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主义视野下的知识论证反驳_物理论文

物理主义视野下的知识论证反驳_物理论文

视角物理主义对知识论证的反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物理论文,主义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0-8934(2016)03-0020-07

       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识码:A

       杰克逊的知识论证(the Knowledge Argument)在当代心灵哲学和分析哲学领域引起了很大争议,特别是视作为反物理主义的主要论证。尽管许多哲学家提出各种各样的反驳,然而人们依然无法割舍对主观经验、感受性质等现象事实的依恋,直觉上还是相信现象事实无法还原到物理事实。本文在坚持现象事实的朴素实在论前提下,探讨人们为什么无法相信现象事实还原或同一于物理事实的直觉根源,并根据当代神经生物学成果,把色彩感觉等现象事实看成一种人类从内在感官对大脑神经元集群的综合信息表征,最后提出一种视角物理主义。视角物理主义既坚持了物理主义基本主张,又反驳了知识论证的责难,描述了一幅由不同物理结构所形成的世界,而心灵以其复杂物理结构弥散、渗透、拓展于世界之中,并以各种表征形式呈现于人类面前。

       一、知识论证的“直觉前提”

       杰克逊的知识论证版本出现在他的《副现象感受质》(1982)和《玛丽不知道什么》(1986)两篇论文里,大致可描述为:一个天赋异秉的女孩玛丽从小生活在黑白的单色房间里,通过自学掌握了包括色觉在内的所有物理知识,然而有一天她走出了房间后,看到了有色的世界,便学到了一种色彩体验新知识。杰克逊说:“这很明显,她(玛丽)学到世界中某些东西以及对它的视觉体验。因此可以得出,她先前的知识是不完备的,尽管她掌握了所有物理信息。故存在着比物理知识更多的知识,物理主义是错误的。”[1]由于杰克逊的知识论证主要是反驳物理主义的,同时考虑到物理主义是一种本体论主张,因此我们把其归为一种强版本①的论证形式。其具体的论证过程如下:

       (1)P1(前提):在走出房间之前,玛丽具有人类色觉的完备物理知识;

       (2)C1(结论):(由P1推出)在走出房间之前,玛丽知道人类色觉的所有物理事实;

       (3)P2(前提):存在着某些人类色觉知识是玛丽在走出房间之前所不具有的;

       (4)C2(结论):(由P2推出)存在着某些人类色觉事实是玛丽在走出房间之前所不知道的;

       (5)C3(结论):(从C1和C2推出)存在着某些色觉事实是非物理的事实。

       从以上论证过程可以看出,作为一个理想的思想实验,P1和C1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关键在于前提P2,即存在着某些人类色觉知识是玛丽在单色的环境中所不具有的。如果没有P2,我们就无法推出C3。但问题在于这个前提为什么被杰克逊所接受并且得到普通民众的支持呢?我们不准备去沿袭反驳知识论证的“能力假说”(the Ability Hypothesis)、“亲知假说”(the Acquaintance Hypothesis)或“新知识/旧事实观”(the New Knowledge/Old Fact View),不是反对P2推不出C2,或者否认P2,而是直接考察P2的由来以及支持P2的常识性基础,以此解构P2的真实性。

       一般哲学家把这种色觉知识称为现象知识,即人类从第一人称所经验或感受而得到的知识。这种知识因其具有主观性、私人性而被认为区别于物理知识,并且引起了长期的争论。从历史文献来看,最早鲜明提出这种观点并加以论证的是我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鱼乐之辩”。惠施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非子,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2]这表明古人很早就持有一种常识性的观点,要知道快乐的感受性必须需要第一人称或亲自体验。即使随着后来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仍然坚信主观感受性是无法攻克的堡垒。1925年的英国突现论者布洛德(Broad,C.D.)提出了一个数学天使论证,他假设一个数学天使虽然知道氨分子的微观结构,但是仍然无法推导出氨分子的刺鼻气味。[3]30年后,哲学家费格尔(Feigl,H.)提到一个火星人虽然对人类行为有着详尽全面的研究,然而却无法共享人类的美好情感。[4]

       随着心灵哲学的发展,特别同一论的出现,哲学家内格尔(Nagel,T)从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角度设计了与2000多年前庄子与惠施相似的论证,即我们从客观的角度无法推出作为一个蝙蝠吊挂在岩壁上是什么感受。这些论证虽然没有明确系统地像杰克逊那样提出反对物理主义的主张,但是它们都表明完备的物理知识不是充分完备的,还留有现象状态的知识是无法为这个物理世界所具有的。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到杰克逊,他设想玛丽在出门后会学到某些视觉经验的新知识,所以他说:“怀疑它的有效性是明显不妥当的,其前提从直观说,对他们和对我显然都是真的。”[5]

       这些类似的知识论证实际上生动地揭示出一个隐含于专家、学者以及普通老百姓之中的直觉思维方式,公开了一个二元论的常识心理学内容,即存在着一个独立于物理世界的、不可言说的、不具有延展性的世界。这种直觉思维方式被丹尼特(Dennett,D.)称为“直觉泵”。无论是反对知识论证或者支持知识论证的人都受到这种直觉思维方式的影响。支持知识论证的人从现象知识直接得出二元论的结论;即使反对知识论证的人内心仍然存在着二元论的直觉,于是想方设法地避开现象知识,把它看成主体的错觉。丹尼特甚至说,那些反知识论证的人不能抛弃这种直觉,甚至没有认识到“已经被公认为错误主张”而导向了一种循环论证的怪圈。[6]19因此,在没有反思这种直觉思维方式之前,轻易地否定或反驳知识论证是困难的,也是不成功的。下面,笔者将要区分现象事实与现象知识,并探讨现象知识的来源及其人们如何猜测或附加了原本没有的东西。

       二、现象事实到现象知识的“浪漫描绘”

       在知识论证的争论过程中,大多数哲学家没有注意到现象事实与现象知识的区分。现象事实是指人们在经验到某一事件、过程中呈现于主体的东西(也称为感受性质,或感受质),现象知识则是指人们意识或反省到现象事实而得出的认识。因此,现象知识就是现象事实加上相应的思维方式而形成的。

       我们可以分析,如果这个事实与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那么就会曲解或歪曲事实。事实上,由于古人对我们大脑的信息了解缺乏认识,他们往往采用直觉的思维方式进行隐喻式地描述与理解,结果出现了可能的误差。对于这个误差,笔者反对二元论者直接推出存在着一个非物理的心理王国,也反对极端的物理主义把现象事实当作主体的错觉而加以取消,相反笔者是在保留二元论的朴素实在论前提下,把它看成人类对现象事实的隐喻或类推式的描述的结果。尽管它不是对真实事实的照镜子式的描绘,然而它是在以客观事实为蓝本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因而形成一种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画面。

       我们知道,人类的祖先对于感受体验是如何产生的尚缺乏足够的科学认识,他们对自己的大脑结构、功能和活动机制也缺乏完全的了解,然而有一个事实我们不能否认:他们正在经历着不同的感受。当代进化心理学家认为,否认这种感觉体验是不利于生存的,因为在面临着某种不利环境,比如突然感到有某种危险临近,就会产生恐惧的体验,这种体验会促使他马上逃跑。那么我们人类的祖先是如何解释这种感受体验呢?他们只能在不完全的信息基础上,依靠内省、类比、隐喻的方式进行创造性解释,并且通过世代口耳相传,以语言文化为基因载体,塑造和影响着后代人对心理感受性质的看法。

       首先,人们是以内省为基础来描述感受质的。所谓内省就是反观自照,是对于主观体验及其变化的观察,例如,当我看到红色东西的时候,会拥有一种感觉,然后内省到这个感觉。内省主要是自我观察法,它预设了一种主体或者类似于脑中的“小人”在检视自己的心灵王国。这种“检视”只能为自我所拥有,别人无法获得,因此人类感受质具有(1)第一人称性、私人性,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验出是什么样子。就像内格尔所说,要知道感觉是什么样子,人们必须要么从内部亲自拥有第一人称的感觉,或者由那些曾经拥有它并且与他在心理方面非常接近的人告诉过他。在常识的观点来看,我们的感受受困于那个神秘的世界,对外并没有可以通达的通道,它只能为里面的类似小人的“自我”所掌握。这种人脑中之“小人”成为人类一种重要的直觉,被赖尔称为“机器中的幽灵”。

       第二,人们是以类推来描述感受质的。类推是以一物为参照而推出另一物的方法。长期以来,由于心理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人们在认识感受体验的时候,往往参照外部的物理世界进行构成,比如在描述看到红色感觉时,往往会用到“像太阳一样红”“像血一样红”。然而,人们发现这种描述方式无法表达这个感受体验的世界,“言不尽意”,这是一个(2)无法言说、无法表达的世界。也就是说,人们一方面想用物理世界来描述这个世界,一方面又无法用物理世界描述这个世界,即使有人说“它就像……样子”,也无法表达出那种感觉的主观性。维特根斯坦曾经用“盒子里的甲虫”为例说明我们在表达意义时采用的都是一种第一人称的私人语言,而不是第三人称的公用语言。丹尼特说:“物理天才的玛丽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原因在于,不可言说或不可取代的指示性词不能从客观的科学信息体系中推导出来,或者不能从中演绎或延伸出来。”[6]20

       第三,人们以猜测或填补法来描述感受质。人类由于大脑知识无知造成了认识上的盲点,但是事实上人们又经历着这样的感受事实,所以就想尽办法来猜测其出处或者填补这方面的空白。正如我们视觉系统中视网膜上存在着一个盲点,它没有光感受器,也无法直接得到图像信息,但是为什么我们在看东西的时候没有黑点呢?这是因为我们的脑在用补足、插值和补插的方法为盲点进行处理,它可以根据一些合理性假设或猜测进行补插。同样,人们认为既然主体体验的世界是第一人称的、又是无法言说的,因此这个世界应当不同于我们的物理世界,它存在于我们大脑或身体深处,(3)具有非物理的性质,不占有空间,没有广延。

       总的来看,由于人类对感受质这种现象知识的物理基础缺乏应有的系统了解,采用了主观的臆测与推断,形成了一种具有二元论色彩的直觉思维方式。这些“直觉形成了一个相互之间自我支持的、封闭的学说圈,把他们的想像囚禁在笛卡尔剧场中。即使哲学家们发现这些封闭观念圈所固有的悖论——这虽是关于感受性质的存在的原因,他们也没有跳出这一悖论而给出一个完整替代性看法,这样,由于相信自己依旧强烈的直觉,他们又被拉回悖论式的牢笼中”[7]。人们所勾画的感受世界是一个私人的、主观性的世界,所谓的感受质只是这个世界的属性体现,它完全不同于物理的属性,并且为物理语言所无法把握。

       笔者认为,这完全是基于人们片断性或片面性的认识而进行的想象性猜测与假设,如果我们完全掌握了大脑结构和活动机制,人们就不会认为感受质是非物理的事实。就像一个魔术师会通过人类视觉错觉或者分散注意力来进行创造“奇迹”,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视角可能会恍然大悟。同样,我们转换一个视角,特别是从神经生物学的视角去看待感受质,就会发现知识论证不过是做一个小把戏,它把大脑活动的关系属性或表征属性当成了一种内在属性,留下所谓的意识之谜。同样,文字无法言说的事情并不是说它存在着无法表达的信息,而是这个信息很难用我们日常的语言所描述,因为我们的日常语言表述是建立在对可观察的物理实体或属性之上的。当我们转换概念或范式的时候,就会发现事情变得简单多了。

       哲学家麦金(McGinn,C)在解释意识问题曾经说过,我们的心理概念就是建立比附物理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需要概念革命,需要转换概念框架。笔者提出一种视角物理主义,这种视角物理主义是建立在当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

       三、神经生物学的反驳

       下面我们将通过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来走近感受性质,并且用神经生物学的证据来反驳杰克逊所提出的黑白玛丽实验。由于当代脑科学对于视觉系统的研究取得的成果较多,而且对于视觉意识更容易进行实验研究,我们把重点放在视觉意识的感受质方面。根据当代脑科学家如科赫(Koch,C)的说法,所谓意识的感受质难题应当是大量的神经元如何会产生出主观的体验问题,它源自于人类的概念框架不够完善。

       首先,主观感受性体验依赖于脑中的神经元集群。脑功能成像揭示,当有颜色知觉和颜色判断时,在脑的梭状回等区域明显被激活了。某些需要进行大脑皮层手术的临床实验也证明,当医生的手术器械触及某个部位时,患者会报告说产生了某种感觉。事实上,如果枕叶和颞叶的腹侧表面、部分梭状回受到损伤,它们就会选择性地干扰色觉,导致患者知觉到的世界全是灰色,甚至一台彩色电视机图像变成黑白电视机图像。这被称为全色盲症。全色盲症患者类似于单色世界中的玛丽,她们也通过别人告知或所学的物理知识知道存在着色彩的世界,然而他们并不会认为他们所处的世界与别人的世界有什么两样,而是在共同分享着相同的世界,不同之处在于视角不同。因此这反驳了直觉中(3),即存在着非物理的世界。

       其次,主观感受性体验是神经元集群的综合表征。脑科学家科赫认为主观体验在人类的进化史上具有独特的生物功能,也就是说它和大量信息有关。这些信息在脑中都不是外显的,而是内隐于神经元之中。不同的神经元包含着数量极大的信息,它们不会主动表征,而是以神经触突进行传递放电。因此要处理这大量的信息,大脑就必须使之符号化,“对于大量无法用语言形容,但在某段时间内要用的信息,主观体验特性以符号进行表述。主观体验特性是意识经验的基本元素,它使脑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处理这些同时而来的信息。”[8]也就是说,所谓主观感受性就是为了处理那些由神经元群所内隐的信息而综合表现出的高度复杂特征而形成的。这种高度复杂的信息数量极大,并且同时到达,因此表现为类似高度并行的反馈网络所特有的性质。主观感受性就是由这些神经元集群所突现出来的外显特征。由于主观感受体验是突现的,它是依靠掌握神经元而无法把握的,甚至通过自省我们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发生,所以产生了不可言说性的直觉(2)。

       第三,主观感受性是一种关系属性,即依赖于表征的属性。常识的直觉把主观感受性当成大脑之中的小人所产生的属性,而且它只能为小人所体验,其他人无法解释与分享。丹尼特说,这是错把关系属性当成一种例示属性而产生的幻觉。例如,我们说姚明高时,并不是说姚明有一种高的属性例示出来,他实际只是在与别人放在一起而产生出来的属性。从神经生理学来看,主观感受性虽然与神经元的意义(内隐信息)有关,但是并不等于神经元的意义,而是表现大量的神经元集群的协同活动,它们相互关联与其他神经元集群竞争,获胜的集群会相互协作把内隐的信息以同步放电的形式表现出来。不同获胜神经元集群由于其相关的神经元构成的背景不同,主观体验有强有弱,它们构成了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联系的桥梁。当普通民众把它构想成内在世界的某种性质或状态时,它就构成了直觉方面的(1)(3)。后来的杰克逊也认识到主观感受性并不是一种非物理直观属性,它是通过色彩、形状、外延、运动等方面信息来进行表征的,而这种表征是一种直接的,如看到斜阳呈现给我们的美感,这并不是太阳直接呈现给我们的。哲学家利康(William G.Lycan)也说,主观感受性是一种依赖于表征的属性,它是否能被主体所知晓依赖于主体如何表征这种事实。

       第四,相同的主观感受性具有共同的神经元模式。人类的大脑虽然很复杂,但在对相同的心理活动进行脑功能活动扫描时发现具有相似的活动区域。特别是当代认知神经生物学发现,在人类大脑中存在着镜像神经元系统,这个系统不仅使人类能够直接重复别人的动作,而且能够模仿别人的想法,理解他人的意图。意大利神经科学家柯摩·里佐拉蒂(G,Rizzolatt)发现,在猴子和人类大脑中存在着丰富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它能够通过感觉而非思想理解别人的情感。镜像神经元进一步表明主观感受性并不是私人的区域,玛丽在掌握相关的神经元活动时也会理解主观感受性,并且会模仿出来。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来建构一个反驳强知识论证的正面论证:

       (1)P1(前提):在走出房间之前玛丽具有了人类色觉的完备物理知识;

       (2)C1(结论):(由P1推出)在走出房间之前玛丽知道了人类色觉的所有物理事实;

       (3)C1*:(P1和C1推出)在走出房间之前玛丽应当知道用有关色觉的完备物理知识解释或推导人类色觉的物理事实(或者说玛丽应当知道人们的色觉体验的事实存在,并且可以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例如,丹尼特曾经提到过一种情况,当玛丽走出房间之后,别人把一个涂有蓝色的香蕉让她看,并说香蕉是蓝色的,而玛丽反驳道:“你不要戏弄我,我知道香蕉是黄色的。”);

       (4)P2*(前提):存在着第一人称的色觉知识是玛丽在走出房间之前所不具有的,因为在她走出之后,她学到了第一人称的色觉知识;

       (5)P3*(前提):根据当代神经生理学研究,第一人称的色觉知识都有着对应的神经功能区域,并且呈现出神经元群集体发放。

       (6)C2*(结论):(由P2*和P3*推出)第一人称的色觉知识并不是描述非物理的事实,它是从不同的视角来整体性表征物理事实。

       (7)C3*(结论):(由C1*和C2*推出)不存在有些色觉事实是非物理的事实,物理主义不是错误的。

       四、视角物理主义和心理地图

       杰克逊的知识论证不能推出物理主义是错误的,它只能证明我们在看待世界的时候存在着不同的视角,比如有第一人称的视角,有第三人称的视角。利康称为“代词性差异”(Pronominal Discrepancies)。杰克逊错在把第一人称视角的世界当成一个不同于第三人称的物理世界,并且虚构成一种非物理的世界。就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看,世界实存的也不只是实体,还有属性、过程、关系等实在,相同的实在从不同的视角有着不同的表征,不同的视角所呈现的事物是不一样的。利康说,玛丽可能以一种表征形式知道那个事实,但是在另外不同表征下却无法知道那个事实。[9]例如,有人可能知道早上启明星是金星,但是到傍晚时看到长庚星很难与金星联系起来。这是因为你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或视角。因此,知识论证中玛丽惊讶不是源自于新知识,而是源自于视角的不同。

       如果从第一人称获得的事实与第三人称获得的事实都是对同一事实的描述,那么为什么还会产生不同事实的“幻觉”呢?利康的解释是:你可能知道第三人称所有科学材料,但是并没有许多这方面材料告诉你这像什么。我们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利康等于是说人类缺乏把物理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的能力,事实上,人类并不是缺乏相应的能力,而是由于受到原来的直觉范式的误导,是想象不到。例如,在哥白尼没有提出地球围绕太阳转的思想之前,人们是不敢想象的,甚至现在的普通民众虽然有着相应的天文知识,但是他们仍然相信太阳围绕地球转,这并没有给他们生活带来不便。因此,我们说什么样的视野或视觉决定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概念与框架,这套概念框架限定了我们的思维。

       第一人称的视角被阿姆斯特朗(Armstrong,D.M)称为“内在感官”。这种内在感官带有比喻的性质,应当类似于佛教禅宗中的“指心见性”禅修之法。剥去神秘的性质,我们相信这种内在视角传达了心理内在直觉性表征信息。按照利康的说法,它可以:(1)显示它们从特别角度所检测到的对象;(2)触及对象的不同属性;(3)给出对象的不同信息包;(4)提出不同表征模式下的表征内容。比如,对于一个黑暗中倒下的大树,你可以用视觉、听觉等不同感受来描述,虽然它们传达了不同信息,但都是对同一事件的描述。

       我们为什么要采用不同视角去研究心理呢?这是因为“无论是表现在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还是世界上所拥有的全部心理现象,都不是单一体或单子性的存在,则是由形式多样、性质各异的心理个例和样式构成的矛盾统一体”[10]27。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世界真实的存在并不是实体性存在,而是表现为个体、过程、属性和关系等多种实在。我们承认世界存在的只有物理实体,但是相同的实体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关系或属性。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存在形式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例如,有随附于物理实体的一阶、二阶或高阶形式的实在。哲学家迈农(Meinong,A)称为实在、亚实存和所与(the given)三类。因此,像玛丽所获得的知识或事实就是一种高阶形式的实在,它是随附于大脑物理活动的。

       当然这种高阶的实存并不是静态性存在,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它是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表达大脑活动综合信息的功能体现,里面不但积淀着复杂的内在信息解码表征,而且也与外在的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有着动态性和可塑性(神经科学家保罗·丘奇兰德语)。因此,我们在描述心理样式的时候,从物理概念层面上看就是大脑的神经元活动,从心理概念层面来看就是依附于大脑神经元基础上高阶性的实在。我们可以把物理概念层面称为静态性扫描,心理概念层面称为动态性扫描,它们相互补充可以说明这个由“众多表层属性和内在深层本质组成的系统”。[10]37

       另外人类的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单独依赖一种视角无法使我们认识心理全貌,甚至会像我们前面的直觉所形成的有关心理错误的地形、地貌学。心理活动的整体性体现为心理现象例如主观感受性出现并不是只有一种感官参与,它包括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受系统所共同构成,并且这种主观感受性还涉及相应的其他先前或邻近主观感受性体验,例如,试验室扫描被试者看到克林顿的大脑活动状态时,不但发现了“克林顿神经元”,而且还有其他相应的神经元活动(类似于“美国总统”神经元或者“莱温斯基”神经元),后者就构成了相关的背景。有些全色盲症患者虽然看不到色彩世界,但是通过植入相关芯片却可以听到色彩世界。

       心理活动的层次性表现为存在着不同的层级心理过程,如认知科学家杰肯道夫分为物理的脑、计算的心智以及现象学的心智。这种现象学的心智就是能够产生感受并且体验到主观感受性。由于层次不同,人类对心智的描述也不同。我们不能用描述物理大脑或计算心智的语言去描述现象学的心智过程。因此,丹尼特提出“多草稿模型”说,认为“哪里有意识心智,哪里就有视点。……一个有意识的心智就是一个观察者,他接收所有存在信息的一个有限子集”[7]115。在大脑不同地方和不同时间都有着不同的编辑过程,都有着不同的叙事“草稿”。

       在此基础上,后来丹尼特提出了有关心智心理活动的关联性在于意识与意向性的关联。作为主观感受性心理活动与意向性也是有关联的,也就是说主观感受性也是有心理内容的,这种心理内容体现为大脑神经元集群的外显表征信息。主观感受性产生的来源可以分为:人类祖先在面对特定情况下神经元所激发的状态并且以固定模块形式遗传给后代的先天倾向性;后天个体所形成的大量感受-运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综合信息。由于它们受到共时和历时性因素的影响,并且涉及不同的神经元关联,因此主观感受性似乎是私密的,但是个体主观感受性的差异并不能构成逻辑上存在着共同性。主观感受性与意向性关联的特点表明,人的心理世界是一个具有弥散性、扩散性、渗透性的开放性世界,应当可以为第三者所察觉到。

       笔者认为,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都是对大脑神经活动过程的反映,只是所截取的部分或结构不同。从上面神经生理学研究可以发现,第三人称关注的是神经元的内隐信息,即神经元的构成、触突、递质等,而第一人称则是从内省角度来关注神经元活动的外显信息或突现信息。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视角反映的活动是不同的,视角物理主义是站得住脚的。

       五、结论

       杰克逊的知识论证P2前提是一种直觉思维方式推断的结果,它不能构成普遍性知识。我们从视角物理主义的观点把它修改为P2*:存在着从第一人称或内省视角所获得的信息或知识。这种视角物理主义观点证明了人类心理活动的复杂性,我们不能单独从一个视角去研究心理现象,特别是像复杂的主观感受性。主观感受性作为人类意识的主要部分具有重要的功能,它把人类大脑活动中所表现的高度复杂的并行信息以整体性形式发送给大脑的思考加工中枢。

       不过,这种视角物理主义观点选择应当慎重。第一人称或内在视角观企图转换成第三人称或外在视角观,把其描述的语言给出一个纯粹、中立的语言,例如用现象学方法去解释科学或者推广到整个世界,那就会犯赖尔所称为的“范畴错误”;同样,用第三人称或外在视角观去替换第一人称或内在视角观也会犯同样的错误。笔者不赞同会存在着丹尼特所讲的“他者现象学”,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概念之间的转换应当是范式的转换,而不是事实的对应。

       注释:

       ①弱版本的论证是说,没有走出房间之前的玛丽虽然知道所有的物理“信息或知识”,但是并不知道有关色觉体验的“新信息或知识”。弱版本与强版本知识论证的区别在于后者用“事实”取代“信息或知识”。弗拉纳根(Owen J.Flanagan)指出物理主义分为形而上学物理主义和语言物理主义。形而上学的物理主义是主张不存在着非物理的个体、属性、关系或事实;而语言物理主义是任何物理的都可以用物理科学的语言所表达。因此知识论证反对的是语言物理主义,而不是形而上的物理主义。为了避免弗拉纳根所提出的反驳,我们采用了强版本形式,即反对的形而上的物理主义。参看Flanagan,O.Consciousness Reconsidered.Cambridge:M.I.T.Press,1993:98.

标签:;  ;  ;  ;  ;  ;  

物理主义视野下的知识论证反驳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