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研究”看初中古代神话教学_神话论文

从“文化研究”看初中古代神话教学_神话论文

把初中古神话教学置于“文化研究”的视野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野论文,初中论文,神话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背景

在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里,收录的中国古代神话篇目有:《女娲造人》(七上语文)、《夸父逐日》(七下语文《短文两篇》)、《共工怒触不周山》(七下语文《短文两篇》)。除此以外,学生对很多中国神话故事都是耳熟能详的,譬如盘古开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后羿射日、黄帝战蚩尤、神农尝百草等等。这些神话故事,基本都是以神灵或人类中的英雄为主体的,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英雄神话,本文所讨论的神话正是此类。

在广阔的语文天地里面,语言文化占有重要位置。而神话往往是文化(文学)起源阶段的重要文学样式,对后世的文学有重要影响,对我们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也有重要意义。通过古代神话的教学,让我们的学生与古人对话,触摸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灵魂,使他们丰富精神、增长智慧、提升素养,这无疑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责任。

从学术界的情况来看,对于古代神话的研究,自古有之。中国学术界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就形成了以人类学、符号学、考古学等文化研究的方法来研究中国上古文明以及古代神秘文化的热潮。何新是这股热潮的主要推动者。他对于中国古代神话的研究成果集前人的精粹,经时间的考验,而且在海内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很值得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借鉴。

但是,由于古代神话具有年代久远、史料不全、言简意微、荒诞不经等特点,初中的古代神话教学往往流于表面,只是在文字、语义、情节内容等层面对神话进行了肤浅的解读。也就是说,我们只是简单引导学生读懂了神话故事本身,而对神话英雄人物的行为意义、文化内涵等往往缺乏进一步的或合理的解读。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二、解决的途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初中学生解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呢?笔者认为,总的来说,可以把初中古代神话教学置于“文化研究”的视野之下。如何“置于”呢?下面,笔者借鉴何新对神话文化研究的一些成果,同时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从三个方面谈谈这个问题。

1.引导学生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高度去感受古代神话的魅力

说到神话故事的魅力,学生对希腊神话可能会有更多的感受。因为,希腊神话的故事是那样的生动有趣,那样的丰富系统,人物的个性也是那样的鲜明。恰恰相反,中国神话故事往往是那样的简短,那样的荒诞,“故事的气氛也是那样的沉重和庄严”。但是如果我们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高度去看待中国古代神话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古代神话的魅力也恰恰在于它的“沉重和庄严”,在于一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雄健精神。如果说希腊神话是浪漫主义,那么中国神话就是现实主义或者说是超现实主义。

何新认为:“这个时代(神话时代)实际就是华夏民族肇始和文明滥觞时期的英雄时代。女娲是补天的英雄。伏羲、神农、黄帝、炎帝,或创世纪,或创文明,或拓大荒,或开民智,或奋身为天下先,或舍身为天下法。鲧与大禹父死子继,以身济世,拯黎民于水火,蚩尤共工九死不悔,虽失败而壮志不屈,天地为之崩陷。夸父逐日,体现了对于神灵的藐视。而精卫填海,则表现了对宿命的不驯。由此观之,中华民族的神话先古时代,实在是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慷慨悲壮的时代,奋进刚毅的时代,是献身者的时代,殉道者的时代,创造英雄和产生英雄的时代!”[1]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这样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高度去感受中国神话的魅力,那么学生能不从心中对这些神话英雄敬而仰之吗?

黑格尔说过:“古人在创造神话的时代,生活在诗的气氛里。所以他们不用抽象演绎的方式,而用凭想象创造形象的方式,把他们最内在最深刻的内心生活变成认识的对象。”[2]

的确,超现实的想象和神奇浪漫的夸张这些写作手法的运用,往往会使得神话英雄人物的行为荒诞不经。因此我们不能按今天的常理去理解,而要认识到这些行为往往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对大自然的原始理解,往往表达了古代人民探索和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愿望。

笔者在《女娲造人》的教学中,课前首先进行了一个走入神话的导入:“神话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形成的童年时代。儿童往往是天真烂漫的。但是我们中华民族在童年时代却过着一种异常艰苦的生活。生存环境的艰苦,迫使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成熟了,并从中诞生了众多杰出的英雄人物。神话,作为人类早期的一种文学样式,便是对这些英雄人物的反映。”接着,为了帮助学生走进神话的语境,走入神话的想象性思维,同时增加学生对神话的兴趣,笔者从网上找到了一个从盘古开天到女娲造人的三维动画的视频。经过多次剪辑拼接,浓缩精华,我把这个视频作为走进神话、感受神话英雄魅力的一个情景导入,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引导学生结合背景解读文本的文化隐义,概括神话人物的形象特点

何新提出:“一般来说,每一个神话系统都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语音、文字所组成的语句层面;二是由一个语句集合构造成的一个语义层面,这个层面乃是对语句的第一层解释;三是作为深层结构的文化隐义层面,它构成对一个神话由来的真正解释,对任何神话的研究,只有在深入地掌握了这个层面之后,才能算是成功的。”[3]

可见,我们解读神话,应该由表及里,透过文字深入其文化内涵。在上述三个层面中,前两个层面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常规内容,而第三个层面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些都离不开对神话文本的解读。但因为古代神话文本的特殊性,要解读出神话的文化隐义,又不能仅仅依靠文本。因为古代神话不仅能够体现出祖先们最初对自然界的认识,还储存着重要的文化信息,而且还具有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同时,也是因为记载神话的典籍零散不全,我们只有占有大量的素材(背景材料)之后,才能进一步对神话在文化隐义层面作出较深刻的解读。

笔者在《夸父逐日》的教学中,有不少学生第一次读这个神话的时候说:夸父是不是疯了?为什么要自不量力去追太阳呢?其实,有这种想法很正常。因为课文没有交代夸父逐日的原因。试看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笔者在备课的时候也查阅了大量资料,找到了几种不同的说法:或为崇拜太阳;或为探索奥秘;或为留住温暖;或为去除干旱等等。我同时参考了一些关于上古太阳神崇拜的书籍,最后笔者发现,这几种说法都有合理的地方,其实是有联系的。太阳主使万物生长,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物体。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先祖敬畏太阳,把太阳设想成为一个在天空当中周期性地走来走去的伟大神灵。但到了夸父的时代,人们对太阳神的崇拜已经不是简单地跪拜在太阳神的脚下,人们渴望探索太阳的奥秘,甚至是要征服、驾驭一直代表着权威的太阳神为人类更好地服务,例如在寒冬能留住温暖,在酷暑能去除干旱。于是远古人们幻想出夸父这个立志追上太阳的巨人。在夸父的身上,正是体现了古代人民探索和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愿望。

只有理解了这点,我们或许才可以启发学生认识到夸父逐日的文化隐义。于是,笔者在布置课前预习的时候发动了学生去查阅和思考夸父逐日的原因。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认识了夸父逐日的原因,再来分析概括夸父的精神内涵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很快发现,课文叙述和描写的每一句话,几乎都可以概括提炼出一种伟大的精神品质,譬如志向宏大、气吞山河、坚持不懈、死而后已、造福人类等精神。这种英雄气概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也是夸父留给后人最有价值的一种精神——夸父精神。

3.引导学生联系历史和现实,认识神话人物精神的现实意义

何新认为:“对古神话的研究,就绝不仅仅是一种纯文学性的研究。这乃是对一个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最深层结构的研究——对一种文化之根的挖掘和求索。”[4]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对古神话的教学,也应该启发学生追根溯源,联系历史和现实,认识神话人物的精神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因此笔者在《夸父逐日》的教学中,把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定为:学习夸父的精神,继承中华民族的英雄传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夸父精神”后,就可以联系历史和现实,进行广泛的拓展——由古至今,你想起了哪些夸父式勇于追求理想的英雄?譬如战国时期的屈原,他为了追求楚国振兴的理想,“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终投江就义;譬如晚清维新变法的壮士谭嗣同,他为了追求国家强盛的理想,吟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英勇就义;譬如抗震救灾英雄战士武士斌,为了解救受灾的人民,连续奋战32天,因过度劳累而牺牲……

这样的拓展,既加深了学生对神话人物精神内涵的理解,又为学生积累了作文素材,同时梳理出了一条中华民族的英雄文化传统。这节课最后播放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李宁点火的视频把学生的思想引向了当代,也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下,中国古代神话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罗曼·罗兰曾经呼唤:“打开窗子吧,让我们呼吸一下英雄的气息!”作为中华语言文化的教育者,让我们为学生打开窗子吧,我们今日更需要抚今思昔,继承传统;让我们为学生打开窗子吧,我们今日更需要呼唤夸父,呼唤一种英雄的精神!

标签:;  ;  ;  ;  ;  ;  

从“文化研究”看初中古代神话教学_神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