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信息化:可持续环境保护下的城市经济发展新模式&中国城市信息化发展初探_企业信息化管理论文

城市信息化:可持续环境保护下的城市经济发展新模式&中国城市信息化发展初探_企业信息化管理论文

城市信息化:持续环保的城市经济发展新模式——中国城市信息化发展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论文,中国论文,新模式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04)02-039-04

工业化与城市化在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城市经济要进一步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关键的制约因素。对怎样才能实现城市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双赢的局面,研究者们已经进行了许多努力和不懈地探索。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城市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城市信息化无疑应该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一、城市信息化的基本概念、框架与思路

城市信息化是城镇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有机结合。它既是信息社会的一种发展范式,同时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一种目标。

城市信息化是区域信息化的核心,也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城市信息化,其涵义就是城市社会经济结构从以物质与能量为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重心发展的过程。概括起来就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可视化的有机统一。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地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从而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在中国,所谓城市信息化,是指在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及总体思路的指导下,城市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和生活各个方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1)城市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2)城市信息技术的开发和普及;(3)城市信息产业的高度发展;(4)城市信息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健全;(5)城市信息教育;(6)城市信息政策与法规的制定等。

城市信息化的概念最早是由中国提出来的,有力地佐证就是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高级论坛的召开与设立。第一届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高级论坛于2000年6月5日至7日在上海举行。论坛的主题为“推动城市信息化,共创未来新家园”。来自亚太地区24个国家42个城市的市长及其代表和国际知名的工厂企业首席执行官约150人出席,700多人参加了论坛的技术会议,超过15万人参观了论坛的3个大型信息通信技术(ICT)展览。这次论坛通过了《上海宣言》,确认了信息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推动区域和国家间合作的决心,并确认了发展伙伴关系的领域,建立了亚太地区合作委员会和常驻上海的城市信息化地区合作办公室。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高级论坛每年举办一次。有力地促进了地区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城市信息化宣言在亚太地区得到广泛的认同、赞成与积极响应,也使得城市信息化的概念备受青睐,并演变成为一个专门的术语和约定俗成的新概念。

城市信息化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基础部分。(1)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以电脑宽带网为主体的网络和遥测、遥感、电视监测、数据库、海量数据存贮处理、安全、综合分析、信息挖掘、多媒体、超媒体、多位显示、仿真与虚拟、数据共享、远程操作与互运算等技术。(2)数字神经系统,布满全城的数据采集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快速分析、网络快速传递、快速辅助决策等快速、准确反应技术系统。(3)信息化标准、规范与法律的制定与执行。(4)信息人才的培养与知识普及。二是应用部分:(1)城市超媒体信息系统(Web-UGIS):①城市基础地理数据库及信息系统,包括大地测量控制点、DEM、正射映像图、地质基础、工程地质、气象水文、自然灾害、历史地理、土地利用现状图等;②城市基础设施数据库及信息系统,包括通信网络、各类交通、各类能源及各类建筑物、城市近况与远景规划等;③城市基础功能数据库及信息系统,包括地籍管理、房地产管理、人口户籍管理、交通管理、市场管理、消防与公安管理、生态与环保管理等。(2)智能化小区建设与管理:①智能化办公大厦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MIS+UGIS);②智能化住宅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③智能化小区、社区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3)应用与服务信息系统(MIS+UGIS):①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政府;②网络化科技与教育、网络化文化与卫生;③网络化生存、网络化旅游等。(4)智能化交通,主要是物流配送服务。[1]

21世纪初既是中国继续完成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采取“局部先行,整体追赶”与“局部领域突破,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力求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把加快信息化建设放在优先位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中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而体制创新则是中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中国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方针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合作建设,突出应用,因地制宜,典型示范。据此,可以将中国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为: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的水准和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提高城市化质量,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发挥城镇化与信息化之间的互动作用,努力实现信息化推动下的城市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二、城市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一)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核心技术与标准化

城市信息化的核心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新技术的高度综合,是城市地理信息系统(UGIS)与城市管理信息系统(UMIS)技术的集成。它包括遥感、遥测、遥控、网络、数据库及其管理,计算机科学计算,分布式计算,信息共享、信息挖掘与数据管理多媒体,仿真和虚拟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等几个方面。具体讲,主要是10个方面的技术:(1)城市海量数据的快速获取、监测与存贮技术。(2)城市海量数据的快速处理、集成技术。(3)宽带超媒体通讯网络技术。(4)智能化多种电子设备及信息技术的整合,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体系结构与CIS整合技术。(5)数字城市信息的增值与共享技术。(6)数字城市的可视化技术。(7)物流配送的时间和空间特征。(8)基于电子政府的GIS技术。(9)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数字化方法。(10)基于MIS、OA及GIS的数字化社区综合技术。[2]

城市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如何衡量,这就涉及到城市信息化的标准化问题。信息化发展的实践表明,只有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各信息系统间互联、互通和互操作,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统一标准同时也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优质高效的技术支撑和重要基础。

中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与国际信息技术标准化水平相比较,中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已取得积极的成果:先后成立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委员会(ISO/IEC/JTCI)、全国信息和文献标委会(ISO/TC46)、全国金融标委会(ISO/TC68)、全国电子业务标委会(IS/TCI54)、全国工业自动化系统集成标委会(ISO/TCI84)及全国地理信息系统标委会(ISO/TC221),先后制定了信息分类编码、统一编码字符集、数据元表法、信息安全体系结构、开放系统互连、一致性测试及中文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共约1000多个。这些标准化工作为中国信息化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也为城市信息化的标准化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城市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在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将需要大量的网络通信、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网络互连等方面的标准,还有信息技术标准、设备标准和接口标准,以确保信息化所需技术和装备业的健康发展。(2)在应用系统工程的建设中,所涉及的标准化工作主要包括信息安全、EDI、电子商务、文本描述技术、编码与编码技术等。(3)在信息资源的建设中,相应的标准化工作主要侧重于既面向全社会的通用性信息技术标准,如信息分类与编码、条形码、组织机构代码、自动识别技术、文本描述技术等,又面向地方、行业应用所需的信息技术标准,尤其是代码标准。

应加以强调的是,在城市信息化标准化工作中,一方面要抓紧与国际标准技术接轨,关注国际信息化标准化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要采用国家(行业)标准化已有的成果,积极推进对城市信息化应用工程项目的标准化审查,为入世后的城市信息化创造有序的发展环境。

(二)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原则与内容

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有:(1)信息化建设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首要原则。信息化发展的速度与规模都必须有地方经济基础的支撑,信息化方案切不可盲目求大,盲目追求所谓的标准模式。不能过分倚重所谓信息化发展的“后发优势”。(2)信息化建设与信用建设有机结合。信息化建设是信誉机制重建的大好机遇。信息化意味着减少信息不对称,实行透明化的交流。这对于改变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以往的经营形象,不仅是一个监督,也是一个保障。(3)以人为本。信息化技术开发和应用要坚持“以人为本”,方便实用。要多开发广大用户需要的城市信息化技术,主要是实用技术、大众技术、民用技术、日常应用技术。同时,开发研制的产品要力求方便实用、易学易懂,以满足各类消费者的不同的需要。(4)政府信息化先行发展。政府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的切入点,政府只有做到“组织落实、资金落实、政策落空”三个落实,才能真正开展信息化建设。政府信息化不仅要实现政府办公的自动化和电子化,而且还要建立一个网上交互与非交互共存的政府办公平台。各部门、各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进度不一致,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模式,要对不同的部门区别对待,并逐步实施。(5)以企业信息化推动城市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城市信息化的主体工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作为信息生产者,企业必须自筹资金加强自己的网络化建设。作为信息消费者,企业同时也通过参与并实施信息化建设,享受信息化带来的高效、公平的游戏规则。

城市信息化建设可归类为四大部分:(1)信息网络与资源。城域网建设要与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密切结合,扶持网络服务提供商、网络内容提供商、应用服务提供商、托管业务提供商等网络服务企业。城市信息资源库建设要根据本市资源状况和特点,与相关的信息系统建设紧密结合,为运行与管理、社区与服务、产业与经济等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转提供基础数据和应用接口支持。(2)城市管理与运行。主要包括电子政务系统、城市应急救灾系统、城市规划管理系统、城市社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城市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城市环境监控信息系统。(3)服务与社区。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医疗信息服务系统、科技教育信息系统、旅游娱乐信息系统、社区信息化服务系统等等,同时也为市政府规划和调整医院、学校、培训中心、公园、商场等机构和设施分布的工作提供辅助决策依据。(4)产业与经济。城市信息化必然要涉及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应在政策导向、软环境建设、人员培训、物流配送等方面,创造有利于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展,特别是这两者有机结合的条件和途径。城市信息化不可能脱离农业领域信息化。当前应把重点放在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产品需求与供应信息,向农民提供简明实用的信息技术培训服务,加快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逐步实现精准农业。

(三)城市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目标与主要任务

根据“十五”计划建议和“十五”计划纲要,中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信息化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管理、人民生活和城市环境的质量,并为领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在本地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十五”期间,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抓好城市信息化规划,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促进政府信息化;提高企业信息化,加快家庭信息化;强化信息化意识和人才培训;加强信息和网络安全建设,提高城市竞争能力。当前及今后城市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重点是:(1)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2)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当前城市信息化的重点;(3)加快城市社会服务领域的信息化;(4)城市信息化服务要为企业信息化创造良好的环境。概括起来就是:电子政务、社会服务领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电子政务有利于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减少和降低政务成本,便利市民与政府的实时沟通,有利于加快政府管理体制的转变,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和城市信息化进程。社会服务领域是社会信息化的窗口,它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社会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做得好,公众接受,信息化才能真正普及。所谓社会服务领域信息化,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医疗信息服务系统、科技教育信息系统、旅游娱乐信息系统、社区信息化服务系统等。城市信息化必须为企业信息化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可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实现扁平化管理,特别是在资金流、物流上进行综合管理,实现实时监控与决策,提高资金周转次数和使用效率;降低能耗和库存积压,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三、对中国特色城市信息化的政策建议

1、用信息化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进入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将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每一个角落,信息流将成为城市经济最重要的要素流,是否拥有能使信息流畅无阻的信息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或城市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新经济时代,由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应用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解决跨区域联络不便和信息不畅的问题,大城市人流和物流的规模将大幅度减小,发展趋缓。即使在人口继续膨胀的大城市中,城市产业结构和布局也将会作出很大调整。在工业化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正成为现代各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通过信息化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不少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信息化是人类从工业化阶段发展到以信息为标志的新阶段,推动着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变化,进而推动城镇化,并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新的主要动力。

2、加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信息化的竞争力。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推进城市信息化的前提条件。信息基础设施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以宽带大容量光纤为主,卫星和微波信道为辅作为传播通道,集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和电话机四机功能于一体,可以传递语言、数据、图表、视象的多媒体高速通信。当前,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重点是接入网、基础核心网络和宽带传输网。要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本,建设具有相当规模、结构合理、安全可靠、面向未来的国家信息网络,同时,要强化网络与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要建设基础国情、公共信息资源、宏观经济数据库及其交换服务中心,完善地理空间信息系统。

3、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提高城市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信息服务业是一种新兴的行业,它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满足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新的增长点,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一是尽快制定和规范信息服务业标准,健全信息服务评估机构和机制,提高信息服务质量。二是鼓励网络服务商兼并重组,组建大型网络服务企业。三是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促进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和物流配送,提高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四是加快发展数据库、软件开发、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设备维修等以计算机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服务业。与此同时,要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对外开放,推进产业化,多渠道筹集资金,形成有利于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4、加速城市产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进程,推进城市信息化向纵深发展。中国企业信息化可从三个层面推进:第一是利用计算机实现对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第二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化;第三是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应注意信息、技术、设施、管理等信息化要素的共享,搞好分工与协作,避免大而全,小而全。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既要突出现实性、应用性,又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充分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

5、高度重视发挥信息化人才的作用,提高领导干部的信息化素质。当务之急是如何留住自己培训的人才不致外流,吸引一批留学人才回国服务。更重要的一条是要加快城市信息化人才的培训:(1)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推广计算机和网络教育,在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2)在小学、中学统一设置计算机知识、网络技术基础等信息技术必修课程,调整高等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加快对信息化人才培训。(3)加强对在职教师、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技能与素质。在大力培训信息化人才中,要特别注意提高领导干部的信息化素质与技能,它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6、加快城市信息化的体制创新步伐,建立有序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体制创新是中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中国目前的信息化管理体制还具有相当成分的计划色彩,固有的老大作风和垄断特征仍然随处可见,制约了城市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改革这种管理体制已刻不容缓:(1)要顺应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不断深化城市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垄断,规范市场行为,形成有序、有效的竞争环境,建立竞争性体制框架,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政企分开。(2)健全国家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力度,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促进资源共享,组织实施城市信息化的各种专项规划。(3)应对WTO和经济全球化,适应奥林匹克的商业法则,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在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三重三轻”问题:一是重硬轻软问题。中国城市建设步伐近年来有明显加快的趋势。但一些城市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盲目追求建立宽带网和形形色色的网站,而忽视了大规模信息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致使耗费巨资建设的网络和各种网站因没有可以运用的信息资源而成为一片“裸网荒地”。信息社会的基本标志之一就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之上的计算机软硬件在社会生产与生活各个层面的应用,而其核心就是城市电子文档管理系统的应用。应引导城市信息化建设向建立全面完善的电子文档管理系统方向发展。二是重虚轻实问题。信息化经济的繁荣曾一度使虚拟经济称霸股坛,名嗓一时,大有取代实体经济的趋势。然而,美国纳斯达克股灾告诉世人,在信息经济发展过程中,企图跨越或抛弃传统经济阶段,用虚拟经济代替实体经济的梦想与做法,注定要走向失败。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中,要加大信息经济与传统经济进一步融合与回归的力度,用信息经济的理念来整合传统经济,坚持虚实结合,推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着力提高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贡献份额。三是重旧轻新问题。城市是中国工业的主要集聚地,50多年工业发展历程为我们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在如何建设城市信息化过程中,为数不少的人往往偏爱传统工业发展的思路与方法,重视传统工业的旧方法、思路,而轻视、忽略信息经济的新方法、思路。从一定意义上讲,城市信息化过程应是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一次全面的体制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我们,不能再用工业化的思路与方法来搞信息化,而要用信息化的方法、思路来搞信息化,按信息化自身的规律发展信息化。以新为主,兼顾旧法,是当前和今后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最适当的选择。

[收稿日期]2003-12-08

标签:;  ;  ;  ;  ;  ;  ;  ;  ;  ;  ;  ;  ;  ;  ;  

城市信息化:可持续环境保护下的城市经济发展新模式&中国城市信息化发展初探_企业信息化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