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_精神文明论文

语言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_精神文明论文

语言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语言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来看,语言文明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语言作为交流、传播思想的工具又是精神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特点往往直接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审美情趣。人们的社会活动作为一个结果积淀在语言中,反之一定的语言形式又对社会有一个反作用。污言秽语会毒化社会风气,侵袭社会意识形态;反之优美、文明、规范化的语言又是宣传真、善、美,抵制假、丑、恶,净化思想灵魂,民族精神的有效工具。本文拟就加强语言文明建设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语言文明建设的基础是思想道德文明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语言则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文明程度的高低直接反映着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所以语言文明建设要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着手。世界各国,尤其是那些文明素质较高、经济上迅速发展的国家都非常注重语言文明建设。建国以来,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也十分重视语言文明建设。1951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然后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推广普通话和现代汉语规范化运动,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十年“文革”,语言文明建设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粗鄙的语言,空洞的内容,那些被称之为“帮八股”的文章流行全国。粉碎“四人帮”后,语言文明建设工作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1981年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其中就有“语言美”的要求。当年《人民日报》也发表了专题社论《大家都来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一个新的语言文明建设运动开始了。16年来,成绩是主要的。但随着改革的深入,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外政治、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外来词语大量“进口”,西方文化思想也大量涌入,社会生活的大发展促成了现代汉语的大变化。汉语词汇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表达手段更加多样化,主流是好的,但大潮汹涌,泥沙俱下,语言的混乱与污染也十分严重,国家语委有关部门的三令五申也未能全面遏止这种混乱状况,有些领域反而日趋严重。语言的后殖民化、封建化、鄙俗化;随处可见的错字、别字,滥用繁体字,自造简体字,生造词语,用词不当等混乱情况已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和批评,要求整顿治理的呼声日益高涨。1995年底,《人民日报》再次发表了《在全社会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的社论。

从新中国建立之初,政府就一直致力的语言文明建设工作为什么至今奏效不大?当今的语言文明程度为什么还没有很大的提高?这里既有“文革”不重视教育,知识贬值的破坏,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当今经济体制转轨期人的思想建设未能协调同步而导致的思想道德建设滑坡。当前不良的思想观念对语言的影响有:1、受港台文化的影响繁体字回潮,方言泛滥;2、以洋为荣,唯洋至上的心理兴起的一股“洋名热”;3、金钱欲、物质欲澎胀下的封建色彩词语的复活;4、人生观、 价值观庸俗化下的语言的粗化、痞化。这些情况表明:不良思想给语言带来的是污染和混乱,而语言的不文明又直接影响人的思想道德的提高,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不良语言环境对下一代成长的破坏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体国民的思想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而语言文明是达到这一标准的必不可少的要求。所以抓精神文明建设要抓语言文明建设,而抓语言文明建设的根本出路是加强思想道德文明建设。

二、在语言文明建设中要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1994年中央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这个工程是系统的、宏大的。如何通过语言文明建设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主旋律可以考虑两方面的工作:

(一)、在正面推进,全面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要加大清除语言洋污染的力度,以抵制西方国家语言文化的民族扩张主义。

正面推进、全面宣传的最好途径是对国民进行历史教育。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这个传统是指中华民族自古就焕发的,以后世世代代绵延不绝的对祖国的热爱。爱国主义历经数千年漫长发展过程,早已积淀为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伦理道德观念。近代中国由于民族矛盾的突出使得爱国主义传统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发扬。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完全的胜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是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爱国主义的全部精华,倡导和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凝聚了全民族共御外敌的巨大力量,最终铸成抗战胜利的历史丰碑。

事实证明爱国主义有着强大的凝聚力,爱国主义精神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当前语言文明建设中的洋污染问题就是一种爱国心淡化的表现。如当前国内掀起了一股“洋名热”,从对北京地区的抽样调查看,1994年商店,商品取洋名的占10%,1995年就增长到13%。某幼儿园130名儿童中有20%起了洋名。 对这种洋名现象一概斥之为殖民文化也许过重,但这种一浪高于一浪的洋名潮下所反映的心态却令人十分担忧:如“东瀛大酒家”、“伊莉莎白婚纱影楼”、“天皇美鹿城”这些字眼饱含了殖民文化色彩;而“蒙特卡罗山庄”、“金三角酒店”是将世界上最大的赌场、最大的贩毒中心的名称赫然用作招牌,使人慨叹的是民族的自尊正被金钱、权势所腐蚀。另外像“宾蜜客豆奶”、“伊吻宁夜总会”,这些乱造的音译词其真正含义是什么?除了让人嗅出点洋味外,其余的只能是干扰市场,破坏语言的规范罢了。中山大学一位老教授发出感叹,我搞了一辈子中文怎么现在忽然看不懂、听不懂中国话了。洋招牌、洋商标的泛滥加深了消费者的崇洋媚外、民族自卑心理。

至于儿童起洋名仅为时髦、浪漫,这种爱好似不宜多加干涉。但也有的家长认为给孩子起洋名有利于他长大后与外国人交往,这种心态应当说是不正常的。名字固然是个符号,但应该有归属感,洋名对孩子所作的心理诱导其负面作用不容低估。

有人将这种洋名泛滥称作“语言入侵”。“语言入侵”主要指英语入侵。二战后英语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当今已成为一种最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这对国际交流,对我们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无疑大有裨益。但伴随“语言入侵”而带来的“文化侵略”却令人忧心忡忡。有人抱怨中国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所知,却对卡拉OK文化、迪斯科文化了如指掌。所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采取了坚定的措施来抵抗这种“语言入侵”和“文化侵略”。据报道:伊朗最高文化决策部门文化革命最高委员会发布一项命令,要求所有的工厂、企业、以及其他的公共场所的名字都必须出自波斯语,禁止用外国名字来命名。

当然,这种完全拒绝外来语的做法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表现,不利于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萨丕尔语)。因为,外来词语的引进丰富了普通话词汇,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语言的发展,也有利于“四化”建设。我们不仅要吸收外来语还要吸收外来文化吸收一切人类的文明成果去创造更新的文明。我们不拒绝外来语,却反对洋名泛滥,反对乱造音译词,反对一切洋污染。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大语言文明建设的力度,用规范化的手段去解决混乱问题,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将语言问题与国家形象联系起来,这样语言文明建设的措施才能最终落实到全民的言语行为上来。

(二)、通过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教育来加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以增强国民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

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之一是强调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而民族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凡是热爱祖国的人无不热爱本民族的语言。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小弗朗士对法国语言的热爱表现了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曾经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中国人。语言文字应当成为支撑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物质基础。当前我们就要通过加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来加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以增强我们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

香港作为英国殖民地多年来一向推广英语,行政、司法、立法机构语言均以英文本为准,公务员中必须使用英语称谓,日常交际一般使用粤语,以往香港政府是不提倡普通话的。香港同胞求职、办事在很大程度上被剥夺了使用母语的权利,这是中国人的耻辱。我们从中也能看出,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人民推行语言同化的政策是他们的精神奴役手段, 这从反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语言就是国家的象征, 民族的象征。 1990年4月4日颁布的香港特区《基本法》鉴于香港实行“一国两制”保留英文作为正式语文,但是为了维护主权,确定了中文第一的地位,祖国的语言文字与国家主权,民族意识紧密连结在一起。

当前在语言文明建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抵制那些无视国家意识、有损国家主权和破坏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语文现象。

1、有损国家主权、有辱民族形象的

中国政府规定:我国的地名对外一律采用汉语拼音。但1992年以后,中国发行的邮票上的国名却用“CHINA”来标记, 邮票作为有价证券,票面上的文字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必须按发行国的有关规定书写国名。鞍山市某酒楼牌匾上赫然书写“中港合资丽晶大酒店”,这是明显有损国家主权的行为。

另外,有些中国企业印刷的对外国公司、企业的信封、信纸上略去了该企业的中文名字,只有译写的洋文。这是缺少国家意识,不尊重民族文化的表现,而且这样的信封、信纸也不利于辩识。

2、破坏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

城市路牌书写的混乱:有全用英文的,有中英合文的:或汉字与英文合、或汉语拼音与英文混,这是违背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做法。中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过去一直是混乱的。自1977年第三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通过我国政府代表团提出的“采用汉语拼音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国际标准”的方案,从1979年元月1日起, 我国地名一律用汉语拼音字母按照普通话拼写,不得用外文译写。另外,1982年8 月17日国家标准局、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出文件提出:“目前在广播电视中把标准代号的汉语拼音字母说成英文的名称音,这是不妥当的。”如阿Q的“Q”,标准读音应该是“qiu”, 但实际上人们通常读音为英文的名称音“kiu”。

其次我们要清除那些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相违背的语言污染。

爱国主义除了历史内容外,在今天又被赋予了新的现实内容,热爱祖国与热爱社会主义应融一体。当前的语文生活中却出现了种种有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语言现象,仅以经济领域为例:

1、有明显政治倾向错误的

慈禧太后饭店 中正电器公司

南霸天公司

刘文彩豆腐乳

将中国历史上被否定的反面形象,中国人民憎恨的敌人的名字正大光明悬挂在招牌上,印刷在商标上是一种严重的政治性错误。正确地用历史教化人民是我们神圣的社会使命,这种美丑颠倒,是非混淆的做法不是出于无知就是别有用心,会引起社会思潮的混乱。

2、带有明显贬义、憎恨义的旧词语的复活

皇帝歌舞厅 大富豪娱乐总汇 大少爷酒店 贵族之家 贵妃餐馆大亨酒家

封建社会早被推翻,但皇帝、贵妃、富豪仍有巨大的吸引力,喝酒要喝宫廷御酒、贡酒,吃菜要吃皇宫佳肴,住店要住贵族之家,理发要去妃子发廓,服药要用宫廷秘方。那些报纸上的,马路上的广告、标语更是无遮无掩:“21世纪的享受,帝王风范!”(房地产),“鸡不可失,帝王生活!”(鸡店),“穿王子,做王子!”(王子鞋),有的酒楼,宾馆干脆赤裸裸地写道:“不是大亨不要来!”极度宣扬奢华腐朽的帝王生活。经营者通过店名、广告夸富显尊,瞄准了少数“先富起来”人的腰包,这也许还可以理解,但那些大款、暴发户们对帝王生活的垂涎、对帝皇、富豪的崇拜却让许多人尤其是那个时代老一辈人感慨万端,心灵又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些明显带有贬义,令人憎恨字眼的复活,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对青少年的负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穿上“王子”皮鞋后神气活现地以为已找到做王子的感觉,令教师喟然长叹。我们要引导当代青年开辟未来的生活而不是去追忆帝王们过去的“荣华富贵”,向往当年的奢华腐朽。

再如成都某建筑公司巨大的房地产广告牌上绘着高大雄伟的住宅楼群,广告词用大红字写着“皇城公寓,成都市市级机关干部住宅,”行人在广告牌下驻足,打听、议论、指责,“皇城”与“干部住宅”联系在一起,语义不明,让人产生了不良联想,当地工商局已责令拆换。

3、含有色情格调、低级趣味的

香巢娱乐城 野妹美发厅 二房佳酿

阿枚靓汤餐馆 泡妞、老婆(儿童食品名)

儿童在大街上大叫“我要老婆”、“我要泡妞”令父母失色;“二房佳酿”中的“二房”特指小老婆,丈夫宠爱小妾,爱屋及乌,妾做的东西当然好吃,“阿枚”也是此义。这反映的都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低级趣味。

4、宣扬玩世不恭、游戏人生思想,有悖国情,有违民风民俗的

夜猫子城 魔鬼舞楼 过把瘾娱乐城 集中营酒店 剥削中心 野尻店 塔玛地(国骂谐音)

店名招牌是商店的门脸,体现企业的精神风貌和经营者的文化素养,而上述这些黄色、下流、低俗的招牌语言使企业丧失了文明的保证,也丧失了竞争的优势。同时山于这些霓虹彩饰的巨幅牌匾多悬挂于商场、酒楼、宾馆、舞厅的墙上,成了该地区最直观的社会风景线,有较强的社会性,对社会的危害也不可轻视。

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可以增强人的爱国心,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反之一个人如果热爱祖国,有着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自然也不会在语言上追求洋化、封建化、粗俗化。

另外还要教育人们懂得:要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就必须树立语言规范化意识。1995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社论指出:“使用规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是国家意识的体现。”《爱国主义实施纲要》也将“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一种爱国主义的表现。规范的语言文字是人类语言文明的基础,规范化的使用语言文字也是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

总之,语言文字是精神文明的窗口,直接体现着国民的素质,影响祖国现代化进程,严厉鞭挞和清除社会上的非文明语言现象,强化使用文明语言的意识,才能使精神文明建设的风貌为之改观,蒸蒸日上。

标签:;  

语言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