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构建路径探析
孙晶晶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组织部,江苏 南通 226007)
摘要: 继续教育背景下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可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终身学习“立交桥”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特征。借鉴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理念和做法,提出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 终身学习“立交桥”;学分银行;继续教育;构建路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作为这一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研究。张伟远等认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建立学分认证制度,推动学习成果的积累转换,已经成为国际上教育发展的共识和趋势[1];袁松鹤认为,终身学习“立交桥”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其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2];乐传永从社会目标定位出发,提出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要以满足社会各行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建立学习型社会,使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成为一种社会共识[3];陈冰月等指出,终身学习“立交桥”在终身教育的实践中,要使各个阶段的教育进行良好的衔接,将人一生的教育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建立学分积累、学分银行制度[4]。这些研究从不同的维度对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推动继续教育转型发展进行了阐释。那么,终身学习“立交桥”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如何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架”?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析。
一、 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含义
终身学习“立交桥”这一概念出自《纲要》第八章,虽然目前学界对其还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界定,但通过对《纲要》的解读,可以明其大略。终身学习“立交桥”是一种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制度安排,旨在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健全完善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自由合理的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5]共同构成了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制度基础。
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实现对不同主体、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这一认证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1)学习者从“立交桥”的“入口”进入,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通过考试等方式获得学分,对学习成果进行认可,也就是当代社会最普遍的学习模式;(2)想要接受继续教育,但选择进行其他方向、其他类型的学习时,对前一阶段的学习成果给予认可,并进行适当转换,与下一阶段的学习实现对接,也就是学分积累、学分兑换;(3)当学习者完成全部学习,最终到达“出口”时,将此前获得的学分兑换成资历证书或者文凭。把握了学分积累和兑换、学习成果认证等核心内容,也就把握了《纲要》中关于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关键。
车端跨接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编组实现电气连接的重要部件,其功能主要是为了实现列车供电电路、控制信号及通信信号的连接。跨接线缆的曲线通过能力对车辆的安全运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跨接线缆的安装方案及长度计算成为了车端跨接系统设计的重要一环。本文以伊兹密尔轻轨六轴低地板车辆为例,对其车端跨接方案与跨接线缆长度的选取进行了分析。
二、 终身学习“立交桥”的特征
“立交桥”是立体交叉桥的简称,指在两条以上的交叉道路交汇处建立的上下分层、多方向互不相扰的现代化桥梁,主要作用是使各个方向的车辆不受路口上的红绿灯管制而快速通过。在终身学习“立交桥”这一概念中,“立交桥”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喻指一种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四通八达、高速便捷的状态。要称之为终身学习“立交桥”,至少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 学习过程覆盖终身、贯穿始终
国内外普遍认为,要打造更加宽泛的评价体系,把多种学习成果都纳入评价范围,关键在于建立“学分银行”。“学分银行”借用了银行业概念,把学分作为一种可以累积、转换、借贷、支取的“货币”。这种“货币”不受学校、专业的影响,打破了校园教育与社会培训的隔阂。“学分银行”有点类似于现在部分地区流行的落户“积分制”,通过各类渠道获取的学分可以进行累积,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在特定的学校、专业“落户”,获得认可。“学分银行”提倡工学结合、学以致用,特别适合在职人员、半工半读人员等不在校进行专门学习的群体。灵活的学习内容选择、弹性的学习时间更能激发人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纲要》倡导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更加契合。我校(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成人教育上试行学分互认,设立“学分银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2. 学习路径四通八达、并行不悖
打破不同教育类别、学校、专业之间的壁垒,跨类、跨级、跨界学习成为社会常态。建立统一的“学分银行”,不同学习经历都可获得无差别的学分,学分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实现多种学习路径的交汇合流。
3. 学习成果多元多样、普遍认可
由公式可知:变压器损失率ΔP%是变压器负载系数的二次函数,当负载系数等于此时是最小损失率的负载系数,称为有功经济负载系数。
三、 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构建路径
1. 建立“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和认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者学习路径的选择。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趋于功利性,注重应试,通过其他渠道学习获得的成果都不在评价范围内。而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追求非功利性的价值取向,打造兼容并包的评价体系,实现学习路径的自主选择。
多年来,以高考为核心的学历教育体系在我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造成了普通教育、课堂教育、升学考试等教育学习模式“一家独大”,与其他类型的教育体系相互割裂,各级各类教育“井水不犯河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传统课堂教育与网络远程教育,甚至学校与学校、学科与学科之间都难以实现学分互换、资历互认。而要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就必须打破横亘在各级各类教育体系之间的主客观壁垒[6]:主观上,要打破国人长期形成的“唯高考”论,树立哪里都能学习,人人皆可学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学习理念;客观上,要破解普遍存在的跨校选课难、课程衔接难、资质认证难、学分转换难等具体问题。使接受非学历教育、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培训、自学成才的学习者也能顺利升学就业,也能被社会认可。
曹丕死后,魏明帝曹叡 即位,他对姑父何晏倒是没什么感觉,据说他看何晏皮肤很白,很好奇是不是化了妆,于是使了个坏心眼,特意请何晏过来吃汤面。大热天的,何晏吃得满头大汗,拿袖子一擦脸,还那么白净,曹叡 满足了好奇心,不动声色,让何晏回去继续坐冷板凳。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后BEPS时代,在国际税收规则制定、执行及国际税收征管合作方面应当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 打造兼容并包的评价体系
打破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形态教育方式之间的壁垒,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课堂教育与远程教育并举、升学考试与自学考试并包、社会培训与科研培育并行的“四位一体”的完整教育体系。
打造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和理念。
多种学历都被社会认可,自主学习获得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可被承认,学习成果认证、资格证书获取、学习资历认证更加便捷高效。
3. 形成快速灵活的衔接体系
一是通过“教育回流”的办法,使不同类型教育方式可以相互联系、有机融合,实现跨类别衔接。二是建立过往资历认证机制,通过“学分银行”等制度安排,使前期学习的成果通过“学分”等形式获得继承和认可,实现跨时间衔接。三是颠覆传统课堂思维,建设没有实体化教室的虚拟课堂,广泛运用远程教育,让人们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跨空间衔接。四是采用混合学习模式,通过跨校选课、跨年级选修、跨学科选学等方式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实现跨界衔接。
在这一方面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如美国的州与州之间相对独立,但通过建立州际学分互认机制、设立公共科目、建立共享学习目录等方式,打破了州与州之间的教育壁垒。澳大利亚建立了国家层面的资历框架体系,融合了各类教育、培训,使不同类别的教育紧密衔接,学生无论进行哪类学习培训,都可获得资历认证,并以此为凭证,进行进阶学习深造。而在同为东亚国家、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韩国,也尝试对专业课程进行分类,通过对主要课程和选修课程赋分,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自由度。加拿大则采用了十分灵活的学分转换策略,实现不同院校之间的学分转换,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4. 构建自由开放的教学体系
我国现行的教学体系以一种相对封闭、保守的形式运行,学科之间泾渭分明,学习的各个阶段彼此分割,学校与学校各自为政,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相互竞争。这一体系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提升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是也造成了创造力、交流沟通能力等方面的不足,难以满足未来的人才需求。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要求教学体系中的每个人转变角色,从竞争者变为合作者,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投入教学过程。院校的管理层不能关起校门来只关注自己学校的问题,而要树立宏观教育理念,跨越自身的学科领域和教学阶段,大胆地“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其他院校、教育培训机构、企业的联系,让学校与社会更好地融合,让学校的教学资源为社会所共享,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双赢。教师不能局限于书本,只想着自己学科教学的“一亩三分地”。在自由开放的教学体系中,学生将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自由地跨学科、跨年级选课,自由选择教师,师生关系将变得更加平等,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真正成为被学生需要、受学生欢迎的教育工作者。新的教学体系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那种只顾闷头学习、“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将越来越少。更多的学生将能够在更宽广的平台上自主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学校、培训机构、课程、教师,快速地积累学分,便捷地转换学分,获得有效的资历认可,投身下一阶段的学习,直至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
四、 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而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则是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继续教育肩负着促进社会进步、行业发展、个人能力提升的重要使命,应在合理有效转型发展的策略下,更好地为构建终身教育社会服务。通过建立资历架构体系,实施“教育回流”制度,实现不同本质内涵的继续教育之间的有效沟通;构筑翻转课堂组织,建设虚拟学习社区,实现不同组织形式继续教育之间的一体化衔接;采取混合式学习方式,开展跨界学习活动,实现不同学习方式继续教育之间的真正融合。最近流行的“学习强国”APP掀起了全民学习的热潮,人们时时、处处皆可学习。这也证明了更加自由的学习环境、更加多样的学习路径符合国家、时代、人们的切身需要。为此,必须加快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早日实现在学习上人人、时时、处处“自由行”。
参考文献:
[1] 张伟远,张璇.推进终身学习和建立学分认证制度的最新发展与实践探索[J].终身教育研究,2017(2):11-16.
[2] 袁松鹤.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104-112.
[3] 乐传永.继续教育转型与发展[J].教育研究,2012(11):108-110.
[4] 陈冰月,胡大华,邵文莎.我国区域性学分银行建设的进展与展望[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19(4):38-43.
[5]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A/OL].(2010-05-07)[2019-03-10].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authkey=gwbux.
[6] 柳士彬.继续教育“立交桥”:框架与行动[J].教育研究,2016(8):125-131.
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8SJA1254)
作者简介: 孙晶晶(1981—),女,江苏如皋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党建工作。E-mail:sjjpanda@jcet.edu.cn
中图分类号: G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860(2019)05-0377-03
(责任编辑:姚时斌)
标签:终身学习“立交桥”论文; 学分银行论文; 继续教育论文; 构建路径论文;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组织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