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增长关系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贸易论文,利益论文,条件论文,关系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09)09-0166-04
贸易条件是统一市场中不同商品交换数量的比率,它是一国一定时期出口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贸易条件可分为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和要素贸易条件。贸易利益是国家间通过商品贸易交换而获得的利益,可以分为静态贸易利益和动态贸易利益。
全面、科学地研究一国的贸易利益,要综合考虑三种贸易条件指标来考察静态贸易利益,同时,可以就上述贸易条件与就业、福利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来动态考察贸易利益。
一、我国贸易条件现状与贸易利益的实证研究
(一)我国的贸易条件现状
1.价格贸易条件与收入贸易条件(见表-1)。
本文所涉及的价格指数以1994年进出口价格为基准,即1994年进出口价格指数为1。如表-1所示,我国1994—2005年进口价格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而出口价格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2000年以后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下降明显,总体下降幅度达48.1%。
从图-1可见,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曲线持续向右下方倾斜,呈明显的恶化趋势。同时由于出口数量持续增加,总体上升了60%,这就使2005年收入贸易条件(1.26)相对于1994年(1)上升了26%,总体改善了10%。
2.单要素贸易条件。根据制成品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是总贸易条件指数恶化的主要原因(林丽、张素芳,2005),故以下运用制成品单要素贸易条件近似的代表总商品的单要素贸易条件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在此,用全体劳动生产率予以近似的替代比较。
表-2可看出,我国劳动生产率①一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01年入世以后明显提高。其总体上升幅度(146%)高于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的总体恶化程度(36%),因此劳动生产率的上升使我国的单要素贸易条件总体改善54.4%。
(二)我国贸易条件现状与静态贸易利益
1.我国收入贸易条件改善与静态贸易利益的增长。收入贸易条件是反映总静态贸易利益的理想指标,表-1中的数据表明1994—2005年我国的收入贸易条件总体约改善了10%,也就是说我国总静态贸易利益是增加的(王如忠,1999)。
2.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与静态贸易利益的减少。以下运用金德尔伯格提出的价格贸易条件对贸易利益影响的公式进行具体的分析,公式如下:
根据公式结合前表数据得到表-3。
由表-3数据可见,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使总静态贸易利益变动指数呈现负变化,即我国静态贸易利益在增加的基础上仍有所损失,并且其影响的数值正在逐年增加。
(三)我国贸易条件现状与动态贸易利益
此模型正符合我国国情,我国出口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供给增加造成价格贸易条件恶化,而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所导致的劳动供给无限弹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的不充分为以很小的代价或不付出任何实际代价扩展生产能力和提高国民生产总值提供了机会”(迈克尔·P·托大罗,1992)。因此,虽然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了,但出口部门却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这使经济福利水平提高,即动态贸易利益增加。
2.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与动态贸易利益的减少。通过价格贸易条件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公式来考察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公式如下:
从表-4可看出,价格贸易条件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有正有负,但年平均影响为-1.9,对经济增长的绝对影响量为-1036.9亿元。尤其是1997年和2000年,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对经济影响比较严重,因此应该正视我国仍存在贫困化增长的危险。
二、我国现有贸易条件下制约贸易利益增长的因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得知,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使我国收入贸易条件改善从而使静态利益增加,而单要素贸易条件的改善使我国通过增加就业进而提高社会福利。总体而言,我国的静态贸易利益和动态贸易利益都是在不断地增加的。但是也应该看到,这种增加也是存在不足和效率损失的,即价格贸易条件恶化造成的静态贸易利益损失和经济增长的损失。由此可见,贸易条件依然是影响我国贸易利益获得的重要因素,因此,以下就我国现有贸易条件下制约贸易利益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我国价格贸易条件下制约贸易利益增长的因素分析
1.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进口价格。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每年以9.8%的平均速度在增长,高速的经济增长必然引起进口商品价格的上升。经济增长带动了进口需求的增加,不但抬高了普遍上涨的国际原材料价格并且在进口价格上受制于国外市场;同时,经济增长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升因而对高档消费品的需求呈不断增加态势。这种由于我国需求上升所造成的进口价格的高涨必然是有损于我国静态贸易利益实现效率的。
2.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不合理。在出口方面,制成品出口比重逐年上升(2005年制成品的出比重已达到84%),这类商品的需求弹性和收入弹性较低,大量涌入国际市场必然导致价格的下跌,同时我国的出口企业大多以价格竞争为主,为争夺出口市场,厂商对外竞相压价成交,从而进一步造成了我国出口价格的下降。在进口方面,高附加值原材料进口较多,低附加值原材料进口较少,而且对于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品以及关键技术和先进的设备需求依然强烈。进口产品的高附加值和旺盛的需求与我国出口产品的低附加值和无序竞争充分说明了,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价格贸易条件恶化,从而不断的蚕食我国的贸易利益。
3.产品缺乏核心技术支持。在前面的分析中可见,我国的出口的制成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已成熟的或标准化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缺乏自有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例如,我国的第一大类出口产品——机电产品,它的发展以劳动密集型的外商委托加工组装产品为主,未掌握核心技术,因此,从软件、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专用设备到最终产品的关键部分大多依赖进口。我国的产品缺乏核心技术支持不单会恶化我国的贸易条件,更重要的是使我国的发展受制于人。
(二)我国收入贸易条件下制约贸易利益增长的因素分析
1.出口增量不增效。从图-1的收入贸易条件曲线和出口量曲线走势中可以看出,出口量的改善程度远远高于收入贸易条件改善程度,即本文要阐述的我国对外贸易中增量不增效的出口量激增模式,静态贸易利益的增加并未与出口量的增加达到一致。一方面,我国出口产品本身缺乏技术支持、附加值低、竞争力差再加上国内企业的出口竞争,出口价格几近零利润;另一方面,我国出口中外资的比例很大,尤其是在加工贸易中,由于缺乏技术和品牌等深层次的竞争资源,国内企业仅承担了加工装配的角色,出口产品附加值低。我国所处的生产价值链决定了我国的获利空间不大,不断扩大出口的结果是使贸易利益损失加大,加重国民价值的流失。
2.环境破坏严重。我国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出口结构、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下的大量出口,造成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削弱了我国自然资源的基础。可见,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下的大量出口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贸易摩擦不断,贸易损害加强。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出口量激增,使我国的出口产品的国际价格不断下降而世界市场份额不断增加,这导致我国与主要的工业国家的贸易不平衡状况日益加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平均每6.7起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案中就有一起是针对中国产品的,极大地损害了我国出口企业的经济利益,打击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我国贸易利益的实现。
(三)我国单要素贸易条件下制约贸易利益增长的因素分析
1.职工工资过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劳动力工资差别将进一步增加劳动力供给。在此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会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从而使得厂商不断地压低工资以扩大生产,据联合国《2002年贸易和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劳动力平均工资约相当于美国的1/50。最终导致出现2004年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是1994年的2.74倍,低于同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5.51倍)的不平衡状态。
2.我国缺少必要的劳动保护。我国尚缺乏完善的劳工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由于法律和行政上的疏漏,使一些出口企业,同样包括外资企业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经常无偿加班加点,并且减少必要的劳动保护和环保设施,致使劳动者的生命安全缺乏保障。按照国际劳工组织(ILO)公布的2001年20多个国家劳动工伤10万人死亡率指标,美、英、德、法、日5国平均值只有3.18人,中国则为8.1人,我国综合安全生产(事故)指数为255,大大高于发达国家(100)。
三、我国现有贸易条件下实现贸易利益增加的对策分析
(一)实现静态贸易利益增长的对策
1.降低进口价格。使进口价格降低将有利于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与贸易利益的增加。经济增速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将有利于抑制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增加贸易利益的实现。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的贸易大国地位,通过调控和调节对所进口物品的同内需求,发展进口替代型产品减小进口从而降低进口价格。
2.调整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一方面,要提高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劳动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这不在于减少仍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相反要拉紧、拉长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业链条,特别是在加工贸易中,要争取占据其中技术档次和附加值较高的生产环节,使出口产品向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例如,我国纺织服装类产品出口要重点发展高档纺织品面料和高新技术纺织机械。另一方面,要扩大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产品的出口。将高新技术向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渗透,可以通过有效的利用外资引入逐步实现比较优势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变,培养新的竞争优势进而提高产品的对外贸易竞争力。进口商品结构调整,在增加科技含量高的进口产品及成套设备的比重下,更要在结合我国国情前提下注重对于软件技术、管理技术的引进和吸收。应该大力发展和推广资本节约型技术和中性技术,并进口相应的产品,如通信设备、计算机生产线等。它们不仅会提高我国可利用的技术存量,而且会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不断创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
3.在技术引进中形成自有核心技术。首先,要注意技术管理内涵的改进和提高,并且应分不同的产业发展现状来提高相应的技术。其次,在国家支持下培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R&D的经费投入。例如,我国“火炬计划”重点发展的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新能源和高效节能及环保等技术等高技术产业,国家应在WTO体制允许的范围内对这些产业采取隐性保护政策,如给予企业政策支持、政府采购支持以及对于关键性技术出口进行适当的限制。
(二)实现动态贸易利益增长的对策
1.继续利用比较优势,实现充分就业。(1)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依然存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我国应继续发挥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以吸收我国存在的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资源,扩大剩余产品出口,缓解就业压力。(2)大力发展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扩大就业的高新技术。一方面,继续使我国的劳动力优势与我国次新技术产品② 相结合以继续获得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知识产业,例如,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这样就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本的转化,形成竞争优势,创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
2.加强工会组织和立法,保障职工福利。如对职工进行文化教育、法律知识等培训。国家要加强立法与监督,依法解决劳动关系中的纠纷和冲突,加强对劳工的保护性法规的制定。
3.减少贸易摩擦,改善贸易环境。(1)要注重加强对国际经贸规则的研究,并敢于和善于运用法律规则,通过双边和多边机制解决贸易摩擦。积极运用WTO规则,有理、有利、有节的回击外国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的不公正待遇,以维护国家和企业的权益。(2)要使出口市场多元化,避免由于出口市场的过分集中而引起的贸易摩擦。就我国的贸易格局而言,一方面,我们要稳定欧洲、北美、日本等传统市场的占有率;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拓东欧、拉美、非洲等国及我国周边国家等极具发展潜力的市场。
注释:
① 劳动生产率的较高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减员增效、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等等。
② 所谓的次新技术一般是指那些已经发育成熟或标准化的技术,例如我国生产的机电设备、化工、家电等产品所运用的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