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母为什么不能接受刘兰芝?论文_潘丽梅

焦母为什么不能接受刘兰芝?论文_潘丽梅

潘丽梅

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

摘要:《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最优秀的长篇民间叙事诗,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对该诗的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分析已经很充分,也没有什么异议,但是每次教完本课,学生都不由有个疑问--"焦母为什么要赶走刘兰芝?"如何较好地回答学生提出的这个疑问呢?在最近的这次授课中,本人查阅了一些资料,做了一点整理并提出自己尚不成熟的观点,以做引玉之砖。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 叙事诗 高中语文

众多资料中对于这个问题的几种回答:

1、刘兰芝是"左撇子"之类。

有人认为文中在描写将再嫁时这样写道"移我琉璃塌,出置前窗下。左手执刀尺,右手执凌罗。"从左执刀,右执绫的情景来看兰芝是一个通常说的"左撇子",这就是焦母驱兰芝的原因了。因为左撇子的人从古到今,从东到西都是不受欢迎的,即使是当人们意识到左撇子的出众之外处的现代社会也不乏有父母软磨硬泡地要纠正孩子的左撇子习惯的事例,更别说一个两千年前的汉末年间了,况且又落在"老学究"焦母的手里,你说兰芝的日子哪能好过,再勤勉孝敬也入不得焦母眼的。

其实"左手执刀尺,右手执凌罗"是互文。意思是双手不停的劳作,无所谓哪只手。不能说是"左撇子"。怎么能理解成左手做一件事情,右手又做其它的事呢?如果可以这样理解,那么兰芝就还有很多毛病,比如开篇"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这样的一个人,每年只会做一件事,而把前边所学尽皆忘却,岂不是很可恨?

显然这个理由只是望文生义罢了。

2、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共事两三年,始尔未为久",中学课文将这一句译为:"(我们)在一起日子不过二三年,(结婚生活)才开头,还不算很久。"从原来的"始""未为"二词来看,此句译得可谓相当准确。那么就从现代译文的"不过""才""还"等虚词来推究:焦钟卿和刘兰芝结婚已二三年,连焦钟卿也说"还不算太久",这里为什么他要强调"还"字呢?可推测焦母一定据些批评过刘兰芝。这个"大不孝"就是兰芝被驱的原因。

这个理由是一直以来较得认同的观点。但是也不很经得起推敲。因为关于离婚,汉代的基本原则是"七弃、三不去"。所谓"七弃"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若妻子犯有七条中的任何一条,便可与其离婚。兰芝"无后",就合了"七出",焦母将其扫地出门,是合法的。焦母无需再找任何理由。况且兰芝面对亲生亲母有过"儿实无罪过"的辩解,要是"无后"的原因,她也不当有这样的辩解。

3、焦母有恋子情结。

在焦父死后,焦母将自己的全部的爱倾注在儿子身上,那么,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这样回报了。可是,这中间,偏偏多了一个刘兰芝,矛盾自然就产生了。或者是,她不希望另一个女人--哪怕是自己的儿媳--将自己的爱给她的儿子。而刘兰芝,作为妻子,肯定是爱自己的丈夫的。所以焦母要赶走与儿子感情很好的刘兰芝,娶个儿子不喜欢的"秦罗敷",这样起码儿子的心中会为她留下一席之地。悲剧就不可避免了!

这是一直以来深为人们认同的又一个观点,而且还加入了性格、心理的分析,看起来是较为到位的,只是在文中找不到相关文字作辅证,纯属较合理的推断而已。那么在汉代,人们或者是本诗的作者、传作者们真的已经开始如此重视人物复杂心理的塑造了吗?事实是当时更多的作品无论是在主题表达上,还是在人物塑造上都还是比较浅白的。这样的推断并不太适合作为汉乐府的《孔雀东南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那么,焦母驱赶刘兰芝的理由在课文中难道真的没有说明吗?文章第四自然段,焦母自己就明明白白地讲了她对刘兰芝的不满,那就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我们一直认为这是焦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诬陷之词,其实,这正是焦母的心里话。身为一家之主、既当娘又当爹、显然对焦仲卿有着绝对支配权的焦母,要驱赶刘兰芝,用得着找借口吗?一直以来,我们都把这句话当作借口、当作诬陷,是因为它与刘兰芝"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第八段)的自辩相矛盾,我们当然相信刘兰芝没有说谎,所以对焦母的话只好当作借口处理了。其实,他们都没有说错,只不过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焦母与刘兰芝的矛盾也正是在这里。我认为焦母之所以驱遣刘兰芝主要是因为:

1、刘兰芝有着洞察一切的聪慧。在被驱事件中,焦仲卿一直心存幻想"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不久当归还,誓天不相负",但刘兰芝洞察一切,深感悲剧结局的难以挽回。"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乃更被驱谴,何言复来还。""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刘兰芝的行止见识明显超过焦仲卿,我们可以想象,这在焦母眼里,是多少不能容忍的事。本应是"无才便是德"的媳妇却很有主见,甚至超过了自己、超过了自己的儿子!

2、刘兰芝外柔内刚、有主见有个性。在与婆婆的相处中,尽管"奉事循公姥",但她的聪颖敏锐、她的才华识见、对人性尊严的捍卫等思想意识和个性特征一定会在平时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中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来,这种行止见识是让长期生活在传统宗法社会中的已经完全自觉地接受了诸如"三从四德""温良恭俭让""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男权思想的焦母感到陌生和害怕的。当知道自己将被遣时"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谴归。"在要离开焦家前"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的一段描写和"上堂拜阿母"的一席不卑不亢的言辞,更表现了刘兰芝的沉着镇静,遇事有主见,有礼有节,处处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同时又表示了对焦母--自己的对手--应有的尊敬,甚至同情,这一点实在太了不起了!刘兰芝的这些举动,无疑都触动了封建家长的权威。刘兰芝未进门,焦母在家中的地位显然是至高无上的,她理想中的自己的儿媳应该和儿子一样唯命是从,但这都是刘兰芝做不到的,所以焦母会说她"举动自专由",会"吾意久怀忿"啊!

3、对爱情、幸福的热烈的渴望和追求。刘兰芝当然还算不上是一个自觉地追求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的先驱,她对爱情和幸福的渴望是自然的本真的又是强烈的(任何真正的爱情都具有某种叛逆性),对捍卫人格尊严的意志更多的是源自她的感性和倔强的性格,聪慧如兰芝、刚纫如兰芝,而兰芝与焦仲卿又感情笃深,他们作为夫妻所表现出来的爱意,应该也是焦母所不能接受的。在当时在的宗法制度下、身为"大家子"之寡母的焦母,即使没有所谓的"恋子情结",她也绝不会欣然接受家庭中的这份所谓的"爱情"的。特别是当焦母发现自己那个向来温驯听话的儿子也因为刘兰芝而变得似乎不那么听话了,这更使她感到震惊和惶恐。焦母再也不能忍受了,"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久怀忿"的焦母还怎能容忍这样一样媳妇呆在自己家里呢!

焦母也是一个女人,她也曾经是一个被压迫者,但她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以后,摇身一变,成了压迫者,便用自己做媳妇时的一套标准要求刘兰芝,她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女人嘛,就应该这样过,难道还能怎么样?当她发现刘兰芝身上有一种异样的东西,所以她觉得刘兰芝"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并最终动用家长的权威将刘兰芝铲除,她最终也不能了解刘兰芝、也不明白为什么把自己的儿子也陪进去了。

参考文献:[1]贺伯东.《孔雀东南飞》的叙事波澜[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09):47-48.

[2]郭伟.《孔雀东南飞》中相关问题的释疑[J].韶关学院学报,2018,39(10):106-108.

论文作者:潘丽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3

标签:;  ;  ;  ;  ;  ;  ;  ;  

焦母为什么不能接受刘兰芝?论文_潘丽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