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体育场馆陷入困境_体育竞赛论文

大型体育场馆陷入困境_体育竞赛论文

困境中的大型体育比赛场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场馆论文,困境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体育场馆的利用问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平心而论,这些年来我国的确兴建了不少体育场馆。据统计,自1984年以来,全国用于体育基本建设的投资以每年递增56.7%的速度增长,在我国体育场馆建设的最高峰——1992年,用于体育场馆的投资达13亿人民币之多。

但这些场馆是为了大型比赛而设计的,所以无论从功能,还是从费用上说,一般百姓都无法享用。如今,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政府下令所有体育场馆必须向公众免费开放。这些关闭了许多年的体育场馆,终于准备向它们真正的主人开放了。

至于是否能按照政府命令行事,或许还要观察观察才好下结论。因为向公众免费开放体育场馆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际操作问题,是一个经营或经济问题,即谁来承担体育场馆每年巨大的维修和管理费用。如果国家一时没有新的投入,所谓免费向公众开放体育场馆,就有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其实,在商品社会中,有的体育设施属于社会福利设施,有的体育设施属于商业服务设施。前者对大众理应是免费的,而后者则是为了盈利的,自然是要收费的。显然,我国目前体育场馆的资本属性,多数或大多数是国有资产,是否应当向公众免费开放是个政策问题,但如何开放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现实问题。

国家体育场馆免费向公众开放,自然是一件好事,但国家每年又要从国库中拨出一笔巨款,用于这些体育场馆的管理和维修等。据了解,仅一个北京首都体育馆,每年就要消耗数以百万计的费用。显然,就国家目前的财力而言,根本不可能将全国数万个体育场馆的日常维修、管理费用统统包下来。

正因为国家财政无力承担庞大的体育场馆的日常开支,体委才一直把体育场馆的自负盈亏作为管理部门的一个奋斗目标。为了完成这个硬邦邦的经济指标,体育场馆的管理部门,把尽可能多的空闲房间腾出来,出租给掏钱最多的承租人。这原本是一个无可奈何的办法。为了做到“不吃皇粮,交公粮”,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不幸的是,可以最高价格承租体育场馆的承租方,往往不是与体育相关的行业。

——更不幸的是,目前我们的老百姓,根本租不起这些体育场馆,进行体育活动。

——仍然不幸的是,体育场馆每年需要巨额资金来维持正常运转,而国家又无力承担这笔巨额经费,只能靠体育场馆自己创收。

——继续不幸的是,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需要有更多的、免费的、廉价的,绝大多数人能够消费的起的体育场馆。

——还是不幸的是,这十几年以来,体育在人们观念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体育不再是受苦受难,拼搏奋斗的教育,而是感受生活的追求,是人们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品位的提高,人们已不再愿意忍受尘土飞扬,风吹雨淋,坑洼不平的室外场地,而是追求更清洁、更平坦、更舒适、更明亮,总之,是标准更高的全天侯场馆。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的体育场馆陷入重围之中,而不能在完成自己本职体育任务的前提下,形成良性循环呢?

答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一说中国人还太穷,消费不起条件较好的体育场馆;二说政府在大众体育上的投入太少,应该多建造一些体育场馆……

其实,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国家为体育场馆建设投入了不少经费,总计恐怕有百亿之多。但是由于我们主要着眼于大型的国内外竞赛活动,花巨资建造了许多万人体育场馆,这些庞然大物每年只用几次,每次顶多几小时,其余时间几乎闲置不用。不是老百姓酷爱室外运动,而是这些大家伙前几年门关的太紧。这几年门到是开了,但又要价太高,令人望馆兴叹!

几年前,我们各种媒体还在为一群群巍峨高大的体育场馆欢呼,并把它们比喻为城市的时装模特,现如今成为我们的一大包袱,体育行里的消费不起,转租其他行当,又名实不符。难道我们的设计师和决策者们当初真的不知道这些庞然大物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需要大量的维修管理费用吗?

当然不是。在六十年代初,就有许多学者对大型体育场馆的综合效能提出了质疑,尤其是1972年德国慕尼黑奥运会之后,体育界和各国市政建设部门都在认真思考建设这些庞大而昂贵的城市“时装模特”是否值得。如果这些漂亮的“时装模特”不能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优质、优价服务,反而每年要花掉纳税人大量的金钱时,尽管这些场馆非常气魄,在完成重大体育比赛任务时也的确能起到一些作用,但仍然需要我们认真的反思。

五十年代场馆的代表,是现在的北京体育馆,四四方方,古朴大方,不像是在建体育馆,而像是在建一座宫殿,一座专门供人参观的华丽的剧院。建筑物的全部费用,真正花在体育场地上的少之又少,人们能够利用的体育场地,与全馆总建筑面积的比例是1:17左右,设计时好像就是比量着剧院设计的,比赛的体育场地像是剧院的舞台,观众看台像是剧院的观众席,只是座位多了一点,有6000个。

六十年代场馆的代表,是北京的工人体育场和工人体育馆,走遍全国,只要是这个时代盖的体育场馆,通通是圆形的,比五十年代场馆设计高明不了多少,反而随着政治运动的升级,场馆越盖越大,观众的席位越来越多,体育场可容纳10万人,体育馆可容纳1.5万人, 辅助设施越来越讲究,但可使用的训练场地却未见增加。

七十年代场馆的代表,是北京的首都体育馆,外形依然是方方正正的,线条清晰规则,给人一种循规蹈距的感觉。由于这个时期国内的政治氛围基本未变,因而“大”始终是这个时期场馆设计的主导思想,这个“大”主要还是在容纳观众上。首都馆的观众席位达到了1.8万个, 随后的上海体育馆也是这个主导思想。

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体育馆,在外型设计上优秀多了,尤其是为迎接第十一届亚运会,北京兴建的一批体育场馆,外观十分不错,且观众席位大大减少了,但在设计思想上、使用功能上仍然以人们观赏体育为主,而未以群众参与体育活动为主。

一句话,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体育场馆,是为了人们观看体育比赛而设计、建造的,根本没有考虑到一般百姓进入体育馆从事体育活动的需要。六七十年代设计建造的体育馆,除为体育需要考虑外,更多的考虑了大型群众集会的需要,因而造的特别大,观众的座位也特别多。现如今,这些座位既占了场馆中有限的使用面积,又成了包袱,不要说一般老百姓,就是国家队也背不起这费用的包袱。八九十年代的体育馆,虽注意了观众席位的减少,但仍未把“群众是体育场馆的主要消费者”作为目标来考虑,所以2000—5000个座位仍然是一个不小的包袱。老百姓租场地打一场篮球,或许根本没有观众,可仍然要背上几千座位的折旧,再背上一些辅助设施的费用,一般的中、小场馆老百姓仍然消费不起。

例如,北京的一个区属体育馆,每晚两个小时的费用为一万元,可以使用的只有一块14×28米的篮球场,而美国一块相同面积的场地,使用8—10小时的费用为500元人民币,按单次使用价格比较相差20倍,如果按使用时间的长度价格比较,则相差100倍。按中、 美两国人民经济收入的差别,中国场馆的使用价格与美国场馆相比,几乎就成了天文数字。原因很简单,目前国内除了极少数的企事业单位有供职工内部使用的场馆外,大宾馆的健身房和一些健康城,通通没有可供集体项目使用的面积较大的场馆。就连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也没有价格低廉可供大众使用的公共体育练习场馆。而用比赛场馆进行一般的、非经营性的大众体育活动,无论是谁也消费不起。

目前我国体育场馆的主要问题出在比赛用场馆太多,利用率太低,而为大众提供的公共体育练习场馆太少。把比赛场馆当作一般练习场馆使用,消费者无形中将要负担与使用不相干的观众席的投入成本和大量的辅助设施的投入成本,不要说普通老百姓消费不起,就是国内、国际比赛,如果没有厂家赞助的话,仅靠门票收入也是难以为继的。

令人不安的是,目前国内许多城市仍在建造大型体育场馆,仅仅是为了承揽一两项大型比赛,至于何时收回成本,如何去经营,没人去考虑。如果说过去建造大型体育比赛场馆的决策是形势使之然尔,或经验不足,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今天再这么干就大不应当了。

当然,大型比赛场馆也是需要的。然而,一个把国民健康放在重要位置的社会,更需要的显然是大量的小型练习场馆,以满足广大人民不断增加的体育参与的消费需要和日益提高的生活品位的需要。老百姓并不要求多么豪华的设施,也不需要多少观众的席位,只要能遮风挡雨就行,有个更衣室,有个洗澡间,仅此而已。如此标准的练习场馆同样使用面积的造价,只是大型比赛场馆的几十分之一,或百分之一。例如,在北京郊县建一个篮球练习馆的造价只要18万元。就目前的施工技术而言,如果没有固定观众席,仅用一些条凳作临时座位,建造一座一两块篮球场大小的练习馆,比建一个大一点的车库,一个小型车间多花不了多少钱。建造这种体育馆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满足普通老百姓平时大量的体育活动需要。由于它的造价低,一般老百姓能消费的起,因而它的使用率将大大提高。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我们曾经引以为骄傲的一些大型比赛场馆,它们的利用率之低,使用面积之小,费用之大,都令一般百姓望而却步。如北京首都体育馆,占地7公顷,建筑面积4万平米,而可用于体育活动的最大使用面积只有2800平方米,大约是14:1,如果要进行一场篮球比赛,其建筑面积与使用面积之比大约只有百分之一。北京体育馆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使用面积1864平方米,比例是17:1左右; 北京工人体育馆的建筑与使用面积的比例大约在15:1左右。如果核算它们的占地面积与体育活动的使用面积比,浪费可能就显的更加惊人。北京工人体育场占地40公顷,首都体育馆占地7公顷,北京体育馆占地16公顷, 平日里高栏围住,大门锁住,普通老百姓根本进不去。十几年前,场馆周围的一些外场地尚还允许老百姓玩玩,现如今讲究个经济效益,先前那些免费的场地有的已改成停车场,多少能有点收入,还有的干脆把汽车驾校搬进了体育场。

至于比赛用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就更不能与一般练习场馆相比较,如果按每年的使用天数比较,相差至少10倍;如果按每天的使用时间长度比较,相差20—30倍。也就是说,我国目前这些大型比赛场馆的利用率,与一般练习场馆比较相差20—30倍,考虑到比赛场馆与练习场馆在建筑面积与使用面积之间的巨大差距,两种场馆在作一般性、非盈利性体育活动时,经济投入相差至少百倍以上,再加上管理投入上的巨大差距,投入比例无法统计。难怪在美国租用练习场馆的费用,只是在中国租用比赛场馆的几十、甚至百分之一。

体育对广大老百姓而言,的的确确是大量的,每日不可间断的参与行为,而不是大量的,每日不间断的观赏行为。然而,我们有的只是大量的、谁也消费不起的,连国内省际比赛也消费不起的比赛场馆,却极少有为大众准备的廉价的公共练习场馆。

如果把几十年来用于比赛场馆投资的一半,用来盖公共练习场馆,按每个50万元计算,仅北京就可以建造数以万计的公共练习馆。假如真是这样的话,全民健身计划将会有一个坚实的、牢固的、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保证。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也没有“假设”,场馆造好了不能拆。来者不可追,来者犹可鉴。

对决策者来说,只要方向对头是不会重蹈覆辄的。比如在居民小区建造一些公共练习场馆,投资并不大,经营难度也不大,无论是作为体育产业,还是社会公益事业都将对中国体育的未来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这不是我们的独创,我们也不需要独创什么,至少在大众体育场馆的布局上,经营方式上,以及设计方案、投资规模、建筑方法上,国外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拿来借鉴。

标签:;  ;  

大型体育场馆陷入困境_体育竞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