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 030000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遭受各种灾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与各种灾难斗争的历史。如何应对这些灾难,最大可能的减少伤害,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我国政府将各种灾难统称为“突发公共事件”,指的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1]。尽管人类无法避免灾难的发生,但我们可以改变结果。医学救援是灾难救援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灾难发生后,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围绕如何减轻人员伤亡所开展的医疗救援工作,通过科学有效的救援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2]。
1移动医院组成
移动医院由指挥车,手术方舱,放射方舱,生化检验方舱,生活保障车,水电一体车,宿营车。充气帐篷搭建分区:门诊,重症监护病房,普通留观病房,连接通道。方舱与帐篷连接,组成相对封闭的移动医院。并且配备相应的监护和治疗设备,救援药品等。附图
2.传统的救援模式
传统的救援模式是:事发当地医院及周边县市医院派车—现场救治—抵达医院—检查—会诊—确定方案—开始救治[ 3]。这种陈旧性的救援模式导致救治成功率不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是救援程序混乱,患者送医院延迟,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甚至是直接耽误送医院的时间,造成入院前死亡;第二是是无法转送到后方医院的危重病人,得不到及时正确救治,大大增加了危重病人的死亡率。第三是转运患者的盲目性,送到的医院没有救治能力,需再次转运,或在转运过程中延迟、耽误;第四是治疗延迟,急诊医师初步诊治,然后行专科会诊,专业分科的细化无法让医师对伤员病情做出系统综合评价,容易耽误治疗时间,会诊科室只对本专科情况提出诊治方案,也容易出现漏诊及误诊。第五是现场救治与急救中心、后方医院缺乏信息联动,现场救治与院内救治缺乏一体化流程[ 4]。
3.移动医院院内网络架构
移动医院的所有舱体采用“无线为主、有线为辅”的组网架构,舱体与舱体之间采用无线网络连接,频率为4.8GHZ。利用舱体外的数据接口进行有线网络连接。舱体内安装数字终端,用以进行TCP/IP协议组网。数字终端支持WIFI覆盖,频率为2.4GHZ。使得所有舱体和帐篷形成一个局域网。连接方式以有线、无线相结合的方式,所有电脑配置无线网卡,配置有线、无线交换机各1部。
4.建立移动医院区域协同急救网络体系
基于云平台建立区域急救协同网络体系,云平台整合了当今无线医疗、移动通讯以及互联网的最新技术,基于云数据计算、云储存、云服务的物联网技术和B/S架构的先进设计理念,该平台可以轻松满足任意授权终端用户,随时随地利用电脑或手机上网即可多点同步调阅所有急救信息[5 ]。以利用云平台技术,远程无线网络生理多参数监测系统,智能急救体系为依托,将移动医院和周边的一二级医院,中大型企业医院,较远距离的三级医院作为管理网节点,建立起现场急救,移动医院内救治,后方转运三位一体的急救网络体系。将病人的生命体征、电子病历、辅助检查、检验结果、图片视频信息及GPS定位全方位融合,由生命体征信息采集及传输系统、医务通信系统、车辆管理子系统和创伤急救信息云平台组成创伤伤员区域协同急救网络体系。这种体系建成后,可将移动医院内病人的医疗信息通过3G网络或卫星频道实时传输到三级医院、二级医院,院内组织专家、医师进行会诊,指导治疗[6 ];就近医院为移动医院行医疗物资救援;有序、安全转运病人到后方医院,并进行较为复杂、高端的手术治疗。急救网络体系建立,优化了急救流程,减少了中间环节,为抢救伤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降低了伤员的致残率,提高了患者救治的成功率。
5. 移动医院急救网络体系建立的现实意义
(1)移动医院急救网络体系的建立,能有效、便捷与突发事件现场对接,有序高效展开伤员分检、辅助检查、急诊手术、抢救治疗、安全转运、防疫、医疗统计等工作。
(2)移动医院急救网络体系的建立,是无法转送到后方医院的危重病人,进行远程会诊,指导治疗,为抢救伤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提高了患者救治的成功率。
(3)移动医院急救网络体系的建立,能与周边单位建立联系,保证医用必须物资,生活物资,人员替换,医疗废物的及时转运。
(4)建立信息联络平台,获得信息准确及时、救治快速高效、避免人力、物力浪费,争取最好的医疗效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急救网络体系,可以实现指挥中心和各个突发事件现场的点对点联系,并能实现指挥中心与卫计委的通信畅通,及时上报工作情况。
(5)逐步形成专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科学化的高效医疗应急援救体系。
参考文献:
[1] 赵炜,黎檀实,李学伟,等.基于医学救援视角的灾难分类新思路[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9):936-937.
[2] 阳昊,孙研,卢一郡,等.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的几点思考[J].重庆医学,2015,44(9):1282-1283.
[3] 甘晓.两种模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果[J].重庆医学,2014,43(19):2495-2496.
[4] Buccoliero F,Ruscelli P. Current trends in polytrauma management[J].Ann Ital Chir,2010,81(2):81-93.
[5] 刘国辉,刘旭光.创伤救治的模式转变—创伤患者区域协同急救网络体系的建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5):470-472.
[6] 刘国辉,刘旭光.创伤救治的模式转变—创伤患者区域协同急救网络体系的建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5,24(5):470-472.
作者简介:李智(1974—)男,副主任医师,从事急诊创伤工作,急诊科,山西医学科学院 山西大医院,山西太原,中国030032
通讯作者:闫新明,山西大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特别说明: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依托山西大医院组建成立。现已投入演练、备战。
注:基金项目:山西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
项目编号:2013091025.
论文作者:李智,闫新明(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9
标签:医院论文; 体系论文; 网络论文; 伤员论文; 山西论文; 灾难论文; 创伤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