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期:凯恩斯与哈耶克论战的理论起点
——技术路线冲突与哲学方法论分歧的学理解析
王 程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433)
摘 要: 凯恩斯与哈耶克之争缘起于对商业周期的分歧,总体来说,凯恩斯认为货币具有内在价值,它是经济体总量中的重要组成因素,商业周期的原因在于经济运行无法像古典经济学理想模型那样自发达成均衡,因此,商业周期必须通过政策干预才能解决;哈耶克的观点则正好相反,认为商业周期正是人为地控制货币发行量带来的恶果,解决的办法只能靠市场自身的机制恢复平衡。二者对于商业周期的理解在表面上体现了经济学技术向度的冲突,背后实乃哲学方法论的分歧。对二者关于商业周期论争的学理剖析,有助于从源头厘清论战的来龙去脉,从而深度挖掘论战的理论遗产,为当下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凯恩斯;哈耶克;商业周期;方法论
边际革命半个世纪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凯恩斯与哈耶克之争,刚刚独立的经济学发生了内部分裂。总体来说,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并不完善的,需要政府进行适当干预,而哈耶克则坚信市场经济具有自发平衡的机制,所有的问题都是政府滥用政策工具的结果。双方沿着商业周期——货币性质——投资与储蓄的关系——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公共政策的选择——人类社会的形成方式——哲学方法论这一逻辑理路展开了数十年的论战并带来了影响世界的三个成果:一是解决了西方世界当时面临的重大经济问题,缓解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带来了西方世界战后数十年的经济繁荣;二是促使双方经过反思创立了各自的经济学派(凯恩斯经济学派和现代奥地利经济学派),三是论战对整个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走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二者论战的源头——商业周期进行技术向度与哲学方法论的双重解析,揭示论战背后的社会存在依据,反思论战遗产对于当代的借鉴价值。
式中:M为节煤量,吨/年;Qw为地热水开采一年所获得的热量,取9.17×1010 kJ。代入相关数据可得:M=3.13×103吨/年。
一、商业周期概念的溯源与论战的理论生成点
边际革命的核心成果在于确立了西方经济学的四个核心概念:经济人假设、资源稀缺、均衡概念与货币中立,由于高等数学的发展,数理逻辑在经济学中的运用,使这四个概念成为有机的整体结构。然而自20 世纪初开始,这个结构受到了严峻地挑战,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经历过两次工业革命的原始累积带来高速发展之后,开始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经济领域表现为通货膨胀与大萧条的交替出现,在社会领域表现为贫富分化、劳资关系的两极对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资本主义爆发危机总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并把这种现象称为“经济危机”① 参见:恩格斯为《资本论》写作的“英文版序言”。 ,它会在资本主义世界规律性地爆发,直至资本主义的灭亡。而在凯恩斯写作《通论》之前,西方经济学界则广泛将这种现象表达为“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② 凯恩斯在《通论》第6 编第22 章表达为“经济周期”并指出这种现象存在规律性,但仍不承认它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根本矛盾。 [1]327-328,意指由于外因引发的经济运行整体出现波动。从二者的定义的分歧可以发现,西方经济学界致力于在经济学内部解决和消化这个问题,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早在边际革命爆发之前,大卫·李嘉图就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粗略地思考,李嘉图认为,银行的贷款行为取决于使用货币的利润率和银行意愿贷款利率③ 参见: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第4 章“论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因此,如果银行的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利率,那么银行很快就会陷入“钱荒”,如果高于市场利率,则只有挥霍无度者才会从银行贷款。李嘉图的忧虑在于,银行的行为可以影响经济体系的平衡。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1860年提出一种为期九至十年的经济周期,认为该周期是以国民收入、失业率和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生产、利润和价格的波动为标志而加以划分的。边际革命以后,自然现象的交替出现引发了杰文斯的思考④ 参见: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第1 章“导论”。 ,他观测到太阳黑子的出现会导致农业的欠收,并以此解释商业周期:自然规律可以导致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经济体系产生波动。杰文斯的言下之意在于,工商业为主的经济波动不应该有规律性,没有时间规律的经济波动应该是人为的政策使然。
对商业周期理论起到奠基作用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是瑞典经济学家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他在《利息与价格》中提出了三个重要的观点:其一,假定一个经济运行的纯真空状态:“纯信用经济”状态,即无现金社会,在这种社会形态下,所有实体货币(外部货币),如金币、纸币都不再存在,而整个银行系统仅有中央银行存在,因此,交换手段完全由央行通过贷款而产生的内部货币组成,由于缺少储备的约束,价格可以无休止地上涨或降低,而央行则可以通过利率政策来规避这种现象。其二,价格变动的原因是自然利率(理论上储蓄与投资相等情况下的资本收益率)与市场利率(银行依据货币市场上的供求自行决定的利率)之间的差。其三,提出了央行的货币政策规则——反馈规则政策,即由央行通过利率的调整来修正价格水平与目标的偏离。魏克赛尔的结论是:纯信用经济条件下,累积过程的自我约束和终止的均衡状态将会被打破,累积过程可能会演变成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的交替。⑤ 参见:魏克赛尔《利息与价格》。 然而,由于魏克赛尔在一生中对理论不断地进行修改,使其产生了前后不一致的情况。在《利息与价格》中,累积过程理论是从自然利率和市场利率之差开始的,因此,所有的行为方程都是从这个向度展开,但魏克赛尔后期意识到,如果消费者的需求增加,也会引起一般的物价上涨,因而累积过程反向亦能成立,《利息与价格》中的阐释的累积过程就会被推翻。
溧阳南山水库片区乡村旅游公路属于县域旅游公路,包括平横线、金溪路、金牛路、黄南线、X305、G233等公路组成,公路长度共计35 km(图2)。全线途经平桥、松岭、黄岗岭等多个村落。同时也串联起平桥石坝、青峰山庄、横涧幽兰园艺场等多个主要景点。沿线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价值较高,总体布局完善、功能明确,沿线可视景观优美、形式乡土自然,重要区域和景点配置服务设施完善。
1.凯恩斯经济学的哲学依据——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英法形而上学体系
二、论战早期双方的技术路径冲突与方法论分歧
凯恩斯与哈耶克之争既是经济学技术向度的冲突,更体现为两种哲学方法论的分歧。二者早期的论争代表了欧洲理性主义的两条发展路线。凯恩斯的贡献在于,继承了英法实证主义传统,指出了社会经济现象不能从理性经济人的推演中获得完整的解释,单纯的逻辑演绎并不能代替经验获得完整知识。社会作为人类整体存在的一种组织,会对人的行为作出限制,个人利益在实际中无法最大化,凯恩斯在理性经济人的行为与资源的稀缺性配置之间,发现了“制度”这个中介(摩擦力),这成为其理解商业周期乃至于创立宏观经济学重要的思维原点。哈耶克作为奥地利人,青年时期更多地秉承了德国的神秘主义哲学传统,尤其是在“心灵发生世界”的唯心主义世界观熏陶下,哈耶克更加重视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对于平衡经济体系运行的作用。因此,哈耶克在晚年转向对人类社会的研究,创立了自发秩序理论。
(一)商业周期如何形成
由于对商业周期在形成原因上的认识产生了明显的分歧。二者在克服商业周期的方法上也存在着明显地对立。
凯恩斯从积极货币的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1920年前后英国经济大萧条的现实素材引发了他对商业周期的思考。早在读大学时期,凯恩斯通过对概率论的研究,发现风险(可测量)与不确定性(不可测量)之间存在重要区别,因此,青年时代的凯恩斯就对古典经济学产生了不确定性的好奇,凯恩斯始终对自发均衡抱有疑虑。在1924- 1925年期间,凯恩斯通过着重研究储蓄与投资关系波动的影响,认为在信用经济中没有能使储蓄与投资保持的自动调节机制,商业周期的原因在于银行借贷的结果,因此,银行手上握着治理商业周期的药方[2]。到了1928年,在伦敦经济学院和剑桥大学共同主办的学术会议上,凯恩斯与哈耶克第一次见面便发生了激烈地争论,凯恩斯从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出发,论证了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的差是导致商业周期的原因,虽然哈耶克对魏克赛尔的理论判断本身表示认同,但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他认为,“市场利率和自然利率的差是政府输入资金的后果,这会对经济社会带来干扰,这是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3]。1930年,凯恩斯出版了《货币论》,开始用商业周期理论解释1929年的大萧条,“繁荣与萧条简单来说就是信用条件在均衡位置上上下摆动结果的表现”[4]。到了1931年,凯恩斯进一步指出:“我发现当前商业的损失,产出的减少,以及必然随之而来的失业,不是因为一直持续到1929年春天的高投资水平,而是由于随后投资的中止。”“整个事情总结来说就是投资超过储蓄带来繁荣,储蓄超过投资带来萧条”① 参见:凯恩斯. 失业的经济分析[C]// 凯恩斯. 凯恩斯文集:第8 卷. 伦敦:麦克米伦出版社,1973. 。因此,凯恩斯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工具,目的就是刺激消费。
哈耶克从消极货币方面解读了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哈耶克对凯恩斯的看法提出了反击,“在储蓄与投资之间出现非均衡的重要原因,是有效流通的变化,而不是货币数量的变动,或者说仅仅在于流通速度的有效性”[5]。他通过运用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庞巴维克的“迂回生产”理论,阐释了商业周期形成的原因。1929年他出版了《货币理论与商业周期》(德文版),1931年他把在伦敦经济学院所做的关于商业周期的系列讲座报告结集成书,出版了《价格与生产》(英文版),1934年出版了《货币与信用原理》(英文版),完整地阐述了商业周期是货币政策所导致,其核心观点在于:现代生产过程是一个“迂回”的过程,这个过程先生产“资本品”(生产者财货),然后再用资本品生产消费品,这样更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6]。现代生产的特征在于迂回生产阶段繁多,长短不一,其背后体现的是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在一个没有外部政策干预的经济体内,迂回生产过程主要由消费者主观需求决定,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能够自发达到协调,经济运行即使有波动也不会十分强烈,因为自然形成的迂回过程可以逐级减缓波动的能量,经济体系能够达到更高的均衡。哈耶克认为,商业周期的原因在于:“政府超发货币导致资本品和消费品相对价格的扭曲,货币体系打破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均衡,生产活动不取决于人的需求而是银行行长的判断,生产者根据错误的消费品市场人为地拉伸了生产过程,导致生产结构性失衡,通货紧缩不是产业不赢利的原因,而是结果,通过逆转通货紧缩过程来获得长久的繁荣,必定会落空。”[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高度重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好新媒体,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共同进步,这也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完善的重要内容。
(2)随钻随治、就地固化。西北分公司和中石油某公司有使用的撬装一体化装置的,主要是脱水后做到减量化;中石油某公司的钻井固体废弃物实行就地固化(在井场的泥浆池中固化)后填埋,固化费用为300元/m3左右(若外运处理还得加运费),钻井液体系多为聚合物泥浆体系和“三磺”体系,井深约在4 000~6 000m之间。
作为德语世界的经济学家,哈耶克需解决的问题是要“论证市场秩序的形成与个人自由的关系和这种文明受到威胁的原因”。青年时期的哈耶克对商业周期的解读体现了三种哲学方法论基因,一是德国观念论传统,二是以哲学心理学为基础的经验批判主义思维(第二代实证主义),三是以经济繁荣为基础的的文化进化论[9]3。
凯恩斯认为货币是经济体系运行中重要的内生因素。1930年凯恩斯出版了《货币论》,对20世纪20年代的热点经济问题和货币理论进行了总结和完善,其理论核心在于如何通过货币稳定价格。虽然《货币论》仍未摆脱传统剑桥学派的理论约束,把货币数量看作影响均衡的因素,但这时的凯恩斯已经开始将货币与经济理论联系起来进行研究① 参见:刘涤源为《货币论》写作的“中译本序言”第三部分“《货币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同《就业通论》中就业理论的联系”。 。他在写作《通论》时回忆:“当我开始撰写我的‘货币论’时,我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思路,把货币的影响看成好像与供给和需求的一般理论无关的东西。当我完成该书以后,我取得了一些进展,倾向于把货币理论变成一个总产量的理论。”[1]2在《通论》中,凯恩斯称货币是“在经济制度中占有重要和特殊位置”[1]3的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构筑了新的经济理论体系,从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凯恩斯发现,如果没有货币,就根本不存在买与卖的区别,如果货币仅仅作为流通媒介而存在,则买与卖总是一致,因而供给与需求总是一致,但现实却并非如此。因此,他从货币入手研究,突破了古典经济学认为可以保证充分就业均衡的利率弹性防线和可以保证充分就业均衡的工资理论防线,指出商业周期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的不充分就业均衡。总之,凯恩斯从货币作为经济体系的内生因素出发,论证了货币的存在无疑是需求不足,产业失业和商业周期的一个一般前提。
从哈耶克在伦敦经济学院的四场学术讲座表述分析,哈耶克认为货币应当保持中性,商业周期的原因在于人为控制货币量。哈耶克断言,货币根本没有内在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不需要货币的。货币存在的绝对量不是人类幸福带来的结果,故商品有客观价值,而货币却没有客观价值。我们感兴趣的只是货币对商品的相对价值(与收入来源相比较,或作为欲望满足手段)有什么样的影响”[8]60。商业周期的原因恰恰在于,现代经济体系的货币体系通过人为地控制货币量,造成投融资超过有效储蓄来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使迂回生产失衡,打破了经济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导致了商业周期的恶果。
具体而言,危机形成的原因如下:迂回生产过程如果由银行通过控制利率引发,银行降低利率,消费者没有改变其投资组合。资本品需求增加,生产扩张,价格上涨。由于生产要素的转移,消费人品供给下降,但消费者的需求并未降低,消费品价格上涨使消费者屈服于不情愿的消费收缩。消费品与资本品价格同时上涨,银行则须通过进一步降低利率来延长这一过程,但货币的供应并非无止尽,到了一定限度,银行只能被迫提供利率,防止信用扩张失控,随后利率的上升引发经济危机,这种危机表现为生产结构的方向性错误——投资超过储蓄,消费者的需求大于供给。这种危机由银行造成,它阻碍了经济运行向更高的均衡运行。哈耶克甚至断言,即使当局的货币政策实现价格的稳定,经济运行也可能出现失衡,因为稳点价格必须通过利率来控制货币量,从而造成经济的周期性衰退。
2.2.6 西瓜的采摘:授粉后早熟品种28天左右成熟,中熟品种32天左右成熟。采收时最好保留瓜柄和一段瓜蔓,既防止病菌侵入,又有一定的保鲜作用。西瓜采摘后,拔除瓜秧,进入地瓜管理阶段。
(二)商业周期如何克服
1.二者早期通过从正反两个方面解读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初步解释商业周期形成的原因
鬼医摇头咋舌:“连大夫也要杀,这些杀手当真是心狠啊,就是功夫不见得有多高明,想来应该不是伤你的那人,对吧,张兄?
1.凯恩斯早期解决商业周期的手段
骨康胶囊对SaOS-2人成骨样细胞增殖、分化及矿化的影响 … ………………… 杨 健,等(5):517
通过银行对利率的控制达到投资与储蓄的平衡。凯恩斯认为,“如果自己的主张正确,价格上涨就可以通过增加储蓄来控制,萧条也能靠投资来治愈了”[9]44。因此,早期的凯恩斯更加注重通过银行的功能支配货币来管理商业周期。在《货币论》中,凯恩斯指出:“这种(失衡)之所以成为可能,在于银行的机制”[8]44,银行可以通过设定利率的方式,使储蓄和投资达到均衡,由此可见,如果维持汇率需要紧缩性货币政策,那么刺激投资就需要扩张性货币政策,尤其在经济危机阶段,需的通过货币政策打破外部限制,从而尽快摆脱危机。然而,释放出的货币将流向何处?凯恩斯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与之匹配。1930年,凯恩斯呼吁全世界的银行通过协调一致的利率降低来刺激投资,1931年,他又主张通过公共工程的投资计划来强化货币政策,1934年,他列出了政府可以刺激投资恢复的所有政策工具,其核心目的是促进充分就业,以刺激消费。在助手卡恩的启发下,他还提出了著名的“乘数效应”① 1933年3月,《泰晤士报》发表了凯恩斯的四篇文章,后来被凯恩斯命名为“通往繁荣之路”,在第二篇“国内的扩张”中,凯恩斯根据其助手卡恩的观点系统地论述了政府投资公共工程所带来的“乘数效应”。 ,即政府每创造一个工作岗位,都能增加一个为工人供给商品的新岗位。
2.哈耶克早期解决商业周期的思路
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平衡。哈耶克对凯恩斯的反击同样源于其对商业周期形成的理解。首先,哈耶克从货币中性原则出发,认为经济最有效运行的关键在于保持货币的中立,为了避免商业周期的大幅度波动,银行应当对贷款慎之又慎,“从维持货币政策的角度来说,银行唯一能做到的恐怕就是谨言慎行”[9]63。其次,为了维持自然利率和市场利率的均衡,当局必须放任货币循环的恒定,并允许价格下跌。再次,哈耶克主张降低工资,恢复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化。最后,哈耶克提出了补救的措施:“忘了快速修复吧,只有时间才能治愈失衡的经济……市场尤其自身的逻辑,也有它天然的补救。”[8]62
(三)哲学方法论分歧:欧陆理性主义的两条路径
英国实证主义哲学的渊源是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它是培根创立的实验归纳法的产物,认为知识只能从经验中获得,个人对真实世界认识的路径在于感觉经验的理性化处理,由此形成概念,得出对经验事实的理性判断。而那些未能在基于经验的理性程序中形成的观念,就被“祛魅”了。在这条总的线索下,英国和法国的形而上学体系又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而凯恩斯的思想明显吸纳了二者的精华。
《触电》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构成性,是整体与通感的。通感一般是把分属于不同“感觉域”的词或词组,通过特定的语法手段组合在一起,使核心意象的词义发生变化——感染上其他“感觉域”所特有的色彩,从而形成通感意象。
正是由于这种前后不一致的表述,导致后来的经济学家的论争中,产生了积极货币和消极货币两个派别,前者对魏克赛尔理论的继承更贴近《利息与价格》中的原发性思想,而后者则更注重魏克赛尔晚期的理论思考,这就成为凯恩斯与哈耶克论战的理论生成点。
二者早期对商业周期分析技术的冲突背后,实质上体现的是哲学方法论的分析。凯恩斯十分注重理性思考,其早期思想的哲学依据是以“祛魅”为核心的英法形而上学体系,在这个总的特征下,又同时具备两种因素:一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传统,二是建构理性主义自觉构建社会的因素。从凯恩斯对于商业周期的理解可以发现,其直面危机,积极运用政策工具等一系列思考明显地受上述哲学思维的影响,而青年时期的哈耶克正与之想反,“化魅”为手段的德国观念论(通过精神不断外化世界达成理性的实现)、以哲学心理学为基础的经验批判主义及达尔文主义的三重影响成为其理解人类经济活动乃至人之行为的出发点。
英国经济主义哲学对凯恩斯经济学的深刻影响。凯恩斯师承于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早年他对于古典经济学十分信任,其《货币改革论》基本延续了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均衡、货币中性思路进行写作。但是英国经济大萧条的现实使凯恩斯对古典经济学的理想化模型产生了深刻地质疑,而凯恩斯对商业周期的解读正是从现实世界的经济活动事实中重新开始的。经验事实呈现给他的不再是古典经济学中“个体欲望与资源稀缺的矛盾”问题,而是大萧条所带来的大量生产要素的闲置,大批工人的失业,因此,资源的稀缺性在当时不是构成影响经济社会增长的主要约束,如何解决失业问题就成为最为紧迫的问题。凯恩斯秉承了经验主义思维,从再生产流量的现实需要出发重新解释商品的价值与价格,反对在此之后的任何“形而上学”的因素,这实际上正是从经验事实中获得概念以达到“祛魅”的典型方法论特征。基于这种方法论特征,凯恩斯对哈耶克提出了强烈的批判,“长期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时限,总是设定在未来某个不确定的地方……所以,当后者(哈耶克,笔者注)提出,长期而言,用公共支出解决失业率会造成通货膨胀,用凯恩斯的这句话来还击方便又好用:‘长期而言,我们都会死的’”[8]22。也正因如此,凯恩斯在当时西方世界特殊的危急时刻,扎根于现实经济状况,数次挽救了资本主义经济。
凯恩斯解决商业周期的方法体现出法国理性主义方法论的特征。法国唯性主义起源于笛卡尔:将一切观念都作为怀疑的对象悬置起来,然后基于理性不可怀疑的事实基础,进行逻辑演绎,用理性重新检验被悬置怀疑的对象,最终建立起一个包罗万象的反映世界整体的理性世界,因此,理性是知识的来源,这一判断标准,法国哲学深受这一思潮的影响,后来发展为结构主义,主张人之理性可以通过“祛魅”建立理想的结构模型。法国理性主义的核心在于,理性具有强大的主动统摄能力,可以积极地建构社会。这种思想反映在凯恩斯解决商业危机之道上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尊重不确定因素,并将之“悬隔”;二是自觉地运用各种政策工具予以积极地干预,通过人为地消除“摩擦力”达到经济的均衡;三是把社会经济系统看成一部作为整体的再生产机器,而不再像古典经济学那样痴迷于个体行为的微观分析,因而具备了明显的结构主义特征;四是坚信人要对自己的命运有所作为,经济繁荣必须要积极的努力才能达到。
哲学方法论的基因既决定了凯恩斯主义与新剑桥学派在之后半个世纪内所取得的辉煌学术成就和对资本主义缓解商业周期的现实贡献,又因其缺点(形而上学无法克服的悖论——二律背反)导致20 世纪70年代之后的普遍滞胀,这成为引发哈耶克强烈批评的核心所在。
2.哈耶克一生需解决的问题
2.扬弃魏克赛尔累积过程理论,转向货币性质的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上涨,而人们需求的越多,大自然遭遇的破坏就越大。目前,大部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都在森林中,而这些森林里有很多稀缺植物,人类为了自己的需求而大量的砍伐植物,破坏野生动物的家园,使整个大自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总控计算机的选型可以采用两种方案,一种是选用普通PC机,另一种是选用基于ARM开发平台的工业级平板电脑。对于总控制室环境条件良好的用户,选用普通PC机便可实现系统的设计功能。此方案的优点是节省系统搭建的开支成本,用户使用原有的办公计算机即可;缺点是系统稳定性差。对于工作环境恶劣的现场,选用工业级平板电脑,该电脑具有基于ARM的开发平台,操作系统稳定,具有IP65防护等级,稳定性好。
第一,德国观念论与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关联。英法的形而上学必然导致主客二分的矛盾,被凯恩斯的经济学运用到现实社会的经济运行体系中则体现为滞胀的后果,这也是哈耶克对凯恩斯批判最为尖锐的地方,虽然仅只在20 世纪上半叶。凯恩斯经济学主导了西方世界,但是70年代以后大规模的滞胀却验证了哈耶克的观点。青年哈耶克所体现的哲学思维,恰恰代表了德国理性主义通过精神不断对象化于客观世界,从而达到主客统一的逻辑理路。如果用这种哲学思维审视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起源就会发现,这正是经典的消费者主权理论出发点,即通过消费者的主观需求偏好出发,统摄客观世界经济运行,进而达到均衡状态,而价格正是这种运动的结果。这种方法论是主体通过自身的协调不断外化与客观世界的逻辑,此种方法与凯恩斯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截然相反。
第二,以哲学心理学为基础的经验批判主义思维对哈耶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经验批判主义代表人物恩斯特·马赫是一名奥地利物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主张世界“要素”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中性的,它只局限于感觉经验范围之内。一切科学理论都只是“作业假设”① 马赫在《感觉的分析》中认为,如果经验知识甚至科学理论的真理性都被否定了,传统形而上学知识的真理性也就荡然无存了,于是,所有的知识都只有相对的意义,因此,一切科学理论都是一种“作业假设”。 ,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方便与不方便之别。哈耶克早年研读过马赫的著作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0年专门写过一篇简短的论文,1977年,哈耶克再次谈到马赫的《感觉的分析》时认为:“我们的基本感官属性提供给我们的是一幅不完美的分类地图,它自己的每个单位都只能存在于心理获得的系统中,却能指导我们在具体环境中做出比较准确的反应。这一结论使我对物理和感觉领域的关系形成了某种哲学观点。”[10]哲学心理学带给哈耶克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其一生的经济学思想中,知识的有限性占有核心的地位,在感觉领域和社会领域,人的意识十分复杂,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是也十分有限的,个体对于其能感知世界的了解是限度的。人是既理性又短视的动物,因此,人既能对经验事实予以理性的判断,又不可能对经济做出详细的预测,进而无法预测和控制商业周期。哈耶克反击凯恩斯的观点也明显带有这种方法论特征,在此基础上,哈耶克认为,人只能服从经济规律的支配,而经济规律的出发点就是人的主观心灵感受,人试图通过计划改变规律的做法,必定会招来最严重的后果,因此,哈耶克对于商业周期的看法持有一种悲观主义态度。
第三,达尔文主义促成了其文化进化论的形成。哈耶克早期的经济学思想带有明显的达尔文主义的特征。这集中体现在著名的“哈耶克三角”② 哈耶克在《物价与生产》第二讲“消费者货物的生产与生产者货物的生产之间的均衡条件”中用阶梯式的三角图形演示生产的迂回过程,这种图形被后来的经济学家俗称为“哈耶克三角”。 理论中,迂回生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消费者和生产者不断试错进而在市场中进行选择的过程,人通过主观对于外在世界的感受,不断调整着消费倾向,改变着市场运行的方向与市场结构,进而形成一套调节市场秩序的规则,“这些新的规则得以传播,并不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它们更为有效,或能够估计到它们会得到扩展,而是因为它们使规则的群体能够更成功地繁衍生息”[9]13。这就是自发经济规律所带来的繁荣。因此,经济规律不能进行外在干预,不需要出台所谓的经济政策,需要的只是依赖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
综上,凯恩斯与哈耶克论战一生无法达成和解,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哲学方法论的分歧,在技术层面上体现为对商业周期的不同理解。随着论战的不断深入,二者在哲学方法论的基础上不断构筑自己的经济理论体系,同时又反思自身哲学方法论的缺陷,在晚年形成了各自特有的哲学思维和政治主张。
三、评价与启示
哲学大师黑格尔认为,任何一门学科如果上升到哲学,就是一门圆圈式发展的科学,它的起点也是终点,它是一个自己返回到自己的圆圈。作为凯恩斯与哈耶克论战的理论起点,商业周期概念在其一生的学术路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理论的发源地意味着各自理论体系最终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商业周期问题的解析,可从源头厘清各自理论的学术渊源,技术展开的原点和方法论的根本分歧,从而客观地看待二者理论的时代价值。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学界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凯恩斯主义学派欢呼凯恩斯主义将会再次到来,他们将美联储一系列干预政策理解为对凯恩斯主义的运用,而新自由主义者则欢呼哈耶克的胜利,认为金融危机本身正是因为美联储的一系列干预政策所造成的,并预言更为自由的市场经济的到来已经不远。这个分歧说明三个问题:一是二者的论战至今仍未平息,经济危机的阴影使自由市场与政府干预的争论将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继续下去,并伴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二是对于双方理论的解析,仍存在诸多尚未阐明的理论疑点;三是对论战遗产的反思,不能停留在断章取义的技术层面,而应当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研判,充分认识到其背后社会存在论的依据,挖掘其理论遗产的时代价值。
首先,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熊彼特曾指出:“实际的凯恩斯主义是不能移植到国外土壤的幼苗。它会死在移植的地方,并在它死去之前就变成有毒的东西。但此外他们还会理解到,这根幼苗留在英国的土壤里是好东西,将来能够结果和提供荫凉。”[11]任何一种经济学说的产生,都是特定的实践场域中物质生产结构的反映,目的在于解决这种物质生产结构下交换关系的矛盾,因此,这种物质生产结构在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环境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制度属性。凯恩斯经济学的诞生,植根于20 世纪初英国经济战后大萧条的社会现实,商业周期反复发作,因而有其独特的社会存在依据。可见,对凯恩斯经济学的利用,不能简单地将所谓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照搬到其它经济体,否则就会结出“恶果”,这不是凯恩斯经济学本身的错误,而是后人对凯恩斯经济学理解和运用出现了偏差。正确的运用方式在于,全面把握凯恩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特征,通过对比不同经济体商业周期形成的原因,找到可以将凯恩斯经济学方法精准嵌入到该经济体的“穴点”。
必须指出的是,凯恩斯经济学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凯恩斯主义。所谓凯恩斯主义,是凯恩斯的继承者根据时代变迁对凯恩斯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当然,对其也存在着误解和滥用,比如凯恩斯对于政策干预解决商业周期的做法实际上是十分谨慎的,在《通论》中,凯恩斯对于政策干预都给予了时间的限定,换言之,凯恩斯并没有从根本上否认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作用,正如一个受到严重感染的病人必须接受抗生素治疗,以恢复肌体的抵抗能力,但恢复之后,抗生素治疗应当立即停止,让肌体自身的运转恢复平衡,而凯恩斯的继承者却有意无意地疏忽了这一重要的条件限制,这也正是20 世纪70年代以后,凯恩斯主义被广泛诟病的原因。
凯恩斯经济学还体现在经济学内部恢复价值传统的强烈倾向。其经济学的背后体现了“财富和福祉的关系、财富创造的心理、经济中的公平以及经济生活中宗教的地位”[12]等经济伦理观念。因此,凯恩斯经济学对于如何在当今以数学化为主导、以效率为核心的西方经济学中恢复应有的价值向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次,哈耶克的经济思想更多体现在对人类经济社会背后规律的思考上。不能简单地视为是否需要政府干预来解决商业危机。长期以来,人们一提到哈耶克经济思想,总是以自由放任作为总结,然而,如果对其一生思想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就会发现,在哈耶克的经济主张中,并非没有干预的元素,哈耶克的干预是一种“间接干预”,即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从环境上营造适合市场自发平衡的环境。在哈耶克看来,直接干预的后果会造成这种适合市场自发平衡机制环境的破坏,从而影响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规律。在凯恩斯与哈耶克论战早期,哈耶克总是处在弱势地位,表面的原因是凯恩斯的学术地位在当时明显高于哈耶克,但实质性的原因恰恰在于,当时的欧洲社会,外部的间接干预已经无法治愈病入膏肓的病人,必须予以“药物”治疗,否则病人就会死掉,但是,如果经济体已然恢复生机,哈耶克思想的内在价值就得以清晰地显现,即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中,政府与市场的功能如何定位,政府通过何种方式营造适合市场机制充分发挥的优良环境,从而使经济体走向更高层面的繁荣,这也正是哈耶克在20 世纪70年代之后走向理论巅峰的原因所在。
最后,解决当今中国经济面临种种问题的理论基本点仍可以在两者论战的过程中获得启发,因此,全面反思两者的论战仍然有现实的意义。在当前供给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协调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如何权衡国内市场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如何看待数字货币时代、如何通过内生货币理论解答当今金融化背景下实体经济与金融的关系、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的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旧瓶装新酒”,即在深度挖掘理论遗产的时代价值的同时,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为此需着重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单纯依靠政府直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是有限的,无论是在规模还是持续性方面均会遭遇“瓶颈”,因此,要产生新的经济增长周期,在微观层面必须通过公平竞争保证市场自发力量。其二,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难以寄希望于外需带动中国经济产生新的增长周期,因而只能通过内需来拉动未来经济发展。从投资需求来看,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均呈现回落趋势,需求要依靠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来带动。这包括通过核心技术的创新带动中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升级;通过合理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使经济增长由当前倚重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升级到倚重消费的增长以及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来逐步取代当前过度倚重第二产业的增长模式。其三,在西方对中国技术出口限制更为严格的背景下,核心技术依靠自主研发已成为新时代的重大任务,结合当前国内教育与科研的状况,在短时间实现制造业产业快速升级的可行性较小,这将会是一个由市场需求带动科技创新的艰辛过程。
参考文献
[1]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 重译本. 高鸿业,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韦森. 哈耶克与凯恩斯的论战:来龙去脉与理论遗产(上)[J]. 学术月刊,2014(2):37-48.
[3]Hayek F A.Contra Kenynes and Cambridge: Essays and Correspondence [C]// Hayek F A.The Collective Works of F A Hayek.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9):118-119.
[4]Keynes J M.A Treatise on Money [C]// Keynes J M. In 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 Maynard Keynes. London:Macmillan,1930(5):165.
[5]Hayek F A.Reflectionson the Pure theory of Money of Mr.J M Keynes(Continued)[J].Economica,1932(35):22-24.
[6]Boehm B E.Positive Theory of Capital[M].Smart W,Transl.New York:Stechert,1889:47.
[7]Hayek F A.Monetary Theory and the Business Cycle[M].London:Jonathon Cape,1933:52.
[8]尼古拉斯·韦普肖特.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M]. 闾佳,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9]哈耶克. 致命的自负[M]. 冯克利,胡晋华,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0]艾伦·艾伯斯坦. 哈耶克传[M]. 秋风,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49.
[11]约瑟夫·熊彼特. 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M]. 宁嘉风,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99.
[12]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 重新发现凯恩斯[M]. 秦一琼,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30.
Business Cycles:The Theoret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Debate between John Maynard Keynes and Friedrich Hayek——An Academic Explication of their Technical Route Conflict and Philosophical Method Divergence
WANG Che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ublic Affairs,Fudan University,Shanghai,China 200433)
Abstract: The debate between Keynes and Hayek originates from their conflict in understanding business cycles. In general, Keynes thinks that currency holds innate value and it i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factor in economic aggregate, business cycles are caused by the economy's inability to achieve spontaneous equilibrium as in the ideal classical economic model, and thus the problem of business cycles can only be solved by the policy intervention. In contrast, Hayek argues that business cycles are the disastrous effect brought about by the human intervention in currency supply,and this problem can only be solved by relying on the mechanism of market to recover equilibrium. Their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business cycles on the surface level reveal the conflict in the dimension of economic technology, but in the deep level, but on the deep level show the divergence in their philosophical methods.An academic explication of their debate helps to clarify this issue 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makes it possible to unearth the theoretical legacy,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rrent economy and society.
Key words: Keynes;Hayek;Business Cycles;Methodology
中图分类号: F11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3555(2019)05-0099-10
DOI: 10.3875/j.issn.1674-3555.2019.05.013本文的PDF 文件可以从http://xuebao.wzu.edu.cn/获得
收稿日期: 2018-04-19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CZX003)
作者简介: 王程(1981-),男,安徽蒙城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经济思想史,经济哲学
(编辑:邢娟妮)
标签:凯恩斯论文; 哈耶克论文; 商业周期论文; 方法论论文;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