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信息技术的再认识论文_严英

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信息技术的再认识论文_严英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中学 721300

摘 要:信息时代的特征是信息流通量大、波及面广、知识的积累越来越多。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全面把握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问题。本篇文章从新课程背景下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认识、对信息技术教师角色的认识和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认识三方面作全面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认识 教学认识

一、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认识

1.课程地位的转变。信息技术课从无到有,从过去的“副课”转变为今天的“必修课”。这充分说明信息技术的地位发生了重要转变。

2.培养目标的转变。从过去的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培养转变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并参与到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

3.教学内容的转变。过去的信息技术课内容主要是注重软件使用方法与操作步骤的介绍,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内容主要是注重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二、对信息技术教师角色的认识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不再只是传授书本知识,教师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综合知识也将被激活,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补充等产生的新知识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转化了师生关系,使教师长期以来由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转变为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三、对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认识

1.精心设计,激发兴趣。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任课教师。教师必须在备课上要下功夫,从导课、授课、师生的互动、学生的讨论、实践内容等都要精心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掌握好学习内容。例如:在介绍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大众化和人性化时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我首先演示了DOS操作界面下的一些操作,并提问:“大家知道比尔·盖茨有多少资产吗?他把这些资产做什么了?”学生用急切的眼光看着我。我告诉学生:“比尔·盖茨有580亿美元资产,全部捐给了慈善机构和基金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给自己的子女一分一毫都没有留。”我再一步问“比尔·盖茨为什么没留给子女一分一毫呢?”学生回答:“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学会独立。”学生回答到这里,我便马上引导学生,说:“不管我们的家庭是富有还是贫穷,我们一定要学会独立,尽量少依靠自己的父母。”这时我给学生介绍比尔·盖茨正是凭借这一可贵品质开发了Windows操作系统而拥有了巨额财富。这也说明了知识就是财富。

2.大胆创新,主动探究。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基础》内容容量大,课时少,并且文字性知识和资料很多,如果教师不能合理地计划课程内容,设计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就会出现一节课教师不停地讲,学生失去实践和创新的机会。

3.合理安排,博采众长。首先在座位安排上,让三台或四台微机中就坐一两名学习优秀的学生。让优秀学生辅导、帮助薄弱学生,以达到共同进步。其次,让三个或四个学生为一小组。由于每位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各有所长,如果让他们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他们会在相互协作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取长补短,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4.发挥优势,合理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关键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数字化信息时代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5.正确评价,自主参与。和新课程的教学评价相比,传统评价主要以考试(测验)或练习、作业为主,甚至就以考试代替其他形式的评价;并且评价的处理方式又以量化的形式给学生定位,由此失去了许多富于意义、价值的东西。教育心理学研究已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新课标的目标中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所以,课堂上应该把握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对学习比较薄弱的学生不能打击、讽刺,应该积极主动地辅导、交流,只要他们表现稍有出色就表扬、鼓励,使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产生信心。

6.信息素养,时时培养。一是学习中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二是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三是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M].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06。

[2]教师教学用书·必修[M].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07。

论文作者:严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7月总第1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7

标签:;  ;  ;  ;  ;  ;  ;  ;  

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信息技术的再认识论文_严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