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发明家“休学”搞发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明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2001年10月落幕的第13届全国发明博览会上,武汉籍年仅17岁的少年孔灵犀,以四项发明分获两项银奖和两项铜奖,是获奖者最多的少年。在此之前,他曾荣获2000年世界华人发明家国际协会“国际发明金奖”。小小年纪的他,到现在共获发明奖项30多个,还成为中国发明家协会会员。
搞发明也是一种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据孔灵犀的家人介绍,孔灵犀从小就对发明有浓厚的兴趣,是出了名的“捣蛋专家”。他不是那种上树逮麻雀的“捣蛋”,而是爱拆玩具车、钟表、收音机之类的“败家子”,养成喜欢找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坏毛病”。对这种“坏毛病”,孔灵犀的父母从不责怪和打骂,他们觉得“好奇也是一种学习方式”。父母对孔灵犀的“爱好”往往加以正确引导,鼓励他多动手,多动脑。
大约在孔灵犀5岁时的一天,妈妈孔爱香下班回家,发现他浑身湿淋淋地趴在脚盆边,盆里盛满水,小灵犀正“忘我”地摆弄着几只纸船,纸船的尾部装了少许大米,他用小手在水中轻轻划动,“推动”纸船“百舸争流”。客厅满地渍水,妈妈又气又恼,小灵犀却余兴未消怪脚盆太小,要妈妈爸爸给他做一个大一点的船,好去长江玩一玩。对这种奇特的想法,孔灵犀的爸爸乐得抱起宝贝儿子说:“行,明天就去。”他认为孩子的想象力非常重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启发他们的形象思维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
当晚,孔灵犀的父亲果真叠了一个大纸船,乘第二天空闲带儿子去江边“放船”。孔灵犀的父亲说他很欣赏鲁迅的一句话:“游戏是儿童的正常行为,玩具是儿童天使。”
有一次,孔灵犀与几个同学到公园去游玩,他发现公园的垃圾箱旁有不少杂物溢在外面。他走过去,左看看右瞧瞧,他知道这并非是游人不自觉,完全是因为垃圾箱“撑饱”的缘故。
回到家中,他开始摆弄起来。在用纸箱做了无数次实验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建“报警”箱的妙计:他先以土工布制作成一个折叠式箱体,用磁铁克服箱体空载时的松驰现象,再挂在一个装有活动轮的底座上。这样,游人就可以从外形上,看出箱体的伸缩状况而知其已装满,避免了垃圾外溢的现象。
潜质的挖掘需要沟通。家中有一台过时的黑白电视机,父母本想送给一远房亲戚,没想到孔灵犀偷偷地拆开了,却怎么也还不了原。父母的烦恼是好好的电视机成了一堆废元件,孔灵犀的苦恼是“黑白怎样变成彩色”。怕父母责怪,孔灵犀笑着对父母说:“放心,等我赚了钱,一定还给爸妈一台进口的大彩电。”
读初二时,孔灵犀在家中清理书籍。清着清着,他发现自己喜爱的书因翻动多次后书角褶皱得厉害,书不好保存不说,还毁坏了书本。孔灵犀坐在房间里沉思起来,怎样克服这个“坏毛病”呢?他拿着书本反复地比划着,几个小时后,妙计出来了:如果书角是圆形的,不就没有褶皱了吗?
1999年5月,孔灵犀经过二年的尝试,发明了一种成圆形的“异形书刊”。这项有可能改变我们读书习惯的专利成果,得到国家专利局和世界华人发明家协会的认可。
进入高中后,孔灵犀的发明欲望更强了。在生活中观察,勤于动脑和动手。当别人家的孩子沉迷于游戏机中时,他在小发明的海洋里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先后发明了“双合安全十功拉刀”,“救生多用杖”,“双面防盗窨井盖”等等。对孩子可贵的创造性,孔灵犀的父母在多鼓励、给予肯定的同时,仍不忘在适当时给予正确的指引,使孔灵犀没因空间太小而影响成长与发展。
“不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
孔灵犀的父亲本是一名自学成才者,曾下海经过商。他的母亲则是一名下岗工人。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决定着孩子的未来。孔灵犀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是:从小养成孩子自立的习惯,爱在心里。
孔灵犀3岁多时,他母亲带他逛市场,幼小的他看见什么就想要什么,吵着让母亲买了一个大气球后,又要母亲买一个小电动车。母亲不买,他就坐在地上哭了起来。母亲孔爱香“狠心”地站在一旁看着孩子哭,直到孔灵犀哭够了主动跑到她身边,孔爱香才抱起了心爱的儿子,为他揩去眼中的泪水。孔爱香认为:“‘不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小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这只会养成孩子娇生惯养的习惯。”
4岁时,孔灵犀在家门口玩耍,不小心脸上摔破了皮。他哭叫着跑到母亲身边。母亲心疼地一看,皮肉之伤无大碍,为了让孩子适应环境,孔爱香对孩子说:“摔倒了站起来,很好,自己去隔壁找阿姨擦点药。”这以后,孔灵犀只要有个什么病痛,学会自己到医务所找阿姨,还自己学会了用盐水擦拭伤口。
孔灵犀到5岁时,他的父母给他买了一张月票,让他独自从司门口沿通道上到长江大桥,再乘车到幼儿园。刚开始,陈长河、孔爱香夫妇也不怎么放心,就偷偷地跟在后面。见孔灵犀懂事地上车、下车,夫妻俩就“放心大胆”地“甩手不管”了。
这还不算,孔灵犀到了11岁时,想去江西景德镇的奶奶家。父亲陈长河生意忙得脱不开身,母亲孔爱香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离不了岗。父母鼓励儿子独自去江西,对他说:“你肯定能顺利到奶奶家!”带孔灵犀买了车票,告诉孩子一些乘车注意事项后,孔灵犀这个11岁,从未出过武汉的孩子,居然拎着两个包包平安地赶到了奶奶家。
15岁时,孔灵犀的胆子就更大了。他居然揣着不足40元人民币,乘坐火车独自一人到新疆去玩。
孔灵犀的父母对孩子的“大胆”,没有过多的责怪和刁难,只要他不做违法的事,就任由他发展。陈长河夫妇认为,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合乎情理,但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想象的环境,也许比“好好在家呆着做作业,到处乱跑处罚你”,“不听话,我就……”要重要得多。因为孩子就是孩子,有着童趣、童真的天性,他们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有意识加以引导培养,就可能在生活中不断产生灵感,给人带来惊喜;如果孩子感到压抑,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强迫也是枉然。说白了,孩子有孩子的思维空间,不阻止,正确引导,比单纯的呵护要强得多。
很少做家庭作业的“特权生”
在孔灵犀4岁时,陈长河、孔爱香夫妇就开始教育孩子用钱。按他们的话说,孩子学会了用钱就知道怎么赚钱,才能真正学会自立。
那一次,孔灵犀的母亲炒菜下锅发觉盐没了,让他去买一袋盐回家。拿着钱一蹦一跳地出门后,孔灵犀哭着跑回家,说卖东西的太婆不理他。
其实是因为孔灵犀身高没有柜台高,卖货的太婆因小灵犀的声音太小,根本没听见。孔爱香鼓励孩子再去一次,告诉他声音大一些,多叫几次。这以后,书摊、菜场、小百货店成了小灵犀的常去之地,让他认识了钱,也认识了这个社会。
读五年级时,学校老师要求每人课余时间多练字,期末时学校要举办书法比赛。老师要求学生要按练习本练习,可学校附近的本子卖完了。孔灵犀找父母要了钱,独自到汉口汉正街文化用品市场批了几十本练习本。拿到学校按关系好坏加收一点劳务费,赚了几块钱,慷慨地请同学吃雪糕。
读了十几年的书,孔灵犀最不喜欢也从没完完全全地做过一次作业。有一次,老师布置了几道作文题,到交作业时,孔灵犀交不出来,老师点名批评,孔灵犀举起了小手说:“老师,我的作文在我的脑子里。”在老师的允许下,他居然真的“讲”出了两篇作文。从此,孔灵犀成为学校惟一不做家庭作业的学生。
读初中时,要学英语了。英语老师宣布,谁能用英语复述课程的内容,谁就可免交作业。孔灵犀就是孔灵犀,他还真的将每次英语课程内容完完整整地复述下来。这样,可确定了“不用做作业”的地位。一时间,孔灵犀成了学生中最羡慕也是最幸福的学生了。
当然,不做家庭作业并不能代表不好好学习。由于孔灵犀的父亲有自学的习惯,先后自修了中文大专,英语和法律专业的课程,他们也鼓励孩子多自学,多“泡”图书馆,多“逛”书店。孔灵犀父母对一些家长动不动罚孩子做作业、罚抄生字非常反感,认为那样会在无意中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对立面,使孩子对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为了鼓励孔灵犀自学,陈长河、孔爱香夫妇给孔灵犀办了几个图书借书证。慢慢地,孔灵犀与图书馆理员混熟了,成了“特照”对象,借书可以不限时间,不限数量。
除了喜爱发明的书籍外,孔灵犀对古文书籍和英文版的《林肯传》同样感兴趣。为了读懂《林肯传》,孔灵犀居然连续一个多月利用空余时间泡在图书馆。
读高一时,孔灵犀自己主动接触高三的课本。现在他已自修完高中和部分大学课程,并将分子生物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现已学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生课程。
“休学”在家专事发明
2001年5月,孔灵犀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从湖北省实验中学“休学”,专攻发明,并在家自学经济学、英语、生物、哲学、计算机等。
值得孔灵犀父母骄傲的是:孔灵犀在学习上从不让父母操心,他自己有自己的发明与学习计划,每天的生活充实而富有情趣。他说:“我的知识,大多是自学的。”
对此,孔灵犀的父母的想法是,学习就要讲效率,学校学习费神费力,价值又不大,倒不如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让他走自学成才之路。其实,孔灵犀的父母同所有做父母的一样,都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考上名牌大学做一个人上人。只是父母看到他的确“玩”出了名堂,只好顺应孔灵犀的天性,对他的小兴趣不想扼杀,希望他将来真正成为一个发明家。
作为孔灵犀的母校省实验中学的老师们,对孔灵犀的休学没有提出异议,相反还一再表示:“孔灵犀是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今后有什么困难,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帮他。”
孔灵犀成为武汉市休学搞发明的第一人。自休学后,孔灵犀充分地利用好学习时间,在发挥发明专长的同时,坚持自学英语,还准备考托福出国深造。他常对人说:“没有一个华人得过诺贝尔生物学奖,我要当中国21世纪的生物学家,争取摘取这个奖项。”
此外,孔灵犀充分利用自己的成果,正在申请成立一个科技开发公司,他想尝尝自己当老板的滋味。
对于孔灵犀这位挑战传统教育体制,一心休学搞发明的奇特少年,笔者走访了部分专家。武汉市实验学校高级教师戴世早认为:孔灵犀挑战传统教育模式,他的这种成长道路应给予肯定。对这种“另类”小孩,我们需要因材施教,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标签:父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