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出版发展战略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发展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要求全党“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并确定了新形势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方针和重要措施,精神文明建设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出版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考验。为此,把我国的出版工作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全局中来考察,放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中来考察,放到世纪之交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来考察,也就是用战略的眼光,高瞻远瞩,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对未来出版事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进行宏观规划和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国出版业发展的现状
出版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出版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形势,发展很快,已形成了从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物资供应到教育、科研、对外贸易等较为完整的出版体系,出版综合实力大大增强,规模数量和出版物品种已跃居世界前列,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6年反映出版实物量的全国图书、报纸、杂志出版的总印张为820.92亿印张,折合用纸量191.31万吨,比1978年增长202.15%。1996年全国共有出版社564家,出版图书112813种(其中初版63647种),总印数71.58亿册,分别比1978年增长437.14%、652.74%、89.67%;出版报纸2163种,总印数274.28亿份,分别比1978年增长1062.9%、141.61%;出版杂志7916种,总印数23.10亿册,分别比1978年增长751.18%、203.15%(报纸和杂志均不包括没有取得全国统一刊号、只限在一定范围发行的内部报刊)。音像电子出版是近10年才发展起来的,全国已有音像电子出版单位297家(其中有91家为图书出版社的音像部),1996年出版录音制品8916种,1.46亿盒(张),录像制品4597种,416.5万盒。各类出版物已初步形成了适合不同读者需要的多层次、多门类、多专业的结构布局。现有书刊印刷定点企业1240家,年书刊排字总量186亿字(照相排字占65.59%),分别比1978年增长604.55%、425.42%;书刊印刷总量已达4161万令,比1978年增长291.44%。大部分书报刊实现了胶印印刷,出版印刷的技术手段有了长足的进步。图书发行网点遍布城乡,形成了以国有书店为主的,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流通渠道、多种购销形式并存的图书流通格局。全国现有图书发行网点87752处,1996年全行业纯销售图书72.6亿册,销售码洋266.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7%、43.1%,其中新华书店系统销售册数占90.7%,销售金额占82.3%。
出版业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出版的繁荣和发展表明,我国出版业在改革开放中焕发着生机和活力,出版业快速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出版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虽然反映了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但与“两个文明建设”对出版业的潜在要求还很不适应,比较差距十分明显,特别是出版业由计划管理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面临许多需要很好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是虽然规模数量扩展很快,但是人均占有出版物的数量增加很少。如1983年全国有出版社260个,出版图书35700种,总印数58.04亿册;出版杂志3415种,总印数17.69亿册;出版报纸773种,总印数186.99亿份。这一年人均占有图书5.6册,杂志1.7册,报纸每千人每天49.7份。1996年出版的图书、杂志、报纸如前所述,品种增长较多,而总印数增长较少,人均占有图书仍只有5.9册,杂志1.9册,报纸每千人每天61.4份。不论与国外比还是与国内的实际需要比,这都是一个较低的水平,而且增长较慢。这里反映出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出版的规模数量增长与出版的实物量增长不成比例,实际上“单位面积产量”下降了,效益不高,出版尚处在一个粗放经营的阶段。
二是虽然出版物品种发展很快,但是学术性书刊出版难的问题仍然很尖锐。1996年全国出书11万多种,其中新版书6万多种,根据我国目前学术研究和创作水平,其成果得到正常出版一般不应该很困难。由于出版社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经营,而学术书刊受发行量的制约,经济效益往往不好,出版社要以盈补亏来解决这个问题,承受能力有限,影响了出版社出版学术书刊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的出版社受经济利益驱动,抢热点、找捷径,重复出版十分严重,四部古典名著全国就出版了上百个版本,而对学术书刊出版有所忽视,缺与滥的问题并存。
三是虽然出版物品种丰富了,流通渠道多了,但市场上可供书目仍不多,“买书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目前我国年出书品种超过10万种,但全国最大书店门市部备书不超过5万种,而美国年出书5万种左右,在全国最大书店备书30万种以上。这说明我国目前图书流通渠道多而不畅,很多书出版以后,读者根本见不到,或者不符合读者需要,满足率很低;从出版社经营的角度,出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理想。这是目前我国出版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要害问题。
四是虽然出版科技进步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是出版手段的装备、工艺和管理技术仍然落后,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相对低下。采编手段现代化、出版业务资料数据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等都还刚刚起步;电子图书、多媒体出版物正处在开发阶段;印刷生产能力出现过剩,但大都规模小,装备陈旧,产品质量不高,经济效益差。目前运转的印刷设备中,80年代以后的设备仅占20%左右,与出版业的发展水平很不适应;图书发行的包装、仓储、运销各环节远未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销货店实行计算机管理还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五是虽然出版管理已经有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但仍属经验型管理,行政性规范居多,尚未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符合出版规律的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此,出版管理看似很严格,实际上漏洞仍然不少,规定很多,效力不大,工作还比较被动,与出版事业发展不相适应。
二、世纪之交中国出版面临的挑战
进入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正面临着新一轮的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据研究认为,文化将成为未来社会经济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知识的控制将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这一国际环境给了我国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关乎下个世纪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牵动着每个炎黄子孙的心。这又是一次挑战,因为综合国力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太大了;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压力太重了;我国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从传统农业向工业化社会转轨,双重转轨同时进行,矛盾太多了。但是,进取与否决定着中华民族的盛衰,差距再大,压力再重,矛盾再多,我们只能去迎接挑战,别无选择。这些情况对未来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站在全局看出版,世纪之交的中国出版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一书中,曾对出版的技术手段印刷术大加赞赏,认为印刷术是“科学复兴的手段,是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40年后的今天,马克思的话已经被社会实践所证实,出版对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作用,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出版业的发展,由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教育的发展所使然,出版的成果不仅仅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条件,而且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目标之一。据介绍,有关国际组织在评价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的三个指标中,科技出版物的出版水平是其中之一(另两个指标是科技投入和专利水平)。有人作过调查,专家学者从事科研工作,90%的信息靠从书刊中获得。美国科学基金会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在美国,科学技术资源是由280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所积累的知识以及每年约1.5万部科学著作、4500种学术期刊、4500种非学术期刊和数千份技术报告所代表”。这仅就出版的一个侧面、一般功能而言。我国的出版事业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我国出版在社会进步中的地位更重要些,作用更大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种文化含量很高的社会经济形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进一步繁荣发展出版事业,为极大地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与充分的文化条件和智力支持,已成为出版工作的神圣职责。这是对中国出版的又一个挑战。
世纪之交,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在关键时期,与改革开放同行的中国出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迎接挑战,又别有一番艰辛。出版工作是我们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物具有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同时又要面向市场受价值规律的驱动和制约。市场机制对社会主义出版的繁荣和发展,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影响;市场取向与出版物的价值取向,既有一致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如同一匹性情暴烈的骏马,驾驭好了,如虎添翼;驾驭不住,就会被摔下来。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优化出版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又能防止和克服市场机制的驱利性对坚持出版工作正确方向带来的消极影响,这是出版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是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特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特定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一对矛盾,这里是有规律可循的,但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能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学会“游泳”,也是对中国出版的一个挑战。
三、中国出版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出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世界发达的国家都有一个发达的出版业。我们党担负着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重任。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前10年,是我国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出版业的发展,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阶段、发展趋势、发展水平为依据。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经过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讨论通过,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是指导包括出版在内的各项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与之相配套,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为今后15年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奋斗目标,也为出版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出版事业的现实基础和面临的形势出发,我国出版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服务大局;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继续推动“阶段性转移”,以质量为本,增进效益;深化改革,围绕建立新体制,推进出版产业化,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为此,拟提出今后15年出版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新体制。这个新体制既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又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同时又能反映出版工作客观规律,形成建立在健全的出版法制基础上的宏观管理体制和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难点是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重点是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出版物流通体系。这种新体制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版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关系出版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目标。到2010年我国将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出版体制必须与之相适应。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到2000年基本形成新体制的框架。
(二)出版产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0年全国图书、报纸、杂志总印张要达到1200亿印张,比1996年增长46%左右,2010年达到2000亿印张,比2000年增长66%;全国出版系统利润总额2000年达到50亿元,2010年达到100亿元。确定这个目标,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考虑今后1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出版物的需求,又要考虑出版物消费受到公众教育程度和购买力的制约,在短时期内出版实物量不可能随着经济发展的翻番而翻番。同时,出版业的发展不能再建立在主要依靠外延的扩张上,要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出版实物量的增加要与经济效益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个趋势已经出现。实现这个目标又是可能的,1996年总印张比1991年增长55.98%,近年来增长率都保持在10%左右;出版利润总额近几年也出现了较高的增长幅度,1996年已达到27.6亿元。只要继续保持这个速度,上述两项目标就可以实现。
(三)“出书难”、“买书难”的问题不复存在,社会需要的各类出版物能够得到及时出版,对社会有害的出版物得到有效制止,出版物市场呈现健康繁荣的景象。实现繁荣是出版工作的最终目标。当前,扎扎实实解决好学术书刊和少数民族文字书刊出版这两个薄弱环节,对缓解“出书难”矛盾、促进出版繁荣有重要的作用,对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时引进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和有重要价值的文化成果,是实现出版繁荣的重要方面,要大力加强。今后一个时期,出版单位和出版物品种数量应继续实行宏观控制,重点是根据现代化建设需要调整结构。“重点出版工程”对出版繁荣有示范和带动作用,要继续进行规划和组织实施。在提高出版物质量的基础上,努力改进书刊发行工作,提高在版书刊的有效供给,不但可以大大提高读者满足率,而且可以全面提高出版经济效益,应当成为今后一个阶段攻克的主要目标。到2000年全国要有若干个陈列品种在10万种以上的书店,大中城市的中心门市部陈列品种不应少于5万种;到2010年要有若干个陈列品种在20万种以上的书店,大中城市中心门市部陈列品种不应少于10万种。出版格调低下的出版物和非法出版活动,对出版繁荣很“煞风景”,特别是盗版活动,对出版事业繁荣发展危害极大,要继续采取坚决措施进行根治。
(四)当代高科技在出版领域广泛应用。到2010年,图书的编辑加工、报刊的采编手段、出版物的印刷和发行信息网络技术等,普遍实行电子化;电子出版物成为出版业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据调查分析,我国电子出版物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全国已拥有1000万台多媒体电脑和1000万台VCD机,按每台配10张光盘计算,就有2亿张光盘的需求,而我国光盘生产1997年才有可能达到1亿张,可见缺口之大。高科技在出版领域的应用程度是出版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又是出版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出版发展战略中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出版业的现状,实现这个目标任务还相当艰巨。但如果不从现在起下决心投资装备出版业,不但我国出版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会更大,并将会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五)在世界出版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不仅是出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出版提出的要求,因此,应当把它纳入发展战略目标。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日益增强,无论哪一个国家要发展,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独善其身。特别是出版作为一种信息产业,相互的依赖性更大,发展的天地也更广阔,发达国家的出版商都在向世界积极寻求发展机遇。而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介绍,时至今日,我国只占世界图书市场0.1%的份额,与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地位太不相称了。据说,1993年全世界只读光盘销售达100亿美元,美国就占70%。有专家预测,全世界电子出版物的销售正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前景十分诱人。走向世界,是时代对出版业的呼唤。
四、实现战略目标的措施
努力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出版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实现今后15年出版发展战略目标,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坚持方向。出版事业的发展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思想和方法,但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性质不能变,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不能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不能动摇。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是支撑社会主义出版大厦的脊梁。
(二)深化改革。改革是出版业发展的关键所在。10多年来,出版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从总体上来说,这仍然是出版业进一步繁荣发展的薄弱环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一方面使出版体制改革滞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也为推进出版改革创造了条件。同时,不会过太长的时间,我国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出版可能带来某些冲击,也要从改革上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实现出版发展战略目标,必须抓住改革这个“牛鼻子”。
出版改革首先有一个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问题。树立起出版产业意识,把绝大多数出版物作为信息资源来生产,可能改革的忧虑就会少些,改革的决心就会大些,改革的思路就会宽些。其次,要抓住难点和重点问题攻关。当前出版体制改革攻关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建立完善的宏观管理体制,形成“违规行为管得住、合法经营受保护、发展繁荣得服务”的管理机制;二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出版物流通特点的统一、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形成能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要、能调节出版资源优化配置的运行机制。要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消除市场壁垒。第三,要深入推进“阶段性转移”。“阶段性转移”是在出版行业贯彻“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有力措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但还须向深层次发展。在提高出版物质量上要继续抓住不放,同时要在提高效益上狠下功夫。
今后一个时期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一是促进集团化的进程,鼓励不同形式的联合,实现规模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要具备相当的实力,要发挥联合的优势。要逐步建立起若干个像美国的麦格劳·希尔公司、德国的贝塔斯曼公司、日本的讲谈社等那样颇具规模、实力雄厚,对全国出版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出版集团;二是调整出版行业内部利益分配结构,促进印刷产业成为出版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不能再把印刷放在单纯为出版服务的地位,应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来发展。发达国家十分看好印刷产业的发展,据日本民间预测,到2000年日本印刷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5兆日元,是1988年的2.5倍;美国印刷工业总产值将达到3000亿美元,是1987年的4倍。而我国1996年书刊印刷工业总产值还只有121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利润仅为0.4282亿元,只占出版总利润的0.16%。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印刷产业的发展,实际上也制约着整个出版产业的发展;三是推动出版部门用工制度改革,优化人员结构,减人增效,下岗分流;四是开展多种经营,壮大出版综合实力。国外有实力的出版、印刷、发行机构,都不只经营书刊,办有许多与出版相关或无关的企业,有的甚至主要经济支柱不是靠书刊。我国出版业的发展光靠经营书刊也不行,要利用多种经营把出版这个“蛋糕”做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之间相互渗透是正常的、必然的。
(三)重在建设。重在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出版工作的内在要求,反映了现代化建设对出版的客观需要,是我国出版事业的一个重要特征。要始终坚持以立为本,始终坚持把繁荣作为出版工作永恒的主题和目标。要全面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要认真落实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的促进出版繁荣的各项措施和要求,总结多年来抓繁荣的经验,对行之有效的办法要进一步做好,如制订规划、抓精品、评奖、建立出版基金、重大选题组织合作等。要加大投入,加快出版基础设施和出版手段现代化建设,大力提高出版生产力水平。要加强和扩大出版对外合作与交流,鼓励出版单位参与国际竞争,到国际市场上去谋求发展。
(四)加强管理。管理工作是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引导、支持和保证的,一方面要保证出版工作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要为出版的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因此,管理工作要保持强有力的态势。加强管理关键在形成机制,这方面在近年来的管理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要不断加以提高和完善。要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进行管理,特别要提高依法管理的水平。要进一步完善出版法制建设,加快制定《出版法》的进程。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和《印刷业管理条例》,加大执法办度。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要加强著作权的保护和管理。
(五)人才培养。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要求,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出版队伍,是实现出版发展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要认真组织实施跨世纪出版人才工程计划,努力培养一大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真才实学的出版专门人才。要创造一种使优秀出版人才脱颖而出的条件和氛围。要继续办好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做好持证上岗工作。要加强出版职业道德建设,出版工作者要做精神文明建设的表率。
(六)政策扶持。根据出版工作的作用和特性,世界各国都对出版采取保护和扶持的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出版事业发展很快,国家对出版的各项优惠政策起了重要作用。新时期出版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发展中矛盾多、基础差、难度大,迫切需要国家继续给予扶持。要根据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运用税收、贷款、价格等经济手段支持出版事业发展。
世纪之交的出版事业,正站在一个新的起跑线上,前程似锦,任重道远。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紧紧依靠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就能无往而不胜。出版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标签:印刷工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印刷行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