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缓国外高考竞争压力的改革与启示_高考论文

减缓国外高考竞争压力的改革与启示_高考论文

国外减缓高考竞争压力的改革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压力论文,国外论文,竞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07)11-0060-06

为了应对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浪潮促使高考在观念、制度与行为层面发生深刻的变化与改革。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对高考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中国,大学入学考试的竞争同样十分激烈。为此,政府为了缓解高中教育的应试现象,在有效利用高考指挥棒作用,减轻高考竞力压力,引导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且取得实效。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介绍分析,并从中寻求有益于改善我国高考制度的启示,以减缓日益加剧的高考竞争压力,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高考竞争压力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在当今我国教育领域,如果说有什么能牵动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应该说非高考莫属。民意调查显示,高考已成为“举国大考”。高考关系到千百万青年学生的前途命运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承载着广大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期望,高考因而成为典型的高竞争、高利害、高风险的大规模选拔性考试。从表面上看,高考不过是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考试,但高考又不仅仅是教育考试,它同时还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除了为高校选拔合适人才、以考促学等教育功能之外,高考也具有维护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并控制社会流动等社会功能[1]。社会给高考加载了太多的重负。

从学校教育的导向来看,由于高考“一考定终身”,考生的学习也就完全围绕着高考转,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不仅高中的学习成了应试教育,而且这种应试教育有辐射到初中甚至小学的趋势。学校考试片面地围绕在完成高考升学任务指标上,从而加剧了学校之间、学生之间的考试竞争。中小学生纷纷争上名校,其实质就是为将来上好的大学创造条件。近几年,我国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与进展,究其原因,与现行的高校招考制度对基础教育的导向或指挥不无关系。

从高考的竞争过程来看,高考一直以来是悬在学生和家长头上的一把“利剑”。考生十多年的寒窗苦读,惧怕因各种难以避免的意外而美梦成空,也正因为如此,不少优等生及其家长在高考前和高考过程中胆战心惊,生怕有点滴闪失和意外,背负着沉重的心理与精神负担。对学习落后的学生而言,明知复习无成效,考不出好成绩,但还是为形势所逼,无奈应考。出现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相当多的学生因此讨厌学习,甚至讨厌社会和人生。这种将高考作为竞争目标而执著追求和依赖成瘾,忽视高考结果的价值和意义的现实,使得考试的发展功能和育人功能大打折扣。

高考是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竞争,若能成为考生个性心理发展的正面激励因素,则能给考生以前行的动力,否则将导致考生能力素质发展的偏向。新浪网曾组织的一次高考调查显示,多数人认为,30年来,高考给予学生的压力有增无减,原因是他们认为除了高考没有别的出路。2006年高考前的一项调查表明,七成接受网上调查的高考生会为了提高成绩而服用药物和保健品,六成认为服用药物和保健品能提高考试成绩,六成打算服用药物和保健品的考生认为,兴奋剂比补脑药品更有效,甚至有七成高考生愿以药物副作用来换取高考成绩的提高[2]。高考要靠兴奋剂来刺激,而高考又是社会的兴奋剂,这显然是兴奋的错位递进。我国的高考,正成为选拔人才的依赖;我们的社会,也因为如此而产生对高考的成瘾性依赖。自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以来,社会正日益加深着对高考的依赖,而依赖又产生社会的集体焦躁与错位兴奋。高考成为社会的兴奋点,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裂变的一个必然,也是一个不能割断的脐带,承载着国家数十年的前程,决定人的一生命运,如此,将众多的社会矛盾集于一身,难免会有不能承受之重。

理性地看,社会应倡导一种淡化考试的环境,不应形成“全民总动员”的高考土壤。一年一度的高考仿佛成了“被放大的社会焦虑症”[3],也因此,这种高考过热的现象,致使高考成为我国政治和社会风险最大之事。虽然全社会的聚焦表现出了对考生的关心与关注,然而过分的关注却容易使考生在内心产生更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又通过媒体扩大到全社会,将原本应以平常心态面对的考试置于全社会的“拷问”之下。

高考过强的竞争和过重的负担已经对中小学教育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文理偏科、近视率攀升、体质下降,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过重,部分学生厌学,甚至发生恶性事件,其中不乏青少年自杀事件。这导致素质教育无法推行,教育的功能及价值被异化和扭曲,应试教育的顽疾已引发诸多的矛盾冲突。因此,高考制度必须改革。

高考要跳出科学性与社会性由“自由发展”到“相互博弈”再到“两败俱伤”这个怪圈,解决途径有二:一是依靠考试技术的引进与开发增强自身的科学性,在不触动或不明显触动社会性的前提下拓展科学性提升的空间;二是依靠多元化的价值导向与丰富的社会流动途径来为高考“减负”。目前,这两个有利的因素在逐渐增强,高考改革的实施者应逐步把这些有利因素转化为高考改革的实际成果。

二、国外减缓高考竞争压力的改革动向

近年来,国外一些国家为了减缓高考竞争压力,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且已取得一定的效果,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为考生提供多次考试机会

为了减轻一次性考试的偶然性给学生带来的压力,避免考生及家长背负沉重的心理与精神负担,增加考试次数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韩国从2005年起由原来仅在每年11月份进行的1次考试,增加为2-3次。此外,根据韩国大学教育协会发表的《2002学年度大学入学考试计划》,全国192所大学于2002年的招生考试中实行多层次考试,它包括11月份统考和各校的随时招生(标准由招生学校自定)考试。2002学年,各校随时招生人数为107821名,占招生总数的28.8%[4]。日本为了缓解“考试地狱”、“学历社会”给考生和学校教育带来的压力,文部省取消了自1979年以来实行的以共同第一次学力考试为重点的JFSAT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开始实行新的以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的考试为标志的NCUEE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新的考试制度的最大特点在于,同时实现了统一考试与单独考试的结合、考试机会的复数化、考试科目组合的多元化和入学方式的多样化[5]。按照新的考试制度,日本大学入学考试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由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统一组织的全国统考,第二阶段是由各大学自行组织的单独考试。全国统考一年举行两次,考生可得到更多的报考机会。我国高考“一次考试”在操作上简便易行,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整真实地呈现考生在整个学习生涯的全面情况,经常出现一些考生临场发挥异常的现象,甚至一些考生因压力过大而引发心理问题等,而多次考试则可以相对提高测量的效度。

(二)为不同的考生群体提供分类考试

考生的智力差异和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测量尺度的稳定性是必要的,但如果考生群体差异过大,使用同一份试卷进行测量的误差就会较大。在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分为不同类型,这些大学的培养目标及对质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从一些国家的经验来看,分层考试应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法国一直保留着毕业会考和资格证书考试的传统。无论是毕业考试还是升学考试,一律实行会考制和证书制。学生完成三年高中学业,通过全国统一组织的高中毕业会考,取得资格证书,便可申请进入一般综合性大学学习。只有对于那些准备进入高等专门学校即大学的学生,才要求在附设于普通高中的预备班学习2-3年,然后通过竞争更为激烈的选拔性考试,才能升入高等专门学校。加拿大的分类考试特点尤为明显,以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为例,仅英语就有四门考试科目供学生选择,考试范围、难度及分数标准各不相同,数学与物理也分为两个不同层次[6](p.70),以兼顾不同水平的考生,这样既可以缓解因过“独木桥”而造成的心理压力,也使得考生都有充分发挥自己水平与特长的机会。

(三)增强考试科目的选择性

未来社会将呈现高度个性及多元化趋势,在尊重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自主、自立意识将得到极大发挥,社会文明的进步必将为每个社会个体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个体的优势智能及潜能得到充分发挥。高考制度的改革也应该顺应这一趋势,增强科目的选择性,适当简化考试科目,减轻考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日本“共同一次考试”规定,考生可以从国文、数学、社会学、理科、外语5个学科的31门课程中根据学校要求选择5门进行考试[5]。法国主要以高中毕业会考来选拔大学新生,考生在通过基础科目(法语、哲学、历史、地理、数学)测试的基础上,可以选择普通类或技术类作为入学方向,而在普通类中又可以选择科学、人文科学及经济学、社会哲学专业方向的考试科目。在韩国,早期高考需要考13门课程,其中11门是必须参加的全国统考科目,其余的两门在高中开设的其他学科中自选。改革后考试科目一度压缩到6-7门,现在缩减为数理领域、语言领域、外语领域、社会探究领域或科学探究领域4门[4](p.93)。考生可选择各高校要求参加的考试领域进行学习,如此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进行深造,扩大考生的选择范围,从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各高校招收适合自己学科专业的学生,增加了考试的多元性、选择性和科学性。

(四)降低高考成绩在录取中的权重

从世界大学入学考试改革情况来看,纯粹依据考试分数作为入学考量标准的国家较少,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取综合评定的方法来评价和录取新生。一些国家都试图通过增加平时成绩在录取时所占的比例,降低高考成绩的权重等招生录取方式的变革,以降低过热的高考对考生产生的心理压力。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为了回避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录取方法,试图参照美国大学的录取方式,用多种标准选拔学生。为了促进大学录取标准多样化,各大学根据各科目考试等级、学生生活记录、面试成绩、专长等情况招收学生。改革内容就包括扩大评价中学成绩的范围,提高中学成绩在大学招生录取中的占分比例。改革方案明确指出,中学成绩不仅指学习成绩,社会活动能力也是重要的方面,同时规定中学成绩占大学招生录取总成绩的40%或更多[6]。

此外,美国采用以高中成绩、SAT或ACT测试成绩、高中教师评语及推荐信为综合依据的录取办法。英国增加“课程作业”的所占比例,增设普通教育证书高级补充水平考试和特殊试卷。法国采用统一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综合判断,并根据考生在大学试读期一年后的考试情况决定是否正式录取。澳大利亚废除高中毕业会考制度,以高中两年的综合成绩加上一次“全澳等级考试”成绩作为大学录取的依据。增加学生平时成绩在录取时所占的比例,有效地降低了高考竞争的程度,也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来。因为他们能否考上大学以及考上怎样的大学,将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平时的成绩。

(五)考试与评价凸显人性化

由于考试对象是人,是有着不同生活背景和心理特征,以及随时可能处于社会角色转变当中的人,这要求考试的内容及结果要经过人性化的处理,要使考试的内容及结果不强加于人,尊重受试者,并被人们的心理环境所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说,考试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考试人性化的进步也是人类自身进步的体现[7]。

1.考试设计凸显人性化。在欧美一些国家的高考试卷上经常可以看到对考生的善意提醒,以避免审题失误导致不必要的失分。为了防止学生临场遗忘,还在试卷上附注一些重要的公式和定律。澳大利亚的考试手册规定,考生可“夹带”一张A4纸,可以在上面写任何自己认为有用的资料,以便考试时翻阅,这极大地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在试题设计上,难度分布尽量做到由易到难,大题中各小题也做到有梯度,如此处理,可以使得大部分的考生能够以平衡的心态进行答题,发挥应有的水平。

2.考试结果评定体现人性化。SAT和ACT是美国大学入学考试中历史最为悠久、参考人数最多,并为大多数大学承认的考试方式。美国考试服务中心举办的SAT每年举行6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者可以再考;由美国大学公司主持的ACT每年举行5次,在全国设有3000多个考场同时进行考试。考生可以从多次考试成绩中挑选一次最好的成绩作为自己的学业成绩提交有关的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澳大利亚实行“全澳等级考试”成绩来决定考生是否被录取,按照新的高考制度,学生每门功课的综合成绩是根据其高中两年期末考试、课外作业、作文和演讲4项成绩来评定的,学校选取学生成绩最好的4门课合成个人原始分,作为大学的录取依据[8]。这些人性化的计分制度都旨在克服一次考试所带来的偶然性,因而受到了考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同时,此举还提升了考试的科学性,也避免由随机而产生的不公平性。

(六)改革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

1.压缩考试时间。与缩减考试科目相对应,高考的考试时间也要相应控制,避免“马拉松苦役”使师生筋疲力尽,使社会疲于应付。如韩国,过去高考要考13门,历时7天,改革后高考只考4门,考试时间集中为1天,试图将高考淡化为类似于全国会考,淡化社会对高考的过度关注,为过热的高考降温,倡导学生以平常心应对考试[4](p.93)。

2.适当减少试题数量或延长答题时间。根据当代心理学研究成果,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因素不仅有已学知识、认知能力,还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因此选择性的考试内容既要包括知识测试,还要包括能力(如记忆力、判断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等)测试以及对素质、形象的测试等[9]。增加能力试题比例,减少试题数量或延长考试时间已经在考试界成为趋势。如美国的SAT就延长了考试时间,减少了试题数量,以加大内容的深度和对试题的思考时间。并在试题要求中出现了400-850字的长文,可以出现对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观点或两个不同角度写作的文章,以加强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6](p.69)。韩国的大学修学能力考试(CSAT)压缩后各科试题题量分别为:数理领域30题、语言领域60题、社会探究或科学探究领域80题、外语50题,共220题[4](p.94)。从考试时间来看,俄罗斯高考数学一共是27题,答题时间是4小时,我国高考数学题量为22-24题,答题时间仅为两小时。因此,对于我国考生而言,必须凭借平时死记硬背,才能保证高考时快速作答,加上高度紧张,考生根本就无从思考。显然,这种安排有利于那些在“题海战术”中受到严格训练的学生,对那些思考深入的学生、强调素质提高的教师则非常不利[10]。这样的考试无形中也给考生增加了心理压力。

3.改革考试命题的范围。从世界大学入学考试改革来看,力图通过完善命题范围,重点考查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际能力,解决高中课程教学与考试命题脱节,有效改变考试过难、过繁、过深等问题已成趋势。如,澳大利亚的高中毕业证书考试(类似于我国的高考)命题考查内容广、博,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美国学者认为,原有的SAT全部采用选择题的考试形式导致了考生的死记硬背,不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更不能测查出学生的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11]。为了突破SAT的这些局限,目前美国取消了自1926年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测定智商高低的逻辑类比问题,取而代之以短文阅读理解;数学考试去掉了数值比较部分,新增了高等数学的基本内容,并增加了自由应答题;标准英语部分增设了单独记分的写作,包括作文和语法运用两项内容,此外还推出了启发式测验法和论文式测验法等新的考试方法。总体上来看,新的SAT提高了考试的标准,增加了可检测性,更能促进学校按照教学大纲施教,实施教书育人的教育计划。韩国教育部在《2008年后大学录取制度改善试行方案》中规定:高考考题范围将以教科书的核心内容为主,首先在一些科目里引进公开征集考题的方式,并计划在2010年将此方式普及到所有科目,以解决高中教学与高考命题脱节的问题。这些措施将增强学校课程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性,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精神压力和因“补习班”造成的经济负担。在我国的高考试题中,偏题怪题增加了考生的学习负担,使考生穷于应付,因此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做法。

三、减缓高考竞争压力的启示

我国现行高考制度存在明显的问题,且已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考试科学性偏失、考试负担过重、应试教育导向等问题的形成不在于制度本身,其改革也不只是这个制度本身的改革,而必须从本质上认识问题产生的根源,立足于本国国情,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综合、灵活运用他国经验,以此推动高考改革向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1.完善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强化会考结果的利用,高职高专院校和部分三本院校不应根据高考成绩而应主要根据高中毕业会考成绩招生录取。在高等教育正朝着多元化、多样性发展的背景下,要建立充满弹性的高等教育体系客观上就要求实现高等教育层次、类型和水平的多样化。高考政策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通过多样化的改革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制度的改革。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过去那种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的状况有了一定改善与缓解,一些高中毕业生不需经过高考而凭高中学习和毕业会考的成绩进入高校成为可能[12]。高中毕业会考其实也可以转变为一次“高考录取”,会考成绩完全可以作为部分院校和高职高专的录取依据。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所有的高职高专院校和三类普通本科院校录取的学生都可以不必参加高考,而他们在目前招生总人数中占很大比例。采用多样化的招考形式,不仅可以免去其为高考而背负的沉重的负担和压力,而且也不会因为备考而耽误其他课业的学习。

2.将现行的全国统一高考由一次改为两次,为考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将选择考试的权利还给考生,以减轻不必要的考试压力。考生的考场表现,受自身因素、外界因素、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等诸多因素影响,一次考试虽然在具体操作上简便易行,但不仅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知识与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考生的心理压力。我国地域辽阔,一次性的统一高考不能很好地照顾这些自然差异,而高考的多次化或经常化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认真总结春季高考的经验与教训,每年6月份的高考不变,每年的12月份另举行一次高考。考生可参加其中的一次,也可参加两次。参加两次的考生,可以用成绩最高的一次作为高校录取成绩,而考试成绩的有效期可以是两年甚至3年。一年实行两次高考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命题的等值问题,保证有效期内各次考试成绩的可比性,从国外看有成功经验可资借鉴,并需进一步完善高考题库建设,以有效控制考试的难度和区分度。这样将可以极大地缓解考生“一考定终生”的心理压力。

3.让综合素质评价进入高考,大学的录取原则要体现对学生考核的综合性、全面性、经常性,首先必须打破按集中高考成绩进行录取的方式。很显然,一次集中高考,既不综合,也不全面。在笔者看来,不动摇集中高考卷面分数的权威地位,就不可能减轻学生的分数追求,也就不能避免学校功利性的、局限于书本知识掌握的应试考试。要改变现行的只根据一次高考成绩录取的做法,就必须降低其在录取中的比重,加入毕业会考成绩和高中课程成绩。在过渡阶段,高考成绩比重可以稍大一点,以后逐渐降低,使三者的比重大致相当。同时需要提高评价的客观性,首先要对教师素质出台相应标准,其次要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对学校评价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当前,中国高考政策改革应重点考虑健全高校招生的监督约束机制、高考公开透明机制以及追究责任的问责机制,为综合素质评价进入高考录取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4.在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基础上完善考试方法与试题形式,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考查,使考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更为全面的综合考查;注重对现代人必备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渗透和考查,以有利于高校选拔具有创造潜能的新生,也有利于中学实施并推进素质教育。我国高考从内容上来看,本质上属于基础知识型的考试[13],重视对学生记忆、再现、判断能力的测试。这可以从考试大纲中看出,即以中学教育内容为主,不强调渗透大学教育的内容。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以“智力决定论”(实际上就是“知识中心论”)为导向的,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继承,对经验和权威的尊重,高考也主要考查学生的书本知识,甚至将这种考查量化为考试成绩并将其作为高考录取的惟一标准。其后果就势必导致高考在内容设置与设计上重知识轻能力,重模仿而轻创造,难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利于选拔基础好、能力强、在某一方面具有特殊潜质的学生。

同时,由于考试内容的范围过窄,为了提高选拔性考试的区分度,命题者只好不按常规命题。而不按常规命题虽然大大增加了命题的范围,扩充了题量,对防止考生猜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偏题怪题又使考生穷于应付,增加了考生的学习负担。与其说“高考是应试教育的根源”,倒不如说高考内容及其考查方式的不合理是应试教育的根源。因此,高考内容必须改革,必须确立科学、合理的选才标准,这也应该是当前中国高考政策改革的重要内容。高考要在尊重基本的考试(测度)原则与规律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减少考核记忆性知识比重,亦提倡系统化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建构,这样就可以较好地解决如何测验“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学生的问题,从高考取向上更快地推动现有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要通过侧重考查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指挥棒”引导中学师生跳出题海,回归教育规律,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制度性的保障。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课程改革,然而,由于以高考为核心的评价制度改革的滞后和制度的不完善,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行举步维艰。国外高考改革的启示告诉我们,要使过热的高考降温,减缓高考竞争的压力,应从政府职能、大学入学考试形式及内容、招生录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配套改革,才能取得应有的实效。随意的、浮躁的改革不仅难见成效,其后果更会让学校和学生付出更大的适应成本。

[收稿日期]2007-07-20

标签:;  ;  ;  ;  ;  ;  

减缓国外高考竞争压力的改革与启示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