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颈部脂溢性角化62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_潘燕芳

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医院病理科 广西柳州 545002

【摘 要】目的:分析面颈部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面颈部脂溢性角化病患者6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患者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和临床特点。结果:中老年人群是面颈部脂溢性角化病的主要发病人群,和女性相比,男性的发病率更高,颧颊部是该病的主要发病部位;面颈部脂溢性角化并的病理分型主要为角化过度型和棘细胞型;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面颈部脂溢性角化病的主要依据,临床诊断中容易和角化棘皮瘤、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乳头状癌、色素痣等相混肴。结论:脂溢性角化病是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面颈部皮肤良性疾病,临床漏诊率和误诊率较高,对面颈部脂溢性角化病的病理特点进行详细了解,能让临床诊断准确率得以有效提升。

【关键词】面颈部;脂溢性角化;临床病理特点

临床中也将脂溢性角化病称之为基底细胞乳头瘤或者老年疣,是中老年人群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表皮内良性肿瘤,在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但是主要为四肢、躯干以及面部等[1]。临床中在对脂溢性角化病进行诊断时,容易和日光角化病、寻常疣、基底细胞癌、尖锐湿疣以及色素痣等相混肴,然而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病学特征却比较显著。本研究中主要分析了面颈部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病理特点,现做如下分析。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面颈部脂溢性角化病患者62例,全部患者均经过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满足面颈部脂溢性角化病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

1.2 病理诊断方法

选择两名临床经验丰富的皮肤病理医生来对全部患者进行病理诊断。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和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类和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全部62例面颈部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的年龄为35-79岁,发病平均年龄为(53.3±1.5)岁;全部6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人数分别为41例、21例。

2.2患者发病部位分析

全部62例面颈部脂溢性角化病患者中,25例发生在颧颊部,9例发生在颞面区,7例发生额面区,7例发生在眶区,6例发生在鼻区,5例发生在颏唇区,3例发生在颈项区。如表1。

2.3患者的诊疗和病程情况分析

在全部62例面颈部脂溢性角化病患者中,病程为2周-21年,平均病程(4.2±0.5)年。分析患者的病史资料发现,全部62例患者中,4例患者曾接受过液氮冷冻或者激光等治疗,6个月后复发;其他58例患者并没有接受过治疗。全部患者均给予手术局部切除治疗。

2.4患者的病损特点分析

患者的病损表现主要为边界清楚、椭圆形或者圆形、褐色至黑色、大小不同的斑块、疣状增生或者扁平丘。病变的直径为0.2-2.5cm。大部分患者并没有显著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破溃结痂或者瘙痒不适。

2.5患者的病理学表现分析

面颈部脂溢性角化病的基本病理改变主要为棘层肥厚、角化过度、表皮下界比较平坦、乳头瘤样增生、正常表皮和两端相连,大致保持同一水平。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皮肤肿瘤遗传学和病理学将面颈部脂溢性角化病分成以下几种类型:扁平型、激惹型、色素型、克隆型、网状型、角化过度型、棘细胞型,部分患者可能同时存在两种特征,在对患者进行分类时,应根据表现突出的一种类型来进行分类。在全部62例患者中,33例患者为棘细胞型,具体表现主要为棘细胞样增生或者基底细胞样增生,棘层增加,常伴假性角质囊肿和真性角质囊肿,存在一定程度的角化亢进和显著的乳头瘤样增生。17例患者为角化过度型,具体表现主要为疣状增生肥厚或者表皮局灶性乳头增生,角化亢进显著,存在轻微的棘层肥厚,存在较多的假性角质囊肿,较少的黑色素。3例患者为网状型,具体表现主要主要为棘细胞样细胞或者基底细胞表现为腺样结构或者细条索状增生并形成网状,存在色素。3例患者为克隆型,具体表现为大小不同的棘细胞样细胞和基底细胞,上皮内巢状增生,周围细胞和细胞巢之间的界限比较显著。3例患者为色素型,患者的组织学特点和棘细胞型比较类似,增生表皮细胞的色素沉着现象比较显著。2例患者为激惹型,患者具体表现为表皮内存在过度角化,棘层肥厚,增生表现为不规则,常存在松解,形成鳞状上皮漩涡,真皮内常常存在致密炎症细胞浸润。1例患者为扁平型,病变较小,不存在角质囊肿,基底细胞样细胞增生。

2.6临床诊断符合情况分析

在全部62例面颈部脂溢性角化病患者中,仅有16例患者经临床诊断为面颈部脂溢性角化病,46例患者被诊断为其他疾病,临床诊断符合率仅为25.8%(16/62)。

3 讨论

脂溢性角化病是因为角质形成细胞的成熟时间缓慢所导致的良性表皮内肿瘤,现阶段关于脂溢性角化病的发病机制和发病原因还并不清楚。临床研究结果发现,脂溢性角化病的发病可能和阳光照射、年龄、遗传因素以及病毒感染等因素有直接关系[2]。在任何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脂溢性角化病,而中老年人群则是脂溢性角化病的主要发病人群,在身体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而主要发病部位则为躯干和头面部[3]。大部分临床研究认为,在性别方面,脂溢性角化病的发病率并没有明显差异。分析本研究结果发现,在全部6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人数分别为41例、21例,发病平均年龄为(53.3±1.5)岁;发病部位分析发现,25例发生在颧颊部,是发病的主要部位。

脂溢性角化病的早期表现主要为扁平斑片或者丘疹,表现深褐色或者淡褐色,表面比较光滑;之后慢慢隆起增大,表面存在轻微的乳头瘤样增生,常伴有油腻性鳞屑,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色素沉着。脂溢性角化病的病情发展比较缓慢,恶变几率较低,没有自愈倾向[4]。如果患者临床表现并不具备典型性,在临床诊断时常常和日光角化病、寻常疣、基底细胞癌以及色素痣等疾病相混肴[5]。分析本研究结果发现,在全部62例面颈部脂溢性角化病患者中,仅有16例患者经临床诊断为面颈部脂溢性角化病,46例患者被诊断为其他疾病,临床诊断符合率仅为25.8%(16/62)。

临床中在对脂溢性角化病患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时,组织病理学检查是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脂溢性角化病的共同组织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乳头状瘤样增生、棘层肥厚、角化过度、形成假性角质囊肿或者真性角质囊肿,下界平淡,和两端正常表皮处于相同水平线[6]。临床中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可以将脂溢性角化病患者分成不同类型,包括扁平型、激惹型、色素型、克隆型、网状型、角化过度型、棘细胞型;各个亚型之间一般都混合存在,并没有明显的分界,分类主要是按照最突出的病理组织学特点来进行的[7]。在本研究全部62例面颈部脂溢性角化病患者中,最常见的为棘细胞型,共有33例患者;17例患者为角化过度型。

脂溢性角化病是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良性肿瘤之一,其癌变几率不高,临床中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8]。本研究所选62例患者中,主要是因为担心恶性病变或者影响美观而就诊,首选治疗方式为局部手术切除。

总之,脂溢性角化病是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面颈部皮肤良性疾病,临床漏诊率和误诊率较高,对面颈部脂溢性角化病的病理特点进行详细了解,能让临床诊断准确率得以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峰,陈吉荣,张文峰.面颈部脂溢性角化病169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4,30(11):670-671.

[2]冯艳.脂溢性角化病244例临床和病理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45(2):129-131.

[3]成先桂,谢方明.脂溢性角化病220例临床和病理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3,6(6):538-540.

[4]黄池清,付学锋,蒋亦秀.脂溢性角化病228例临床病理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12):1000-1000.

[5]廖烈兰,黄光华,黄家基等.98例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与病理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2,28(4):299-300.

[6]邓列华,胡云峰,谢明等.老年性脂溢性角化病143例临床及病理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6):1038-1039.

[7]施健,缪旭,林桦.脂溢性角化病96例和日光性角化病28例临床与病理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8):704-705.

[8]倪通,潘士勇,黄方.高龄老人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2,14(3):221-223.

论文作者:潘燕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7

标签:;  ;  ;  ;  ;  ;  ;  ;  

面颈部脂溢性角化62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_潘燕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