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意义探究论文_李娜

心理干预对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意义探究论文_李娜

(山西省长治市中心血站献血服务科 山西长治 046000)

【摘要】本文通过探究对于献血人员实行相应的心理干预护理,从而来减少献血后所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以此确定心理干预的影响结果。首先,选择了一千名献血人员,通过随机方式将他们分成两个组别,其中的常规组为491人,而进行实验的干预组为509人。通过进行相应的实验,得到了以下结论:常规组别种产生相关献血后不良反应的百分比为2.9%左右,而干预组为0.85%左右,并且双方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我们得出,在献血时对无偿献血人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帮助他们减少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良好的干预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献血;干预护理;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5-0321-01

献血发生的大多数不良反应都是由于献血人员自身精神过度紧张产生的,因为自身的紧张导致神经-体液发生相应的比例失衡,引发血管的扩张,循环血液量逐渐下降,因此导致相应的不良影响出现[1]。所以医护人员应该对其实行相应正确的干预措施,减轻献血人员的心理障碍,积极引导和沟通,这对于减少献血不良影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择了某血液中心从2018年一月开始连续五个月的献血人员共计一千人,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试验,以此来探究在献血过程中采取心理干预措施的方式能否缓解献血心理作用产生的不良反应,并分析所得实验结论。

1.资料及实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某献血中心本年度前五个月的献血人员共计一千人,把他们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对象,所有人都应该在献血前进行相关检查,其健康条件符合献血标准规定。通过随机方式将他们分成两个组别,其中的常规组为491人,而进行实验的干预组为509人。其中,所有实验人员均为首次献血,且两组献血人员的年龄、工作等基本特征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实验方法

常规组在一般的估计条件下参与实验,而干预组除了与常规组相同的条件下,还应该额外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护理,操作步骤如下:(1)实验之前,医护人员应该严格按照献血标准对献血人员进行相应的健康检查,同时要对其心理状态进行相应的了解,医护人员应该注意在这一过程中,做到态度良好,积极为献血人员答疑解惑,提醒他们献血过程以及献血后的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样可以有效的帮助献血人员转移注意力。减少恐惧心理,保障献血后的正常生活和工作。(2)在实验过程中,穿刺过程应该交给相关经验丰富、工作年限较长的医护人员实行,工作人员应该选择外观充实、不宜滑动的静脉进行快速穿刺,尽可能减少献血人员的疼痛感,同时,在进行穿刺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注意实时与献血人员进行相应的安慰,减少其献血的恐惧心理,消除其献血顾虑。(3)实验之后,献血人员应该在献血结束后进行休息不少于五分钟再离开座位,离座时要注意动作尽可能缓慢,尽可能减少低血压的状况发生。在对献血部位进行止血后,工作人员应该为其提供已经准备好的能量饮料以及相关食品,并且要严格告知献血者献血后的相关注意准则,提醒献血人员及时进行充足的休息,同时进行观察,如果献血者没有任何身体不适,精神状态良好,即可让其离开。同时,工作人员要对献血人员发放纪念品,还要对每一个献血人员的信息进行登记,后期要及时进行电话访问,及时关心献血者身体恢复。

2.献血反应的分度

轻度反应:献血后献血人员有头疼头晕、恶心干呕、心跳加快等症状产生;中度反应:在上述反应的基础上,献血人员还伴随胸闷气短、精神恍惚等症状,需要脸长的时间进行舒缓;重度反应:除了以上两种程度的所有不良反应以外,献血者还会有心脏跳动过慢、血压浮动较大,严重者会有脑供血不足现象,有可能会产生抽搐和发抖,需要紧急救治,并且医护人员应该严肃告知献血者以后不能再进行任何的献血活动。

3.数据处理方法

使用采用SPSS软件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校验和分析,通过t检验,如果P<0.05,那么我们就认为两个组别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4.实验结果

通过对两组实验组别进行最终反应的结果分析可知:常规组别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为4.0%,而其中有轻度症状的占有2.6%,中度症状占有1.2%,其余0.2%人员则为产生重度不良症状的人员,并被告知以后不能进行献血。心理干预组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比例则降低许多,约为1.3%实验人员出现不良反应,且全部都属于轻度症状类别。通过比较两组实验组别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得出两组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5.分析讨论

随着“社会-心理-生物”模式不断的为人们所接受,心理干预护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不可缺少[2]。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献血活动,可是献血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潜在不良反应对于献血人员可能有着很大的神经压力,因此,献血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绊脚石。目前,面对献血这一公益活动,很多献血人员由于心理上比较害怕恐惧,容易在献血后出现一系列不良的反应,也正是这些不良反应的产生导致献血事业发展停滞不前。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逐渐有成果表明,献血不良反应大部分是由于献血人员心理上存在障碍,而不是真正的身体上出现了问题,所以,献血后的心理干预逐渐的浮出大众视线,通过适当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少献血人员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刘静,于海中.心理干预对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研究[J].现代护理,2015,12(22):1332

[2]廖红梅,李军.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身心健康的研究进展[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7,30(6):492-4943.

[3]孙玉侠,孟宪军.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与预防[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7,30(2):133-1354.

论文作者:李娜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8

标签:;  ;  ;  ;  ;  ;  ;  ;  

心理干预对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意义探究论文_李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