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监控机制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监控机制研究

肖柯[1]2014年在《治理与管理融合视角下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上市公司内部运行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监控机制因其在限制公司内部权力泛化,促进公司战略达成、保障公司所有者权益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受到理论和实践界的关注,近年来上市公司成功或失败的众多案例均证明了构建合理有效的公司内部监控机制不仅是公司发展的必然保障,也是公司存续以实现其个体价值的立足之本。综合从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内部监控机制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和公司内部多层次的宏观制度安排统称,监控分别对应着监督和控制职能,两种职能的发挥也分别侧重在治理视角和管理视角并延伸出不同内涵。公司内部监控机制专题性研究较少,但理论界对于如何约束公司治理界限和规范管理控制行为作了一定的研究工作,本文对前人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将之作为研究的铺垫。从治理视角以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结构设计及职能发挥为重点对前人理论进行了述评,从管理视角以管理控制和内部控制领域的理论起源和制度安排进行了综述。在结合现有理论的基础上,本文选取治理和管理融合视角来作为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的研究视角,以公司治理和管理视角分别诠释公司内部监控机制的运行框架,并以二者融合的视角构建理论框架,这一主线贯穿全文,是对理论界单独以某个局限性视角解读内部监控机制的弥合性回应,也是研究上市公司运行机制的全新视角。公司治理层不涉及具体操作类业务,因此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公司内部监控机制主要体现为公司内部监督结构安排与制度设计,以内部监督的形式表现出来。公司内部监控在治理层的运行要以现有《公司法》和OECD《公司治理原则》为法律依据,结合上市公司治理实践和运行经验,作为公司内部治理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作用。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依照信任托管和委托代理的关系进行监督,并在内部监控机制中分别发挥相应的监督作用,形成制衡机制,保证公司治理结构井然有序,公司战略制定得当。公司管理视角下的公司内部监控机制要显得更加具体和明确,涉及公司具体运营层面的监控以控制为主,在与内部控制、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相互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以内部控制为框架的管理控制体系,确立了计划、执行、检测、评估和修正的循环模式,以人、财、物、信息四大要素作为管理控制的对象,形成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信息管理四个核心方面、检测环节围绕工作流程和控制点进行分别采用显性和隐性的手段加以控制,保证管理层各层次、各组织均能围绕公司目标加以运行。正如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是公司制度相互依存的特性类似,治理层监控和管理层监控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也存在着委托代理层次、解决的问题对象、侧重点、主体和法律范畴、所使用的手段五个方面的分野和比较。二者同时存在于公司这一组织之内,公司的边界决定了监控机制无论是治理层还是管理层都是公司内部运行机制的一部分,在目标、载体、原则、主体上存在一致性,并在战略、内部审计、组织结构和文化层次方面实现契合,此基础上以统合组织目标、优化组织结构为基础提出公司治理与管理融合视角下的内部监控框架。评价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是否有效可以使用内部监控评价值这一指标,构建这一指标体系需要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形成了融合治理与管理视角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指标净化,并利用熵值取权法确定每一指标的权重值,建立起内部监控效率的评价体系和量化方法。通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层监控力度主要集中于股东会和董事会,监事会存在缺乏独立性和发挥作用不明显的缺陷;管理层监控中组织目标监控和资产安全监控对内部监控效率影响较大;综合样本指标,我国上市公司总体内部监控效果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且不均衡,仍然有提高的余地。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也存在路径选择和跨文化比较问题,文化因素产生于人类实践行为,又反作用于包括公司制企业在内的社会经济要素。文化对于内部监控机制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治理层,依据各地文化因素的不同在世界上形成了元内部监控、二元内部监控和家族内部监控叁种类型。本文用霍夫斯泰德提出的文化维度理论比较明确的比较分析了叁者之间在治理层监控机制的不同并分析其文化渊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文化渊源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起源和成长来探索优化和改进目前内部监控机制的路径。在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内部监控效率评价的现实,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性建议。在公司治理层面,应从规范和完善股东会制度,发挥董事会轴心作用,树立监事会专业角色入手,从制度完善和规范建设角度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为内部监控机制有效发挥作用营造制度保障;在公司管理层面,应从建构权责明晰的组织结构、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规划合理的人力资源体系、塑造诚信为本的公司内部监控文化出发,使内部监控的触手能够抵达组织内部的各层次,贯穿于公司运营的每一笔业务。同时还应实现内部监控和外部监控机制的融合与超越,共同建立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监控机制。

岳中志[2]2005年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度评价及监控激励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自1978年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叁个阶段,国有企业已从完全依赖政府的行政属性逐步向市场竞争主体转变。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企业的预算约束开始硬化,对市场信号的反应逐步敏感,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所好转。尽管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企业形态转换只是完成现代企业制度一般框架的构筑,要想使企业真正规范地运作起来,离不开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设和完善。因此,能否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判断现代企业制度是否真正建立起来的标准。近年来,理论学术界围绕着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使之逐步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因此,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项目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本论文在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思路与内容、创新与公司治理结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主要对公司治理结构作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第一,论文在对比分析国外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系统环境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问题。结论是我国公司治理结构规范框架已初步建立,各项法规已基本与国际接轨。但我国在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第二,论文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在考察我国公司治理结构4个具体的子系统(融资结构子系统、股权结构子系统、监控机制子系统和激励机制子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度评价理论模型,并且依据该评价模型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系统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第叁,论文运用主成分加权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客观和全面的公司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并针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监控过程中的监控机制虚化问题,依据该指标评价体系构建了公司监控机制与公司绩效因素实证分析模型,给出了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监控机制的政策建议。第四,论文运用博弈论的理论和方法,针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经营者经营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构建了防范公司经营者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模型。依据该模型,得到对我国企业经营者激励契约设计的定性指导方针,并给出了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激励机制的政策建议。

孙捷[3]2003年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监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推进上市公司治理的改革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如何构建有效的监控机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着重从管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监控机制运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 围绕完善公司治理的监控机制,理论界做了很多研究工作。本文首先对一些代表性的研究主题,如董事会结构设计、机构投资者的地位和作用、控制权市场、利益相关者理论、股权结构和资本结构与公司监控的关系等进行了综述。其中,利益相关者思路构成本文关于公司监控分析框架的逻辑基础。在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中,那些契约规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雇员、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等,由于他们的经济利益关系通过契约形成,并在法律上具有持久的约束力和较强的影响力,因此,在公司监控机制的构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分析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监控作用的基础上,本文阐述了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的运作框架。在这个框架内,各利益相关者作为监控主体通过不同的途径、在不同程度上介入和影响对上市公司的监控。除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构成的内部制衡关系外,市场监控包括控制权市场、经理市场和产品市场以及其它外部利益相关者如银行、雇员、政府和证券市场管理部门等都在公司监控中发挥作用。 另外,从企业系统的角度看,公司监控机制的有效运作需要一个完善的保障体系,而公司管理系统内控制度中的组织结构和业务程控,尤其是内部审计在管理运作过程中提供的信息支撑正是这个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公司监控机制的有效运作有赖于公司管理与公司治理在这一层次上的系统整合。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外部市场监控机制难以在短期内发挥其强有效的作用,中国上市公司监控机制的完善更大程度上体现为治理结构与管理系统的协调发展。 本文在第四章回顾了我国上市公司监控机制的历史演变过程,同时对上市公司内部和外部监控机制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在第五章对上市公司监控机制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中,我们选择了股权制衡度、股权集中度和流通股比例作为自变量,以总资产收益率表示公司绩效作为因变量。经过对公司绩效的回归分析,得出结论:股权的相对集中有利于改进公司监控效率。公司绩效在股权制衡度为1.2219至3.0037之间时,随着股权制衡度的增长而增长。在股权相对集中的同时,为防止一股独大的弊端,维持一个有效的股权制衡状态是必要的,其中一种可行的方法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监控机制研究是培育理性的、积极的机构投资者。在关于资木结构一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中,引入环境依赖理沦的分析框架,对外部监控机制中的债权人监控进行了分析。以总资产收益率表示公司绩效作为因变量,以负债比率作为自变量,在不同的环境变化度下进行分组回归,回归分析的结果证明:无论在何种环境变化度下,负债比率与公司绩效都呈现显着的负相关性,我国上市公司绩效总体上与环境变化关系不大,负债比率越大,公司绩效越差。债权人监控表现出无效性。我国上市公司的主要债权人是国有商业银行,这进一步验证了银行在我国上市公司监控机制的地位是消极的。在对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关一一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控效率的实证分析中,本文借鉴了财政部统计评价司关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指针一体系,使用这一公司绩效评价指针作为因变量,把反映上市公司内部监控的主要因素如两职状态、董事会监事会规模、非执行董事比例以及董事会监事会持股比例作为自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试图建立上市公司内部监控对公司绩效的综合影响模型。但结果表明,除了两职状态与公司业绩是负相关外,我国上市公司的绩效指针与其它公司监控机制之间还不能建立显着的数量化的联系。这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中国上市公司目前监控机制的不成熟和不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监控机制的改革还需要继续朝着市场化的方向深入。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监控机制的历史特征和现实状况,应该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上市公司监控机制?本文在第五章详细比较和评析了外部主导型和内部主导型两种主要监控模式的特征,从中寻求对我国上市公司监控模式改进的借鉴意义。结合我国的实际以及两种主要监控模式逐步融合的趋势,文中认为综合型公司监控模式是现实的选择,即在健全和完善公司内部监控机制的基础上,同时发展规范公司控制权市场和经理市场等外部监控机制,强调银行以及其它利益相关者的监控作用。 最后,基于本文关于上市公司监控的实践框架以及综合型公司监控模式的思路,在前述各章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监控机制的改善提出了综合的建议。公司监控机制的建设应当是不断演进的,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相适应。在上市公司所有权结构短期内不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公司监控将不可能发生根本的和可持续的进步,于是加强市场力量和监管能力以及培育机构投资者队伍是必要的。完善公司监控机制的目标旨在以市场化为前提,建立可信赖的责任?

俞培燕[4]2007年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良好的公司治理是提升公司价值及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关键,公司治理作为一种先进的制度安排和有效的制衡机制,受到国内外学者及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本文认为改善中国的企业绩效关键在于对传统的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革,并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公司治理理论为基本出发点,分析了当前世界上流行的两种治理模式,即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比较了两种模式的优点、发展趋势等问题,为我国治理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上的借鉴。本文大胆剖析我国上市公司治理运行中存在的诸如公司治理结构非市场化产物、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股权分置现象造成的股权结构一股独大等问题。认为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多项经济体制尚处于转轨之中,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并且传统体制问题继续存在。本文认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对传统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而构建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需紧密结合当前公司治理的问题,通过加大外部治理力度,强化公司内部治理,实现股权合理化、完善和发展经理人市场和资本市场,以期实现有效的公司治理,以此规范企业运作,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

张月峰[5]2007年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司共同治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后,由于新旧体制的碰撞,法律规范的不完善,市场体系尚不够成熟,在公司治理中存在着诸如“内部人控制”、“一股独大”、“新老叁会矛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证券市场的规范,损害了股东、职工、经营者和债权人等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因而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便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这正是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我国企业为研究对象,试图建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共同治理机制体系。本文首先在国内外学者对“谁是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认识基础上提出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并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进行评价;其次,介绍西方学者对界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所进行的探索,之后提出本文的界定方法,并对七类企业相关群体的行为进行分析;第叁,论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指出共同治理模式代替传统单边治理模式的必然性;第四,从实证角度具体探讨西方公司治理模式实践,从各国经济和公司治理发展状况来看,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角度考虑公司治理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最后,说明公司治理模式的框架体系以及治理机制体系,并按照其作用的机理不同,将其划分为基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机制、基于市场的外部治理机制和基于自身的伦理道德治理机制,这叁种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多元利益主体参与公司治理的通道,以实现公司长期价值创造最大化。

阎子惠[6]2008年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2005年起,国资委要求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国有独资公司建立完善董事会试点,建立健全外部董事制度,使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国内外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模式的现状,提出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模式的问题,针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目标模式、股权结构以及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现状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同时,提出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模式的建议和方案,并且对通号集团公司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目标模式研究,分析国内最新的研究成果,总结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另外就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但是,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是个比较大的领域,而且与政府政策等许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不能对该方案做出一个最终的检验和评价。

封文丽[7]2004年在《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股东主义浪潮的兴起,上市公司治理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各国出现的金融危机、企业丑闻、公司破产等事件引发了业界对传统公司治理模式的效率及变革方向的思考。与此同时,在中国1300多家上市公司中,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层管理人员之间未建立起相互制约的关系,导致监督、制约功能形不成合力;董事会运作不规范,董事未尽诚信和勤勉职责;监事会形同虚设;缺乏对经理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外部监控机制缺失等公司治理缺陷导致银广夏、郑百文、ST猴王、蓝田股份、亿安科技等问题股不断涌现,成为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制度障碍。尽管《上市公司治理准则》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但对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的具体举措——“累积投票权制度”、管理层持股及基于绩效的薪酬体系、监事会独立性的制度安排等内容的模糊界定使其缺乏可操作性.因此,设计更加切实可行的公司治理体系成为我国上市公司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生存与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以境内沪深交易所1226家(截至2004年7月)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的经济学理论、金融学理论、管理学理论及制度分析、辩证分析、对比分析与实证分析方法,对典型公司治理模式优劣、趋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体系构建框架及路径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首先,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公司治理及其相关概念、公司治理的基本功能进行了界定,比较了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的异同,指出二者在战略管理层次上形成共界。通过对作为公司治理基石的企业的契约理论及其理论分支、公司治理理论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概括,阐明了企业契约演进的目标——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其次,回顾了以公司治理准则制定为具体表现的全球公司治理运动,详细阐述了运动兴起的背景、经典性的公司治理准则及以美国索克斯法案为代表的公司治理改革。同时指出了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逐步发挥作用,信息披露制度日臻完善,公司运营透明度显着提高,作为公司内部治理核心的董事会的独立性日益增强将成为公司治理发展的方向。 第叁,明确了完整的上市公司治理是“静态”的公司治理结构与“动态”的公司治理机制的集合体,并对二者的治理原理及其辩证关系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特别强调了董事会作为内部治理核心的作用和地位及外部治理对于内部治理不完善的修正和补充作用。在公司治理实践中,对二者的不同侧重构成了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 第四,对国际上四种典型的公司治理模式即英美股权治理模式、德日债权治理模式、东亚和东南亚家族治理模式及中东欧转轨经济治理模式在内部治理、外部监控、突出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分析了公司治理模式差异和趋同的成因,并指出公司治理模式的趋同为我国借鉴和选择切实可行的治理模式提供了便利条件。 第五,在追溯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历史变迁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上市公司治理面

徐翰挺[8]2004年在《公司治理与监控机制》文中提出公司治理与监控机制是近期讨论的热点问题。上市公司运作规范与否、治理结构完备与否,监控机制运行是否有效,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大量存在着“大股东滥权”和“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并引致公司管理与运行、证券市场的混乱无序与违规违法活动的泛滥,中小股东利益屡遭侵害,其原因不一而足,而有关监控机制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则是其中之一,针对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论文主要包括四章内容,第一章是整篇论文的理论铺垫,首先介绍了中外学者对公司治理所下的不同定义,概括来说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本文采用的是狭义的公司治理概念。接着论述了世界上叁种主要的公司治理模式:英美公司治理模式、德日公司治理模式和东亚公司治理模式,并对它们以列表的形式进行了比较。第二章回顾了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由计划经济时代转而逐渐放权让利到最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变迁的特点。接着简单介绍了我国现行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它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四个部分组成。第叁章论述了我国上市公司监控机制的设立背景,由于其并非出自完全的市场效率动机,导致现行监控机制存在诸多弊端。在这一章分别对现行董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和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弊端进行了阐述,并具体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监控机制难以有效行使的原因。第四章是针对现行监控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提出了一些完善措施。根据中国的国情,按照不同公司的股权结构特点,选择不同的公司监控机制。具体分为股权结构分散的公司监控机制参考英美公司治理模式,通过董事会的建设来完善监控机制;股权结构集中的公司监控机制参考德日公司治理模式,通过强化监事会制度来完善监控机制;最后针对民营企业,参考东亚公司治理模式来加强公司监控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董奕[9]2008年在《基于治理理论的上市公司监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建立资本市场的时间比较短、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也只是刚刚起步,而现代公司的特点——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如何监控经营管理者的经营行为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研究热点。论文阐述了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的运作框架。在这个框架内,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作为监控主体通过不同途径、在不同程度上介入和影响对上市公司的监控。并重点探讨了2005年开始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引起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上市公司治理出现新的特点,使上市公司监控机制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在监控机制效率方面的实证研究中,运用2003—2006年的面板数据、使用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监控机制中的董事会、监事会及机构投资者与公司绩效的关联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在以上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论文详细比较和评析了国际上两种基本监控模式——内部监控模式和外部监控模式的特征,以美、日、德叁个国家为代表探讨了不同资本市场、不同股权结构背景下的监控机制模式的特点和有效性,从中寻求对我国上市公司监控机制模式改进的借鉴意义。并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监控机制的历史特征和现实状况,指出全方位的公司监控模式是我国现实的选择,即在健全和完善公司内部监控机制的基础上,同时发展规范公司控制权市场和经理市场等外部监控机制,强调银行以及其它利益相关者的监控作用。

吕鹏[10]2007年在《通过财务治理制约我国上市公司非理性融资行为研究》文中提出公司融资行为是企业微观层面问题,影响单个公司价值变化,但作为资本市场的众多企业行为,也将影响到资本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因而,公司融资行为长期以来成为公司治理理论、资本结构理论和公司财务理论研究的重点对象之一。在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行为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融资行为非理性化,一个突出问题是股权融资偏好,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公司的过度融资。伴随非理性融资,我国资本市场上频繁发生大股东侵占挪用上市公司资金、大股东欺诈中小投资者、上市公司虚假陈述、市场操纵、存在隐患的担保圈等问题,严重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公司财务治理失控。研究我国上市公司非理性融资的财务治理原因并寻求抑制非理性融资行为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为此,本文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公司相关利益者之间的财务冲突为经线索,探讨了公司财务治理模式,构造了一个公司融资行为的制度分析柜架,运用这一分析框架对我国上市公司非理性融资产生的制度原因进行了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特征做了进一步的明确,认为:上市公司的融资不仅存在股权融资偏好,而且存在过度融资,股权融资偏好是过度融资在特定制度背景下的一种表现。通过上述研究,本文认为:(1)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自身的特点以及当前的财务治理环境,无论是外部监控模式还是内部监控模式,对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公司财务治理改革来讲都是不全面的,为解决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存在问题,需要从叁种财务关系角度建立综合的财务治理模式。(2)我国上市公司非理性融资与财务治理不完善有密切关系,财务治理中相关利益人之间,即股东、债权人、经营者以及外部股东与内部股东之间利益的不协调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的过度融资行为的制度原因。不完善的财务治理致使过度融资成为上市公司的常态,在此基础上,加之股权分置制度和其他财务治理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才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综合性原因。(3)要治理上市公司的非理性融资,必须从系统全面地财务治理,特别是从叁种财务关系的协调展开,才能最终实现目标。在以上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以下改进建议:建立以大股东治理为主的综合财务治理模式;加强外部股东对内部股东的监管机制;建立经理人持股激励机制;加强经理人的外部约束机制;加强银行对企业的监控力度;建立有效的偿债保障机制;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培育机构投资者并创造使他们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条件;加强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等。

参考文献:

[1]. 治理与管理融合视角下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研究[D]. 肖柯. 山东大学. 2014

[2]. 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度评价及监控激励机制研究[D]. 岳中志. 重庆大学. 2005

[3].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监控机制研究[D]. 孙捷. 浙江大学. 2003

[4].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俞培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5].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司共同治理机制研究[D]. 张月峰. 河北工程大学. 2007

[6].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模式的研究[D]. 阎子惠.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7].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体系构建研究[D]. 封文丽. 东北农业大学. 2004

[8]. 公司治理与监控机制[D]. 徐翰挺. 东北财经大学. 2004

[9]. 基于治理理论的上市公司监控机制研究[D]. 董奕. 吉林大学. 2008

[10]. 通过财务治理制约我国上市公司非理性融资行为研究[D]. 吕鹏. 西北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监控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