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进行高中物理课前预习论文_王涛

灵活进行高中物理课前预习论文_王涛

王涛

摘要:对每节教材内容首先预习,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最后复习巩固,是学习经验的“三步曲”,也被证明是获得高分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学习方法显得过于刻板,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它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想办法克服物理教学中预习的弊端,更好地开展物理教学。

关键词:物理;预习;弊端;对策

一、课前预习的反面作用

1.不利于学生发现学习

一位教师在演示反冲运动实验时,为增强悬念,事先将透明水槽中的弯管遮住,让学生只看到水注入锥形容器自动旋转起来的现象,然后再让学生猜测被遮住部分的设计。话音刚落,马上就有学生回答:下面接有“之”字形两端开口的弯管。问该生是怎么想到的,回答说是预习时从课本上看到的。谜底已揭,其他同学也就不愿再去思考,一次很好的思考机会就此丧失了。其实,类似情况在教学中并不鲜见,若任其发展,必将会削弱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有一种发现学习模式,是运用探究的方法去发现学科的基本原理。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习首先在于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研究与解决获得发现,再把发现的知识加以内化形成认知结构。通过发现学习,学生可以更多地经历发现的过程,更多地体验发现的快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和创造能力。经过课前预习,学生从教科书中看到了所要探究的领域或解决问题的思路,已经“心中有数”,那么未知的、需要深入探究的东西就失去了新意,因而很难引起学生迫切的探究愿望,更谈不上提出智力挑战了。

2.不利于学生的大胆猜想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将猜想引入教学之中,将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能力的提高。猜想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由创造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让各种方法自由发展。一旦学生经过预习直接获得了问题结果,猜想的情境就会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学生的思维活动就得不到充分展开。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机会,猜想的源泉也因此而枯竭。

譬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节课,如果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必定知道加速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显然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学生所做的猜想也就只能局限于课本的几种情况,想象的翅膀又如何伸展得开呢?

3.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研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尽管高中生的学习活动不能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但两者在组织形式和探究过程上的相似,又为学生获得与科学研究相似的体验提供了基础。然而,一旦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了解了结论,小组合作学习将无法开展,学生也就不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对策

课前预习——带着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听课——课后复习巩固,这是传统学习的“三部曲”和宝贵经验。如今,这种预习方式对于高中物理这门实验性和探究性很强,特别需要创新思维的学科,却产生了诸多流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是否意味着学习高中物理就完全不需要预习呢?在预习环节利弊并存的情况下,教师这一教学的主导者又该采取哪些有效的对策呢?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预习是必要的,但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预习。一般来说,概念课、了解性内容、整理和复习课,学生可适当预习。而那些以探究为主的内容,像“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和实验,一般不宜让学生预习。因为这类知识预习后反而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其次,预习要有针对性。具体说来,预习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高一年级学生应侧重培养其预习兴趣和习惯,高二年级以上的学生重在训练其物理思维、引导其掌握物理学习方法。必要时,还可给学生提供预习提纲,以增强预习效果。指导预习方法也不可忽视。一般而言,物理预习可采用如下步骤:初读教材,了解主要内容;细读教材,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尝试练习,检验预习效果。

第三,根据预习的成果“以学定教”,高效演绎课堂教学。作为物理教学的起始环节,预习对于后续的物理课堂教学具有特殊重要的影响。总的说来,预习后的课堂教学需要把握以下原则:

1.学生“看得懂”,教师就“倾听”

例如,有这样一个“思考与讨论”: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可以看出,两个力F1、F2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随着F1、F2的夹角而变化,分别考虑:当夹角等于0o和180o时,怎样确定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这是在引入平行四边行定则后学生所做的工作,待解决的问题是:学生要根据解决矢量问题的经验,尝试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而运用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学生预习后基本上能够解决,教师应尽可能少说或者不说,让学生汇报自己预习后的收获。

2.学生“道不明”,教师才“点拨”

有些知识学生预习后似乎懂了,但是又说不出其中的缘由,觉得这样或那样理解都可以,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一些提示。

3.书上“看不到”,教师就“补充”

学生的“视力”毕竟有限,有些知识是隐性的,学生在预习时难以看透教材,体会到教材中所蕴涵的物理思想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适时“补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如在《相互作用》的学习中,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补充一节《受力分析》,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力的认识和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中可补充一些竖直平面内约束圆周运动问题的分析,例如轻杆和轻绳栓着小球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小球在表面光滑的竖直轨道和细圆弯管的运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习惯并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预习是探究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但在教学过程中这一手段应慎用,特别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预习。需要学生以发现学习的形式去学习的内容,就不需要布置预习;需要学生以接受学习的形式来学习的内容,则可布置预习。布置预习,不可笼统,应提出具体要求,列出思考提纲;对前后联系较为密切,不一定非要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可提供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课前研究,同时引导学生树立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的预习态度。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551700)

论文作者:王涛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7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30

标签:;  ;  ;  ;  ;  ;  ;  ;  

灵活进行高中物理课前预习论文_王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