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对外论文,结构论文,贸易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6X(2007)10-0021-06
目前,我国的出口总量在不断增加,但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出口商品过于集中于低科技含量的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倾向日益凸显
在国际贸易领域中,比较优势理论是解释国际贸易存在和贸易利益的主导理论。但是,在当今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与技术知识的跨国流动也日益趋于频繁,比较优势理论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如果发展中国家还一味遵循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对外贸易,就会导致出口陷入“比较优势陷阱”。[1]
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陷入了比较优势的“陷阱”。[2]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较早地实施了对外开放。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受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思维的影响,我国一直把“劳动力成本优势”作为我国最大的“比较优势”,并相应地大力发展诸如纺织、服装等众多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忽视了对传统高科技产业、生物制药等新兴朝阳产业和未来世界性主导产业的重视和培育,从而导致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具有“比较优势陷阱”的特征:出口过于集中于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低技术含量产品的比较优势比较明显,高科技含量产品的比较优势相对较弱。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1997-2002年,低技术制成品在我国出口中一直占据半壁江山,所占份额都在43%以上,远远大于中等和高技术制成品所占的份额。
表1 1997-2002年中国制成品出口结构(%)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世界贸易统计数据2003年的资料计算。
中国在2002年出口的144种制成品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RCA>1)共62种,占全部产品的43.06%;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产品(2< RCA≤3)有13种;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产品 (RCA>3)有18种。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在世界市场上,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商品是低技术含量的制成品。在44种低技术含量制成品中,有34种具有比较优势,6种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14种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
表2 2002年中国在世界市场上制成品显示比较优势分布状况单位:种
资料来源:同表1。
可见,随着世界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如果继续一味遵从比较优势,就会永远落在发达国家的后面,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二、出口商品结构过于集中,外贸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国际贸易的理论和经验表明,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口商品过度依赖于某种或者少数几种商品的话,一国的出口在受到来自国内外不利因素的冲击时,就严重缺乏保持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能力或缺乏足够抗衡和抵抗的能力。一旦这个国家的主导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歧视,这个国家的出口额就会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从而导致出口企业无法正常运转,企业大量破产,工人失业增加,国内经济萧条,从而影响这个国家的可持续性发展。另外,如果这个国家的出口是依赖外资企业的话,一旦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受阻,就会导致大量外资企业的撤资行为,后果更加严重,会对出口国的经济造成致命的打击,从而使国家的经济发展陷入长期的衰退之中。可见,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口过于集中于某种商品,且大量依赖于外资企业,那么,这个国家就要特别重视外贸安全问题。
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演变来看,中国出口商品日益集中于少数几种商品。主要表现为:
(1)1980-2003年,初级产品在我国出口中的地位逐渐下降,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50%左右下降到2003年的7.94%。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很明显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1980年的50%左右上升到2003年的92.06%。可见,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出口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并日趋绝对主导地位。
(2)从最大的两类出口商品来看(见表3), 1992年第一大出口商品是第11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其占比为29.98%,第二大出口商品是第16类(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零件、附件),其占比为13.59%,二者之和为 43.57%;2003年第一大出口商品是第16类,其占比为39.33%,第二大出口商品是第11类,其占比为16.74%,二者之和为56.07%。可见,二者的出口比重之和,由1992年占全部出口大约五分之二的份额增加到2003年占全部出口大约五分之三的份额。
表3 1992-2003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计算。第11类代表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第16类代表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零件、附件。
另外,我国出口对外资企业的依赖也日益增加,外资企业成为我国出口的主体。在1990年以前,外资企业的出口份额很小,不到10%,非外资企业的出口份额超过90%,我国出口几乎全部由非外资企业完成。但近年来,这一现象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从表4的数据可以看出:1997-2004年,在我国出口中,国有企业所占份额直线下降,由56.2%下降到25.9%,下降幅度约30个百分点,同期,外商投资企业所占份额由41%上升到 57.1%。自2000年以来,外资企业的出口份额首次超过非外资企业,代替国有企业成为我国出口的主体。外资企业出口份额将越来越大,成为我国出口的主导力量。
表4 1997-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主体结构(%)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务部综合司统计数据整理计算。
可见,我国出口一方面日益集中于两类商品,另一方面外资企业成为我国出口的主体,我国出口对外资企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由此导致的外贸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外资企业主导我国外贸出口的情况下,一旦外资企业受其母国相关政策的影响,集体撤资,或者随着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出现比中国更具有竞争力的生产基地和市场,利润主导型的跨国公司就会转移生产基地,我国的对外贸易体系就会崩溃,从而对我国经济造成致命的打击。
三、出口的国际地区结构过于集中,国际贸易摩擦问题日益严重
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摩擦发生或增加,不一定必然是由国际出口地区结构过于集中导致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一个国家的国际出口地区结构过于集中的话,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国际贸易摩擦发生的几率,加重国际贸易摩擦的程度,增多国际贸易摩擦的次数。
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增加,这与我国出口国际地区结构过于集中有很大的关系。1993-2004年,我国出口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巴西、墨西哥、南非、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和加拿大等地区。在所有的地区中,中国出口商品在北美洲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地区结构最为失衡,美国在这两个地区所占市场份额都在90%以上。[3]从中国遭受的贸易摩擦现实来看(见表5),1979-2004年,在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中,美国和欧盟一直是最多的两个地区,美国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调查数量最多,为117起,欧盟第二,为109起。
表5 1979-2004年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调查数量最多的10个国家单位:件
资料来源:赵瑾.国外对华反倾销的扩散效应及其对我国经贸的影响[J].财贸经济,2003,(12)。
目前,随着我国出口量的日益增加,我国在对传统发达国家市场增加出口的同时,对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也在不断地增加,这就造成了在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贸易摩擦急剧增加的同时,我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急剧增加,而且超过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发展中国家成为我国贸易摩擦新主体的趋势越来越明显。[4]
总之,我国出口国际地区结构的集中以及出口量的增加,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加,中国已经连续10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截至2004年10月底,共有 34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出口产品发起669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涉案金额已超过190亿美元。其中,反倾销596起,反补贴3起,保障措施59起,特保调查11起。这不仅严重影响我国的出口额,每年约有400亿美元~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此影响,还会引发反倾销连锁反应,对我国相关出口地区和企业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四、出口的国内地区结构过于集中,地区间经济日益不平衡
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战略是:大力吸引外资,实施加工贸易,积极鼓励出口,带动国内经济发展。这一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国的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十分迅猛,从表6可以看出,我国1998年出口额只有1837亿美元,2003年突破4000亿美元,2005年突破 7000亿美元,出口增长率自从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出口总额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经从1998年的第11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3位,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表6 1998-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与世界排名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联合国贸易数据库计算整理。
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重视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我国出口的国内地区结构不平衡问题。从表7可以看出,1997-2003年,我国出口商品的国内地区结构日益集中于东部沿海的10个省市。这10个省市分别是: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福建和山东。最近几年,这10个省市的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份额都在90%以上。
表7 1996-2005年东部10省市在中国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这种出口国内地区结构的不平衡或者日益集中,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或者说加深了国内省、市、自治区间、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从而形成了今天中国经济发展中日益凸显的两个“不平衡”:从东部看,南北发展不平衡,“南快北慢”;从全国看,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东高西低”。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不平衡,与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有很大的关系。
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地区间经济差距的形成,与地区间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分布不平衡有很大的关系,而我国地区间出口分布不平衡在本质上又与地区间利用外资不平衡有紧密的关系,也就是说:地区间利用外资不平衡→地区间出口分布不平衡→地区间经济差距的形成。这种关系是由我国对外开放实施的发展战略决定的(利用外资和加工贸易)。
截止到2001年,改革开放22年来,外资 85.96%分布在东部地区,8.78%分布在中部地区, 5.26%分布在西部地区。但是,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并没有像人们希望的那样增加在中西部地区的投资,而是仍然把东部地区作为投资的重点,而且还有减少在西部投资的趋势。如表8所示, 1997-2004年,投资在东部地区的外资比例都超过85.9%,而投向西部的外资比例一直低于22年来的平均数。自从2000年以来,西部所占比例逐渐下降,2000年所占比例为4.55%,2004年下降到2.9%。
表8 1997-2004年东、中、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资料来源:1997-2001年数据来源于王志乐.2002- 2003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22。2002-2004年数据来源于中国商务部网站。
由于我国出口是外资主导型的加工贸易,所以,外资在我国各地区分布不均衡,就形成了外资对各个地区的出口贡献不同。利用外资较多的地区,外资对出口的贡献就大,利用外资较少的地区,外资对出口的贡献就小,最终导致了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在各地区分布的不平衡, 日益集中于利用外资较多的东部沿海地区。在东部沿海地区,外资企业对当地出口的贡献度比较高,2003年,广东达到62.05%,辽宁达到58.12%,上海达到 67.19%,江苏达到69.01%,在中西部地区,外资企业对当地出口的贡献度比较低,2003年,西藏只有1.77%,青海只有5.87%,四川只有14.92%,重庆只有9.19%。
外资地区分布的不均衡以及日益集中于东部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国内地区结构的不均衡以及日益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进而加剧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
五、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过度依赖的趋势日益明显
外贸依存度,一般用来反映一国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同其他国家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以及该国加入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从横向比,一国的外贸依存度越高,则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大,与外部的经济联系越多,经济开放度越高;从纵向比,一国的外贸依存度越高,则表明其外贸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加大,经济开放度提高。
但是,如果从经济安全和对国际市场依赖的角度来考虑的话,一个国家的外贸依存度越高,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开放程度越大,本国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就越大。如果这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没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国际地位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会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同时又没有足够的能力防范国际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就会影响这个国家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即外贸安全,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
目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我国的总外贸依存度从1980年的12.61%提高到2001年的 44.72%,2003年首次突破60%,达到60.37%, 2004年进一步上升到69.80%,达到历史最大值, 2005年也达到了63.79%。出口依存度也从1980年的6%提高到2004年的35.87%。可见,国内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出现日益过度的趋势,外贸安全、经济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另外,从东部11个省市的出口依存度来看,大部分省市的出口依存度都表现为不断上升的态势,而且很多省市的依存度严重过大。从出口依存度来看,我国东部省市的出口依存度也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从表9可以看出,2000-2004年,除北京、海南之外,我国东部沿海9个省市的出口依存度都保持了快速的增长态势,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这6个省市的增加幅度都很大,一般都在20个百分点左右,上海增幅最大,高达30百分点。另外,到2004年,天津、上海和广东这3个省市的出口依存度都在50%以上,广东达到了历史最大值,为99.21%。
从我国的现实来看,我国整体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了60%以上,我国东部沿海部分省市的外贸依存度更是高达100%多,部分省市的出口依存度也达到了100%。那么,一旦国际市场发生动荡,其他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或衰退,或者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受阻,就会导致东部省市的出口受到严重的不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如果考虑到东部地区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即东部地区在我国经济中占据60%的份额,出口占 90%的份额,那么,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就会导致我国整体出口和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表9 2000-2004年我国东部11个省市的出口依存度(%)
资料来源:根据《海关统计》的资料整理计算。外贸额按境内目的地、货源地统计口径统计。
[收稿日期]2007-06-07
标签:比较优势论文; 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对外贸易依存度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对外贸易政策论文; 中国东部论文; 国际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