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破坏惨烈,污染怵目惊心——救救渤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渤海论文,怵目惊心论文,惨烈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星汉粲烂,若出其里……”
站在波涛起伏的渤海边,诵读这脍炙人口的今古名篇,一种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
当我们随“’98中华环保世纪行/建设万里文明海疆”记者团一起走完环渤海的三千多公里的陆路,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渤海的壮观、博大、美丽,也对她因现代工业发展所遭受的污染而感到震惊。
污龙齐闹海 渔汛今安在
数千年来,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在人们的不断索取中,渤海仍然能够依靠自身的净化能力和与黄海的水体交换实现良性循环。然而由于现代工业文明日新月异的发展,陆源污水污物大量排入和人们过度的索取,渤海自身的良性循环已经被打破,渤海生态环境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危机。
国家海洋局资料显示:1980年到90年代中期,每年通过排污口直接排入渤海的各种废水近28亿吨,这还不包括黄河、辽河、海河等40多条河流携带的工业、生活废水。其中主要污染物,包括COD(化学耗氧量)、油类、铵氮、重金属、挥发酚(强致癌物质)、氰化物(剧毒物质)、砷(剧毒物质)等每年排海量都在70万吨以上。在渤海水体中,污染物超标的海域正在逐年扩大,1995年达到4.3万平方公里, 占渤海总面积的56%。1997年海洋污染调查结果显示:渤海有机氮超标率为66%,无机磷超标率为68%,油类超标率为63%。专家们认为,渤海被污染的状况至今没有好转。由于遭受污染和过度捕捞,渤海已无渔汛可言,分布在辽东湾、莱州湾、渤海湾的毛虾、梭子蟹、海蜇等生物资源急剧减少。
沧州市一位人大主任说,50年代刚解放那会儿,渤海里的鱼多得捕不完,那时渔船也小,经常一网下去,鱼满满的,拖都拖不上来,有时没法只好拿刀把网砍破,把鱼放走。现在可好,一条船有时一天都打不了几条鱼。打不上鱼就在网上想办法,很多渔民使用“绝户”网,把鱼孙子都打上来吃了,把渔业资源都给毁了。
据锦州地区有关部门统计:辽西走廊葫芦岛有造船、冶金、石油、化工等国有大型企业35家,既是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渤海近海海域污染最严重的地区。锦州湾每年接纳工业污水3000多万吨,这里作为虾、毛蚶及一些经济鱼类的产卵场和育幼场的功能早已消失,有7平方公里的海域没有生物,成为“海洋荒漠”; 直接流入锦州湾的五里河年排污量大大超过年径流量,镉、铅、锌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数倍至数千倍,河底质中含汞估算约有90吨,7000多亩滩涂已经成为无生物的“死滩”。1997年锦州湾海域营养盐污染状况持续加重,石油类超标率达94%,工业废渣以每年10米的速度向湾内推进。
辽宁有关部门报告:全长96公里的大辽河从营口市流入渤海辽东湾,每年入海水量为5.9亿吨,排放污染物总量达330万吨,辽河进入营口段前,水质已经受到严重污染,水质超过5类水体标准。另外, 大清河、熊岳河、浮渡河、沙河、大旱河每年入海量为5.4亿吨, 排放污染物总量达9万吨。
沧州市政府报告:流经该市的8条主要河流不少河段水质低于5类水体标准,每年直接向海洋排放污水2.2亿吨。
据不完全统计,渤海沿岸三省一市沿海养虾池约有170多万亩, 由于许多地区大面积虾池集中连片,使渤海超负荷生产。高密度放养使投饵量增加,换水量加大,造成富营养废水大量排放,加剧了近海海域的污染程度,导致近海资源衰退,经济鱼类产量下降。带鱼、黄花鱼、快鱼已经绝产。
此外,石油勘探、采油作业等也不同程度污染了海洋。
渤海已成为富营养化十分严重的区域,赤潮事件频发,持续时间长,扩散面积大,造成的经济损失惨重。渤海水体中无机氮和无机磷的含量超过一类水质标准的区域逐渐扩大,至1995年已达渤海总面积的56%。在辽东湾、秦皇岛附近海域、渤海湾、莱州湾、渤海海峡等区域,均发生多起赤潮,自1990年6月到1997年6月,渤海发生赤潮数十次,影响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如1989年10月河北黄骅市、唐海县及天津塘沽沿岸海域发生的赤潮面积达1300平方公里,造成损失3亿多元;1990年渤海发生大规模赤潮5次,面积近1500平方公里;1995年莱州湾、辽东湾和芷锚湾发生的赤潮达200平方公里。
观念不转变 海清何时现
比污染现状更为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地区的干部在海洋环境问题上的无知、麻木和不负责任。7月上旬,’98 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团在山东省龙口采访,记者在海边看到,泛着白沫的红色污水从一家造纸厂的直径约一米的大口径管道喷涌而出,把大片海域染成红色;另一条排污管道则由10多家企业共用,酱油色的发出刺鼻味道的污水不断流出。据介绍,排污口附近约6万平方米海域已经没有任何生物。 下面是记者在现场与当地环保局长的对话:
记者问:这家造纸厂污水排海已经21年,为什么至今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环保局长振振有词:经济不发展,怎么有钱来治理?
记者又问:为什么没有按规定要求企业停产整顿?
环保局长反问:11家企业关门,这么多职工吃饭问题怎么解决?(记者采访后不久,这家工厂已经被当地政府下令停产治理,这位局长也被免职。)
职工吃饭问题的确是个大问题,然而子孙吃饭的问题则是个更大的问题。渤海一直在为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默默奉献,难道今天要让她断送在我们手里?
专家指出,现在有一种糊涂的观念是,陆地上不能污染,污染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海洋有无限的自净能力,污水污物进入海洋不会有大的影响。基于这种认识,环境污染治理是先陆地后海洋,重陆轻海。这种把海洋作为垃圾场的观念是不科学的。目前,随着全球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的压力日益加重,海洋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筹码。如果我们继续忽视海洋环境,则无异于自断后路。我们不能忘记濑户内海、东京湾、里海、地中海、波罗的海、白令海留给世人的教训,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黑色发展道路。
海洋专家们发出警告:由于渤海是我国的内海,平均水深只有18米左右,水体交换能力很差,约200年左右才能彻底交换一次,因此, 海水一旦被污染,很难得以净化。
渤海已经病魔缠身,面临沦为“死海”的危机。
救救渤海!人民发出了这样的呼声。
重新认识渤海 珍惜蓝色国土
渤海总面积7.7万平方公里,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268个, 沿岸注入渤海具有常年径流的河流40多条,年径流量720亿立方米。
渤海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现已查明的生物有600多种,其中对虾、海参、鲍鱼、梭子蟹等海珍品闻名于世, 整个海域均为捕捞区, 沿岸2000多平方公里的滩涂和辽阔的浅海水域,为海水养殖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渤海区内矿物资源、油气资源的蕴藏量也十分丰富。
渤海沿岸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20多处旅游胜地和许多优美的海滨浴场,如一颗颗光彩夺目的珍珠镶嵌在海岸。
环渤海沿岸有11个地级市、15个县级市、18个县区,沿海岸市县人口已经达到3688万,而区域内辽宁、河北、山东和天津三省一市人口已达1.98亿。如果从环渤海综合经济区看,涉及的地区包括河北、辽宁、山东、山西四省,内蒙古自治区七个盟市和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土地面积约11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2%,人口约2.4亿,占全国人口的20%,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其经济辐射力直接影响到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三盟一市。渤海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基地、海洋综合开发基地和海洋人工生态系示范基地,已利用和可利用的功能区达293个,包括港口区、旅游区、油气区、养殖区、捕捞区、 盐田区等。渤海沿岸已形成了以海洋资源为基础的大中城市群和海洋产业群,主要海洋产业产值从1986年的64亿元上升到1995年的449亿元, 占渤海沿岸市县工农业总产值的近8%。专家认为,在确保环境的前提下,如果将渤海功能区有效利用起来,渤海的海洋产业产值将占环渤海工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并带动海洋新兴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可使环渤海地区新增就业岗位2000万个。
渤海的污染防治是时代的迫切要求,不仅因为渤海区域的港口、油气、渔业、盐业、旅游等海洋资源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也是因为渤海资源是沿岸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存的最重要的支撑系统,是环渤海综合经济区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筹码。
局部分散治理 难缓渤海危机
近年来,沿海各地已经陆续采取了一些治污措施,一些区域性陆源污染综合治理方案已经或准备出台,一些治理污染的好典型、新观念已经脱颖而出:
锦州湾沿岸聚集着众多大型冶金、石油、化工等企业,每年有3000多万吨污水排入湾内,30多万吨工业废渣堆放在岸滩。1996年,葫芦岛市政府开始对污染大户葫芦岛锌厂进行综合治理,大型污水综合处理厂正在建设中。
在辽东湾,沿岸工矿企业集中,沿岸排污口多达60余处,1996年大连市开始全面整治,染料厂、油脂总厂等污染大户开始搬迁,其他排污企业也加大了治理力度,目前已初见成效,湾内原有的“红水、黑水、黄水、米汤水带、米汤水团”等现象已彻底消失,全湾水质明显好转。
在山东北部渤海湾的一片盐碱滩上,鲁北化工集团——一家年创利税8000多万元的大型企业,以独创的工艺技术实现了海水综合利用,在生产过程中废水、废渣全部被回收利用,形成海水养殖、化工生产和水泥生产一条新的绿色环保产业链,把发展与环保融为一体。
莱州湾畔,莱州市黄金冶炼厂厂长张安康“零排放”的思考打破了黄金提取必定排放含氰废水的传统思维定式,工厂共投资270 多万元,与清华大学合作,终于在黄金生产过程中实现了含氰废水的“零排放”,废水中的氰化物和重金属等被全部回收后重新使用,在这一领域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尽管沿海各地已经采取了不少治理措施,有些地区局部也初见成效,但由于陆源污染区域的不断扩大、科技水平的制约、海洋环境保护法律的缺陷、人们认识上的差距等主客观因素,总体上仍然未能阻止渤海环境继续恶化的势头。
海洋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渤海急需治理的程度,绝不亚于内陆的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滇池、太湖、巢湖)。应尽快将整治渤海污染的问题纳入国家整个跨世纪绿色工程当中,把渤海的污染防治和资源开发列入国家整体计划之中。
加大监督力度 加快海洋立法
今年6月8日,由国家十几个部委联合发起,全国人大环资委具体操作、直接领导,21家中央新闻单位20多名记者组成了“建设万里文明海疆”记者团,带着领导和人民的重托,从北京出发,沿18000 公里海岸线采访。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围绕海洋而组织的舆论监督与执法监督并举的采访活动,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李鹏委员长在对“建设万里文明海疆”宣传活动的批示中指出:“表扬好的和批评揭发坏的都要做”,环境保护“需要的是踏实的工作”。邹家华副委员长在一份有关锦州湾海域治理污染的简报上批示:“为了建设文明海疆,也为了子孙后代,再接再厉,争取在2000年做到达标排放。”
在第一阶段采访期间,国家海洋局为了与记者团的采访活动形成合力,对在此期间进行的第二次渤海联合执法行动进行了调整。新闻记者与海监人员并肩工作,相互协作,大大增强了执法监督与舆论监督的力度。
结束采访后,中华环保世纪行组委会邀请部分海洋专家和有关领导于7月中旬在烟台召开“渤海环境污染防治专家座谈会”, 与会专家提出一系列建议:
——国家应加强海洋立法工作,建立中国的海洋法律体系。在《海洋环境保护法》修改的基础上,尽快制定《渤海污染防治法》,并由环渤海三省一市共同制定实施细则,从立法上为渤海治污奠定基础;
——为使环渤海地区环境得到有效管理,由中央各有关部委会同沿渤海三省一市共同组成“环渤海地区环境整治委员会”,负责环渤海地区海洋开发和环境保护,使治污工作在组织上有所依托;
——对海洋环境执法比较分散的渔政、海监、港监、边防、税务等实行统一领导;
——由国家立项,增加对渤海地区治污工作的资金投入,把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纳入知识经济的轨道,以高科技振兴海洋,同时组织有关部门参加,确保渤海污染治理工作逐步落实;
——加强对海洋环境意识的宣传力度,树立并普及海洋也是国土的观念,要像爱护陆地一样珍惜蓝色国土。
专家们的建议已经引起全国人大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998年是国际海洋年,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渤海带入21世纪?是一个物产丰富、蔚蓝洁净的内海,还是一个大污水池、垃圾场?我们必须作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