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实证分析--以陕西省为例_实证分析论文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实证分析——以陕西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陕西论文,实证论文,为例论文,成绩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JEL分类:I28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249(2008)009-0042-008

一 引言

农村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是针对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的教学网点分散、教育投资大、不利于教师优化组合等问题而出台的一项政策。我国大规模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有两次:第一次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农村初、高中为重点,撤并了一批规模过小的“麻雀校”。第二次是在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出台后,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据2004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04年我国共撤减农村小学3.17万所,初中973所,累计减少的中小学校已达4万多所(庞丽娟,2005)。几年过去了,该政策的执行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标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并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 文献回顾

Zhuo(2006)发现,农村学校撤并以后,随着教学网点的减少,教学布局逐渐趋于合理,教学条件也得到了改善,更多贫穷的孩子有机会享受比较好的教育资源。国内比较多的研究集中在合并的定性研究方面,如高海燕(2006)发现,合班并校之后部分学校出现了教室危机,学校的特种教室被占用;班额的急剧增加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及工作负担等。另外,罗银利(2006)发现,我国某些地区的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从节约教育资源、减轻财政压力的角度指导学校布局调整和撤并,因此在调整中存在着一刀切的做法。尽管如此,范先佐(2006)仍然认为,此轮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和撤并是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自然选择、农村城镇化的必然结果和农村生源减少的客观要求,其调整的动力在于追求效益、重视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这是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然而,有关合并对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相对还非常少。

与国内大规模的、政府主导的学校合并不同的是,国外的学校合并或调整多是在人口结构变化或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自发形成的,因此,国外对于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学校为什么要调整及调整的标准等方面。一般而言,学校布局及调整的标准通常有两个:一是学生上学的距离,二是学校覆盖的服务人群数量(石人柄,2004)。然而,实践中,这两个标准似乎存在着矛盾,因为学校覆盖的人群越大,学生上学的距离将会加大,从而导致学生辍学率上升(Douglas,2003;Filmer,2004)。由于国外学校的合并多为自发形成,因此直接研究合并对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非常之少。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认为,学校布局调整将直接导致学校规模变大或缩小了(或者班级规模变大或缩小),这有可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与我国合并学校之后的结果非常相似。因此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将会对评价我国小学合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国外关于学校(或班级)规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的研究是从1950年代开始的,但其研究结果并不一致:Conant(1959,1967)、Haller et al.(1990)发现学校规模和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有正相关关系,即学校规模越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越好;然而,Spearritt(1987)却没有发现这样的关系;以后,Luyten(1994)、Lamdin(1995)又发现了关于学校规模和学习成绩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在充分考虑了学生背景、学习动机和学校文化等因素后,Mok and Flynn(1996)、Irmsher(1997)指出,学校规模和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原因是较大规模的学校将有助于招募到更好的教师、提供更多样化的课程及更好的学习辅助设施如计算机室等。然而,他们同时也指出,如果在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方程中再增加一些变量,学习成绩和学校规模之间的这种正向关系就有可能改变,原因是规模较小的学校也非一无是处:小规模的学校有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个人联系,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供更多的发挥学生领导才能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小规模的学校对那些本身能力较差的学生是有好处的。这些研究表明,学校(或班级)规模和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有可能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

从以上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回顾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学校布局调整这个问题,国内的研究更偏重于定性研究,即指出合并会产生哪些问题,而关于合校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的关系的研究如果也仅限于定性角度的论述,则不利于决策者掌握更多的、更准确的、来自实践的证据;国外的研究则更偏重于学校(班级)规模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方面,但在合并背景下对该问题的研究也非常缺乏。鉴于此,本研究试图使用国外比较成熟的定量分析方法,对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和撤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三 数据

(一)调查方法

本文使用数据基于2006年9月福特基金资助、西北大学西北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对2003年陕西省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情况的调查。本调查涵盖6个样本县、12个样本镇,在确定样本县的基础上,按照随机原则每县抽取2个样本镇,在每个样本镇随机选取3个样本小学(其中包括1个合并小学和1个未合并小学,还有1个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可以是合并小学也可以是未合并小学),调查涉及的样本小学共计36个,我们同时对这36个样本小学所在的六年级全部学生进行了书面调查访问,涉及调查学生1653个。访问的信息不仅包括他们合并后(2006年)学校基本面情况、教师、学生等信息,还包括它们在合并实施前一年(2002年)的情况。由于数据同时涵盖合并学校和未合并学校在合并前后的信息,因此构成了一个面板数据(Panel Data)集,这为利用计量经济方法评价农村小学合并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

(二)数据的统计描述

本文选择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因变量。为了综合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我们使用的学生一年级和五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语文、数学平均成绩,因为通常第二学期的考试是全乡通考的,且统一阅卷的。我们的统计数据显示,合并学校和未合并学校的学生在个人特征和父母特征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本研究用学生的家庭拥有的耕地面积作为家庭资产指标,我们发现,合并学校和未合并学校的学生家庭拥有的耕地面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学校特征方面的指标的差异也非常显著。以往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水平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Glewwe,2004);更多的家庭资产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有哥哥姐姐的孩子的学习成绩显著高(Brown and Park,2002)。这些研究表明,父母的人力资本、家庭经济状况、学生性别、是否有兄弟、学校与家距离、班级规模等均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我们需要将学生的个体特征、父母特征、家庭特征及学校特征作为控制变量来衡量学校合并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四 方法

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大规模的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将会对学生成绩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计量分析中,我们将应用“倍差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 Estimation)对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倍差法基本思路是将调查样本分为两组,一组是政策作用对象——合并学校,即“作用组”,一组是非政策作用对象——未合并学校,即“对照组”。根据作用组和对照组在合并前后的相关信息,可以计算合并学校(作用组)在合并前后某个指标(如学习成绩)的变化量,同时计算未合并学校(对照组)在合并前后同一指标的变化量,然后计算上述两个变化量的差值(即所谓的“倍差值”),就可以反映政策对合并学校的净影响。倍差法因其操作简单且逻辑清晰,在公共政策分析和工程评估中被广泛使用,在其操作过程中,一些不随时间变化(如性别)或随时间同等程度变化(如年龄等)的变量被差分掉了,从而剔除了由于一些不可观测因素存在而导致的估计误差,因此倍差法经常作为消除计量分析中内生性的一种手段而被广泛使用。

五 模型及估计结果

(一)模型

在倍差法原理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将完整的估计模型写在下面:

由于在我们的数据里同时包含着合并学校和非合并学校的信息,而这两组观察值的个数并不相同,因此非常有可能隐含着异方差问题,这个猜测在我们以后的检验中得到了验证,因此在对模型进行估计时,我们使用了Robust回归处理这个问题。我们在先后控制了儿童特征变量、父母特征变量、家庭特征变量、学校特征变量及单纯控制合并和时间特征变量的基础上分别对方程做了五次回归,回归结果见表2。

(二)回归结果

1.儿童性别和儿童年龄无论在哪个回归方程中对成绩的影响均非常显著。同时,男孩的平均成绩明显地比女孩高1.72~1.95分左右,这与我们通常认为的在小学阶段女孩成绩高于男孩的直觉不符;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学习难度的增大,与一年级相比,学生在五年级的平均成绩明显下降了,大约平均下降了2.3分左右。

2.父亲的教育程度对孩子的成绩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父亲的教育每增加一年,孩子的学习成绩将显著增加0.26分;母亲的教育程度与孩子的学习成绩呈负相关,但不显著。

3.家庭特征的所有变量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均呈负向关系,其中家庭中的耕地面积每增加1亩,孩子的学习成绩会显著下降0.08分,可能的解释是家庭耕地面积越大,父母或家人花费在耕作上的时间会相应增加,因而辅导孩子的时间和精力会减少,因此对孩子的学习关注减少,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家庭人口数量的作用与耕地面积的作用类似但不显著;如果孩子没有兄弟姐妹,将会使孩子的学习成绩显著下降0.61分。这个结论和Brown and Park的结论相似。

4.学校合并后,家与学校距离变远将会导致孩子用在上学路上的时间加长,从而减少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有可能导致其学习成绩下降但并不显著;学校合并使得农村小学中一些非常小的复合班被合并,导致合并学校的班级规模随之扩大,合并学校的教师因此不能很好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会下降,这说明班级规模与学生成绩是呈负相关关系的;但班级规模也并非越小越好,因此适当的班级规模是必要的,这就是为什么班级规模的平方项的系数为正的原因。对学校规模的指标结果的解释与此类似。这验证了我们对学校规模、班级规模与学习成绩之间非线性关系的判断。值得一提的是“原来同学人数”这个变量,这个变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起到了正向作用,即原来的同班同学人数每增加1人,学生的学习成绩将明显提高0.09分。

5.学校合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的政策效应并不明显。从单纯的合并因素看,合并学校的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未合并学校的学生成绩高,但并不显著。从时间因素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绝对学习成绩显著下降了,原因是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学习难度的加大,考试越来越难,因此,绝对成绩降低也就很好理解了。相比这两个因素,我们更关心的是时间和合并因素的交叉乘积项的系数,因为这个系数代表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合并政策究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是衡量合并政策的关键。在分别控制了学生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学校特征变量后,我们的回归结果显示:由于合并,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上升了但并不显著;但在有合并因素与父母特征因素的回归中,这个结果又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即由于合并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了,但结果也不显著。由于这两个不同方向、且在统计上都不显著的结果的存在,使得我们无法得到合并政策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确定的结论。

于是,我们对所调查的数据又重新进行了梳理,试图在数据中找出合并效果不显著的原因。因为在此之前我们一直强调,此轮国家对农村小学布局进行调整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调整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布局以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而通常衡量教育质量的比较直观的表现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我们的调查结果却不能有效地支持这个假设。是我们的模型设定有问题,还是数据质量的问题,抑或是考察的时间太短使得问题表现得不明朗呢?我们需要给予这个结果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我们将从合并和未合并学校软、硬件两方面找寻答案。

①从硬件看,与2002年相比,2006年合并小学和未合并小学在硬件设施方面均有改善,但在阅览室、电教设备、学校后勤保障方面未合并小学甚至要好过合并小学,这隐含着这样的可能,即合并学校时政府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照,或是被合并学校原本的基础薄弱,因此即使学校合并,在硬件上的改善也并不明显。

②从软件方面(即教师素质、小学师生比两方面)看,2002年至2006年,合并学校的师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初中学历和中专学历的教师的比例与2002年相比有了明显下降(下降了63%),而大专学历的教师比例则显著提高(提高了138.9%),甚至还有一定比例的大学本科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充实到小学教育中来,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与其对应的未合并学校,其师资构成的变化也非常类似,甚至某种程度上还好过合并学校,如大专教师的比例就比合并学校的比例高(高4.4%)。师生比一直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合并以后,师生结构的比例的确比合并前提高了,说明每个教师负责的学生数量的确增加了,从2002年的6.19增加到2006年的6.51,增幅为5%;而同期未合并学校的师生比也显著提高了,从2002年的6.25增加到7.7,增幅为23.2%。未合并学校师生比的增加幅度比合并学校要大得多。

合并学校和未合并学校在软、硬件方面并不显著的差异可以部分地解释合并政策对学生成绩并不明显地提高或降低的结果。从另一个角度看,作为推动学校合并的决策者,其初衷是希望能平衡教育资源,而不是人为拉大教育差距,因此一个不显著的结果有可能更符合实际情况与政策预期。

六 政策含义

(1)父亲的教育程度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我们的回归结果看,父亲的教育程度会明显地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家长希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文化的父亲似乎更应留在家里而不是外出务工。然而,这却与我国传统的家庭分工(男主外、女主内)格局不符;不仅如此,合并学校以后,面对渐高的子女教育成本(如额外增加的交通、食宿费用等),父亲又很难心安理得地留在家里,而一个有十多岁孩子的农村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上又无丝毫优势可言,这个矛盾的存在使得同时提高农村家庭收入与提高孩子学习成绩似乎变得不可能。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我们希望提高合并后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能够提供的政策建议有三个:其一是鼓励农民提高自己的文化程度,但实际上这对于已届中年的父母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其二是发展地方经济,使父母能够不离家地找到打工工作,这样既可以照顾到孩子的学习又能提高家庭收入;其三是如果父母不得不离家打工的话,鼓励其带孩子一起外出,政府需要做的是鼓励农民务工地能热情地接纳这些外来的孩子入学,使其也能享受当地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达到提高其学习成绩的目的。

(2)学缘关系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在合并学校及合并班级时应注意新旧学生搭配,以保证每一个班里都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来自原来学校。我们的结果显示,原来同学人数的多少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合校时如果将被合并的学生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合并班级里,将有助于提高其合并以后的学习成绩,而这是非常容易做到且效果很明显。因此,在具体进行学校布局调整时应对该问题予以关注。

(3)学校规模和班级大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合并时应注意掌握适当的规模。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将会产生一定的规模效益,如节约教育成本、在一定范围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但也非越大越好,因此在推进学校合并时应控制学校的规模,不能盲目扩大;班级规模与此类似,这就提示学校合并的政策者要掌握适当的规模,避免在合校中出现学校或班级规模过大或过小的现象。

标签:;  ;  

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实证分析--以陕西省为例_实证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