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习对于每一个学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数学这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提前没有预习,学生在课堂上就会一头雾水。在课堂上学习时,对于老师所讲的知识就不会明白重点在哪,最后导致囫囵吞枣,知识点都没有消化。所以说数学预习非常重要,但是让学生预习也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发挥教师与学生在预习中不同的作用,既能够让学生提前自我探究学习,又能让学生通过预习提高自我能力,激发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数学;预习策略;实践探究
一.基于探究学习的预习策略
想要对数学知识点掌握需要经过:预习,领会,巩固,应用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发挥了他自己的作用。忽略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会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影响。所以说要将每个步骤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点的时候,要通过预习让学生大概了解每堂课所要讲授的知识点。提前熟悉让学生有个了解,在课堂上学生对于知识点才会更快的接受。
1.鼓励学生预习,自主探究数学知识
现在教学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引导作用。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预习,积极的发挥自己的思维。从让学生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过程,这样既突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时更加的深入。
2.讲究预习方法
一个方法的使用,不是具有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步骤。方法是多变的,只有在变化的模式下,学生才会有兴趣参与进来。教师在让学生预习时需要交给他们方式方法,要让他们从读,想,补,做四个方面去入手。首先是读,怎样读才能够达到老师所说的读明白,读懂。如果你只是走马观花的读,或者是一目十行的阅读都只是在做徒劳无功的工作。阅读时应该要逐字逐句的阅读,在阅读时要注重数学公式的理解,把不会的划出来。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会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着重听什么。才会达到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自主探究活动。其次是想。数学公式本来就是一个抽象符号,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老师都是让学生记住公式就行。学生只是机械的记住公式,并不知道他是如何推导过来的。所以说现在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让学生进行预习的时候,注重想这个过程,要让学生弄清公式的推导过程。可以自己去推导一边,在看自己推导的过程与书本上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记住公式,而不是机械式的记忆。这样的记忆法不仅会让学生难以记住,记住也会容易忘记。在预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根据数学特性,做到将数形结合。将不理解的部分做到探究深入,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再次是补。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他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学生在对这一节知识点没有掌握,就很难开展接下来的学习。所以说在预习环节,学生要提前发现学过的知识点有不明白的,不清楚的地方,在课堂前就要弄明白。最后是做。对于预习的成果,学生也需要自我检验一下,看自己的掌握情况。学生在预习完数学知识点之后,可以把数学后面的习题结合起来。尝试自己去做,看自己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学生通过这样可以想一想自己这样做还有什么不足,怎样进一步调整和改进。才能够达到预习最好的效果,学生通过预习去提高自己自主探究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预习笔记记录重要性
预习笔记是学生和老师都容易忽视的,学生觉得把预习过程完成就行。没有自我总结在预习过程中体会的感受和体会写出来。老师认为学生完成了预习任务就行,她们自我总结其实并不重要。其实不然,学生在总结自己预习的感受和体会时,对于数学知识点又是一个梳理的过程。学生总结自己今天学习到了什么内容,理解了那些内容。对于那些内容不了解,将他记录下来。第二天可以带着问题去学习询问老师,或者跟同学一起自主探究。预习笔记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记录,1.记录式。对于数学学科来说,最重要的是数学公式。学生可以在预习的时候,将书本上的知识点记录在本子上。如三角形面积公式,在记录下来的时候,对于他的推导过程还不是特别明确,可以带着课本第二天去跟同学一起研究。2.谈论式。预习后,不是就完成了整个学习环节,学生还是需要把自己理解的与同学或者老师交流。自己在推导过程中出现的困惑或者疑问可以与学生,老师一起交流,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3.提问式。在预习过程中,对于公式的推导,自己可以先推导一遍。在对照自己推导过程与书本上面推导过程的不同,自我询问自己为什么这部要这样推导。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去研究每一道题的推导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积极思考。4.猜想式。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很好奇为什么在预习过程中还会采用猜想式。其实,教师在让学生预习时,就是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大胆的思考每个公式的形成。学生可以对每个推导公式过程提出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设计预习内容,促进学生发散思维
对于预习内容的布置,不是简单的让学生看看课本,做做后面的练习题。如果只是这样固定模式下的预习过程,学生不愿意去浪费自己玩的时间去预习,就不能达到预习的效果。所以说在设计预习内容时,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心,根据他们的兴趣去设计预习内容。
1.设计问题性预习内容
在让学生进行预习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在预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思维,积极思考答案。老师根据数学原理产生的背景下,提出数学原理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而且教师给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和数学学习的兴趣。
2.设计操作性预习内容
预习内容不能只是看而不动手去做,教师需要根据数学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数学实践。通过实践让学生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学生在自己去做的过程中。一方面经历了一次数学发现的过程,一方面也激发学生证明猜想的过程。
总结:
好的预习就是良好的学习开端,不论任何形式的教学课堂。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自主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预习过程的重视,将会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所以说,教师在让学生预习时,要采用多样的形式,努力让学生体会到预习过程中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和学习的兴趣时,一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张忠林.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策略分析[J].课堂教材教学研究.2018年第3期
[2]刘立飞.初中数学课前有效预习模式实践研究[J].新教师,2017年第5期
[3]吕霞芳.浅探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方法和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期.
论文作者:周贤君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学生论文; 知识点论文; 数学论文; 自己的论文; 过程论文; 过程中论文; 老师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