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实验原理,突破实验难点_科普论文

紧扣实验原理,突破实验难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难点论文,原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再现——实验分析难到位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为了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教学中往往安排如下两个实验:

实验1 如图1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2 如图2所示,在大口玻璃瓶内装入少量水,并滴入几滴酒精,用气筒往瓶里打气,当塞子跳出时,观察瓶内的变化。

这两个实验现象都比较明显,实验可以观察到:棉花燃烧时,玻璃筒内发出光;实验2可以观察到:在活塞跳出的瞬间,瓶中出现白雾。然而,教学中却常常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实验现象虽然明显,学生却未能充分感知。尤其是实验2,学生往往只是注意到“活塞跳出”,而忽视“瓶内出现白雾”这一关键现象;二是实验分析过程中,不少学生难以从实验现象及有关知识,经逻辑推理得出实验结论,而只是机械地记住了实验现象和结论。这两个问题间又有着纵向联系,即实验观察对实验分析有直接的影响。

二、原因分析——实验原理不理解

以上问题的存在,是由于学生不理解相关实验原理导致的。这里所说的实验原理,并不是仅指实验所要说明的科学道理。广义地讲,实验原理是实验的方法、实验的装置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分析等所依据的科学道理。[1]这样说来,一个实验中往往会包含多条实验原理,其中实验要说明的科学道理是核心原理,同时还有其他非核心的、但必须清楚的原理。这两个实验的核心原理是“外界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少。”而“燃烧的条件、液化的方法、乙醚的理化性质、棉花和酒精在实验中的作用”等都是实验中必须清楚的非核心原理。这些原理是否理解会直接影响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实验结论的得出。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由于不理解实验原理,特别是不清楚乙醚、棉花、酒精等在实验中的作用,会导致实验观察对象不明确,未能将观察的焦点会聚在相应的对象上,这种现象虽然发生了,却没有被捕捉到。一方面,这两个实验虽然现象比较明显,但现象持续的时间很短。实验时,如果不明确应该重点观察什么,就容易错过实验观察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一个实验中如果有多种现象同时发生,其他现象对关键现象的观察会有干扰。如实验2中,关键现象是“瓶内出现白雾”,但实验中“塞子跳出及其伴随的响声”和“白雾”现象几乎同时发生,且“塞子跳出及其伴随的响声”对学生的感官冲击更大,干扰了学生对“白雾”这一关键现象的观察,使学生对“白雾”视而不见。对实验现象缺乏充分的感知,最终对实验分析构成障碍。

其次,这两个实验中,实验现象和所研究的问题的联系是间接的,比如“压缩空气做功”实验中,实验对象是空气,而实验中并没有直接显示出空气的内能变化,显示的是棉花燃烧,需要结合燃烧的条件以及内能的有关知识,才能间接得出“压缩空气,空气内能增加”这一结论。同样“气体对外做功”实验,要结合液化的条件进行分析,才能间接得出:“对外做功,内能减小”的结论。学生虽然知道“燃烧条件、液化方法以及内能的基础知识”等与这个实验相关的原理,但要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应用这些原理来分析实验,还有一定困难,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的学习只是机械记忆实验现象和结论。

三、问题解决——实验原理紧相扣

从分析可知,紧扣实验原理,通过引导让学生充分理解相关实验原理,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的基础。教学过程如下:

1.联系实际,初识核心原理

“做功能改变物体的内能”是这两个实验核心原理的上位原理。在实验前,需先习得这一原理。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中,安排了如下图片(如图3所示),就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习得“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这一上位原理,同时也对实验的核心原理有了初步认识。

2.运用原理,引导实验分析

实验1“压缩气体,内能增大”的实验分析过程:

学生先通过阅读,了解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

释疑:(1)乙醚是一种易燃物质,着火点为160℃,易挥发;(2)“活塞迅速压下去”的过程,是外力通过活塞对玻璃筒中空气做功的过程。

引导:已知“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而“改变”可能是内能增加,也可能是内能减少。请预测:如果“活塞迅速压下去”,玻璃筒中空气的内能增加,则可能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通过讨论,学生预测:如果“活塞迅速压下去”,玻璃筒中空气的内能增加,可能会观察到棉花燃烧。因为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乙醚的着火点,又玻璃筒内有空气,乙醚会燃烧,并引燃棉花。

实验2“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的实验分析过程:

学生先通过阅读,了解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

释疑:(1)酒精易挥发,密封的瓶内充满着酒精和水混合蒸汽;(2)给瓶内打气,瓶内气压不断增大,导致瓶塞跳出。瓶塞跳出的瞬间,瓶内高压气体对瓶塞做功,这是瓶内气体对外做功的过程,与上一实验是一个相反的过程。

引导:上面学习已知“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而“改变”可能是内能增加,也可能是内能减少。请预测:这个实验中,瓶内蒸汽的内能是增加还是减少?学生根据老师“相反的过程”这一提示做出“内能减少”的预测。

引导:瓶内的混合蒸汽可以显示此时瓶内气体内能的变化情况,重点观察此时瓶内出现什么变化。问:如果瓶内蒸汽内能减少,可能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通过讨论,学生预测:如果瓶塞跳起的瞬间,瓶内蒸汽的内能减少,温度会降低,蒸汽可能液化,可能看到白雾。

3.演示实验,验证实验预测

对每个实验分析后,分别马上通过演示实验来验证学生的预测是否正确,并分别得出实验结论:外界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少。

4.综合比较,理解核心原理

讨论:请用“能量转化的观点”来解释以上实验结论。

通过讨论,学生理解了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的实质。

四、反思感悟——实验分析有方法

理解实验原理,是进行实验分析的基础。紧扣实验原理来分析实验,基本过程如下:

首先,明确实验的目的、内容和要求;其次,认真研究实验涉及的各种相关原理,明确实验要素;再次,确定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和实验重点观察对象;最后,进行实验操作及分析。实验分析可以是实验后对现象的分析,也可以是实验前的预测性分析,再通过实验来验证。其中“明确实验要素”和“预测性分析”具体阐述如下:

1.紧扣实验原理,剖析实验要素,明确观察对象

大量实验事实说明,一个成功的物理实验一般都有三个部分组成,即实验对象、实验源、实验效果显示器。实验对象就是实验的研究对象,当它接受作用到它上面的“信号”后,能产生一定的效应,从而显示某些现象或者揭示某些规律。实验源就是实验的“信号”发生器,由它发出的“信号”作用到实验对象上,会产生一定的实验效果。实验效果显示器是用来显示实验对象接受“信号”后产生的效应或实验效果的装置。[2]比如“气体对外做功”实验中,实验对象是酒精和水混合的蒸汽,实验源是混合蒸汽膨胀,实验效果显示器是混合蒸汽发生液化。

在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剖析实验的三要素,则为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紧扣实验原理,预测实验结果,激发积极思维

紧扣实验原理,让学生在实验前大胆进行预测性分析,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进而带着渴求答案的心理去观察实验,大大减少实验教学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按预测所预示的方向进行实验、观察及思维加工,可较快地习得相关的科学知识。

标签:;  

接近实验原理,突破实验难点_科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