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流动人口与艾滋病的传播_流动人口论文

云南流动人口与艾滋病扩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动人口论文,云南论文,艾滋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1.42;R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49(2004)02-0014-06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云南省的流动人口总数达3871640人,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为9.14%。这些流动人口主要从乡村流向到城市,其中有61.0%流向了面积仅占全省面积11.6%的19个县级区和市[1]。由于流动人口的平均文化素质较低,卫生习惯较差,对各类疾病的认知水平有限,又具有流动性大,不易统一管理的特点。因此,他们常常成为引起疾病爆发、流行的高危人群。同时,在流动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又成为流行病扩散的媒介。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在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为城市带来了极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对艾滋病的流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艾滋病病毒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主要渠道。下面从分析云南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地域、流量变迁与艾滋病在云南的流行程度入手,对流动人口和艾滋病流行的关系加以深入阐述。

一、艾滋病的流行态势

艾滋病(AIDS)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它是由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自1981年美国首次报告了第一例艾滋病以来,艾滋病已在全球流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迅速增加。1996年,全球平均每天只有8500人感染艾滋病。1998年,平均每天有16000名新的HIV感染者。2000年全球新感染者达到530万,累计存活者3610万,累计死亡者2180万(注:资料来源: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1985年,我国发现的首例艾滋病病人是从上海入境旅游的一美籍阿根廷男子。1989年在云南西南边境瑞丽吸毒人群中发现146例HIV感染者。1995年以后,云南吸毒人群中HIV感染流行地区扩大至全省各州,并且迅速传入新疆、广西及四川等地,同期在我国中部的有偿供血员中发现为数不少的HIV感染者。至2000年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台湾外)累计报告HIV/AIDS 22517例(AIDS 880例)[2]。

近几年来,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流动人口涌入发现首例HIV感染者的云南。在云南特殊的边疆地理环境和少数民族文化风俗影响下,流动人口更是成为了易感HIV病毒的高危人群,同时也成为HIV向一般人群传播和扩散的媒介。

二、流动人口是HIV/AIDS的易感人群

现已查明HIV病毒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引起HIV扩散的几种主要高危行为分别是:静脉吸毒、卖淫/嫖娼、同性恋、非法地下采/献血等。以下分别从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和社区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探讨流动人口与引起HIV/AIDS扩散的高危行为之间的关系,来说明流动人口是HIV/AIDS的易感人群。

1.流动人口的人口学特征与引起HIV/AIDS扩散的高危行为

据问卷调查显示,云南流动人口年龄结构以青壮年为主,21~39岁年龄段的人口占流动人口总数的53%[3],这一阶段的成人正好处于性活跃期,倾向于寻求性刺激。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云南省的流动人口性别比为127.3,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当远离家乡时,不论婚否,男性往往比女性更有可能寻求性关系。同时,云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对流动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明,尽管流动人口总性别比是男性居多,但是在15~29岁的流动人口中,女性人口较多,性别比为72。受限于文化素质,她们无法承担技术性工作;受限于生理特征,多数女性流动人口也无法从事体力性工作。因此,她们多在城市中从事服务性工作。除了商业销售、餐饮服务外,这些女性流动人口充斥于城市的各种娱乐场所,特别是按摩院、歌舞厅、发廊,而且流动频率极高,平均每三个月流动一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特征为其非婚性行为提供了供需市场。

其次,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盲、小学、初中程度人口占67%,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10%,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9%,初中占30%,两者为67%,文化程度较低,他们对感染HIV病毒的危险行为和预防方法知晓率较低。在受到环境影响或他人唆使时,容易出于好奇等原因,忽略了不良行为对个人健康及家庭、社会安定的危害,染上吸毒、卖淫、嫖娼等高危行为。

2.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与引起HIV/AIDS扩散的高危行为

我国的流动人口绝大多数都是经济型流动人口。云南也不例外,80.5%的都属于经济型流动人口(包括务工、务农、经商、服务暂住人口)(注:资料来源:公安部暂住人口统计报表—汇总表2001年6月30日。)。他们外出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比在家乡时更高的经济利益。这些人通常经济贫困,来到流入地后又受到不公平待遇,如遭受长住居民的歧视、不能享受正式的社会福利项目,甚至工资也常常受到盘剥,往往无法得到其预期的经济收益。经济贫困和社会孤立给流动人口的心理造成了双重负担,使其产生了孤独、压抑感,更有甚者发展成为对社会的不满与憎恶。在脱离了家乡舆论监督和道德规范的约束下,流动人口常常以一定的地域(同乡)为基础结成群体,为了经济利益铤而走险,从事贩毒、卖淫等高危行为,同时又寻找毒品和性刺激来缓解心理压力,陷入了高危行为的恶性循环中。

3.流动人口聚集区的社区环境与引起HIV/AIDS扩散的高危行为

流动人口来到城市后,多数居住在租金低廉、消费水平较低、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也相应较低的城乡结合部。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和郊区的边缘地带,城、郊两个地域系统对城乡结合部的管理松散。在这里,本地的主流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管理体制以弱势状态存在,而又缺乏新的价值观和管理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政府管理和公众舆论监督都存在一定的空缺,助长了流动人口的高危行为。

三、流动人口是HIV/AIDS向一般人群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

按照公安部暂住人口登记表,分别以暂住时间一个月以下、一个月至一年、一年以上为划分标准可见,云南省全省流动人口的分段暂住时间比例与经济中心(昆明),旅游中心(大理州)以及边境贸易区(瑞丽)基本一致,主要是以一个月至一年为主(见表1),说明流动人口的流动周期多为一年左右,流动比较频繁。特别是有高危行为的流动人口,流动更为频繁。因为他们既要不断寻找新的客源,如卖淫小姐,又要逃避法律制裁,如吸毒、贩毒人员。

表1 云南全省及其主要地区流动人口暂住时间分布表%

时间 暂住一个月以下

暂住一个月至一年

暂住一年以上

云南19.3 66.4 14.3

昆明 4.5 82.8 12.7

大理 1.4 87.0 11.6

瑞丽 20.6 46.6 32.3

流动人口主要是按照源地网络流动,来自于同一地域的流动人口在流人地通常比较集中,而且高危流动人口的平均收入要高于从事一般职业的流动人口,在示范效应的作用下,高危行为首先在其内部由高危流动人口向一般流动人口扩散,同时也伴随着HIV病毒的扩散。

在平均一年一次的返乡过程中,有卖淫、嫖娼、多性伴及吸毒、贩毒等高危行为的流动人口,或者已经感染了HIV病毒的个体,往往将其高危行为或HIV病毒感染给家乡的亲友或妻子/丈夫。当其再度从家乡流出时,又会为新的流入地带来传染源。他们不仅会引诱新朋友使用毒品,共用注射器增加HIV的扩散机率,更为严重的是通过性传播途径,将性病或HIV病毒扩散到一般人群。男性HIV携带者将病毒传染给其新的性伴,包括女朋友、卖淫小姐及同性性伙伴;女性HIV携带者同样将病毒传染给其新的性伴,包括男朋友、嫖客、同性性伙伴,还有可能在生育的过程中通过母婴传播。沿着这一路径,HIV/AIDS以圈层结构的模式,从核心的高危流动人群逐步向一般人群扩散(见图1),如不尽快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其后果不堪设想。

图1 以流动人口为媒介的HIV扩散过程

四、云南省流动人口分布与HIV/AIDS流行程度的空间关系

成人HIV流行率主要依据静脉吸毒人群感染率、性传播感染率、孕妇感染率三个指标来确定。静脉吸毒人群感染率主要反映HIV/AIDS在高危吸毒人群中的流行率,其扩散的范围和对象人群比较集中,相对容易控制,性传播感染率反映出HIV/AIDS向一般人群扩散的可能性大小。孕妇感染率则具有典型代表性,直接与HIV/AIDS在一般人群中的流行程度成强正比关系。依据上述三个指标对HIV/AIDS在一般人群中流行作用的强弱(孕妇感染率>性传播感染率>静脉吸毒人群感染率),可以划分出云南HIV/AIDS高流行、次高流行、中度流行、低度流行地域[4]。

1.流动人口流量大,流动频繁的滇西交通要道、旅游区,HIV/AIDS高度流行

位于滇西的D州,有从缅甸腊戌、南坎开始,到云南边境口岸畹町入境,经保山、大理、楚雄,通往昆明的滇缅公路横贯其中。这条公路既是连接滇中、滇东与滇西、滇西南交通运输的主干线,也是滇西旅游热点线路。D州正好位于这条交通要道上的中段,来往流动人口数量众多,2000年为161200人,占云南流动人口总数的4.2%。从1996年到2000年每年流入的人口都在不断增加,特别是1998年和1999年云南旅游业快速发展期间,年流入人口分别是上年的1.56倍和1.46倍,流量较大,而且流动频繁,暂住时间一个月至一年的人口比例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4%,也高于省会昆明的水平。

该地区的HIV/AIDS流行程度与流动人口逐年增加的趋势是一致的,也呈明显的上升状态(见图2)。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贯穿D州的滇缅公路,不仅是云南与东南亚邻国进行边境贸易的主要通道,也成为境外毒品流入我国的重要通道。在这条通道中段的大理聚集了形形色色来往的流动人口,成为云南贩毒、吸毒的重灾区之一,HIV在吸毒人群中的感染率自1996年以来一直居高不下;第二,D州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游客和务工的流动人口,他们刺激了D州的经济发展,也为D州带来了开放的性观念和生活方式,助长了HIV从性乱人群到一般人群的迅速扩散,具体表现为该地区的孕妇高感染率;第三,D州是以白族为主,彝族和回族共同聚居的地区。回族有出外经商的传统,外出流动非常频繁,在毒品贩卖过程中,他们充当了重要角色。彝族多居住在山地,经济文化的落后,使他们成为了毒品和HIV病毒的受害者。

图2 D州HIV/AIDS流行程度与流动人口数量增加关系

资料来源: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省按现住地、何时来本乡、镇、街道居住分的人口

2.流动人口最为集中的滇南、滇东南边境地区及人口流动频繁的滇西北旅游区,HIV/AIDS感染流行程度较高

云南地理条件特殊,滇南S州同时与缅、老、越三国交界,滇东南H州与越南交界,它们都位于走私、贩卖毒品猖獗的“金三角”地带,边境地况复杂,成为了境外毒品进入我国的重要口岸。另外,云南边境的某些少数民族有吸食毒品的传统,为毒品的流入创造了有利条件。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缅、中老、中越边贸的发展,边境地区人口流动日趋频繁。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S州和H州两个地区的流动人口占全省的14%,是边境地区流动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1999年哨点监测报告,H州静脉吸毒人群的HIV流行率达到高流行,性病人群HIV为中度流行,孕妇HIV为低度流行;S州性病哨点中的HIV为高流行,静脉吸毒HIV为中度流行,孕妇HIV为低度流行[5]。综合三个指标,滇南、滇东南的S州和H州HIV/AIDS感染流行程度较高。

考虑到通过性渠道传播HIV病毒的范围更广,对一般人群的危害性更大,S州HIV未来的流行态势将更为严峻。以该地区边境口岸M县为例,自1996年到2000年流动人口HIV携带者的百分比均在30%以上,一方面说明HIV在流动人口中高度流行;另一方面HIV的流行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如图3),也说明作为传播媒介的流动人口极有可能主要是从性途径方面增加了HIV传播的可能性。

滇西北旅游区L地区也属于HIV流行程度较高的地区,虽然当地流动人口绝对数量不多,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频繁流动,使其也成为主要以性途径传播HIV的地区,静脉吸毒感染率在该地区很低。据有关数据显示,1997年L地区h县HIV携带者100%为流动人口,进一步说明流动人口主要是在性传播渠道中充当了HIV/AIDS扩散的媒介。

  图3 M县HIV流行程度与流动人口HIV携带者的关系

3.流动人口分布集中的滇中经济发达地区与流动人口较少的滇西、滇西南及滇东南地区HIV中度流行

滇中K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第三产业产值均居云南省首位,聚集了全省45.8%的流动人口,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区。1996年以来,该地区都存在通过三种主要传播渠道感染HIV病毒的携带者和患者。但是,由于K地区就业岗位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相应该地区的流动人口素质也就较高,了解一些维护个人健康与公共卫生的基本常识。另外,作为云南的省会城市,K地区的各项法律、法规比较健全,对贩毒、吸毒、卖淫、嫖娼等高危行为打击力度较大,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也比较规范。这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HIV从高危人群扩散到一般人群,目前HIV只在吸毒人群中开始高流行。1996年到1999年,HIV仅在静脉吸毒人群中由低度感染率发展到中度感染率,2000年发展为高度感染率;1996年到1999年,HIV通过性传播一直维持低度感染率,直到2000年才发展为中度感染率;孕妇感染率仍然保持低度状态。但是,随着流动人口的逐年增加,HIV通过性渠道的传播正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对一般人群的健康形成威胁。

滇西F、B,滇西南C和滇东南W地区HIV流行态势相似,尽管位于或临近边境地区,但是由于流动人口数量较少,4个地区的流动人口之和仅占全省10.79%,HIV主要集中在静脉吸毒人群内扩散,尚未对一般人群形成威胁。

4.流动人口稀少,经济、交通落后的滇西北和滇东北边远地区,HIV流行程度低

滇西北N、Q和滇东北的Z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地理环境比较恶劣,公路交通不便,再加上经济发展落后,流动人口分别占全省的0.76%、0.66%和2.45%,是流动人口最稀少的地区。N地和Q地仅在静脉吸毒人群中发现HIV呈低度流行状态,Z地静脉吸毒感染率和性传播感染率也为低度。

五、云南省流动人口流量与HIV/A1DS流行程度的时间关系

流动人口不仅在空间上和HIV/AIDS流行程度存在相关关系,也在时间上与其相关,1989~1996年是云南省HIV的传入和流行期,1996年以后进入扩散快速增长期。进入这一时期后,HIV在某一地域流行程度的变化与流动人口的年际流量变化也呈正相关关系,流动人口流量年际增长快,则HIV流行程度增长速度也快;流动人口流量年际增长平缓,则HIV流行程度增长速度也趋于平缓。在HIV流行程度较高的S地,这一趋势尤为明显(见图4)。1996到1997年,1997到1998年,流动人口流量年际增长快,HIV流行程度增长速度也快;1999到2000年流动人口流量年际增长平缓,HIV流行程度增长速度趋于平缓。

图4 S地流动人口流量与HIV/AIDS流行程度的时间关系

资料来源: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省按现住地、何时来本乡、镇、街道居住分的人口

六、教育干预是缓解流动人口高危行为,控制HIV/AIDS向一般人群扩散的有效措施

由上述云南流动人口分布与HIV感染程度的空间和时间关系可见,流动人口在不同地域的分布数量、流动频率、年际流量变化与HIV感染程度成正相关关系,对通过性传播途径扩散HIV的影响作用尤为明显,是HIV向一般人群扩散的重要媒介。

进入快速扩散期以后,云南实际上已处于HIV大量流行的边缘。流动人口的HIV在向一般人群扩散过程中的重要媒介作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遏止HIV迅速扩散的势头,只有在流动人口当中进行积极的教育干预,并为他们免费提供有关预防用具,逐步在与AIDS的斗争中获得主动权,以挽回HIV/AIDS流行对地区、国家社会和经济体系可能会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6]。

收稿日期:2003-07-02

标签:;  ;  ;  ;  

云南流动人口与艾滋病的传播_流动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