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永远不要忘记“粮食安全”_农业论文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永远不要忘记“粮食安全”_农业论文

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时刻不忘“粮食安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忘论文,粮食安全论文,地位论文,时刻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连年丰收,出现了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农民卖粮难,市场粮价下跌,粮食生产过剩。因此有人认为,我国粮食已经过关,不用再为粮食发愁。有的同学由此认为,《经济常识》教材中关于我国要特别重视粮食生产的论述已经过时,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是认识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误区,我们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走出这个误区。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丰收,粮食多了,但并不等于农业基础已十分牢固了,要防止忽视农业的倾向。农业如果出现反复,整个经济工作都会陷入被动。”朱镕基同志也强调:“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尤其在农业连年丰收、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更要防止忽视、放松农业的倾向。”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的《建议》指出,特别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所谓“粮食安全”,依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是指一国的粮食供给能够保障其居民及时购买到所需要的粮食。通俗地说,就是要提供人们能够正常地进行工作、学习、娱乐等需要的营养。“民以食为天。”翻开历史,饥饿几乎是中华民族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旧中国,有80%的人口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人终于解决了吃饭问题。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80年代全世界增长的谷物(主要是小麦、玉米、稻谷)中,中国占31%的份额。每年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5亿吨左右。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农业问题已经解决,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粮食安全真的可以高枕无忧。农业仍然是我国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仍然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位置,仍然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这是因为:首先,现在的所谓粮食过剩,实际上是人均消费水平不高的低水平的阶段性、结构性、暂时性的过剩。从整体上看,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从品种结构上看,我国年产5亿吨粮食中约有1亿吨是产销不对路、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的低品质粮食。无论从历史教训还是从未来状况着眼,我们的粮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依然十分明显,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局面,对粮食安全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

其次,应当看到,我国的农业基础还相当薄弱。表现在:(1)耕地严重不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村人口依然占全国人口的70%,然而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有日趋减少的趋势。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逐年递减,1999年与1996年相比,耕地面积净减1300万亩,平均每年净减433万亩。最新调查表明,1996年,我国耕地面积19.51亿亩,人均耕地面积1.59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3%。全国2800多个县(区)中,有666个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1997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降为1.57亩,1998年为1.56亩,1999年为1.54亩。根据预测,我国人口即将达到13亿,到2010年,人口将达到14亿。届时,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即使耕地面积保持不减,人均耕地还将减少。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从1996年到2010年15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要求控制在9661万亩以内。到2010年全国要求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等多种方式补充耕地6612万亩,增减相抵,到2010年全国耕地面积将净减少3049万亩,全国耕地面积将降为19.20亿亩。(2)水资源严重缺乏,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2000年8月14日至17日,第十届斯德哥尔摩国际水研讨会在瑞典召开。100多个国家的近900名水问题专家和政府官员参加了本届会议。会议围绕“21世纪的水安全”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指出水资源不仅仅是一个环境或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和政治问题。鉴于全球水资源紧缺日益加剧,如果各国不通力合作共同解决水危机,21世纪人类的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据统计,目前全球80多个国家的约15亿人口缺少洁净饮用水,其中29个国家的4.5亿人口生活在缺水状态中。此外,全世界每年排放的污水达4000多亿吨,从而造成5万多亿吨水体被污染,致使地球上每年有700多万人因水源污染而死亡。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在未来20年里,人类对水的需求量将增加40%左右。因此,与会专家们警告说,到2025年,世界上只有1/4的国家有足够的饮用水,如果不注意节水,不久的将来水会比石油还贵。我国属于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的严重性将会长期威胁我国的农业发展。我国水资源不但紧缺,而且分布不均匀。我国现有的水利设施,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已经严重老化失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减弱。每年因水、旱灾害减产粮食几百亿公斤,减产棉花几百万担,损失几千亿元。我国的生态环境不佳。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远远低于27%的世界平均水平。不少地方由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化、碱化、盐渍化加剧。土壤侵蚀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8%,沙化面积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推进。自然灾害的侵袭,农业比较效益的下降,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不稳定,农民负担的反弹和中央加强农业政策措施落实上的“问题”,都对农民的积极性发生直接影响。

再次,我国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将对农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目前人口每年增加1300万至1400万,主要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的供过于求,但还要清醒地看到,吃饭问题的解决还是低水平的。我国城乡居民对蛋白质的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种、质量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传统产品、大路货严重滞销,市场畅销的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而广大消费者青睐的新、名、优、特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昂贵。要解决我国由于人口增加、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业的新要求,提高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还有诸多制约因素。如:(1)劳动生产率低。农村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一年人均生产粮食仅2000公斤左右。据资料介绍,发达国家每个劳动力年生产粮食2万~10万公斤,肉类3吨~4吨。我国农业的各项效率指标与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从劳动力人均创汇值上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我国农业创汇总额还不足荷兰的1/2。(2)单位面积产量低。1999年,粮食平均亩产299.5公斤,水稻、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与世界粮食高产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现有的耕地,2/3是中低产田,与高产地块相比,产量要低40%,有的甚至要低一半以上。(3)科技含量低。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相差10-20年。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为45%,而欧洲一些国家都在70%以上,美国高达80%。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0%左右,而中国仅为30%~40%。(4)技术装备水平低。我国每亩耕地占有农机总动力只有0.31千瓦,装备水平不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5)工农业发展速度比例失调。历史经验证明,工农业的发展速度在2.5:1左右,国民经济才能平稳运行,各业才能协调发展。“八五”期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平均发展比为4.3:1。由于农业发展滞后,使经济运行的宏观环境偏紧,引发了许多矛盾和问题。

从这些影响农业生产、影响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来看,粮食问题、温饱问题依然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不能有半点忽视和大意。我国未来的粮食供求形势不容乐观,决不能轻言粮食过关。对于粮食安全,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由此看来,中央在《建议》中指出“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艰巨性”,是完全正确、极为必要的。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在发展农业、确保粮食安全方面的优势。比如,长期的粮食短缺,使全社会对粮食的重要性产生了广泛的共识;经过几十年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积累了在不利条件下独立自主地解决吃饭问题的丰富经验,粮食生产条件已经明显改善,生产能力已经稳定在5亿吨;50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科学技术基础较为雄厚,完全有能力支持粮食生产。只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就完全能够确保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首先,要坚持长期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证明,家庭承包经营适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农民欢迎,行之有效,应当长期坚持。今后要尽快使农业家庭承包制度法律化、规范化。其二,加大保护耕地和水资源的力度,继续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要综合实施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国家要增加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造水利、电力设施,鼓励农民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其三,要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取向的改革,建立合理的粮食供求调控体系。从我国情况看,应当建立合理的战略性粮食储备、市场储备,提供有力的财政信贷支持,传递迅速准确的市场信息,特别是要建立稳定农民收入的粮食价格支持制度。为此,必须改革与之相关的国有粮食企业、财政、金融部门。

标签:;  ;  ;  ;  ;  ;  ;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永远不要忘记“粮食安全”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