次口服剂量为100mg,氯吡格雷(赛诺菲-圣德拉堡公司)每日给药1 次、每次口服剂量为75mg。待连续给药7d 后改为单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或氯吡格雷长期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将上述研究所得数据经专业软件包(SPSS)给予相关分析(统计学),以x_±s 表示计量资料(t 检验)、X(%)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当数据对比显示P<0.05 则提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78 例后循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后,其中29 例(37.18%)预后良好,49 例(62.82%)预后不良,患者预后效果主要与发病至给药间隔时间、空腹血糖、血压(舒张压、收缩压)、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研究表明,后循环脑梗死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生活习惯、结构、压力、环境等)不断变化,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有研究显示[1],静脉溶栓是临床首选后循环脑梗死急救方法,对于发病至就诊间隔时间小于4.5h 者应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而发病24h 以内前来就诊者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判断是否实施静脉溶栓治疗,但发病至就诊间隔时间超过24h 则不宜给予静脉溶栓治疗,需尽早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有学者提出,由于患者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后循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后将获得相应的预后效果。本文研究可知,78 例后循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中29 例(37.18%)预后良好,49 例(62.82%)预后不良,患者发病至给药间隔时间越长、空腹血糖越高、血压(舒张压、收缩压)越高、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则其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后预后效果越差,与吴钢[2]等人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后循环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后预后效果影响因素,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尽量提高其临床疗效及预后,值得今后推广。
参考文献:[1]鞠奕,王拥军,赵性泉,等.后循环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病后1年观察[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8(1):684.[2]吴钢,许映雪,胡志坚.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可能影响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5,14(1):37-42.
论文作者:张岚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8
标签:患者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脑梗死论文; 格雷论文; 急性期论文; 抗血小板论文; 因素论文; 《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