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段习作教学生活化初探
黄丽丽 浙江省丽水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小)学 323000
摘 要:从生活出发,有形化无形,习作生活化应做到:一、习作话题生活化,激发主体参与愿望,收获原生态效果;二、习作批改生活化,倡导人性化批改,精心呵护创新的幼苗;三、呈现方式生活化,享受习作成就感,树起写作自信心。
关键词:生活化 中段习作 习作教学
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针对这一标准和平时学生写作文的现状,我认为让学生的作文在生活因素的诱发下自然生成,化有形为无形,如雨后的春笋充满生命力,让言语自然生成作文是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
一、习作话题生活化,激发主体参与愿望,收获原生态效果
我们的习作课,往往以一副严肃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审题、选题、要求、方法、范例……条条框框,一本正经。结果,几乎没有学生喜欢这样的习作课,也难有学生获得实在的长进。习作,是一种生活;而生活,自然一些会更舒适,更有诗意。叶圣陶先生曾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我们总抱怨学生:日常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习作的内容却是枯燥乏味的。其实,我们没有给学生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他们自然缺乏自觉的“习作意识”,便对那些生活中的素材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了。那么,如何引导孩子选取适合他们的话题呢?
1.观察周边生活,激发写作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习作要求:“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从内容和情感而言,学生最熟悉周围的成长环境,感受最真切的是成长环境中的人、植物、动物、周边的地貌、风俗,最能在情感方面与其产生共鸣。孩子们该有多少话想与人说,有多少喜悦想与人分享,又有多少烦恼想与人分担哪!因此,我们实验组首先从指导孩子观察居家附近的周边生活入手,鼓励孩子写好观察日记。比如可引导他们从以下方面进行观察:
静物描写:家里家外的一物或一角等。
动物世界:田野里蝴蝶翻飞,蟋蟀弹琴,麻雀捉小虫等情景。
亲情写真:跟家人之间、邻里之间的趣事、烦恼事之类。
人物长廊:观察熟悉的亲朋好友或初次见到的印象特深的人。
……
经过不断探索,觉得有这么几点可供借鉴:
第一,要指导学生围绕话题来选取材料。如,以深受孩子们喜爱的“电脑”为习作话题,我们可以写电脑的发展历史,可以写电脑给我们学习与生活带来的利与弊,也可以对未来的电脑进行畅想等。而在此话题的习作教学中,重点就可以放在指导学生选材上,因为学生有所差异,故要因人而异,让个个孩子落实材料,让他们有话可写,这样,学生的写作欲望就自心底而起。
第二,要指导学生思考这个材料能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如写电脑的发展史,可以表达由祖国科技不断进步带来的自豪感;写电脑给我们学习与生活带来的利与弊,可以表达对网络的喜爱与憎恨;对未来的电脑进行畅想,则可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探知欲。
第三,尽量取一个吸引人的题目,也就是学会拟题,可以给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加上修饰词,如《神奇的电脑》、《电脑用处多》等,也可以有自己的奇思妙想,如:《无所不知的“老师”》、《我家有了“超人”》等。
我觉得,要尽量想办法引导学生从他们自身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寻找习作素材,通过讨论、交谈(包括老师的启发),心中形成既具有表现力又有引发真情实感的习作话题,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这样才能收到天然去雕饰的效果。
2.利用校园素材,丰富习作训练
小学生每天从早上8点到校,下午4点半放学,在校生活7小时。到了中年级,他们对校园的环境非常熟悉。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亭台画廊、操场草坪伴随小学生朝朝暮暮,老师同学与自己共同生活、共同成长,历经岁岁年年。长年累月,孩子们会觉得校园里的草木也有人情。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积极引导学生挖掘校园素材,丰富习作训练。
一要在学习生活外引导学生留意观察校园的一草一木为写景状物类的习作积累素材。我们的校园有伞盖式的樟树;春天里,有摇摆弄姿的杜鹃花;冬天里,有花团锦簇的山茶花;操场四周,十数棵桂花树长得错落有致,争奇斗艳;气势雄伟的校门……校园里可以观察到如此丰富的景物。只要留心观察,用心勤记,就会积累自然景物的素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要在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留意观察校园的一人一事,为写人记事类的习作积累素材。校园里星期一有隆重的国旗下讲话活动。升旗手护旗手精神抖擞,鲜艳的五星红旗,雄壮激昂的国歌,整齐肃穆的师生队伍,这一切会给学生的心灵打下深深的烙印。教学楼内的各种师生形象栏,名优教师的事迹,最美学生的感人事迹,琳琅满目的学生作品都能让学生驻足浏览;墙壁上,楼梯口一句句的温馨提示(如中英文并用的:学校是我家,文明靠大家……)都是写作的素材。
每天与同学朝夕相处,同学的行为、言语交流,教师的表扬、激励、赞许、微笑,举手投足都是素材。我在上描写老师的习作指导课上,借鉴了特级教师薛法根的经验:学年开始,在实验班设计了两个“闲聊”的活动:一是说说教师的长相;二是问问教师的经历。说长相,就得观察,就得发现特征,就得进行描述。于是,就自然有了外貌特征描写的材料;问经历,就得想感兴趣的问题,就了解了老师成长路上的故事,也就自然有了人物描写的典型事例。
3.挖掘资源,加强习作实践
(1)指导积累素材。首先我们让学生向自己周围的人或查阅有关书籍了解丽水的旅游史,调查都有哪些旅游景点,分别有什么特点,对这些都要熟记于心。对于那些不了解的景点也要心中有数,并且制定相应的计划要求家长密切配合,利用放假期间带领孩子们去旅游、参观,把这些写作素材尽快积累起来。
(2)指导典型性素材的积累。学生对捕捉习作素材的敏感度不够,这就要通过老师的指导来弥补。丽水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还是石雕之乡、青瓷之乡、名人之乡等,作为老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周边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那些特色节目。如青田的石雕节活动, 云和的梯田农耕节,丽水的端午赛龙舟活动等活动。可以要求有条件的家长带领学生去现场感受民俗活动,在学生亲身参与中 ,认真观察,耐心积累。实践证明,学生的习作观察指导过程是关键。
(3)指导写作方法。现在小学生所使用的课文都有自己独特的写作方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在写法上有特点的段落,让学生背一背,写一写,有针对性地加强习作练笔,把理解课文与练笔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丰富的习作方法。让学生在下笔之前“有法可依”。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荷花》之后,就让学生模仿写写春天的桃花或者油菜花。
(4)上好指导课。现在虽然不提倡一句话一个细节的指导,但教师还是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在写作中指导学生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儿童的语言表达事物,使文章充斥童真童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人读后能感觉到符合儿童独特的心理特征。
二、习作批改生活化,倡导人性化批改,精心呵护创新的幼苗
1.倡导人性化批改
每每说起批改习作,教师就头痛。我也在不断思考,有时,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比如,我辛辛苦苦批改的作文,学生并未得到多少启发,得到多少收获。经过反复实验,我认为,批改作文应倡导人性化。
可以分三轮进行:
(1)让学生跟老师主动交流。具体做法:将课前布置的话题思考之后,可以打腹稿,也可以用草稿;在既定的两天之内,跟教师进行口头交流;可以是早读课,也可以是课间,还可以是午间或作业整理课;可以是独自一人,也可以是三五人一起;可以到讲台,也可以到走廊外或办公室,只要说说自己的设想,简单几句话,教师本人也相应地提出一两点建议,如:哪个得重点写,哪个简略写。这样,孩子们的心中,就有个大方向。
(2)修改后的作文与原来的作文进行对比,让学生产生成功感、自豪感。从一草稿,一指点,一修改后,让学生自身有明显的进步,让学生获得成功、自信。像这样的习作过程,在中年级前一阶段,我们如果经常运用,就能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
(3)让相似程度的学生面对面互相修改(中高水平的学生可以交叉,学困生跟学困生互相比较,也有发现,有进步)。修改作文时,我们都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要求和修改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同学间互相修改作文,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遇到值得探讨的问题,再及时地组织全班学生集体讨论,以便取得共识。
2.启动自主式讲评
传统的作文讲评方式,是老师批阅作文以后,列出该次作文的一大堆优点,一连串毛病,一一向学生通报。学生听后,有的因为被表扬而洋洋得意,有的因为批评不足而垂头丧气,还有的因为没有优点没有毛病,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甚至,有的老师将自己的情绪带到作文点评中,让学生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结果是课堂很尴尬,学生优点未必得到发扬,毛病亦未必得到救治。我认为,作文讲评还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应该且必须参与到实际内容中。写作的时候,学生已经是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反复思考,认真写作和精心修改,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修改之时又听取采纳了同学的意见,多少会有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我们更要尊重他们独特的想法,特别是有创新思维的火花闪现时,要予以精心呵护,可以组织他们进行自评和集体讲评,教师只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点拨。给他们自主讲评的机会,小作家们会将自己在写作和修改中的发现与真实感受,很用心地向大家全盘托出。这时候,作文讲评已经不单单是讲评课,实际上已经是“佳作欣赏课”了。
三、呈现方式生活化,享受习作成就感,树起写作自信心
为了让更多孩子有展示才能的机会,只要孩子的文章有进步,我们就用口头表扬、家长会中表扬等形式;凡是写得突出的,老师总是抽时间打印,并配上相印的图片,然后分期展出,就能让学生体验到习作的成功感和自豪感。具体展示方式可以是专栏展出,如:开辟《书香校园》、《我的舞台我做主》等专栏;也可以是打印成册,如定期为每一大组打印成册,让学生轮流带回家与家长齐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章熊《中国当AI写作作与阅读》.2006年10月。
[3]《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7年1月。
[4]蒋凤良 《关于小学作文评语改革的思考与实践》.2004年1月。
论文作者:黄丽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1
标签:习作论文; 学生论文; 素材论文; 自己的论文; 孩子们论文; 老师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