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变动及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有制论文,变动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特殊的制度因素,所有制结构对中国的就业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分析其变化特点、原因、影响及变动趋势,对未来的经济增长及就业结构的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变动
1.1953-1977年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变动
这一时期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3-1957年。这一阶段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就业总量和比重不断上升,其中国有经济单位就业人数由1826万人增到1957年的2451万人,增长了26%,比重由66.3%上升到76.5%;集体经济从30万人增加到650万人,增加了20多倍,比重由1.1%上升到18.5%;个体经济就业总量和比重不断下降,总人数由898万人下降到104万人,下降率88%,比重由35.5%下降到3.2%。这是因为一方面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完成了对多种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通过大规模的国家投资,增强了国有经济的实力,从而形成以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集体所有制和劳动者个体所有制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所有制结构,从而就业也呈现出这样一种态势。
第二阶段1958-1963年。这一阶段以1958年“大跃进”为标志,城镇集体所有制向国营企业过渡或采取国营企业管理模式为标志,所有制结构趋向单一化。
1958年国有经济单位的就业人数与1957年相比增加了将近一倍,占社会劳动者的比重跃升了9个百分点;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单位的就业人数比重都有所下降,其中集体经济就业人数比重1958年比1957年下降了将近8个百分点。但在60年代初的几年间,迫于自然灾害和“大跃进”所造成的经济上危机的压力,对所有制结构不得不进行调整,从比重分布上看,国有经济单位有所下降,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有所上升。
第三阶段1964-1977年。这一阶段在所有制上追求“一大二公”,认为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好,公有制规模越大越好,于是出现了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表现在就业上是国有经济单位就业人数和比重不断上升;集体经济单位就业人数上升缓慢,比重变化不大;个体经济就业人数和比重持续下降。
这一时期的就业结构总的来说,可以这样归纳:第一,公有制经济单位占主体,国有经济单位和集体经济单位两者合在一起最低比重为近65%,最高比重99.8%;第二,在“一五”结束以后,其他所有制经济单位在吸纳就业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第三,国有经济逐步上升,个体经济逐步下降,集体经济变化不大,总体来说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经济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2.1978年以后的就业所有制结构变动
1978年到现在的20年中,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公有制一统天下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国有经济单位仍然是就业的主渠道,就业人数不断增长,从1978年的7451万人增加到1996年的11244万人,1997、1998年有所下降,但1998年仍为9058万人。所占比重则不断下降,从1978年占78.3%,下降到1996年的56.7%,再至1998年的43.8%。(2)集体经济总数和比重都是先增长后下降,总体来说变化不大。(3)其他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无论是总量还是比重都迅速增长。(4)从变化趋势上看,非国有经济就业比重的变化率最快。在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就业比重的变化较集体经济大。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增长关系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就业比重增加正好填补了国有经济就业比重的减少。
二、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变动分析
我们可以对50年来中国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变动做进一步的分析,分析其变化特点、原因、影响及其启示。
1.国有经济是现代化的支柱,过重地承担吸纳就业责任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国有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起支柱作用。在现代化建设中,国有企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国有企业尤其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推动我国产业进步、提高经济技术水平、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国有经济承担了能源、交通和原材料等基础产业中投资大、周期长、效益低的建设项目,使“瓶颈”制约的矛盾得到缓解,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承担了大量成本,起了支撑作用。在非国有经济迅速崛起、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形势下,国有经济依然起着主导和支柱作用。从国有经济在各工业部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实现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赋予国有经济过多的社会责任,从而影响了它的发展,在吸纳就业方面就是如此。
在传统就业制度下,国有企业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吸纳和吐出劳动力,而是由劳动部门和主管部门分配劳动力。劳动部门往往以实现高就业为目标,不顾企业的实际需要,因此造成大量的冗员。据有关部门估计,目前国有企业富余人员为2400万人左右,占全国国有经济单位职工总数的24%。大量冗员的存在,造成两种后果:一种是国有企业的劳动效率低,劳动生产率低;一种是加大了国有企业的改革难度。
(1)国有企业的劳动效率比较低,劳动生产率低
我们可以从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从1981-1992年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公有制经济工业分别比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高出7.2和13.9个百分点。劳动在生产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它决定着资本和其他要素的利用效率。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这个时期国有企业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但其增长速度最低,这与国有工业中存在低效率劳动,进而导致资本利用效率低有关。
(2)加大了国有企业改革难度
经济体制改革以后,逐渐形成了双轨型的就业制度,一方面是政府控制部门(主要是国有企业),一方面是市场主导部门(主要是非国有企业)。这样就产生了以下几种效应:第一,国有企业不对称的劳动力的流动。在改革到一定阶段以后,国有企业的劳动力流出和流入已经没有太大的限制,但企业不能自由地解雇劳动力,因此国有企业出现了不对称的劳动力流动。一方面专业技术型劳动力受市场主导部门的高待遇吸引而流出,一方面农民工流入到国有企业当临时工,干国有企业的非专业技术人员不愿干的脏、苦、累等工种。这不但影响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而且还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使企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第二,加大了企业成本,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大量冗员的存在,需要企业为其支付工资、各种福利(如医疗费用、住房等)、相应税费(如养老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等)。如果让职工下岗,企业还需要为下岗者的再就业支付安置费、职业介绍费、培训费等费用,这些费用实际上都构成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削弱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竞争力。第三,容易导致个人收入最大化倾向。国有企业职工不愿也可以不承担市场机制作用的风险,也就是说不通过市场寻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大的就业预期满足(这样必须承担风险),而是从企业内部寻找机会,攀比收入和福利,给企业以巨大压力,使得改革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有企业工资水平的增长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尽管政府制定了严格的工资基金和奖励基金增长条例,但超过条例规定标准者很多。所有这些都与国有企业改革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违,但由于解雇职工不仅是企业内部的事情,还涉及到“外部性”问题,不是很轻易地就能实现市场化的,于是这一历史问题不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也难以深入。
表1 各所有制工业增长因素变动(1981-1992年)(年平均数%)
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其他所有制企业 全部工业
净产出增长 6.37
15.3038.01 9.61
贡献率
100100 100
100
资本投入增长8.17
14.1236.55 9.72
贡献率
51.3
36.9 38.5 40.1
劳动投入增长2.80
5.07 21.39
3.95
贡献率
26.4
19.9 33.8 24.7
全部要素投入增长
4.95
8.69 27.45 6.26
贡献率 77.7 56.8 72.3 64.8
全部要素生产率增长 1.42 6.61 10.56 3.35
贡献率 22.3 43.227.7 35.2
资料来源:赵振华著《低效率劳动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72页。
2.非公有制经济可以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
从50年来就业结构的变化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哪一个时期就业问题解决得好,或者哪一个时期就业问题矛盾比较突出而得到了缓解,(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采取了多种就业形式、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80年代以来,除了集体所有制经济单位就业比重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外,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就业比重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特别是公有制经济就业比重的变动最为猛烈,这可以反映出一个问题:80年代以后就业结构变化寻找到了新的启动点,即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1978年,当年新增就业人口99%由国有经济单位和集体经济单位吸纳,此后国有经济单位和集体经济单位吸纳新增就业人员比重在波动中下降,1992年以后则是持续下降。1997年国有经济单位和集体经济单位吸纳的新增就业人员占49.86%,个体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单位吸纳新增就业人员的比重首次超过国有经济单位和集体经济单位,并且1998年依然保持这一势头。
3.两个时期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变化不是简单的重复
正如我们现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是回到过渡时期一样,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当然是由所有制结构决定的,但就业对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业与所有制结构变动关系体现了这一点。(1)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就业推动的。首先是80年代初解决就业问题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当时公有制企业不能容纳几千万人的就业,而这几千万人的就业问题不解决,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于是政府采取各种措施积极解决,其中包括鼓励自谋职业、发展个体经济和劳动服务公司,由此启动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其次,农村经济体制的成功,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而公有制经济不可能完全吸纳这些剩余劳动力,这样体制外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起来。(2)经济发展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出现的就业问题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使一些人成为结构性失业人员,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公有制企业中的富裕人员也需要剥离出来,这样公有制企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减弱,需要发展大量的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此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变化与全会前并不相同,前一时期是在公有制就业占主体的条件下,减少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比重,使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就业人员转到公有制经济中。后一时期则是在公有制经济就业比重占优势的条件下,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得公有制经济的就业比重相对减少,而不是把公有制经济变为非公有制经济,两者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三、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变动趋势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把非公有制经济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全国人大又将此载入宪法。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这些对就业结构的所有制分布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使我国就业结构的所有制分布将继续发生变化,变化的趋势可能呈现这样一些特点:
1.就业增长速度。1978年到1997年我国就业总量年均增长5.8%。其中,国有经济城镇从业人员年均增长1.04%,集体经济城镇从业人员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城镇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年均增长速度最快(20年中增加了149倍),城镇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增长幅度也比较大。从总体上说,各种所有制经济都将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从而都会保持一定的就业增长,但是现在就业增长的所有制结构态势将继续保持,即非公有制经济就业增长速度要快于公有制经济增长速度。原因是受体制、政策等制度因素的影响,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无论是从政策上还是从体制上它们的发展有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在改组过程中一般来说不会扩大范围,只是强调控制力和竞争力,这样看来,就业不会扩大,相反,由于改组和改革同时进行,国有经济中的就业总量增长将十分缓慢,甚至在一定时期是下降的。
2.就业比重。与就业总量的增长速度相联系,就业结构的所有制分布比重也发生了变化。在城镇从业人员中,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99.8%下降到1998年53.3%,其中,国有经济单位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78.3%下降到1998年的43.8%,集体经济单位由1978年的21.5%下降到1998年的9.5%。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0.2%上升到1998年的15.6%,其中个体经济的比重由0.15%上升到1998年的10.9%,私营经济从无到有,1998年比重已达4.7%。随着国有经济改革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公有制经济在就业中所占比重还会下降。当然不会一直持续下降,在所有制结构调整、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到一定程度后,这种比重将会比较稳定下来。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1)公有制经济的就业比重。同在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一样,公有制经济在总就业中也应当占主体。其实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有经济(和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性质不同)在就业中都占有一定的比重,见表2和表3。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但也必须以一定数量和比重做前提。不会保持目前这么高的比例,但也不会降低到资本主义国家那么低的比重。加上集体经济和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在社会总就业中的比重仍然会占重要的地位。(2)公有制经济在就业中所占地位与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所占优势比重不会完全一致。一是因为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往往技术水平比较高,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相对来说,就业和资产比重会低一些。但不能由此否定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在就业中的作用,因为它可以通过关联效应创造就业机会。二是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个体经济和一些小企业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或技术创新型,它们在所有制结构调整和知识经济中将有很大的发展,在就业中将占相当的比重。
表2 发达国家国有企业就业人口与资本构成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
意大利
英国
法国
日本
联邦德国
占国内投资% 47.1
20.0
30.5
712.7
占就业人口%25.4
8.110.5
3.410.5
资料来源:李文博著《国有经济优化配置论》,经济科学出版社,第246页。
表3 发展中国家国有企业就业人口及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低收入国家发展中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占国内投资%25-33
19-24
15-21
占就业人口%14-16.5 9.5-11.5
5-7.5
资料来源:李文博著《国有经济优化配置论》,经济科学出版社,第247页。
3.新增劳动力就业比重。由于原有经济体制的影响,公有制经济中存在大量的冗员,这些冗员现在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不断被剥离出来。确切地估计国有企业的冗员是一件困难的事,有关调查研究及估算的数据表明,冗员占国有企业职工比例的差异比较大,大的范围调查及估算的比例在15%-33%之间,也就是说国有企业富余人员约在1110-3000万人之间。由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这些冗员很大一部分要实现跨所有制、跨行业再就业。虽然在剥离冗员的同时,公有制经济单位也会吸纳一些需要的人员,但从总量上说,吸纳新增就业人员的比重不高。因为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基本上走向了资本密集型发展道路,投资增长带动的就业增长不断降低。自1992年以来,在吸纳新增就业人口方面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无论总量还是比重都逐年减少,而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的总量和比重都在不断上升。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一趋势不会改变。
标签:所有制论文; 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公有制论文; 国企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集体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