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毕 娟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功能与重要性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国际上创新强国在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典型经验:注重创新主体的培育,丰富创新主体种群;强化创新要素与基础设施,为创新生态系统奠定基础;注重制度环境和创新文化环境的优化;政府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提出对我国的四点启示:支持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主体种群多样化发展;加强我国创新基础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注重制度环境和创新文化环境的优化;合理发挥政府在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作用。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国际经验 启示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加剧了全球竞争格局的形成。科技创新能力成为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核心竞争力和基础支撑。而创新是一个复杂工程,需要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依托,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将使这些国家能够更充分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提高对技术变革与竞争冲击的长期抵御能力。
一、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和功能
创新生态系统是为顺应科技创新2.0时代的开放式、协同化创新特点而出现的创新范式的转换,这一新概念融合了创新系统、生态学等相关理论的衍生概念,主要是指创新活动中各主体种群和创新生态环境所构成的统一整体,主体种群与创新生态环境之间不断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与交换,进而形成系统的平衡稳定状态。强调系统中的各个主体、各个要素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相互间动态作用的过程。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复杂性、难以复制性等特点。同时,在开放性创新的新时代,创新生态系统是一种开放的,并且强调协同与共享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不同类别的多元主体构成不同的主体种群,种群的聚集又形成了群落,主体种群与主体群落之间合作竞争,不断发展。而不同种群在创新链的位置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态位,各生态位分离又彼此联系,才构成了完整的系统主体结构。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多样性的创新生态主体种群在各类创新平台和外部制度文化环境下不断演化发展,从而形成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
创新生态系统在科技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采用不同数据处理方式获得组成数据对计算的烃露点有较大影响,实际应用中,组成采用苯、甲苯、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等组分单独定量,而其余组分按照碳数归类分析时,获得的完整组成数据计算的烃露点和直接测定结果更为接近,两者平均偏差在3℃以内。因此,在需要使用组成数据计算烃露点时,宜采用苯、甲苯、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等组分单独定量,而其余组分按照碳数归类的分析和数据处理方式,由此获得的烃露点更为准确可靠。
第一,强力聚集和有机整合创新要素。创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创新网络效应,能够有效在空间层面吸附各类创新要素,促进能量、物质、信息等各种形式的创新要素在创新主体之间传递、交换与循环。同时,通过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的自组织演化功能,实现创新要素的有机整合,进而形成创新的不断“涌现”与新技术的不断突破。这种要素的聚集和有机整合是以往单纯的创新系统所不能有效实现的,需要附加其生态动态演化机能,使要素“流”产生放大效应来支撑创新活动的开展。
第一,注重创新主体的培育,丰富创新主体种群。创新生态系统中拥有多样化的主体种群,包括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而企业是其中最具活力的核心创新主体,其他种群与企业良性互动、相互配合才构成一个良好的创新种群结构。创新强国均重视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培育,促进多样化的主体种群平衡发展。如:美国高度重视企业的创新创业,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包括担保体系、资金支持体系、信息管理体系、市场拓展体系、创业投资体系和资本市场等。德国实施的中小企业创新核心计划,平均每年资助5亿欧元给中小企业。用前期投融资的方式来支持中小企业,重视产学研和市场力量的结合。因此,德国的中小企业发展非常有特色,专注于一个相对狭窄的行业,要坚持价值竞争优势,成为国家出口的主力军。瑞士通过整体经营环境和科研条件的改善,吸引大量的创新人才聚集,进而通过创新基金培育创新企业,并以科研院所作为企业创新的有力支撑。此外,德国和日本等制造大国还重视低端以及贴近生活的持续性创新,扶持相应的创新主体发展。同时,注重创新智库、中介组织等为核心主体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培育。
第二,强化创新要素与基础设施,为创新生态系统奠定基础。世界上创新强国注重全方位的要素整合,奠定创新的要素基础。如:美国科技政策对于前沿科技、战略人才培养、科技投资等进行综合考虑。瑞士以其优越的科研和经营环境、自然环境保护优势、灵活的税政优势、成熟的金融市场优势等吸引和聚集了大量的创新人才要素,并使其创新要素的整合实现了国际化的程度,为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新基础设施的构建也是创新生态系统的根基。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2019年发布的《加速:能源充裕时代下美国制造业加速振兴行动计划》报告提出要通过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投资来充分强化和发挥美国创新生态系统的全方位优势。
我国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过程中,有必要顺应创新范式的转换形势,强调构建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的创新生态系统,不断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国际上创新强国在建设创新生态系统的典型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可以借鉴吸收其中的适用经验。
二、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国际经验
第四,政府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创新生态系统已经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重要关注点,国际上的创新强国纷纷重视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并通过政府的看不见的手发挥相应的、必要的作用。如:美国政府非常重视探索性的创新活动,每年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并制定了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科研合作各方的权益,以政府部门和财政性金融机构来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瑞士政府重视创新环境的营造和改善,设立公私融合的基金来支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德国的联邦政府、州政府、政策性银行和大型企业共同设置高科技创业基金,对创新型企业给予风险投资支持,并且政府注重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创新,促进高校等单位带动区域应用科学产业化发展。
增加社会阅历。在587名调查对象有363名调查对象意识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还能拓宽自己的视野,使自己对于社会的了解不再局限于手机网络和电视新闻;一般而言,大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可以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来实现他们在这个社会寻找成就感和满足感的需求,既消磨空余时间,又能在活动的过程中结识些新的朋友。
但学生对此培养的要素理解不够,认同度不够,他们无法理解刚进入大学阶段,本应该好好体验大学安逸休闲的大学生活,却要以准职业人来度过,导致心态失衡,认为此种培养时间过早,所以学生的意识接受与校企合作的要求是有偏差的,他们无法从自身的意识上去正确认识,也无法做好职业定位,对自己的未来所需认识不清晰,导致校企合作的实施不够顺畅,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还无法深入下去,无法收到较好的效果。
固体电解质分为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和无机固态电解质。液态电解质存在漏液,燃烧以及腐蚀性等的安全隐患,为了发展电池的安全性能以及高储能性能,固体电解质成为了改善以上问题的新方向。而固体电解质具有热稳定性好,循环寿命长,成本低并且不易漏液等优点而受到重视。
第二,优化创新主体关系培育创新主体能力。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使每一个创新主体(如:企业)转变观念,不再将自身看作是孤立的个体,将自身置于简单的优胜劣汰关系之中。这些主体更加注重与其他主体的紧密联系,通过在地理位置与生产链条中的协作与融合,演变成互惠互利的创新共生体关系。协同创新成为主体之间的创新合作及组织模式,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关于大于竞争关系,共享机制的建立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在各创新主体关系共生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主体的多样性和竞争力,创新个体的创新能力也在合作共赢中得以有效发展。
第三,营造良好的制度与人文环境,提升创新生态活力。世界上的创新强国将创新生态的制度和人文环境作为重要的创新软实力,并注重这些软实力的发展。在制度环境方面,美国非常强调创新政策的连贯性、创新性和配套性,并对具体产业提出细化的政策措施体系。瑞士则拥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创新,对不尊重创新、破坏创新的行为给予相应的惩罚。在人文环境方面,各国还非常注重创新文化氛围的营造。《2018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指出,创新能力指标得分最高的三个国家是德国(87.5分)、美国(86.5分)和瑞士(82.1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创新创业的风险偏好相对较高,也就是说,它们都形成了鼓励创新创业、包容试错和失败的创新文化。而这样的创新生态系统更具活力,在这样的创新生态系统中将使这些经济体能够更充分地将其研究工作转化为经济增长,并提高对技术冲击的长期抵御能力。
随着对科技创新在打造全球竞争力中的基础性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以及对创新生态系统重要功能作用的重视,世界上的创新强国都将构建和完善创新生态系统作为施政要点,形成了一系列措施和模式,其中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总结与借鉴。
三、国际经验对我国建设创新生态系统的启示
第三,创新生态环境的优化与反哺。创新生态系统通过营造一定的外部环境来实现创新要素的有机整合以及创新主体间信任与共享关系的建立,这些外部环境包括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政策引导和文化引领是创新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一方面,通过合理的创新政策来优化创新活动的条件和氛围,降低创新活动的不必要成本,能够提升创新的效率;另一方面,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的创新主体之间基于共同利益形成了彼此信任的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彼此认同的价值导向和行为模式,进而演变成一种创新文化,促进交易成本降低,提升创新绩效。因此,创新生态环境的优化还能反哺创新活动的开展,创新生态环境与创新主体种群及其关系网络彼此联结、不可分割。
第一,支持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主体种群多样化发展。一方面,政府应重视以中小企业为核心的企业创新主体的发展,帮它们突破创新的死亡谷,顺利走完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创新的目标和效果。为中小企业提供广泛的融资渠道,设置合理且优惠的税制体系,突破体制障碍开展公私融合的支持方式等。同时,鼓励多元化主体种群的发展和种群间的合作共赢。提升我国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绩效,鼓励它们与企业的联结与合作,打造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组织,“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继续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法》的相关要求,构建符合市场规律和国际规范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培育能够有效服务创新的技术转移转化中介组织多元化、专业化发展等。
第二,加强我国创新基础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创新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整合不够,需要通过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来形成创新基础资源的培育、集聚与整合。注重符合创新生命周期需求的人才梯队的建设,形成多层次的融资途径支撑创新开展,加强技术的生产与经营、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应用技术的市场匹配度和转移转化效率等。同时,加强实验室、科技条件平台以及其他创新硬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整合,与软性的制度体系相配合,共同为创新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撑。
胃肠系统不良反应主要为腹泻、恶心和呕吐。3种药物中,经abemaciclib治疗后观察到的3级腹泻发生率较高,这可能与它们的结构不同有关。如果排除感染性原因,可以提供抗肠蠕动药物,如洛哌丁胺。需要注意的是腹泻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如果同时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则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15]。
第三,注重制度环境和创新文化环境的优化。我国在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方面,还需要加大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真正营造有利于激活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的创新生态环境。尽管我国出台了大量的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但是目前还存在政策落地难、政策协调性不够等现实问题,进行制度创新非常有必要,需要对现有政策体系进行梳理和重构,避免政策的无序发展,形成真正能够符合创新创业需求的政策法规体系。同时,在全社会宣传开放创新、协同创新等新理念,加深人民对创新风险的争取认识,提升风险应对和适应能力。着力打造出一个开放、包容、谨慎又有活力的创新文化氛围。
第四,合理发挥政府在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作用。注重我国政府部门在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各级政府部门在创新生态系统发展中进行合理适度且必要的干预和参与。一方面,政府作为创新主体种群的一个重要类别,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主体种群必须紧密合作,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政府应根据创新生态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公共物品属性突出的部分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如:知识产权保护、中小企业融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通过与市场机制的有机融合,形成创新生态系统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贵,温科,宋新平.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8.
[2]梅亮,陈劲,刘洋.创新生态系统——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J].科学学研究,2014,32(12).
[3]陈健,高太山,柳卸林,等.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理论基础与治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9).
[4]秦佳文,赵程程.德国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特征及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9).
[5]陈劲,尹西明.建设新型国家创新生态系统 加速国企创新发展[N].经济参考报,2019-3-25(A07).
基金项目: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一般课题“北京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研究”(项目编号:2017C461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毕娟(1979-),女,河北固安人,管理学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管理、公共管理。
标签:创新生态系统论文; 国际经验论文; 启示论文;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