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渗透国学经典的尝试——讲授《师说》引起的思考论文_刘青芝

语文教学渗透国学经典的尝试——讲授《师说》引起的思考论文_刘青芝

山东省平度市教育体育局 266700

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见古人对于老师的职能有非常清楚的界定。那么,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我们的职责又是什么呢?每当讲授完《师说》,我都忍不住要问自己。

毋庸置疑,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对人才的技术和技能的培养。语文教学就是为学生学好专业、走向社会打基础。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的主战场。一篇篇美文的浸润,一句句经典的传承,对学生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礼仪修养的形成会有积极的影响。

作为职校生,掌握一技之长是立身之本,但这绝对不是我们培养的终极目的。我们更重视的是学生的立世之本,即学生将来会以怎样的姿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用怎样的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制约自己的日常行为及复杂的社会实践,怎样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造福社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温总理曾说:“人类正处在社会急剧大变动的时代,要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确然,值此社会快速发展、人心浮躁的时代,浸润了东方文明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国学)可以更好、更有效地来指导、润泽职校生的心灵。语文教学,便可以全面、有力地担负起这一重任。传统的语文教学,多以字词句、篇章布局为主要目标,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工具课”地位,真可谓:“小学而大遗”。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发掘文本的人文思想、渗透国学的圣贤智慧,可以促使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一次次的赏析中明白如何做人做事,从而规范自己的思想、规范自己的言行;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好地发挥语文课堂教书育人的效用,让每一名语文教师更好的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校语文教改小组的成员们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一、由点及面,慢慢润开,形成常规,渗透生活

语文教学渗透国学经典在我校属于教改项目。大家都清楚,教改不可能一蹴而成、立竿见影。为此,我们先在两个班级进行试点。首先,根据设定的教育目标语文老师选取合适的经典美文,课堂时间进行文意分析、朗诵指导,利用每天早晨、下午上课前让学生进行集体朗诵,在朗诵中品味经典的精髓、品味生活的滋味。然后对学生的朗诵进行精心编排,让两个班的所有同学都站在舞台上展示给全校师生看。同学们在诵读中得到了圣贤智慧的润泽,同学们在表演中得到了师生的认可,同学们在展示中找到了人生的自信。经典诵读成了这两个班级的常态,我们的点立起来了。而其他班级的同学在观看两个班级同学的表演中受到了震动,激发了兴趣。我们就以此为契机,由点及面,慢慢润开,配合学校的“两唱一读”,让读经典、诵经典成了学校的常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但诵读是形式,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名学生在诵读经典中受益,让经典浸润学生的心灵,让经典修正学生的品行,所以每一次的诵读篇目教师必须反复斟酌、精心选取 。

二、挖掘深意,传承经典,循循善诱,启迪人生

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对于语文课的兴趣不是很大。单纯地讲解、分析一篇篇课文,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往往一不留神就会趴倒一片。作为职业学校的语文老师,我始终认为:对于我们的学生,不用奢求他们通过语文学习拥有多好的文采,如果语文教学让每一名孩子能够流畅地读他人的东西,能够准确地理解他人的语言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能够在一次次诵读中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并在生活中表现出来,已经足够了。但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这并不是韩愈所谓的“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因此,我们课题组把语文教学定位为人文教育与知识传授并重。深入挖掘每一篇文章的思想情感,渗透国学教育,进行情感感化,让圣贤智慧走进学生们的心灵。我们就是想通过一篇篇美文让每一名学生真正懂得如何为人、如何处事。而毕淑敏的《我很重要》的“亲情”,我们用“父母惟其疾之忧”的儒家精神诠释;《毛泽东词二首》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们用儒家“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勇于担当、敢于担当的救世精神来诠释开国领袖的伟人胸襟。

挖掘文章深意、开启学生学习兴趣、传承中华经典精髓糅合在了一起,语文课堂担负起了教学生做人、修身的责任。

三、创设环境,营造氛围,全员参与,取得共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改变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国学经典对学生的影响也不是单纯的语文课就能完成。要想真正的发挥国学经典的魅力,学校应该给予必要的支持,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学国学、议国学的氛围,用经典浸润学生、让国学滋养学生,让我们的师生都参与进来成为国学教育的受益人和传播者。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国学文化,使二者完美结合,在同一目标下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完善与发展。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栏、校园文化环境布置、校园网络、校报校刊对国学经典进行宣传。让学生触目可及国学经典,在经典的渗透中修正自己的品行。

国学经典对人的影响毕竟是一个慢慢渗透的过程,不能立见成效。而现代化的生活节奏让我们变的有点急功近利,所以不仅是学生、家长,就是我们这些为人师者也往往认为它是无用之学 。殊不知国学经典真的是国人生命素养的根基之学。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谈到的:“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国学经典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人格、文化素养的养成。但“学识涵养、风度气质是无形的,是长期熏陶、滋养而成的。所以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口吃成个胖子。故而不能性急,性急则气躁,自然会心浮。”

国学渗透任重而道远。

论文作者:刘青芝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月总第28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7

标签:;  ;  ;  ;  ;  ;  ;  ;  

语文教学渗透国学经典的尝试——讲授《师说》引起的思考论文_刘青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