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创新发展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集群论文,策略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之下,一部分企业因为缺乏分工协作而出现了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为了有效摆脱这一困境,一个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应用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不断推动企业的集群化发展。产业集群化作为产业组织创新形式之一,已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产业集群化是我国企业发展中的一大创新,企业是现代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目前对于新技术、新发明和创新所特有的作用已经得到人家的认可。
一、产业集群下企业创新发展的基础条件
企业怎样应用产业集群平台来提高创新水平呢?集群之中的企业创新行为并不是能够自动实现的,而是需要集群企业实施主动而积极的创新性管理。也就是说,集群之中的企业创新一定要积极实施能够有利于创新的活动。为此,需要以下基础条件:
(一)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
大量研究者均论证了组织之间的学习与知识共享是创新之重点。组织一般是在和其他组织进行合作学习,而集群企业创新更多地不是依靠于群内各企业孤立性的创新,而是企业之间的一种互动模式,是企业之间进行知识传输、再结合或者新知识的一种创造。集群内各企业的创新需要和其他企业进行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比如,位于美国硅谷的企业之间存在着员工的高度流动,这里的人们通过酒吧与俱乐部等公共场所进行交流,从而加快了知识在硅谷这一集群之中的传播,并且提升了硅谷企业的创新能力。
(二)提升企业的吸收能力
创新能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企业吸收知识能力的一种函数,也就是企业认识到新生事物的价值,并且获取外部信息与吸收信息,并且最终运用于商业目的的一种能力。这也显示出一旦企业具备了吸收知识之能力,那么他们一样有能力从其他组织那里吸收到相应的知识。因此,企业的创新能力往往取决于集群之中企业通过知识共享,对于他人知识与信息的一种学习与吸收能力。专门性吸收能力主要是指企业怎样提高从合作伙伴获得的能够为我所用的有价值信息。该能力能够让成员企业实现资源的共享,并能够跨越组织的边界将知识传播出去与吸收进来。这一能力是表示企业合作伙伴将已完成的各类知识进行交叠的程度以及合作伙伴之间互动程度的一种函数。知识的吸收能力和集群企业在网络位置上的互动关系影响到了企业的创新成效。为成功地实施创新,集群之中的企业所处位置和吸收能力具有正比例关系,也就是愈处在集群的中心部位,企业也就越需要具备高超的知识吸纳能力,这样企业才能更为成功地实施创新。
(三)构建非正式治理结构
集群内企业的创新必须进行有效治理安排,这是由于其会影响到创新的成本,同时也会影响到集群内成员企业的创造意愿。创新将会让最早实施创新的企业呈现在机会主义的威胁下,从而产生风险。集群内部企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应当选择一个合理的治理结构以降低创新的成本,随后再强化效率。依据相关文献,产业集群下的企业一般会有以下两类治理结构形式:一是依赖于第三方的契约强制;二是实施自我强制契约,也就是不用第三方来介入裁决是不是会有违约发生。比较起来,自我约束契约更为注重于自我控制。在自我强制契约的治理当中,应当进一步地区分正式保护与非正式保护的界限,前者有财产与投资抵押品等,后者有善意信任与良好信誉等。学者们均认为非正式社会补充控制手段能够取代正式控制手段,所以非正式自我强制契约应当依靠个人信用关系或者声誉来作为相应的治理机制。产业集群之中的企业创新需要得到群内各家企业之间的信任与承诺,而合作机制则应当作为治理机制来降低创新所造成的机会主义行为。
(四)实现与外界的交互作用
真正能够为企业发展创造出价值的想法一般都源自于企业的外部。目前已经有研究者证明了消费者所具有的重要性,被视为是创新之源泉。因此,有用功能创新有时也被视为是被供应商支配的。此外,产业集群之中的企业之间也可以实施联合创新。在此情况之下,每一个参与人员作为创新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均将发挥出相应的作用。所以,产业集群之中的企业创新表现在企业与基础科研组织间、制造商与企业客户间、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创新。在此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高度交互。这里需要重点指出的是,企业在集群之中的中心企业指引领着创新之前沿,产业集群的内部假如难以满足创新性的需要,集群内的主要企业需要积极突破产业集群之中的资源所受到的限制,这样和集群之外的组织就可以开展信息与知识之间的交换和互动,从而能够实施前沿技术的探索与创新。同时,集群内的主要企业可以把已成熟的技术与产品外包给本集群中的其他企业,运用横向一体化组织结构实施改进,并且以发展为目的实施技术创新。
二、产业集群下企业创新发展的基本策略
(一)促进企业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
企业的创新系统就本质而言就是在一定的环境范围之中,使用相应的创新机制,组织与协调各种相应的行为主体,开展人、财、物以及知识等各类创新资源的组织与分配,并且使用和管理的创新性经济体系。企业的创新系统要立足于本集群,通过区域以创新资源的总量和分布状况,从而充分地考察区域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之实际需求,将各大创新的主体进行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区域之中的创新资源数量以及质量,而且还可通过更加高效的创新性网络,把原本有限的创新性资源应用于本集群之中的重点领域以及优势行业之中,这样一来,就十分有利于提高本区域之中各类创新资源的运行效率。
(二)致力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如何推动产业集群从低成本型的企业逐步向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转变?笔者觉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十分重要。一是要以关键性的共性技术为主要突破口,切实提高本产业的技术水平。因为企业的产业集群主体为大量的民营企业,企业自身的科研力量极为落后,所以,对整个行业的共性技术具有十分强烈的需求以及拓展空间,这是提高集群总体产业技术水平的重点环节。二是要以深入实施信息化工程为主要载体,不仅要强化信息技术往产业加工以及制造业的融合,而且还应当致力于推动电子商务等各种信息技术的积极运用,从而支持行业性与区域性的电子商务系统平台构建,并且促进产业技术实现改造与升级。同时,要强化产学研之间的合作,通过制定出合理的引导政策,从而吸引更加的名牌高校与科研院所到产业集群所在地成立研发中心,从而把科技成果切实转化成为服务中心与搭建科技创新服务的有效平台,并且积极完善技术成果的转化体系,从而推动产业集群的整体优化与升级。三是要注重于本产业集群之中各企业负责人的企业家创新精神培养。企业家对创新所持有的观念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甚至产业集群整体的创新性投入和重视的程度,所以,应当尽量为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家提供有关的培训机会,并以此为基础强化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家之间的彼此联系与共同学习,并且致力于不断提升企业家的个人素质以及生产经营管理能力,从而为本企业以及产业集群的创新性发展培养更加强有力的企业带头人与核心领导集体。
(三)强化产业集群内部的产业分工合作
要通过加强产业分工合作,从而建立起产业集群之中各家企业之间的联动机制,从而积极引导产业集群内的各家成员企业以产业价值链与企业的价值链联结为基础,使用产品差异化策略以及特色化经营策略,更加合理地明确企业的定位,促进产业集群之中重点企业的上、下游和侧向产业链建设,建立起相应的产业配套体系。所以,应当建立起龙头企业、主体企业以及配套企业等三大类产业发展队伍,强化各个梯队企业在业务之中的相互合作。各梯队的具体任务如下:第一梯队注重于以精、尖、优等为目标,指引产品的开发、品牌的创造以及市场的拓展;第二梯队注重于以专和精等为目标,依靠特色化经营手段,从而在发展有己的同时,为第一梯队提供相应的生产配套。与此同时,第一梯队、第二梯队还可把一部分的业务转包给产业集群之内的其他各家小型企业,这样不仅能够突出自身的专业优势,而且还可构建起产业集群之内的第三梯队。也就是说,要立足于通过实施产品分流与结构优化,不断提升本企业产品的生产以及配套能力,最后再通过产业的分工来实现相互合作,这样就能从根本上切实解决集群之中各企业之间的恶意仿冒以及过度竞争等纠纷的出现,从而带动本产业集群之中的其他企业实现共同发展。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我国各个经济区域之中的产业集群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所设置的产业集群一般所考虑到的主要是如何获得外部效益。在产业集群之中,往往是一有了创新技术就纷纷上马,企业低层次模仿的产品要大大多于创新性产品。大量企业在模仿生产的过程中更是将低质与低价看作是竞争的法宝,从而削弱与打压了企业之中的创新冲动与能力。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一定要实施有效引导,更加严格地实施知识产权保护,运用设立区域技术创新平台与技术创新基金的形式,引导企业不断追求自主创新以谋求更大的发展,从而加快人才、产品、资金以及信息的合理流动,从而把创新性思维及成果加以扩散,进而实现区域之中企业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进而提升区域内产业集群的总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