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历史跨越理论及其历史考察--历史跨越与跨越“卡武丁峡谷”的关系研究_卡夫丁峡谷论文

马克思的历史跨越理论及其历史考察--历史跨越与跨越“卡武丁峡谷”的关系研究_卡夫丁峡谷论文

马克思的历史跨越理论及其历史考察——历史跨越与跨越“卡夫丁峡谷”关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论文,马克思论文,峡谷论文,理论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2)05-0001-06

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形态发展上表现为跨越发展。长期以来,在我国理论界 有两种观点影响了我们对社会跨越发展的科学理解:一种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五 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一种是,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 两种观点都得出一个结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能跨越的。这是对唯物史观的一种偏颇 理解。从这种偏颇理解出发,不可能对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科学的说明。为此,理论和实 践都要求我们对唯物史观的跨越理论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马克思的历史跨越理论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在研究俄国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时,认为 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中没有历史跨越理论,只有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理论,由 此得出结论说,马克思晚年产生了理论“困惑”,进行理论“反思”,并由这种观点出 发,产生了一些理论上的偏频理解。为此,我们认为,必须对马克思的历史跨越理论与 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我们先谈马克思的历史跨越理 论。

历史的跨越理论是相对于社会形态“演进”理论谈的。这里我们需要指出的是,无论 是历史发展的“演进”理论,抑或“跨越”理论,都是在我们熟悉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书的“费尔巴哈”一章最后一节中叙述的。这一章分为三节A、B、C。最后一节C的 内容是“共产主义——交往形式本身的产生”。这一节是在论述了唯物史观一般理论( 社会形态的一般演进以及引起这种演进的物质生产及其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等矛盾)之后 论述的。这一节是根据他阐述的唯物史观理论来探讨共产主义交往形式产生问题的。在 这一节里,从理论的阐述上,有两点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一,共产主义运动同以往的社会运动相比较最显著的特点是“自觉”。相比较“共 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了一切旧的生产和交往的关系的基础 ,并且破天荒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产生的前提看作是先前世世代代的创造,消除这 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因此,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 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9页。)

第二,探讨了历史发展的“跨越”问题。注意,这里谈的跨越发展,不是跨越资本主 义“卡夫丁峡谷”这种具有历史特殊性的问题,而是在谈了历史发展的“演变”之后谈 的另一种发展理论。“因此,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 式之间的矛盾。此外,对于某一国家内冲突的发生来说,完全没有必要(重点号引者加 的)等这种矛盾在这个国家本身中发展到极端的地步。由于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进行 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竞争,就是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重 点另是引者加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3页。)。

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演进”形式与“跨越”形式一一作了阐述。对于前一种形式是 这样叙述的:“这些不同的条件,起初本是自主活动的条件,后来却变成了它的桎梏, 它们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 :已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更进步的个人 自主活动类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变成桎梏……”(注:《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1、81页。)。

对于这一发展形式,马克思指出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自发地进行的”;二是 “这种发展是非常缓慢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1、81页。)。

而跨越发展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自觉的,即不是靠自发地进行;而且是迅速的,有时 是“异常迅速的”。马克思通过“跨越”发展的各种形式,论证了以上的特点。

有的论者认为,马克思晚年才论证历史跨越发展的问题,并且这一理论表现了他在理 论上的“困惑”。我认为,马克思关于历史跨越发展问题的研究,前后有三次,我们分 别叙述如下。

二、马克思社会发展跨越理论的早期论述

近年来,有的学者关注马克思晚年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研究,但却得出马克思在唯 物史观理论上早期观点与晚期观点有反差,得出了马克思晚年“困惑”的结论。当我们 进一步研究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与《历史学笔记》并回过头来同马克思早期作 比较分析时,发现马克思的思想是一致的,这里的关键是关于唯物史观完整体系的理解 。这完整体系在内容上,主要的又是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的 关系问题。长期以来,理论界有的论者把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当作一切民族或国家发展 的具体道路来理解。进一步的研究则表明,这两者是有联系的,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这里的问题,主要是关于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解。社会发展道路,从总的方面可概括为两 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形式;另一种是社会形态的跨越发展形式。

为了具体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跨越理论,这里我们着重探讨马克思如何在社会发展一般 规律指导下,运用实证的比较分析方法剖析社会跨越发展问题的。我们知道,马克思在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及为这一手稿写的“序言”中,论述了社会发展的五种形 态。同样,马克思依据这五种社会发展形态,也论证了五种社会跨越发展的问题。

关于原始氏族向奴隶社会的跨越发展,马克思是在摘录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中 予以论证的,应该指出的是,摩尔根在《古代社会》利用史实科学地论证了古希腊人从 血统的氏族制度向奴隶制度的发展过程。他在该书的“希腊政治社会的建立”一章中指 出:“雅典(希腊奴隶制中央政权的所在地—引者)在新的政治体制下勃然兴起,声威并 著……雅典人已上升到了人类历史上诸民族中最卓越的地位。”(注:[美]路易斯·亨 利·摩尔根:《古代社会》(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74页。)马克思在摘录了 摩尔根这一章的主要论述之后,又以舍曼的古代历史学著作《雅典国家》探讨了其他原 始氏族的奴隶制跨越发展问题。马克思写道:“根据舍曼的说法,霍普利特部落(雅典 统辖的一个行政区—引者)是希腊的外来人;他们一度在克苏图斯统率下站在阿提卡(希 腊人的居住地—引者)方面和优卑亚的加尔西顿殖民者进行战斗,并因此获得优卑亚对 岸的杰特拉波里和大部分邻近地带作为移住地。”(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 ,第525页。)摩尔根分析了雅典政治制度建立之后“声威并著”。马克思对于新政治制 度的影响和历史作用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指出“希腊的外来人”不是靠自己氏族的慢慢 进化,而是在参加希腊人的征战,靠战功获得了自然条件比较好的“移住地”,被雅典 人划为一个行政区,使一个氏族制度跨越发展到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中来。

古代的这种社会发展是不是具有偶然性呢?为了建立社会跨越发展这一概念,我们再以 马克思所说的古代迦太基为例进行研究。对于跨越发展,马克思指出:“迦太基、希腊 的殖民地以及11世纪和12世纪的冰岛可以作为例子。”(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125、125页。)这里,因篇幅所限,我们着重研究古代的迦太基。迦太基原是西 亚沿海古代奴隶制城邦国家推罗的一个殖民地。推罗通过海上贸易在北非沿海建立起迦 太基城,通过移民推行奴隶制。之后,迦太基人通过经营海上贸易,它成了地中海西部 北非的奴隶制强国。据历史记载:“经营海上贸易是迦太基人致富之源。广泛使用奴隶 在大农庄里从事耕作,或在矿山中开采、船舶上摇橹。”迦太基奴隶制的发展,在一定 程度上超过了它的母国——推罗,特别是在航海及其军事力量方面。“迦太基在公元前 四世纪拥有地中海上的第一流海军。”(注:《世界历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 版,第460页。)以上的研究表明,古代从氏族或部落向奴隶制的跨越发展,不仅不是偶 然的,而且这种跨越发展还有不同的形式。

关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跨越发展的史实中,马克思十分重视英国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 的历史发展。马克思在早期阐述他的唯物史观理论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著作中指出: “英格兰和那不勒斯在被诺曼人征服之后,获得了最完善的封建组织形式。”(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25、125页。)在晚年的《历史学笔记》中继续研究,并 写有专章:“英国被诺曼人所征服。征服者威廉(1066—1087)”(注:《马克思历史学 笔记》第4册,红旗出版社,1992年版,第199、199—200页。)。诺曼人是英国的外来 人,他们的故土是与英国一海之隔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社会发展处于氏族社会阶段。 该氏族善于航海,经常向外侵略,法国、英国以及意大利常常是他们攻击的目标。公元 10世纪初,在法国建立诺曼底公国,11世纪初征服英国,征战者威廉自立为国王。威廉 为了奖励随同他征战将士们的战功,实行土地分封制度,于是,把他的军事组织变成了 以土地分封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组织。对于这一历史演变过程,马克思作了如下的概括: “英国封建主义起源于那些亲自参加国王的征战并因其个人效劳而被奖以公有土地中的 地产的‘军人’、‘义勇兵团官兵’或者‘大乡坤’。后来这种封建性分配地产的作法 大大地加强了,因为大部分贵族效法国王的榜样,也用这种分赐采邑的办法把他们的佃 农同自己联系在一起。”(注:《马克思历史学笔记》第4册,红旗出版社,1992年版, 第199、199—200页。)那不勒斯指的是公元11世纪下半叶南意大利以那不勒斯为中心而 建立起来的西西里封建王国。该王国的建国方针,是由诺曼征服者的首领罗伯特·基斯 卡德制定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794页。)。这里也可以看 到,封建制度的跨越,也有其不同的形式。

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跨越发展,马克思非常重视美国的历史。美国是在英国13个北美 殖民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宣布独立。对于它的跨越 发展,马克思这样写道:“美国的发展是在已经发达的历史时代起步的,在那里这种发 展是异常迅速。”这种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移民。“在这些国家中,除了移居到 那里去的个人而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前提,而这些个人之所以移居那里,是因为他们的需 要与老的国家的交往形式不相适应。可见,这些国家在开始发展的时候就拥有老的国家 最进步的个人,因而也就拥有与这些个人相适应的、在老的国家里还没有能够实行的最 发达的交往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124—125页。) 这些移民主要是两种人,一种是想来发财的商人和各种投资者,另一种人是要到异地寻 找生活出路的各种工人。于是,这两种人在这里相遇,便顺利地建立起与他们的需要相 适应的交往方式。我们知道,美国在发展资本主义方面超过它的母国——英国。

这里,我们应该着重指出两点。第一点,对于美国的跨越发展,是马克思在早期的研 究,不是晚年在研究东方社会发展道路时才提出的(跨越发展问题);而且,这一研究正 是阐述他的唯物史观理论时提出的。第二点,是关于移民或外来人在社会跨越发展中的 作用问题。无论是在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跨越发展中,都有一个 移民或外来人的问题。对于这样一个跨越发展的因素问题,马克思也给予了关注,进行 了具体分析。在早期的“形态”著作中,这样分析道:“在法、英等国是异族人移居于 已经发达的土地上,在美国是异族人移居于一块全新的土地上”(注:《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127—128页。)。在法国、英国和意大利,正如我们已经分 析过的是异族人移居到已经具有适合发展新制度的土地上;在美国是“最进步的个人” 移居到“全新的土地上”,即移居到适合他们发展新制度的土地上。应当指出,马克思 这一方面的论述也是在其早期建构自己唯物史观理论时就加以注意,并力图以实证的史 料进行论证。

关于社会主义的跨越问题,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这就是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卡夫 丁峡谷”的论述。关于这一方面,我们不再赘述。

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关于社会形态的跨越道路及其具体形式问题,这是马克思在阐 述唯物史观这一理论体系时,或是在唯物史观发现之后,运用这一科学历史观,进一步 具体地研究世界历史,力图从人类历史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上作出论证。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说,社会形态跨越发展的理论,是唯物史观的应有之 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去我们理论界的一些文章和专著对这一科学历史观的阐述是不 全面的。据此有理由说:社会形态跨越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科学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 分。只有从社会发展的“演进”与“跨越”这两方面来理解,唯物史观才成为马克思所 说的“艺术整体”。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我们今天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既有理论意 义,又有实践意义。

三、马克思第二次对历史跨越发展的研究

以上我们在研究历史跨越发展时,着重突出了两点:一点是将历史发展规律与一定民 族或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道路作了概念的界定,以及在这一基础上,针对对 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偏颇理解,我们着重进行了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可能进行 跨越发展的研究。这种研究突出了实证方法的必要性:无论是那一民族或国家,它所处 的跨越发展的历史时代(无论国内抑或国际环境)都是具体的,都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来把 握。

在马克思的历史跨越发展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即跨越发展通过什么形式。上 面我们谈到了移民这种形式。其实不只移民这一种形式。马克思论述了各种形式:殖民 地的形式,征服也是一种形式,与以上相同的还有占领这种形式。

马克思的第二次研究是在五十年代,通过殖民地形式来进行的,特别是针对英国对印 度殖民统治来进行的。马克思的这一研究,主要表现为两篇主要文献:一、《不列颠在 印度的统治》;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这两篇文献写于1853年6—7月 间。

马克思研究印度社会发展的直接原因,是1853年4月14日,他应邀英国进步报纸《人民 报》创刊四周年的宴会,并请他第一个讲话。会上他作了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 的演说。他说:“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 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74页。)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认为引起这一革命的根本原因依然存在,无产阶级和 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蕴藏着未来的革命。这个革命应有更大范围的规模。印度是英国统 治的殖民地,资产阶级在那里的统治将会有怎样的后果。马克思关心工人运动,也关心 民族解放运动,他认为,世界各地的人民都会以不同形式卷入这个世界革命的洪流中来 。

他的很重要的一个结论是:“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和欧洲一样大的、幅员15000万英亩的 国家,英国工业的破坏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是令人吃惊的。”但是,还有另一方面 ,“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这里的“新世界”就是指 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新的社会制度。这个新制度的物质基础,就是由资本主义的工业和 商业创造出来。这里显然是把英国资产阶级对印度这个古老社会的统治同社会发展的基 本规律联系了起来。

这里,不同的是,印度的这种历史跨越发展,既不是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又 不是在自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探讨历史跨越发展的一个难 点。

正如有的论者所说的:“历史发展有特例,有跳跃,但生产力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 不可逾越的”(注:参见《对<社会形态理论与社会形态演变规律>的商榷》《光明日报 》1990年6月25日哲学版。)。关于历史跨越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已成为我国学术界探 讨的主要问题之一。

这个问题在马克思论述不列颠对印度的统治及其后果的文章中有很好的论证,马克思 的论证可从三方面得出深刻的理解:

一方面是,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包括它的农村公社,在历史上曾经一次一次地遭受外 来的入侵,如人们知道的,莫卧儿人、葡萄牙人、伊斯兰教徒先后都入侵过印度,印度 并没有发生社会形态的变化。马克思是这样说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它(指印度—引者) 的历史,不过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入侵者的历史……同时,问题并不在于英国人是否有权 征服印度,而在于我们是否宁愿让印度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而不愿让它被 不列颠人征服。”(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新版,第767—768、768页。)

马克思为什么不研究其他人征服印度的历史,而研究英国人征服印度的入侵及其后果 。这是因为英国的入侵,在印度完成了两种使命:“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 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 社会奠定物质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新版,第767—768、768页 。)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重建的使命是靠什么,或由于什么原因来实现的呢?这就是我们需 要了解的历史跨越的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

二、这新的生产力是什么,是怎样具有的。这新的生产力不是印度社会形态从以往继 承下来的,而是由于英国入侵而所具有的。这新生产力具体表现为什么呢?一是铁路, 二是新的工厂和企业的机器和设备;三是新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四是和自由报刊相联系 的通讯设备等。以上这些方面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的有机组合就把印度原来的手纺业 、手织业、手耕农业这种自足自给的方式破坏和消灭了。

三是,如何理解这新生产力获得与唯物史观的关系呢?可以把马克思的解释扩大到政治 经济学,或者说,把唯物史观理论不要局限在一国之内。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那样的 运用,很容易说明问题。到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唯物史观的运用,其视角就 需要扩大。首先,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下,资本的集中,它的作用是一种世界性的, 它在世界范围内起作用,根据政治经济学理论,对它的历史作用,就必须有新的角度, 马克思如下的话很有说服力。“资本的集中是资本作为独立力量而存在所十分必要的。 这种集中对于世界市场的破坏性影响,不过是在广大范围内显示目前正在这个文明城市 起着作用的政治经济学本身的内在规律罢了。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 基础的使命”(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新版,第773页。)。

马克思第二次对历史跨越发展的探讨,不仅是坚持了第一次关于历史跨越的理论,而 且通过具体国度——印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

马克思的研究是就资产阶级世界历史使命来谈的,它不只在印度起作用,也在其它能 作用的国度和民族起作用,因此,把英国在印度所起的历史作用,使历史跨越发展(虽 然这是不自觉的),说成只是“东方道路”,是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的。

四、马克思第三次对历史跨越发展的研究

马克思第三次对历史跨越发展的研究,就是我们熟悉的他晚年对俄国农村公社跨越资 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研究。这次研究表现在四个重要文献上:一、1877年11月《给 “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二、1881年3月8日《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其 中包括同时写的三封复信草稿;三、1881—1882年写的《关于俄国一八六一年改革和改 革后的发展的札记》;四、《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

从1877年11月到1882年历经4年多的时间,中间经过《人类学笔记》对原始公社土地公 有制演变发展的研究,说明马克思晚年的研究同以往的研究一样,是非常认真与极其严 肃的。

马克思晚年的这一研究,许多学者都是非常详细地进行过探讨,发表了不少文章和专 著。就这一研究的详细内容,我不再赘述。这里,我只着重说明三点。

第一点,1877年11月的信,与其说是对俄国农村公社跨越发展的研究,不如说是为悍 卫《资本论》理论科学性而进行的理论辩护和有力的回击,并不是表示自己在理论上的 “困惑”。

对这一点作出有力佐证还应该指出一篇文章,即1880年4月发表的《关于“哲学的贫困 ”》这一篇文章。该文是这样写的:“我们所以要重新发表“哲学的贫困”……是因为 :在该书中还处于萌芽状态的东西(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矛盾”—引者),经过二十 年的研究之后,变成了理论,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发挥”(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9卷,第248页。)。同时还应该指出,《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以自己的名义第一 次独立阐发唯物史观理论的著作。因此,这一著作在1882年重新发表表示着两方面的意 义:一是悍卫《资本论》理论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是说明他运用和坚持的唯物史观 理论的科学性质。

要说明的第二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种特点的,再次地表明唯物史观不是教条 ,不是“历史哲学”。这可以说是,他详细地占有材料,为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进行研 究的典范。

要说明的第三点,即1882年《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的重要意义。《共产党宣言》 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但是在俄国,我们看见,除了迅速盛行 起来的资本主义狂热和刚开始发展的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外,大半土地仍归农民公社公 共占有。那么试问,俄国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遭破坏的原始土地公共占有形式,是能 够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占有形式呢?或者相反,它还必须先经历西方的历 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解过程呢?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 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251页。)

该“序言”这些话,既是对俄国公社跨越发展结论式的回答,也是马克思关于唯物史 观理论关于历史跨越发展理论的一个总结。

标签:;  ;  ;  ;  ;  ;  ;  ;  ;  

马克思的历史跨越理论及其历史考察--历史跨越与跨越“卡武丁峡谷”的关系研究_卡夫丁峡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