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的地域性表达——从一个小建筑谈起论文_杨浩

(淮北市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安徽 淮北 235000)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逐渐从城市蔓延到乡村。在经历了一阵狂风骤雨般的乱建之后,中国的城市建设的脚步终于缓了下来,开始思考建筑本真的问题。

现阶段,国家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尊重地域差异的前提下,拨付建设资金,积极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及生活条件,其中涉及农村地域性建筑设计的问题。本文以作者参与的一个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实例,分析了当下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问题。

【关键词】地域性;建筑设计;美丽乡村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12-0038-03

中国近十多年来的大发展体现在建筑行业上就是随处可见的工地,从经济适用房到廉租房,继而到现在的美丽乡村建设,在国家各级建设系统的大力推进下,每个阶段的大建设都进行的如火如荼,中国版图的表皮被迅速改变。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民族及地域生活习性不尽相同。各地域也在多年的文化沉积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建设量极巨膨胀的时候,要不要尊重本土城市和乡村的肌理和建筑文脉?建筑的地域性如何创新和表达?皖南的马头墙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飞上了全国各地的屋顶,一定程度上,地域特征的混杂不是坏事,它促进了交流和衍生创新,但是,达到“屋必马头墙”这样的地步就会逐步扼杀建筑的地域性,形成千城一貌的现象,进而加速地域特色文化的泯灭。鉴于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的滥用,以及建筑特色的无序混在,国家在乡村建设方面出台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其中明确规定建筑设计要尊重地域特色。

1.建筑地域性的内涵

建筑的地域性,是从乡土建筑或本土建筑演化而来,带有可识别的地方特色以及相应的生活理念。是人类群居及文化趋同在一个小范围内的历史沉积,带有共同认可院落组合类型、建筑形式及建筑构件的特征,反映了聚居村人们相似的生活习性和价值观念。

2.建筑的地域性设计应考虑的内容

对于一个特定的区域,建筑设计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2.1 地域文化及风俗。

要想对其建筑文化内涵有个充分了解,就一定要认识到,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其成长及演变,都带有深深的文化烙印。生活观念的改变,以及外来影响的冲击,对建筑设计及人们的生活习惯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地域性的建筑如何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并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话题,也在进行着热烈的讨论,一些建筑师也在努力的探索和实践着。

2.2 建筑的地域性,“有所为,有所不为”。

设计要考虑民众参与性,考虑特定区域建筑设计上的禁忌,让建筑真正成为“为使用者设计的房子”,而不是设计者的天马行空。

2.3 地域性建筑的发展。

建筑的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是有思想的。建筑的地域性要继承、发扬和创新,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却又不是泥古不前。

3.建筑地域性设计的表达方式

建筑的地域性特征,是从乡土建筑中提炼而来的,反映了特定地区的局部风貌,具有一定的识别性。其外在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3.1 表皮

建筑的表皮,反映了地域建筑材料的取材方便性及经济型。选择建筑表皮时,设计师应结合当地实际,尊重人们的心理及视觉感受。

3.2 建筑构件及立面形式

一栋建筑,几何形体的轮廓对视觉的冲击是首当其冲的。所有反映到轮廓上的建筑构件,诸如形体组合,屋顶,墙体,阳台,柱子等等都应考虑其适当的表现形式,反应本地区的建筑特征。

3.3 院落布置

中国自古比较注重建筑与自然的融合。院落式的布置为建筑的景观环境预留了空间,进而使建筑、景观、人和谐统一。另外,通过院落的组合,经营出建筑空间的开合,步入其中,方寸之间见大世界。

各个地方都有院落布置上的特色,围合形式和构件不尽相同。

3.4 建筑地域性的抽象表达

建筑是时代的产物,它紧跟时代,反映着时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这些都充分表现在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上。这些新材料、新技术反过来又催生了建筑表皮、功能空间及建筑形式等一系列变革。

每个时代都有伟大的建筑师踏着前辈的足迹,走出一条创新之路。这种创新是在吸收建筑文化、社会文化及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对传统建筑的再认识过程。他们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们设计了一栋建筑,而在于他们设计的建筑上表达的历经探索而形成的思想。

建筑地域性的抽象表达,就是发掘传统建筑中的精华,结合现代建筑设计理念,赋予地域建筑新的活力。

4.一个设计案例

以下就作者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工程实例,谈一下作者在地域性建筑本土实践的一些认识和探索。

4.1 项目概述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小李家村,是一个很小的村子,村子里有一处两进的小院落,是当年淮海战役后来的总前委驻地,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前委在此指挥作战。这里有当年前委们指挥作战及居住生活的院落,邓小平当年洗冷水澡提水的古井以及他当年散步思考所走过的小道。还保留有当年的通讯处,伙房等房屋。

2015年,安徽省把小李家列入省级美丽乡村建设名录以及红色旅游发展项目名录。一个是新时代新农村发展的需要,一个是缅怀淮海战役这段历史发展红色旅游,这两者的结合使小李家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小李家的美丽乡村建设分为二个方面:一是依托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进行村域范围内环境整治,包括沟塘治理,景观绿化,新建村民大舞台等。二是依托发展红色旅游资金进行的总前委危房改造,包括总前委驻地院落及周边通讯处、伙房等改造,以及新建游客中心及其他设施。这两项资金都投在小李家村的建设上,有所交叉,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增加了建设资金,更有利于建设项目积极推进。

在这个项目中,作者承担了其中的游客中心,村民大舞台以及环境整治的设计工作。本文就以游客中心的建筑设计实践,来浅析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问题。

4.2 建筑设计思路

4.2.1 既有建筑的地方特色

小李家地处淮河以北平原地带,气候四季分明,建筑形式有典型的北方特征:带“过邸”的院落,双坡及单坡屋顶,坡屋顶下柱廊,清水砖墙。这些建筑形象识别度很高,也是村民自建房比较喜好的模式。

建筑层数多以一层及二层为主,一般不超过三层。

建筑的环境上,住房周边,多栽植农作物或瓜果类植物,起到固土作用,又有很强的实用性、经济性。

4.2.2 建筑设计上的考虑

游客中心选址位于小李家村的东部,距村子200多米,北侧和西侧为田地,东侧和南侧为村庄道路。北侧有烈士墓和黑松林。

在本次建筑设计中,本人对小李家的新旧建筑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提炼,期望在游客中心的建筑设计和在空间划分上在满足建设方对于接待中心功能的要求的基础上,以一种简洁的方式体现出传统乡土建筑的韵味,体现建筑设计上一种乡愁情怀。

过邸这种院落入口形式,在小李家乃至整个淮北地区,非常普遍,有一定的功能性,防雨、遮荫。本设计中,入口处的单坡屋顶与镂空围墙的组合即是为了表达出“过邸”的概念而衍生出来的。建筑空间布局上,南侧入口处以过邸、坡顶结合通透围墙写意北方建筑的院落概念。正对镂空处种植观花小乔木。从室内朝室外望去,空间及景观层次丰富,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建筑和园林浑然一体的设计观。

在建筑的功能空间设计上,一层围绕接待大厅设置相应的服务用房,解决来访游客的接待问题。同时,接待大厅设置相应的功能区域,展示小李家的特色、红色历史及小李家红色旅游整体空间布局。建筑二层为内部办公用房及小型会议室。

北方建筑的坡顶,一般双坡用于主房,副房及不重要的房屋采用单坡或长短坡居多,这主要还是从节约成本,最大限度利用坡屋顶下空间的角度出发。在游客中心的设计中,也利用单坡,长短坡组合屋顶的形式,这样既可以丰富建筑的立面效果又在单体建筑中表达了地域性建筑群的组合意向。

柱廊或檐廊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常生活的灰空间,夏天是乘凉闲聊打牌下棋的好去处,冬天可以在此晒太阳,农忙时,又兼做农作物堆放场地。在本设计中,东西两侧在坡屋顶下设置的檐廊就是从这样生活方式中发展出来的,使建筑形式有所传承,空间有所变化,建筑立面上增加层次感。

混凝土凸窗是现代建筑元素,本工程通过在二层墙角处设置两个转角凸窗,既满足建筑采光上的需要,同时又营造建筑立面的变化,避免建筑立面过于呆板。

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就地取材。墙体使用的是地方生产的煤矸石空心砖;屋面用的本地烧制的青瓦。院墙局部以真石漆仿清水砖墙,体现建筑材料的特征。檐口底部用木纹漆涂刷,仿出木质感。

整体建筑色彩以灰白为主,点缀棕黄色木质纹理,使建筑体现出清新亲和之感。

建筑环境的营造上,考虑到游客接待中心特定的功能,故而在建筑南向入口设置一个广场,可供来访车辆停靠。广场中央设置草坪式旗杆,增加识别性。

入口处镂空景观围墙内种植观花植物,与白色墙体映衬,写意中国典型园林之美。

一层平面图

侧立面图

5.结语

现阶段我国正在进行的大批量的美丽乡村建设,对于本土建筑师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继承前辈们的优良传统,也要表达好建筑的时代性。这需要建筑师自身投入生活实践,加强理论学习,充分理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差别与联系,充分理解建筑的功能用途;本着为使用者考虑的思想,尊重建筑的文脉,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设计出从本土“长”出来的建筑。

参考文献

[1]王新,史丰.地域性建筑设计初探——银川市长途汽车客运站[J].建筑与文化,2015,(07):063-067.

[2]金磊.建筑师应拥有“乡土”设计观[J].建筑与文化,2015,(03):020-021.

[3]李晓东.自省的地域主义[J].世界建筑,2014,(09).

[4]陈志华.李秋香.中国乡土建筑初探[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论文作者:杨浩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2

标签:;  ;  ;  ;  ;  ;  ;  ;  

建筑设计的地域性表达——从一个小建筑谈起论文_杨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