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金融监管维护区域金融安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监管论文,区域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五”计划建议明确指出:要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要确保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指出,在新的发展时期,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深化金融企业改革,改进金融服务,整顿金融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和改进区域金融监管,维护区域金融安全,保持金融稳定,是顺利推进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必要条件,更是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重要保证。
一、抓住加入WTO所带来的改革与发展机遇,迅速增强我国金融业的竞争能力、监管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金融制度、金融结构和金融运行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竞争能力、金融监管能力及金融宏观调控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加人WTO后的金融开放竞争及金融国际化的格局。这主要体现在:(1)从我国金融业的竞争能力看,目前最致命和最紧迫的还不在于资产质量差、资本实力弱和盈利水平低,而在于治理结构扭曲,经营机制僵化,业务创新滞后,管理水平低下,专业人才短缺。(2)从我国金融业的监管能力看,其主要薄弱之处在于:一是金融监管法规比较杂乱、滞后和笼统,其系统性、配套性、适时性和操作性不强;二是金融监管组织体系不够合理,层次过多,上下分割,力量分散,资源不能共享,重复监管与监管真空并存,从而造成监管资源的浪费和监管效率的损失;三是尚未真正实现持续性和审慎性监管,还不能在严格的审慎会计与审慎监管制度的基础上,实现对金融风险的准确识别、评价和预警。(3)从我国金融业的宏观调控能力看,虽然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及利率等已成为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实现货币稳定目标的主要政策工具,但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汇率形成机制,利率形成机制,以及利率与汇率政策的协调机制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为尽快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竞争能力、监管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抓住加入WTO所带来的改革和发展机遇,应对开放和竞争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加快以下方面的金融改革与创新:一是加快金融机构产权制度的改革,真正落实和履行所有者的权利与责任,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二是加快金融机构干部、人事、劳动、工资体制的改革,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完全按竞争性的公司企业模式进行经营管理,真正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三是加快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真正把监管的重点转到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系统、风险识别评估、资本充足水平和市场约束方面上来,在此基础上,积极支持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发展;四是加快金融宏观调控传导机制的改革,特别是汇率机制与利率机制的改革,强化中央银行对汇率、利率及货币供应调节的主动性、及时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增强防止外部冲击的能力,以保持人民币币值及金融体系的稳定。
二、按照国际标准,建立我国金融安全网系统
金融安全网是一个保护金融体系安全的一系列精密机构的体制系统。金融安全网应当是一系列保护措施,它是设置在金融危机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环节,是阻碍危机蔓延的一系列保护措施。全面建立我国金融安全网系统的建议包括:
首先,按照国际标准,建立金融系统内部的安全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99年5月开始实施“金融部门评估计划”来对其成员国金融体系的稳健程度加以评估,并把它作为其监测工作的组成部分。我国可以借鉴这一系统来评估金融体系的稳定状况。从广义上讲,宏观审慎性指标是指用来衡量一个金融体系健康与稳定程度的指标,它们可以帮助各国对其银行体系中存在的导致危机的脆弱性进行评价。近年来,人们为这些指标做了越来越多的工作,这已成为强化国际金融架构诸项努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套系统中,对金融部门稳健程度予以监测的指标是宏观审慎性指标。宏观审慎性指标由两类综合指标组成:一类是有关单个金融机构健康状况的微观审慎性指标;另一类是与金融体系稳健性有关的宏观经济变量。当两类指标均反映出脆弱性存在的时候——也就是说,当金融机构虚弱而又面临宏观经济冲击时,金融危机常常会发生。用以反映金融体系当前健康状况的指标,主要来源于把反映单个金融机构稳健性数据予以加总处理。它关注一家金融机构的六个方面:资本充足度、资产质量、管理能力、盈利性、流动性以及对市场风险的敏感程度。
其次,吸取经验和教训,尽快建立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虽然存款保险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它鼓励了被保险机构的冒险行为;鼓励了存款者忽视机构的运作和监管机构的干预等。但在我国的银行体系占据着整个金融资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客观状况下,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维护区域金融安全是十分必要和关键的。因为:第一,我国目前正在探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第二,我国由于历史、文化和制度的原因所带来的道德风险普遍存在。如果存款保险制度与道德风险之间存在某种必然联系,我们推出存款保险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制度的设计与相关配套措施的搭配,使存款保险制度真正能起到保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的目的,而不是相反的效果。为此,在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上,应注意对银行自身风险控制的强制要求,并因此规定存款保险的额度和范围。
再次,建立整体金融安全调控系统。经济运行的状况集中体现在金融领域。因此,要保障金融稳健运行需要包括更广范围的内容,包括总量与行业增长数据、国际收支的趋势、通货膨胀的水平与波动性、利率与汇率、信贷增长、资产价格(尤其是股票与不动产价格)的变动。指标还应该涵盖以下变量,包括金融市场之间的相关性、宏观经济特征的相似程度、贸易影响、投资者行为的传染等等,它们会影响一国金融体系对危机跨国传染的脆弱性。在监测宏观审慎性指标时,不仅应该评估银行体系的稳健程度,而且还要评估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证券市场的稳健程度——如果它们具有系统关联性的话。一个有效的金融安全网应当在各个环节上有效阻止危机的发生和蔓延,这就要求调控系统包括:金融体系及市场的结构;会计准则及披露要求;贷款分类、提取准备金、收入确认的原则以及其它审慎性监管规定;对金融机构监管的质量;法律基础设施;激励结构及安全网;自由化及放松管制等等。
三、把握金融安全与全融发展的均衡点,加强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
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要找到金融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均衡点,既能保证安全,又能持续发展。这是一种多个参数、多个层面、多个机制相互依存和作用的决策与协调过程,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和决策。
——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主流中把握两者的均衡点。金融风险管理的出发点是要维护一定的经济金融的安全和秩序,保证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风险有很大的感染性,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的金融危机会通过汇率、贸易和资本等多种渠道影响其它国家和地区,这被称为溢出效应。因此,当国际上,特别是经济交往关系密切的国家或地区出现金融危机的时候,本国就应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抵御,避免受其溢出效应之害。
——从本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中把握两者的均衡点。在经济发展滞缓甚至滑坡时,货币政策上应适当放松。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金融风险因素也随着增大,金融风险的管理力度可适当加强,但是这种加强应当是有区别、有针对性的。金融资源的配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要求。
——从不同行业风险影响程度的比较中把握两者的均衡点。银行、证券和其他多种投资金融机构由于市场的易变性和激烈的竞争,风险日益增大。通过风险管理加强金融体系的健全和安全,同时要让银行业有更大的经营活动空间,走出经营困境,妥善处理为数巨大的不良信贷资产,提高盈利水平。
——从金融主体激励和约束机制对称中把握两者的均衡点。所有金融企业必须具有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这两者必须基本对称。如果激励大于约束,约束起不到作用,金融风险的威胁就会增大,金融秩序就会不稳定;反之,在约束大于激励的情况下,则能有效控制风险,但是,激励失效,发展缺乏动力。
——从金融风险水平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把握两者的均衡点。金融风险与效率有多种不同的组合。在实际选择中总希望有效率大于风险的方案。金融风险管理是要控制金融损失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控制过度,比如经营范围限制在十分狭窄的空间,业务制度不适应经济形势要求,经营和管理权力过于集中,就有可能走向反面,导致低效率,失去发展机会,阻碍发展速度。
四、努力改善区域金融环境,推进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向纵深发展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当中,环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融业经营管理现状,制约了金融业经营战略的取向,影响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因此,环境问题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
1、信用环境是金融支持的基础。现代社会中的信用,已不再仅仅局限于道德范畴,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信用环境问题实际上就是各种信用的互动关系及制约因素的总和。在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信用环境问题当中,最为突出的是企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矛盾与危机。银行信用与企业信用的矛盾激化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一是银行与企业交易成本高。由于银行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企业信用等级的下降,银行面对高比例的不良贷款比例,不得不强化信贷管理制度,发放贷款的程序更加复杂,手续更加繁琐;二是迫使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转移经营战略。因为金融债权得不到落实,部分县市的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已经撤并,相当一部分县市分支机构已经失去了贷款审批权限;三是企业面临资金困境。部分企业由于缺乏金融支持,其资金需求面临困境。四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遭到破坏,诚信的社会道德体系面临严峻的考验。重塑银行信用与企业信用的良好关系,重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必须依赖银行、企业、政府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市场经济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经济,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不仅是金融支持经济的基础,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得不面对并破解的难题。
2、经济秩序是金融支持的条件。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规范的经济秩序则是金融支持的必要条件,是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前国家正在切实整顿和规范经济秩序的背景下,区域经济领域中紊乱的经济秩序的改观是可以预期的,但经济秩序整治毕竟是一项长期工作,对于潜伏的影响经济秩序稳定的深层因素,必须引起高度关注。一是地方市场分割倾向愈演愈烈。所谓地方市场分割,主要是指一国范围内各地方政府为了本身的利益,通过行政管制等其他手段,限制外地资源进入本地市场或限制本地资源流向外地市场的行为。二是企业改制中逃废金融债务触目惊心,已经成为金融市场秩序紊乱中的一个焦点问题。三是基层银行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亟待制止。
3、政策环境是金融支持的活力。经济、金融运行当中一些关系还没有真正理顺,一些政策的设置还没有调适到位,还没有真正适应经济金融的现实需要。为此,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切实转变地方政府职能,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为金融支持搭建一个坚固的平台;二是要加大企业改制力度,实现政企分开,为建立良好的政、企、银关系创造条件;三是要稳步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提升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四是要实行对区域金融政策的适度倾斜。
4、法制环境是金融支持的保障。市场经济归根到底是法制经济。用市场经济可以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问题,但必须用法制来保障这种效率的公平,保障合法群体的合法权益。
标签:金融论文; 金融监管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论文; 银行系统论文; 金融体系论文; 金融风险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经济论文; 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