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效果探究论文_高胜霞

(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 甘肃兰州 730100)

【摘要】目的:探究对急性肠梗阻患者在其护理处理过程中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模式的临床护理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接收诊治的急性肠梗阻患者50例作为研究样本,全部患者均为我院依据相关诊断标准实现确诊处理的急性肠梗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护理结果及患者对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结果:采取对应护理措施后,两组患者临床诊治有效性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在临床诊治有效性方面更具优越性(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相较于对照组对应数值,提升趋势显著(P<0.05)。结论:对急性肠梗阻患者在其护理处理过程中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模式,护理结果显著,对患者临床诊治有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加快患者病症的康复进程,同时有助于提升患者对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急性肠梗阻;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7-0259-02

急性肠梗阻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病症,诱发因素主要为肠管内容在经由肠管时产生障碍情形,患者在临床上通常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1]。本次研究将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接收诊治的急性肠梗阻患者50例作为研究样本,探究对急性肠梗阻患者在其护理处理过程中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模式的临床护理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护理措施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接收诊治的急性肠梗阻患者50例作为研究样本,全部患者均为我院依据相关诊断标准实现确诊处理的急性肠梗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及女性患者对应的例数分别为14例、11例,患者年龄最低为22岁,最高为65岁,平均为(45.38±2.32)岁,其中机械性肠梗阻情形及动力性肠梗阻情形对应的病例数分别为11例、14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及女性患者对应的例数分别为13例、12例,患者年龄最低为22岁,最高为65岁,平均为(47.32±2.75)岁,其中机械性肠梗阻情形及动力性肠梗阻情形对应的病例数分别为12例、13例。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以往最常应用的护理模式实施护理处理,即用药指导、心理疏导等。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患者开展急性肠梗阻相关健康教育宣传工作,通过讲座或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讲解急性肠梗阻相关知识、处理手段,提升患者对急性肠梗阻相关知识、处理手段的认知。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给予患者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使之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相关治疗,同时与患者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护理结果及患者对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临床诊治结果评价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相关表征彻底消退;有效:患者临床相关表征显著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相关表征并未呈现显著改善趋势[2]。

1.4 统计学处理

对试验过程中涉及到的数据作统计分析处理,分析处理过程需借助于SPSS18.0软件实现,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方式,并运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取使用χ2检验方式,并运用百分比表示。若P<0.05,则可认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就本次实验结果来看,观察组中临床治疗结果为显效病例数为11例,占比为44.0%,有效患者13例,占比为52.0%,无效患者1例,占比为4.0%,即观察组患者临床诊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临床治疗结果为显效病例数为10例,占比为40.00%,有效患者11例,占比为44.0%,无效患者4例,占比为16.0%,即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4.0%。由此可见,给予对应护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相较于对照组对应数值,提升趋势显著(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

 

3.讨论

如今,随着医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及临床治疗模式的不断探索,护理这一概念逐渐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临床诊治的诸多领域,同时人们也逐渐提高对护理模式效果及护理质量的重视度[3]。相关研究证实,对急性肠梗阻患者在其护理处理过程中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模式,有助于提升患者对急性肠梗阻相关知识的认知,消除患者不安等不良情绪,实现对患者心理的有效调节,有助于患者病症康复进程的加快。护理干预模式是一种科学的、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方式,这种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主体,站在患者的角度去开展护理工作,护理过程中将结合患者的病情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同时也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及综合素质[4-5]。本次研究发现,采取对应护理措施后,两组患者临床诊治有效性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在临床诊治有效性方面更具优越性;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相较于对照组对应数值,提升趋势显著。

综上所述,对急性肠梗阻患者在其护理处理过程中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模式,护理结果显著,对患者临床诊治有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加快患者病症的康复进程,同时有助于提升患者对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1]朱静.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16):73-74.

[2]任燕燕,何丽芳.急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3,(10):1654,1657.

[3]刘利勤.综合护理对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特别健康,2017,(23):156-157.

[4]任莉.舒适护理在急性肠梗阻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9):160-161.

[5]章雪晶.综合护理对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2017,(23):145.

论文作者:高胜霞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30

标签:;  ;  ;  ;  ;  ;  ;  ;  

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效果探究论文_高胜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