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和“重新一体化”:概念的提出及其修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念论文,新一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独联体一体化作为独联体发展进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趋势,它出现的原因、特点、发展前景及其可能对地区形势和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已引起了国际政界和学术部门的普遍关注。在所有关于独联体一体化的论著中,几乎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一体化”概念和“重新一体化”概念的界定和理解。学术界对“一体化”是如何理解的?俄罗斯学者提出的独联体“重新一体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本文试图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一体化的理解。
一、学术界关于“一体化”的概念和定义
一体化“Integration”一词最早出现在本世纪40年代末的西欧,当时只是偶尔被使用,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进入70年代以后,一体化的概念才逐渐明确和规范起来。美国国际问题专家卡尔·多伊奇给一体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一体化通常意味着由部分组成整体,即将原来相互分离的单位转变成为一个紧密系统的复合体”。他认为,一体化既可以指原来同一个单位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它们相互依存并共同产生出它们单独时所不具备的系统性能”,也可以“被用来描述原先相互分离的单位达到这种关系或状态的一体化过程。”[①a]这种较为抽象的一体化定义着重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在这种联系中所产生的新的结构和功能。具体到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国际经济等学科领域,人们对一体化的理解则较为具体、明确。我国的一些学者以欧洲经济共同体为研究对象,为一体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一个地区中若干国家通过条约组成集团,建立一整套国际或超国家的组织机构,实行一定程度的政策协调和紧密合作,甚至制定和执行共同政策,人们称之为‘一体化’。”[①b]也有人认为,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范围内一体化的实践,这种强调“有形结构”、“共同机构或组织”作用的定义已不足以包括当今出现的一体化形式,因此,应该从更广泛的范围来理解一体化,也就是说应该把根据双边或多边协议进行的、不涉及结构性变化的各种国家间的经济、政治协调合作,也包括在一体化的范围之内。[②b]
根据一体化所涉及的范围,可以划分为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和军事一体化三个方面。由于世界上大多数一体化组织都以经济一体化为其主要目标和形式,因此,经济一体化在一体化的研究中占的份量最重,其中绝大多数都以欧洲经济共同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经济学家们在研究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给一体化下过多种定义。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丁伯根称:“经济一体化是将有关阻碍经济最有效运动的人为因素加以消除,通过相互协作与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结构。”巴拉萨的定义则比丁伯根更为具体,他认为,“经济一体化是指产品和要素移动不受到政府的任何歧视”。金德尔伯格和林德特则认为:经济一体化是指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③b]以上定义侧重于从静态的角度把握经济联系和合作所追求的目标和希望达到的结果。卡默尔则从动态的角度把一体化定义为“是指各单位在特殊的经济立法及政治基础上视为一个整体,并且所有参加一体化的人员和机关行为与经济一致化为永久确定的过程或情况。”[④b]根据1957年3月所签署的《罗马条约》所规定的欧洲共同体的目标,现在学术界一般从贸易和流通的角度把经济一体化表述为:有关成员国之间取消所有歧视性贸易障碍,实行自由贸易,并在成员国之间建立某种合作和协调。其核心内容是建立一个产品、人力、劳务和资本可以自由流通的共同市场,亦即实现市场一体化,消除流通领域内的一切限制和障碍。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实践看,经济一体化按照程度的高低主要分为以下四种形式:[⑤b](1)自由贸易区。区内国家的商品可以在区内自由流通。相互间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但仍保留各自对第三国的关税率。(2)关税同盟。除自由贸易区各项规定之外,成员国对第三国采取统一的共同对外关税率。(3)共同市场。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之上,还要求实行资本和劳动力在集团内部自由流动以使生产要素得以结合起来。(4)经济联盟。除了共同市场所规定的商品和生产要素之外,还包括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协调一致。
卡尔·多伊奇给政治一体化下的定义为:“政治一体化是政治行为者或政治单位(诸如个人、集团、城市、地区、国家)的政治行为的结合。在政治中,一体化是一种关系,其中政治行为者、单位或组成部分的行为是受到制约的,即不同于它们没有结合在一起时的情况。”[⑥b]这个定义,从政治学的角度界定了政治行为者的行为是一种受约束的特殊关系。学者们在研究欧洲共同体时,一般认为政治一体化就是各国在政治和外交上加强合作和协调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力求“用一个声音说话”。[①c]它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可以概括为:建立共同的协调决策机构如一些超国家机构并向其移交部分国家主权等,直至各国在政治上结成联盟。[②c]还有人把西欧的政治一体化分为高低两个层次,一是西欧国家之间的政治合作,其中最主要的是外交方面的合作;二是西欧超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并称:“几十年来,主要的发展体现在前一个方面,即政治合作的发展,而在后一个方面则进展甚微。”[③c]
至于军事或防务一体化,由于北约的建立,致使50年代初建立欧洲防务共同体的努力失败。因此,西方学者在论述西欧一体化进程时,很少涉及军事一体化的内容。
经济、军事、政治三个“一体化”之间的关系如何?一体化将要达到什么目标呢?
在50年代初,欧洲一体化的倡导者们曾把建立欧洲政治联盟或欧洲合众国看作是欧洲合作的最后目标。50年代中期西欧六国外长在谈判和草签《罗马条约》时,曾达成了这样一项原则协议:在经济一体化实现到一定程度和阶段时,即开始规划政治一体化,建立“欧洲政治联盟”。西欧一体化的倡导者最初曾把一体化的途径设想为一个经济、政治、军事一体化最后达到欧洲统一的理想过程。如阿登纳曾设想的“目标是要一步一步地,首先通过经济一体化,随后政治一体化,最后军事一体化,而达到欧洲的统一”。[④c]欧共体第一任执委会主席哈尔斯坦曾将西欧一体化进程形象地比喻为一枚三级火箭:“第一级是关税同盟,第二级是经济联盟,第三级是政治联盟”。[⑤c]并且在一体化三个方面的定位上,人们常常把重点放在政治和防务领域,但实践表明,一体化的突破点和取得实际成效的领域是在经济方面。而且,一体化在其各方面的联系上也并非人们设想的那么密切和具有递进性。欧共体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达到很高的水平,政治一体化则一波三折,进展不大,军事一体化更是刚刚进入起步阶段。1991年比利时外交大臣伊斯更斯曾这样比喻道:欧洲经济共同体是经济上的巨人,外交上的矮子,军事上的低能儿。[⑥c]认清欧共体在一体化三个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性和不平衡特性,对于我们正确分析和理解独联体一体化进程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曲折性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二、独联体“重新一体化”:问题的由来
199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独联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俄罗斯学术界出现了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新概念“重新一体化”(реинтеграция),学者们围绕这一概念的内涵、准确性及其独联体一体化的特点、俄罗斯与独联体一体化等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围绕前苏联是否曾有过一体化,重新一体化的概念能否成立,学者们分成了意见截然不同的两派。其中赞成派以法辛斯基、阿甘别吉扬和希什科夫为代表,反对派则以谢纳耶夫为代表。[⑦c]
法辛斯基认为,前苏联经济不仅是一体化的,而且是“超一体化的”(сверхинтегрированной),他指出:“由于中央计划和供应的控制,苏联经济中区域分工水平已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至于全国范围内某一个企业的停工停产就可能导致数十家同类企业的瘫痪,从而引起不同地区的成百相关企业的停工停产”。阿甘别吉扬也认为前苏联存在着很高程度的经济一体化。1991年12月31日,他在瑞士达沃斯出席世界经济研讨会时曾说:“前苏联各共和国的经济一体化水平高于欧共体的一体化。当经济变得困难的时候,人们将重新认识到一体化的价值”。[①d]希什科夫还提出了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随着前苏联国家从指令性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曾一度为一个整体的苏联国民经济综合体的分崩离析倾向将进一步增强。但是,随着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独联体各国经济的非一体化倾向将会被在新的充满活力基础上的重新一体化所取代。
但是,谢纳耶夫却否认前苏联经济存在过一体化,并反对使用“非一体化”《дезинтеграння》和“重新一体化”(реннтеграння)的概念。他强调指出:“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所谓的一体化,因此也不可能有非一体化,要知道,一体化是国民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在宏观上,而且在微观范围内的一种密切联系的过程。因此,前苏联国民经济综合体和它的行政命令机制不可能也从来没有过一体化的经济空间。”
希什科夫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谢纳耶夫和法辛斯基两人观点大相径庭的情况,结症点在于两人分析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如果对于谢纳耶夫来说,最重要的与其说是国家区域经济相互联系的现实程度,倒不如说是一种保证前苏联经济整体性的方式、手段及其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形成和所依赖的机制。但是,法辛斯基则刚好相反,在他看来,重要的是苏联经济所形成的结果,而不是这一结果所依赖的手段和方法”。也就是说,谢纳耶夫是以欧共体一体化为参照,从一体化形成的条件——市场机制的自然联系这一角度得出前苏联经济不存在一体化这一结论的;而法辛斯基则舍弃过程,通过对欧共体国家和前苏联国民经济中联系的密切程度的比较,从结果的角度得出了苏联国民经济各部门联系要比西方国家密切得多,因而是“超级一体化”这一结论的。
希什科夫认为,这种争论的意义非常大,它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一体化进程、机制和动力的理解和把握。否则就不易明白,为什么从本世纪80年代末开始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进程:在西欧,各独立国家的经济加快了一体化进程,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性大大增强,而苏联东欧却经历着相反的历程,不仅经互会垮台了,许多联邦制国家,如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也发生了分裂。希什科夫分析道,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存在着经济体制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因为“仅从形式上看前苏联东欧地区的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要远远高于欧洲联盟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但是,它们在国内和国际经济区域形成的条件上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由此,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存在着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指令性计划经济条件下两种不同类型的一体化。他特别强调指出:“不明白这一点,不仅不可能在前苏联的废墟上建立任何新国家,也不可能对俄罗斯与近、中(前经互会欧洲国家)和远邻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关系的发展作出准确的预测。”
指令性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一体化有什么特点呢?它对独联体国家今后的发展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希什科夫认为,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只有相互合作才能进行,就这一客观条件而言,前苏联和欧共体两种形式的一体化并无差别,“在中央控制管理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中,如同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一样,起决定作用的都是商品和服务的直接生产和需求的经济联系”。他提出,前苏联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要远远高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联系的多样化及其密切和深入的程度已初步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整个国内经济空间变成了一个统一的经济有机整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狭窄的企业专业化的集中生产程度甚至高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集中程度”,“至于说到国内经济空间一体化的诸种因素:如统一的法规、信贷金融和财政体系,那么,社会主义国家并不比资本主义逊色”。“一句话,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内经济空间一体化的程度并不比市场经济国家的程度低,但要说这种一体化的效益,则应另当别论”。他强调指出:“国家用中央集权的方式对具体经济生活对象进行各种形式的束缚,其结果必然是低效率和不自然的。”
希什科夫得出结论,由于前苏联和西方经济一体化所依靠的手段和基础不一样,使得这两种一体化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和后果。在西欧,一体化事业不断向纵深和高层次发展,而在东欧、前苏联国民经济的一体化则最终夭折了。其原因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内部、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受市场机制的间接调控,国家或国家组织机构对它的影响和作用相对要轻得多。在这种条件下,不管是国家内部还是国家间的一体化进程不仅可能,而且是不可避免的。而在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下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联系则受到虚假的市场机制(квазирыночный механнзм)的调节。正是这种本质性的不同条件导致了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一体化的这样一种后果:在某些国家内部这种独特的指令性一体化是可能的和必要的,而在国际经济体系中这种一体化或者是不可能的,或者注定是短命的,因为这种虚假一体化是表层的、无效率的和可逆转的。
综上所述,在当前关于独联体一体化进程的讨论中,俄罗斯学术界在关于前苏联是否存在一体化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根本否认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体化存在的可能性;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就生产的密切程度而言,前苏联经济不仅存在一体化,而且是一种“超级一体化”,它是一种有别于欧共体式一体化的另一种一体化模式,其特点一是建立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之上,二是这种一体化主要表现在生产领域,而不象欧共体一体化那样主要表现在贸易流通领域。中央计划经济本身在体制上的先天不足和缺陷决定了这种一体化的低效益和非自然性。随着苏联的解体,原来的经济联系被割断,前苏联经济开始了分崩离析(非一体化)的过程。但是,在独联体各国面对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而束手无策之时,恢复被破坏的原苏联地区的经济联系成为一种客观选择。这一恢复从前的经济联系并力图在新的市场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国经济联系的进程被称之为独联体各国经济“重新一体化”。这一概念是以承认原苏联曾经存在过经济一体化为前提条件的。
三、本文对一体化概念、内容的界定
由以上论述可见,西方学者在讨论一体化问题时,由于是以欧共体为参照,所以产生了以下两种倾向:第一,主要着眼于一体化的经济方面,尤其是在贸易流通领域;第二,西欧一体化所表现出的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政治、军事一体化“严重滞后”的“脱节现象”,使得西方学术界没有对一体化的政治、军事方面的概念和内容给予严格的界定和表述。
俄罗斯学者所讨论的“一体化”和“重新一体化”,其着眼点是前苏联7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所形成的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庞大复杂的国民经济分工合作体系,强大、统一的军事武装力量系统,总之,它作为一个大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密切联系性和整体性大大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一体化”,所以,有些学者才把这种情况称为“超级一体化”。
但是,俄罗斯学者在讨论“一体化”时有一种普遍倾向,即拿欧共体一体化作为对照和样板,因此,讨论的重点也主要限于经济领域,没有把独联体各国军事、政治上的联系和接近也看作是一体化的重要方面而给予关注,更没有通过论述独联体三个方面一体化的进程、关系揭示独联体一体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一体化作为当今国际生活中日益引人注目的一种现象,它的概念应该涵盖其各个方面。因此,我们把它定义为:一体化是指由若干国家打破国界进行国家间联系和合作并逐渐建立国际或超国家组织机构及其运转机制的过程。
它具有如下三个特点:(1)地域性。也就是说一体化一般都是在地理上相互毗邻、接近,有密切地缘政治、地缘经济联系的国家间进行。因此,地区一体化成为当今世界一体化的主流。
(2)集团效应。一个地区中的若干国家一旦实行一体化,作为一个整体,它的作用和功能与一体化之前各个国家的作用和功能有着显著的不同。一般来说,一体化程度越高,集团化效应也越强。
(3)结构变革。也即随着一体化的深入,必然形成在各国之上的“共同机构或组织”,以保证各项政策、方针的制定和执行。它是一体化过程的结果,又是保证一体化在更高层次上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手段。那些根据双边或多边协议进行的、不涉及结构性变化的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的协调和合作,常常成为一体化的前期准备。
一体化可具体分为经济、军事、政治三个方面。
经济一体化主要是指产品和各种生产要素不受政府干扰和歧视的自由流动。经济一体化按照其程度的高低主要分为:(1)自由贸易区;(2)关税同盟;(3)共同市场;(4)经济联盟。这是经济一体化的四个阶段,也是它的四种基本形式。
军事一体化是指在防务,包括人员、武器、技术等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它主要包括两种形式:(1)军事同盟;(2)共同防御体系。
政治一体化是指集团内国家在经济和军事一体化的基础上在政治方面的联系与合作。它以建立国际或超国家机构为主要标志,常见的形式有共同体、邦联和联邦。
注释:
[①a]〔美〕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276页。
[①b]伍贻康等著:《欧洲经济共同体》,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②b]司昆阳:《论发达国家间的相互依存与一体化趋势》,世界经济文汇》1988年第2期。
[③b]沈骥如:《欧洲共同体与世界》,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
[④b]梅尔哈格伯:《国际经济学》,1972年版,第109页。转引自朱刚体著:《当代西方国际经济思潮》,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23页。
[⑤b]余开祥等著:《欧洲共同体——体制·政策·趋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⑥b]〔美〕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267~268页。
[①c][②c]伍贻康等著:《欧洲经济共同体》,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27页。
[③c]张蕴岭主编:《世纪的挑战——建设中的欧洲共同体统一大市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年版,第51页。
[④c]《阿登纳回忆录》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页。
[⑤c]瓦·哈尔斯坦:《北大西洋公约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法〕《国防杂志》1963年1月号,转引自《西欧共同市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2~23页。
[⑥c]周建平:《欧共体处于一体化深入的阵痛之中》,《世界经济文汇》1992年第3期。
[⑦c]以下关于“重新一体化”的讨论,主要见ю·希什科夫:《一体化和分崩离析:概念的校正》和в·索科洛夫:《经济一体化体系中的俄罗斯》,分别载〔俄〕《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1993年第10期、1994年第10期。
[①d]路透社瑞士达沃斯1992年1月31日英文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