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现代化城镇的建设速度也在加快。城市总体规划成为了我国城镇化建设规划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在城市化规划目标和规划方案转化、政府管制方式变化的发展背景下,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体系已经不能够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对传统的城市规划总体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和优化,对我国未来城市化总体规划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空间管制衔接机制对我国未来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体系是我国城市总体规划转型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和具体的发展方向。本文对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管制衔接机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总规划;空间管制;衔接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发展的速度也在加快。在此过程中,工业生产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并且对周边城镇的生态环境也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体系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现阶段的发展状况。从2010 年开始,我国的经济逐渐向全球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积极地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并将空间管制衔接机制引入到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创新和优化发展中,从而为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注入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法、以及新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相关部门对空间管制衔接机制的重视,空间管制衔接机制的相关制度也在逐渐的完善,并逐步地将该先进理念具体化,将其付诸于具体的实际行动,从而有效的改善我国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体系。然而,我国在现代化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空间管制的相关经验较少,相关的体系和制度依旧不是很健全,所以,这就使得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空间的管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地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探索,争取早日实现现代化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
一、空间管制的概述
(一)空间管制的理论起源
空间管制的理念最早是从美国的增长管理理念中演变而来的。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发展和扩张,增长管理作为一种政策相应应用而生,目的是寻求城市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寻求城市各种基础设施供应和开发形式之间的平衡、寻求城市财政供给能力和公共服务需求之间的平衡、寻求城市平等发展和科学合理进步之间的平衡[1]。空间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准确的把握城市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开发时机、时间、地点和程度,严格的把控城市开发的度和量。20世纪60年代,在北美地区,该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二)空间管制的基本模式
空间管制的基本模式从刚性控制的角度而言,主要包含划定政策分区,对边界进行有效的管理;制定相应的准入政策,实现严谨的立法保障这两个层面。
在对城市的空间进行有效的管理之前,应该进行相应的政策分区。政策分区同时也是加强空间管理的有效途径和常用手段之一。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精准的政策分区划分,主要目的是明确非城镇建设区和城镇建设区之间的边界。西方众多国家主要是通过对城市增长边界(Urban Growth Boundary,简称UGB)进行划分,从而将该划分的区域分成不同的政策分区[2]。在城市划分的过程中,通过UGB进行划分,将其划分为城市不开发区和开发区两部分,在界线以内的城市区域用于城市的建设发展;相反,在界线以外的区域主要用于林业、农业和其他非城市建设活动的发展。UGB具有一定很强的弹性,地方政府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对其它有关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调研,从而对现有的城市增长边界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UGB同时还是一种城市区域的协调工具,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益和法律地位,主要是由区划法保障其顺利地实施,保护城市的生态敏感区域、科学地引导城市建设地点的选择,以及对一些特殊地方进行区域协调并给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在我国,主要采用“四区”空间管制进行城市的区划工作,最终形成不同区域范围内的政策分区。“四区”主要是指已建区、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如图1。我国最新版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城乡规划法》中均将空间管制区规划强制性地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当中,对“四区”进行明确的划分,同时并制定相应的、有效的空间管制制度和措施。通过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管制区规划,有效的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之间的矛盾。
图1 “四区”关系图
在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管制区划分的基础上,建立适应性强的、有力的管制措施或者建立相应的专项法律来保障其管理的实施,对城市的空间管制的有效性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城市的建设开发过程中,不管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是积极地引导开发区的建设发展,都需要从整个区域进行统一的规划协调,通过制定的相应政策法规精准地保护敏感的生态环境和引导开发区的建设开发。
(三)空间管制的基本内涵
空间管制是城市总体规划公共管理的常用手段之一,主要是对城市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进行系统的控制和管理。空间管制的基本指导思想主要是从实现空间资源高效分配、统筹解决城乡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城市区域整体空间的战略划分,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城市建设发展之间的矛盾有效的解决,并且有效的解决城市空间发展的弹性问题和刚性问题,以及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区域空间中对土地的统一管理等,最终实现城乡整体的现代化可持续建设发展。
空间管制非常注重设定相关的制度,建立空间准入制度是其核心内容。将空间准入制度设定为不同开发建设活动的“准入门槛”。空间管制倡导控制引导发展,对城市不同区域中各类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施控制引导,从而实现区域中各方面的增长,最终体现出城乡规划的公共利益。
综上,空间管制的内涵就是以协调发展和保护环境、跨行政界限的空间资源为主要对象,通过对不同空间资源的统筹规划和合理分配,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发展,从而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避免城市的盲目扩张建设和对空间资源的浪费。对关键资源进行重点管制,明确城乡空间中不同区域空间管制的范围、空间管制模式和空间管制的程度,从而积极地引导城乡区域中空间的合理规划和建设发展,确保规划处理想的城乡空间形态,并极大程度的丰富优化配置各类空间资源[3]。
二、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管制衔接机制的构建
(一)政策的支持
随着我国城镇现代化的建设发展,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政策性要求加强,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体系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需要对其进行及时的创新和改革。国家应该对空间管制体系的构建给予极大程度的重视,并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在政策的支持上,主要分为空间性政策支持和非空间性政策支持,在这两大类的支持中,需要将其精细化,从而更好的支持空间管理体系的构建。空间性政策主要是对不同层次的管制进行相互之间的关联,从而形成一种具有特殊兼容性的政策;非空间性政策主要是针对区域的发展进行间接性的管制。
(二)空间区域划分标准及划分方法的转变
在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管制中,对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适时的调整,对容量控制方面进行考虑,采取空间管制效果最优的方案。此外,还可以根据土地的建设性对区域进行划分,将其划分为低、中、高三类不同强度的区域。除此之外,在进行空间区域的划分过程中,还需要及实地对传统的空间区域划分制度进行优化创新,根据实际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采用新型的空间区域划分方法进行空间区域的划分。经过不断的创新和探究,研究出一套规范的、标准的、科学的、合理的空间区域划分标准和划分方法。
(三)基础、平台和核心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管制衔接机制的构建中,两大层次为基础、三个阶段为平台、三项内容为核心是非常重要的。我国现在正处于现代化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阶段,不同层次的空间管制有不同的需求,鉴于此,我国必须制定适合不同层次空间管制需求的管制目标,从而形成鲜明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在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管制中,需要对中心区域和中心城区的划分和建设给予极大程度的重视,同时,还需要兼顾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管制对生态环境和整体社会的影响,最终对社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引导、为空间管制提供有力的空间性政策引导。在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管制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只有将空间管制的基础、平台和核心把控好,才能更好的构建空间管制体系,从而为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和进步提供良好的服务。
结束语
空间管制体系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城镇的大规模建设,空间管制逐渐地成为了我国空间性政策空间管制的重要使用手段,其具有政策性、功能性、层次性、地域性、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未来,我国对现代化城镇建设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的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能够有效地促进和推动我国城市化总体规划的发展,需要高效的发挥空间管制体系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作用,国家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相应的政策支持,积极地完善和创新空间区域划分标准及划分方法,把握好空间管理的基础、平台和核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优化和健全相关的理论体系,并掌握丰富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吴丰磊.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管制衔接机制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7(26):98-99.
[2]张一然.中心城区空间管制中的“四区”划定策略思考[J].居业,2016(07):177-178.
[3]王磊, 沈建法. 规划管理、空间管制机制与规划协调——以S市规划体制改革试点为例[J]. 城市规划, 2017(2).
论文作者:叶恒欣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5
标签:管制论文; 空间论文; 城市论文; 总体规划论文; 区域论文; 我国论文; 政策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