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实施作文教学过程的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过程论文,体系论文,三化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建立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
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构成与制约因素。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又对小学生心理个性特征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按照小学作文教学规律、小学生认识和心理发展规律,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发展小学生个性特征,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在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与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一个“三化”教学体系。其内容是:作文内容生活化、技能指导结构化、训练序列网络化。从近年的实验班论证性实践效果看,可以说这是个较有实用价值的作文教学体系。
作文内容生活化
小学生作文的内容来自生活。这就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提取和选择恰切材料写入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研究,多数受“静态研究”理论的影响,把研究侧重点放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表达技能上。这种研究,以写作活动的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价值规律,从而形成理论来指导人们的写作实践。近年来,很多作文教学理论研究者把注意力转向对人的写作思维活动、写作能力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上,这就是“动态研究”理论。
我们要把作文教学看作是认识事物能力和表达对事物认识能力辩证统一的一种智力技能训练,是由对事物的认识到对事物认识的分析消化,再把这分析结果予以表达,即由“物”——“意”——“文”的写作活动认识规律。我们要按这个规律去探究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途径。这就是“作文内容生活化”思路的依据。其目标是,在作文教学手段上引导学生扩大生活面,提高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能力,从而写出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作文内容生活化”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要扩大学生生活面,丰富学生的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并引导学生认识生活。只有认识生活,丰富多采的生活才能成为作文材料。第二,要在作文教学手段上有个优化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保证每次训练学生都能获取材料和选择恰切材料写入作文。
技能指导结构化
“技能”这里指的是小学生作文的表达技能。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教学过程,亦即发现探究的过程。”作文教学旨在让学生发现、探究、获取作文知识与能力。“作文内容生活化”,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认识事物能力;“技能指导结构化”,主要是指提高学生的表达事物的能力,亦称作文专门能力。
所谓“结构化”,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知识结构理论中曾论及:任何事物、知识及转化成的能力,都有自身的本质结构。
作文教学“技能指导结构化”包含建立三个层次的结构。
第一,小学阶段作文能力“层次发展”的结构。按照布鲁纳的“螺旋形课程”理论:“无论何种题材,可以一举地学会的事例几乎是罕见的。”“要真情实感地掌握知识的结构,就得对同题材每次都以新的观点,反复多次地展开学习。”同一理论体系的联邦德国的“螺旋形教学大纲”也是这样论述,如图示:
据此提出的“层次发展”结构,指的是在原有阶段性训练基础上,以“篇”训练为主体,交叉在低、中、高各阶段,提倡“开文成篇”,“层次发展”地由“接触”到“拓宽”到建成“系统”。
第二,“技能指导结构化”提出,教给学生的表达技能——作文专门能力,有纵、横两条主线。纵线是一篇作文成文过程中的诸能力:理解题目与恰切命题能力,确定中心与选取材料能力,组织材料与谋篇构思能力,语言运用与下笔成文能力,作后辨析与修改能力。横线的作文能力是掌握文体的能力:简单记叙文——状物、记事、写人记叙和应用文体能力。
第三,“技能指导结构化”还指教师进行作文技能指导过程,也要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模式(即课堂教学环节),要改变上作文课对学生的技能指导随意性的现状。当然,这个基本模式一定要从教学实践和实效出发,从全面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出发。
训练序列网络化
这里的训练序列,是指学生获得作文能力发展的顺序。全国已出现了各种角度的序列,但不少序列与语文教材不一致,教师运用这些序列,必须运用适应这些序列的教材或补充教材,这势必增加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负担。为此,我们认为作文训练的序列,还应依附教材才有普遍意义,这样,每所学校,每个教师都有借鉴运用的可能。
现行教材在培养学生作文能力上也有其序列,但由于教材是以阅读能力发展为主体的序列,作文能力的序列不十分明显与和谐。因而,应该以小学作文专门能力中的横向文体能力的分类为基础,串起小学阶段各个年级教材上的作文能力要求,适当调整、补充、完善,编织成一个知识网络,按前面所述的“层次发展”结构来培养学生作文能力。
在每次作文训练时,教师要指出训练题的文体能力归类、表达类型和表达结构形式,以让学生的每次训练都和知识网络搭上线,两个学年后,这些“线”自然编织成一张知识网络,中、高年级四个学年,这张知识网络就能清晰地为学生掌握,从而转化为能力。
二、实施小学作文教学过程的优化
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科学理论,为研究最优化教学方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优化的探究,应运用系统科学中作为研究方法所遵循的几个原理,如系统性原理、整体性原理及反馈性原理的角度,按照小学作文结构及儿童认识规律,来探究小学作文最优化教学过程。
(一)运用系统性原理构成最优化教学过程的框架结构
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如果把作文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看,那末,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认识能力是一个支系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表达能力也是一个支系统。用整体性原理来认识,作文教学的整体由认识事物能力和表达事物能力两个部分组成。小学生作文教学过程优化的框架结构,应从这个基础考虑。
传统作文教学的框架结构,只有表达能力一个支系统的框架结构,即作文课堂教学过程,包括审题立意,选取材料,谋篇构思,运用语言文字下笔成篇和修改辨析等项。这个过程虽也有启发学生认识事物选取材料的指导,但时间太少,教师指导又局限于抽象性指导,较难开拓学生思路,激起学生表达情感。这是不符合系统性原理的作文教学过程。
谁都承认,生活是作文材料的源泉,学生作文首先是内容,内容从何而来?从生活中获取。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没遵循这一规律。有人提出,10岁儿童所经历的生活足够可以应付小学时代接触的作文题目,不必再去专门观察、认识事物。小学生要写自己认识的事物,既然经历过,因而在作文课堂指导时,只要教师善于启发就可以了,如果作文前再去认识事物,就不符合作文教学“写自己认识的事物”的要求,持这观点的人认为,不应把认识(观察)事物列入作文教学范畴。对这些观点我们不能苟同。
第一,小学生作文时,有些作文题和选材的确不成问题,是他们已认识的事物,是他们主动的表达。不过,多数的作文题目的材料学生未必熟悉,即使经历过,但经历时没有注意,印象淡漠,感受不深,加上时过已久,情节很难回忆,正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实质是,经历的事没有认识。经历过的熟悉的事物不等于认识的事物,认识了的事物才能表达,经历过的事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化认识。这是儿童作文过程中的认识规律。
第二,小学生作文中也有不少题目所需材料学生没接触过,需要通过丰富生活,有意体察来创造和积累材料。
从这两点认识出发,用系统性原理构成的作文教学过程框架结构应把引导学生认识事物——指根据作文训练要求的认识事物过程,纳入作文教学过程的框架结构。这个框架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作前准备指导”、“作文指导”、“作后评改指导”。前一个过程是作文课进行训练前,从作文需要出发,结合课外的集体、个体活动,引导学生获取作文材料,做好作前的内容准备。后两个过程组成作文训练过程的框架结构,是在认识事物,获取了材料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选定材料,确立中心,谋篇布局等技巧、方法的学习过程,即作文课堂教学过程,它们分别由六个教学步骤(环节)组成“作文指导”和“作后评改指导”课的常式训练(结构)模式(还应根据训练要求、学生基础不同编拟变式)。
教学过程的关系如图示:
这样,就优化了小学作文教学过程。
(二)运用整体性原理,实现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的最优化
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原理,与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原理是融汇相通的,教学过程最优化应以系统的方法论为基础,用整体的观点、相互联系的观点、动态的观点来研究教学过程,把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的内部因素,外因条件都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把教学过程中各个成分溶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整体。
以此理论来实现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最优化,体现于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处理好“双重转换”关系。
作文是学生心理功能的学习实践活动。小学生写一篇作文,都要经过“双重转换”的过程。学生通过直接的参与体验生活,或间接的触发感受生活。从而积累作文素材,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多次的思维和想象活力,确定表达的内容和叙述的顺序,再选择相应的词句,遵循语言的规律把要写的东西写出来,这是整体性原理的具体化。从这个整体性认识出发,学生写作文,先是经历生活(包括直接、间接),即客观事物转换为作者的认识,包括认识产生的观念和情感,形成“情理”,这是第一重转换。然后是在教师的表达技能指导下,这些观念、情感转换为语言文字,即“文辞”,这是第二重转换。这个过程就是“物”(客观事物)→“情”(观念情感)→“辞”(语言文字),由“物”到“情”,再由“情”到“辞”,就是作文认识过程整体性原理的“双重转换”。
这个“双重转换”主要体现在作文教学过程框架结构的“作前准备指导”上。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对这“作前准备指导”是忽视的,仅仅靠作文训练过程是无法完成这个“双重转换”的。优化的作文教学过程的“作前准备指导”须结合班队工作(活动),引导学生集体或个体在课前未完善、深化对所写事物的认识,达到由“物”到“情”的第一重转换。这个指导因题而异,根据写作主体——学生对作文要求的素材掌握程度而定。
第二,把握“教”与“学”的关系,调节指导效果。
优化的教学过程,要把师生活动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都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因而,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学习活动心理这个主体的内部因素与教师教学指导这个对内部因素起作用的外部条件和谐地统一起来,才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传统的作文教学,由于作前准备指导不足,甚至无所动作,因而“教”与“学”的心理是不统一的。当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作文题的时候,就喋喋不休地进行写作技能的指导:怎样审题,选取什么的材料,怎样确定和表达中心,怎样写具体、写连贯、写得有条理,以及怎样开头结尾,乃至选用些什么词语也提供给学生。这些指导,是按教师的教学心理——“怎样写”来进行的,且又是抽象的概念性指导。而学生呢,一看到教师的命题,其心理活动是:用什么材料写这题目,往往处于“选定——否定——再选定——再否定……”的急躁心理情绪中,是“写什么”的思维,两者的心理就不能统一。要是作前学生已掌握了训练题要求的素材,并有表达激情,接触题目后,就会有跃跃欲试的情绪,教师的“怎样写”与学生的“写什么”心理达到了统一。从而调动了学生内因和教师外因的双方积极因素,从另一侧面体现了整体性原理,优化教学过程。
同样,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根据训练要求,运用范文进行的文章结构和写法的技能过渡,也要按照师生双方活动内外因素整体性和谐统一,才能取得指导效果。
第三,加强自改能力的培养,完善整体能力的要求。
作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认识过程,而这两方面应反映在“作”和“改”的两个部分中,才算是完整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写作要经历“认识——思维——表达——再认识——再思维——修改原来的表达”。学生作文写得不具体、不正确,是属于认识不足所造成,根本办法是补上认识来修改原表达的不足。教师“精批细改”,实质上是教师包办代替学生跳越了一个认识过程。而学生自改作文往往反复两三次。这个过程就是提高深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自改能力,是改变学生只知“作”不知“改”的弊端,使学生不但学写,而且会改,这才是完善的作文能力的培养。
第四,发挥个别教学优势,调动学生内在积极因素,实施“因材施教”。
个别教学最大的优点是可以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基础与实际优势,弥补集体教学中“顾此顾不了彼”的缺陷。提出个别教学,并不意味着忽视班级教学,两者之间应该相辅相成,以产生最优化效应。教学中注意发挥个别教学优势,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生活越宽广,实践活动越多,积累越丰富,表达的个性就越强。鉴于数十名学生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个性专长、认识能力不尽相同,因而对同一作文题,各个学生是有优势和劣势之分的。往往有这种情况,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进行某一习作时,因受到生活经历和认识水平限制,而写不好,基础较差的学生却会写出令人拍案叫绝的内容来。因为,他有这方面的优势。
基于这个认识,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充分运用学生生活优势,抓住一切可诱发他们表达欲望的时机,因人而异,及时对他们实施个别指导,充分调动其内在的积极因素,使他们写出好作文。这样的指导,克服课堂集体指导的缺陷,改变“要我写的写不出,我能写的却不叫写”的现象。按整体性原理对待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个别指导,能更加优化作文的教学过程。
(三)运用反馈性原理进行系统控制,保证最优化教学过程的实现
从作文教学过程和作文训练过程两个框架结构中看,应在三个环节上通过反馈来实现控制,以保证优化教学过程的实施。
所谓“控制”,是把它“作为一种特定的作用”,通过这作用中的行为信息反馈诸要素,实现目标控制,让每次作文训练,按教学要求,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一步步地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作前准备指导”过程中的选材控制
教师通过每次作文训练“作前准备指导”过程,解决学生对每次作文训练的内容问题,就是“选材控制”。教师通过指导中的信息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手段,按目标引导学生掌握训练要求的作文材料。并根据掌握材料的广度深度,确定课堂作文指导时应采取的相应教学措施(如提供情境,开拓思路,个别指导),尽可能达到“情理”转换的要求,为过渡到“文辞”畅通打下基础。选材控制,目标上是解决作文的内容问题,即学生“有材料可写”的问题。
2.“作文指导”过程中的构思控制
教学过程框架结构的“作文指导”过程中,“启发选材”环节是在第一个反馈——选材控制基础上,有控制地进行深化的启发和开拓思路的交流,进行选取材料的“恰切”与“典型”的指导。而“作文指导”课,主要是在“选材控制”成功的基础上,进行文章构思的指导。教师在“写法指导”和“构思交流”两个环节中,实施第二轮的构思指导和全体学生的“思维条理化”的教学环节,教师根据这些环节指导中的信息反馈,调整教学手段,优化学生构思,从而达到构思控制,做到“有结构可写”。
3.“作后评改指导”过程中的语言运用控制
“选材”、“构思”两个控制成功,已解决了作文的“内容”问题和作文的“形式”中的构架问题,剩下的是作文“形式”中的“语言运用”问题。
教师通过学生在“构思”基础上写的作文初稿浏览或批改,所获得的反馈信息,编拟评改教学设计,着重在语言运用的准确上,教给学生修改方法。同时,也通过此反馈与控制,引导学生展开辐射思维、变换角度、多种表达等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作文综合能力,使学生“有好的办法”。
上面关于优化作文教学过程论述,是改革小学作文教学思路的体现,其改革核心是:从单纯重视作文表达能力的提高,转变为同时重视学生认识事物能力的提高;从单纯重视作文课堂教学研究,转变为同时重视课前准备指导研究;从单纯集体教学的指导,转变为同时重视学生的个别指导。这些转变,都要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