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种不同语言的有效转化是通过翻译实现的,对两种语言互译的过程,也是对两种不同地域文化了解和传递的过程。从翻译角度来看,就是要建立一种关联关系,根据关联翻译理论形成翻译雏形,这是理论基础。本文对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关联翻译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几种相关的事件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关联翻译理论;英汉翻译;实践措施
翻译作为一种交际 活动存在于两种语言之间,是语言信息的交流和互换行为,对翻译展开研究是翻译者对原文的解读与探索过程,将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两方面的内容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关联翻译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理论,在具体的实践和应用过程中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因此,本文将英汉翻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在该理论的基础上展开了探讨。
一、关联翻译理论的应用依据分析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尽管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从专业角度来说,怕是没那么容易。一个成功的、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交际行为,必须要具备两种特性,即相互性和关联性。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特性,才能在高效地进行交际行为。这对翻译来说同样如此,在对某部作品或是对话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找到一个契合的关联点,这样才能提高双方在交流过程中的有效衔接度,减少不必要的一些交流障碍。另外,我们如果将关联理论防盗人际交往层面去看的话,它是作为一种最基础的认知理论存在的,该理论认为,人类在交际过程中借助语言的过程,这本身就是猜测、推理对方意图的过程,交易双方是否建立了关联点和关键点是双方得以无障碍且高效沟通的前提。关联翻译理论重点强调的是译者对语境与阅读的理解与反应,强调的是一种纽带责任,而关联性作为相对概念,会受到两方面的影响,即听者的努力程度和其感受到的语境。二者此消彼长,若想将关联理论达到其最佳效果,就是要把推理放到最小化,这也就是翻译专业中常见到的最大关联性。
二、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英汉翻译策略分析
(一)实现与原文作者语境上的共鸣
语言符号或是语言交际的运作过程,涵盖了交际的相关环境与上下文信息,同时也涵盖了整体文化的概念,听者或是读者对说话者的状态的辨识等,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相同的一句话在不同的场合会产生不同的含义,体现的是话语与语境的关联性。基于此,译者可以结合当时的语境,将有效信息提取及推理出来,找出最佳关联点,争取与作者在认知理解上产生趋同性。通常,为了提高翻译的准确性,译者在翻译作品之前,就会对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等入手,先去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再去翻译。例如,若想翻译理解霍桑创作的某一长篇小说,如《红字》中的一段话,“Among any other population, or at a later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New England, the grim rigidity that petrified the bearded physiognomies of these good people would have argued some awful business in hand.”要想准确的翻译这段话,就要对整部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当时的心境做整体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文进行翻译,采用比较简单的翻译方法,可译为“在其他人口中,或者在新英格兰历史的后期,这些善良的人脸上僵硬的胡须使他们的面容变得严肃,一定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根据关联翻译理论,可译为“这些善良的人们脸上长满了胡须,表情却显得异常凝重,如果是在别的地方,或者在新英格兰历史的晚期,早就被认为一定发生了可怕的事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原文中的“other population”并不是“其他人口”那么简单,翻译出来的效果也比较优质,这样们就能很明显地看出,在对作品进行翻译前的准备工作,是有多么重要。
(二)实现与读者在语境上的共鸣
英汉互译的过程就是对不同语言、国家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和学习的过程,文化差异与语言习惯等会牵涉其中,也因为在各个方面存在着差异性,译者光是把原文翻译过来是不够的,也要对读者负责,贴合读者的认知语境,这样读者才能接收到更有效的译文信息。如果读者没有对译文涉及的内容、创作背景等没有任何交集点或一无所知,就会在二者的认知和理解上的偏差。例如,“He was fond of talking that his colleagues nicknamed him magpie.”这段话中的“magpie”是喜鹊的意思,但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喜鹊”除了是一种鸟外,还有喜事等意思有联系,但是在西方,喜鹊却有唠叨的意思,如果屏表面意思进行翻译的话,读者一定会有所误解,将其翻译成“麻雀”会更好一些。再例如,对谚语的翻译,“一条绳上的蚂蚱——谁也跑不了”就可以将其直译为“We are like two grasshoppers tied to one cord,neither can get away!” 这样不会影响读者的理解,也有利于读者与作者的意图关联,但是对成语的翻译来说就有些差强人意了,如“亡羊补牢”字面意思与作者的真实意图相差很大,所以在翻译时就必须剥离意思,译为“better late than never”再合适不过,这也是对关联翻译理论中的归化原则的运用。
(三)充分传递作者的表达意图
关联翻译理论中的“意图”简单分为两种,交际意图与信息意图,从字面意思上理解起来相对简单,前者是通过社会交际实现某种目标,后者从说话者传递的语言或者行为中得到某些信息,这是为前者服务的。但有时,译者并不能够将两者清晰地划分出来,如果遇到这两者恰好重合了,也就是作者传递的意图和字面意思表达一致的话,就可以采用直译法。例如,在翻译“惊弓之鸟”时,从字面意思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受到弓箭惊吓的鸟很惊恐”主要是用来形容人在受到惊吓使得内心状态,不能再受到一点惊吓了。这里,译者不需要对作者的创作背景等方面作额外的介绍,可以简单直译为“like birds afraid of the bow”,简单明了,直接表明了作者的意图,也避免了读者在理解上的偏差,实现了“最佳关联”。但是,在文化差异影响下,采用直译方法有时会需要添加备注,补充一些解释信息,方便读者理解。
结语
学习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和先进的科研成果已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常态,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与世界接轨。为此,掌握关联翻译理论的精髓,正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追求与作者在认知语境上的共鸣,与读者产生趋同性,努力为读者传达作者的创作意图,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与翻译作品质量,做好英语翻译,拓展读者的视野,这是每个翻译工作者的追求。
参考文献
[1]王官进.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分析[J].农家参谋,2019(09):181.
[2]张雪纯.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2018(20):53-54.
[3]邓江雪.论关联翻译理论及英汉关联翻译实践[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8):331-332.
[4]曹帅.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7(29):26-27.
论文作者:顾睿德 张秋怡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6
标签:理论论文; 读者论文; 语言论文; 意图论文; 语境论文; 作者论文; 两种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