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建工第三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重庆 400016
摘要:地震作为一种危害性巨大的灾害,会对房屋建筑造成毁灭性破坏,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环境,甚至造成人身事故发生。因此在房屋建筑设计阶段,需将抗震性作为重点对待,同时需根据地区地质环境、水文环境等科学设计,从而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降低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房屋建筑;抗震性能;探讨
1 房屋结构抗震重要性
地震是一种具有非常严重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地震对居住区域的人类伤害非常大,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其可以不可预测性对于房屋建筑带来毁灭性的破坏。现阶段的地震防范规范原则一般认为,在面对小型地震时,要做到房屋建筑物不受破坏;在面临中型和大型地震时,这些破坏要尽可能地可以通过适当维护来进行修复,至少应该保证不会倒塌,不会大范围地损害人民的生命安全。促进房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积极应对,是目前地震频发情况之下,从源头上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虽然很多房屋建筑物在地震的大破坏力面前受损不可避免,但是尽可能减少地震所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仍然是建造部门的重要研究课题。
2 房屋防震设计方案依据
2.1选择房屋建筑位置
在房屋建筑设计之前,应当首先选择房屋建设的位置。只有完全掌握建造房屋地段的地质内部构造,才能够选择合理的建筑结构。避免由于位置不当而造成的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2.2合理的结构设计方案
设计房屋建筑时应当避开烈度高、危险大的地段,设计方案可以与所在的地形相互结合。这样充分利用地形条件,提高了防震水平,避免了由于平衡条件变化引发的灾害。与此同时应当采用多种抗震技术,采用多方设防的方法,最大程度的减少地震产生的能量。合理化的设计是实现抗震的技术保证。
2.3保证施工的合理性
房屋抗震能力的好坏受施工技术与材料的影响。这就要求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标准,保证材料的质量,若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则需要及时上报,及时处理。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要有人员进行专门的监督和管控。
2.4加固竣工房屋
对已经完工的建筑进行相关的抗震检测,如果在检测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当及时加固,增强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3 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3.1防震缝的合理设计
在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设计中,防震缝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提高建筑结构整体稳固性的重要保障。防震缝的设置要遵循科学合理的设置原则,即根据房屋建筑结构、建筑类型和建筑需求等进行具体分析。首先设计人员需把房屋进行独立开来,且在防震缝的两侧上部结构中也需将其完全分离,分离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既定设计要求,实现和沉降缝、伸缩缝等之间的良好协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次需要根据房屋进行全高设置,设置的宽度要和房屋高度保持一致,大多数情况下,如房屋建筑结构高度在 15 m 以下,可采用100 mm 宽,反之,则可在每增加一个梯度上,宽度增加 20 mm,以实现防震缝和房屋整体结构的有效统一。
3.2屋顶和墙体部分的设计
众所周知,房屋建筑结构的自身质量是否良好,会直接关系到它的抗震性能,两者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因此在结构设计中就要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并尽可能提高房屋质量,以此来带动整体抗震性的增强。在具体设计中,可选用质量较轻的建筑材料,减少无用的附加物,同时对于房屋的屋顶设计,也要考虑到这方面内容,在确保其具有够强的牢固性前提下,要尽可能地将其高度降低。
3.3立面和平面设计
3.3.1利于抗震建筑平面和立面布置的选择
抗震建筑平面和立面外形的选择要尽可能简单,且各平面形状应尽可能规则,因为外形规则的建筑面能够明确各部分的受力,且建筑结构在地震影响下,可对出现的各类反应进行受力分析,同时结构较为简单的平面,还会进一步降低设计难度,在进行结构架构时也更加容易。因此这类外型规则、结构简单的建筑面,对地震的抵抗能力更强,相反,如果建筑面的外形复杂、结构多样,会导致房屋建筑的应力集中,结构容易变形,使抗震性能受到影响。
3.3.2建筑的各面刚度与质量的分布
如果建筑刚度分布不规则,各处质量力过于集中,会导致建筑在地面平动分量的影响下,出现变形振动现象,危及建筑质量安全。因此建筑在设计时,要将各平面的刚度和质量力的分布尽可能规则平均,而一旦出现变化,要保证变化平均。以建筑竖向收进为例,在发生地震时,由于收进部位上下双方的不同性质,会导致双方之间的横隔层,也就是楼板出现应力变形,使凹角处的应力向竖直方向集中;又如隔震墙,在建筑物的底层往往会安装防震墙,以增强抗震能力,但由于抗震墙间有一定的间隔,因此会导致建筑物竖向出现不均匀,而建筑结构间的填充层设置不连贯或错层出现,会导致短柱的形成。另外在实际设计工作中,还要避免出现重心偏高、头重脚轻,以及立面结构不一致等问题,这些问题对抗震性的影响是直接的,而且一旦出现,一般很难修复,且不利于房屋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的提高。
3.4施工场地的确定
施工场地的选择是否合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房屋建筑结构整体抗震性,甚至可以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建筑施工场地的不同,建筑物最后的抗震性也必然会有所差异,而且不同的场地环境,建筑物所受到的地震破坏力也是不一样的。据此对于建设人员来说,需将房屋建筑结构的施工场地重点对待,其最佳的位置应是在地势起伏小且开阔地区,避开断层交汇部位,以避免地震引起其他灾害发生。除此之外,施工场地的不同也会对后期的地基设计产生一定影响,从这一方面来讲,要想确保整个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要处理好地基问题,保证施工场地的地基具有足够的荷载力,不会出现沉降问题。
3.5新型房屋建筑抗震技术
房屋抗震技术随着房屋和房屋建筑体系化的进步进行着不断的创新,新型抗震技术已经可以做到将全部房屋建筑的结构体系化设计,房屋建筑全结构的体系化施工可以将整个房屋建筑使用寿命的周期有效延长。在抗震层的铺设过程中,要注意房屋建筑物顶部和上层之间的有效分割。铺设平面尽可能水平,并且分割部分使用精密仪器进行多次横梁探测,同时做好对于隔振装置以及减震层的阶段性养护工作。消解减震技术也是近几年来房屋结构抗震性能的保障和防护措施,这种防护措施一般来说是接触安装消能阻尼元件设备来进行对地震的减震防护,对房屋建筑物进行有效的保护。具体来说,一般是在施工过程中与关键部位在地震发生时尽可能确保施工提前加固,在没有较大房屋建筑落差的位置选择架构坚固类型的减震设施,这就要求对房屋建筑的整个安装技术的环节要严格把控,才能从房屋建筑抗震的细节上提升整个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可靠度。
结束语
地震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做好防震和抗震工作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提高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最大程度降低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者应当认真的总结以往地震再来带来的教训,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研究防震与抗震技术。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领域采用最好的防震技术,最大程度的保证房屋的安全性,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韦睿.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问题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9:232.
[2]李金果,李伟建.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水泥,2015,12:35.
论文作者:唐能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8
标签:房屋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房屋建筑论文; 抗震性论文; 建筑论文; 结构论文; 建筑物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