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与教学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旧话重提
我教语文四十余年,关于高考,我只写过两篇文章:一篇题为《综合考查,重在能力》,发表在《语文学习》1984年第3期, 谈了我对语文高考的一些看法和主张。另一篇题为《高考之前话高考》,在1991年第5期《语文教学通讯》和《中学语文》同时发表, 重申了我对语文高考的一些见解。本文可算我谈高考的第三篇文章。
1984年我发表第一篇文章之前,正在搞“语文年段分科教改实验”,并同时执教高三语文。当时,高三毕业班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一些不正常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三热”和“三冷”,即:普遍重视文言文而忽视现代文;普遍重视语文知识的单项训练而忽视带有综合性的作文训练;普遍重视复习资料的题海战术而忽视统编课本的阅读消化。正如该文所指出的:“在高中毕业班的教学实践中,有的学校早早结束新课,整学期地搞复习;有的学校模拟高考试题一套又一套,频繁地考学生;有的教师教文言文细嚼慢咽,教现代文则打马过桥,许多现代文可以随意不教,而文言文则几十篇(则)甚至成百篇(则)地补充;有的人将语法、修辞等知识大量补充讲解,离开课本的、离开作文的、孤立的改错别字、组词、填字、选词、释词、划分句子成分、修改病句等单项练习一套又一套,支离破碎的、死记硬背的题目成批印发;而写作和阅读的综合训练则没有足够重视,特别是在训练作文基本功上未能引导学生狠下功夫。至于复习资料,在有些教师看来,比统编课本还重要,似乎多多益善。这些东西,一齐压向学生,只能造成题海泛滥,既淹没了课本,也挤掉了作文,把学生引向歧途。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倾向。”
十五年过去了,这种情况改变了吗?综观近些年来的现实,似乎情况仍不正常,特别是引进标准化试题以后,有些情况更为严重。正如柳斌同志所指出的:“这些试卷有几个特点:一、试卷长,一张卷子长达八九页、十几页,限时考完,学生叫‘哈达卷’;二、题量大,大题套小题,一卷多题,一题多问,有的试卷竟达一百几十问;三、试题深、难、偏、怪,且不少题目毫无意义;四、方法死板、机械,引进所谓标准化试题后,逼着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不允许学生有理解、思考、想象的余地,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五、有些题目,炮制几种似是而非的答案,诱使学生在选择过程中上当。如此等等,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上了僵化的道路。哪里还能谈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呢?”(《深化改革,确保基础教育持续、 稳定发展》《人民教育》1998年第4期)这真是一针见血的批评!90年代,正是这种高考命题在指挥着中学语文教学,使得应试教育变本加厉,把语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于漪老师说:“各种各样的标准化试题,形式五花八门,恰恰把语文的本质掩盖了。”(《标准化试题把语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人民教育》1998年第6期》)她号召我们抛弃“繁琐哲学”, 反对“形而上学”,不要脱离实际,而要从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出发,走出“困境”,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我很赞成这个意见。
1991年我写的第二篇文章,那是我在1990年暑假参加了安徽省高考语文阅卷和复查组工作之后所发表的意见。在该文中我曾指出:语文高考命题较之前几年有了一些改进,主要表现在:一是弱化了课本的课文内容,强化了向课外扩展与迁移;二是弱化了文言文知识,强化了对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检测;三是弱化了语法知识,强化了语言实际运用的考查;四是弱化了作文的单一练习,强化了“一题多作”的多项写作训练。我认为这种改进和发展趋势是好的。但是,由于推行标准化考试,主观题的减少和客观题的增多,强有力地在指挥和影响着语文教师的教学,语文高考复习和日常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不但没有减少,而且问题越来越多,严重地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改革。我在该文中也曾建议:语文教学要“抓‘纲’务‘本’,打好基础,以不变应万变”;要“延伸扩展,加强练习,促成能力的发展与迁移”;要“强化训练,发展思维,加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等等。但是,问题并未解决。直至今天,从80年代以来,高考命题年年求“新”求“变”,到现在题型可以说是到了花样百出,陷井密布的地步;语文教师也只好亦步亦趋,紧追不舍。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去掌握多少个知识点和能力点,还要去搜寻众多的名言警句、诗词佳句,记诵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目录、出处,真是苦不堪言,非如此,就应付不了高考!这样下去,语文教学质量怎么提高?
当我今天来写这第三篇谈语文高考和教学改革的文章时,重提当年旧话,只是警示人们:高考必须改革!语文教改有待深化!
二、几个问题的辨正
语文高考对语文教学一直起着导向作用。因此,语文教学的改革与语文高考的改革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关于这个问题,历年来一直存在着争论,有不同的认识。特别是近年来,强调教育的转轨,强调突出素质教育,高考的改革和语文教改的深化就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了。高考题目怎么命,语文教学怎么改,这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在这两个互有联系的问题上,我们一直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乃至糊涂观念,亟需给予辨正,否则问题仍难以解决。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必须进行辩论,加以澄清,在符合辩证法的基础上求得共识,以正视听。
1.是“教什么,考什么”,还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能因果颠倒。
根据教学的一般规律,考试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教学工作得失的手段,也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理应是“教什么,考什么”,教是根据,是因;考是检测,是考查教与学的结果。然而,现在却颠倒了过来,变成了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结果“考试已经异化为一种僵死的框框,一种绳索,一种‘管、卡、压’的工具”(柳斌语)。这样问题就颠倒了过来,不是教指挥考,而是考指挥教。问题还在于目前的标准化考试,命题挖空心思,玩尽花样,兜来绕去,转弯抹角,故弄玄虚;搞知识的零打碎敲,死记硬背;追寻片言只语,故意钻牛角尖。这样的“考”,用来指挥“教”,又把教师的“教”引向何处?这只能像于漪老师所说的:“把语文教学引向了‘死胡同’”。因此,我认为,语文课该怎么教就怎么教,怎么教就决定了怎么考,考应该服从并服务于教,而决不能颠倒过来,考决定教,考一定要有利于教。
2.是从学生的客观学习实际出发,还是从教师的主观命题艺术着眼?——不能主客倒置。
考和教都应当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考虑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考虑他们的年龄与知识特征,特别要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不能只从教师的主观命题艺术着眼,强调命题的“高水平”、“高艺术”,拿许多深、难、偏、怪的题目去考学生,这不是引导学生去苦练基本功,提高语文能力,而是把学生引向邪路,它有悖于语文教学的目的和宗旨。现在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不是着力去研究教材和学生,而是尽全力去研究历年的高考试题,去揣摩高考命题的方向;不是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和写作,而是想方设法去网罗各类复习资料,去研究和比较各种试题的变化,大搞测试练习;教师则大讲各种命题艺术,各类解题窍门。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素质吗?我认为这是主客倒置、舍本逐末的做法,必须改变。
3.是以知识的死记硬背为目的,还是以能力的灵活运用为宗旨?——不能主次不分。
学语文,掌握一些知识当然也是必要的,但语文学科毕竟是一门工具性的基础课,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应该是常识。“然而,现行中学语文课内课外的知识型题海训练纷繁复杂,五花八门,从字、词、句、篇到语法、修辞、逻辑以及读写听说训练,每一项都有自己的体系和知识点。学生除了上课就沉溺于题海之中,其结果多半是食而不化,事倍功半”(《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6期《语文试题应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轨》)。现在的标准化试题, 不但考死记硬背,而且有的还荒谬可笑。柳斌和于漪的文章中都列举了十分典型的例子,大家可以一读,我就不再赘列了。我认为,语文的考与教,都要把培养和发展语文能力放在第一位,知识再多而不能灵活运用,还是白搭。知识当然不是不要,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都很重要,但主次不能颠倒。
4.是搞投机取巧的猜谜押宝,还是考听说读写的过硬功夫?——一定要求真务实。
目前流行的标准化试题,以其客观的选择题为主要特征。这种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猜谜押宝的性质,并不一定反映学生知识的真实水平与能力的过硬功夫。仅以我们语文高考试卷常见的第一题考语音为例,题目往往是就一个字或词让学生从几个注音中挑选出一个自认为正确的答案。因为是几选一(常是四选一),其中本来有一正一错,学生即使对注音一窍不能,根本没有掌握正确读法、注法,他只要随意选一个,也许就碰对了,这能代表他真懂吗?显然,这里面可能有假,并不代表他的真实水平。如果我们的考题就是出几个字词,或者从一句话或一段文章中挑选出几个加点的字词,或是选一整句话,让他们直接注上拼音,加上调号,以标明它们的正确读音,这又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一定要让学生去猜、去选呢?应该说,学生对一句话的字词能正确地注音,既能用拼音字母拼写,又能标明声调,这就表明他一定会正确读音,这才是真正的硬功夫而不会有假。我们为什么不考硬功夫而一定要让学生去投机取巧、猜谜押宝呢?再以识别和改正病句为例,我们命题的,为什么不能摆出一段有几个病句的文章,让学生在考试时把这些病句从文段中找出来,并将它们的毛病改正过来,甚至说一说改正的理由,而偏偏要摆出一个病句,然后罗列几种改正的句子,有的似是而非,让学生去四选一呢?应该说,前一种考法,考的才是真本事、硬功夫,而选择题则很可能胡猜乱选也搞对了,但不一定说明他真正会改正确,这中间可能有假,而且这种选择题一方面会诱使学生投机取巧,不肯下真功夫学习,指望考试时乱“蒙”取胜;另一方面也逼使命题人挖空心思,胡编乱造,故意制造混乱,让学生受骗上当。这难道是科学的做法吗?因此,我主张语文考试一定要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硬功夫,而不要让学生投机取巧,更不要有意为难或作弄学生,这是不符合科学要求的。于漪老师说:“对选择题的弊端,国际教育界已群起反对,遗憾的是我们尚未洞悉语文学科的性质,还未彻底醒悟过来。”我深有同感。我觉得,语文的考和教,都要求真务实,力戒华而不实和形式主义。
5.是以故弄玄虚为妙,还是以返朴归真为佳?——要坚持实事求是。
现在的标准化试题,贪多求全,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有些内容和形式,花里胡哨,颠来倒去,躲猫猫,捉迷藏,绕弯弯,兜圈子,让学生摸不着头脑,莫知所措;有些活生生的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大搞繁琐哲学,有哗众取宠之心而无实事求是之意。不但学生考不好,就连语文教师也头痛。因此,许多语文老师反对命题故弄玄虚,反对繁琐哲学,而主张实事求是,以简驭繁,返朴归真。本来嘛,学语文就是学听说读写思,以提高能力为主,以育人为本。中学生,重在读写训练,不要让考试搞得太复杂。我觉得,中学生的语文考试,主要还是考查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知识完全可以通过阅读和写作的实践来检测,不必叠床架屋,单搞一套,加重学生的负担。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不都是可以结合阅读和作文来进行考查吗?何必还要搞上那么多的鸡零狗碎的死记硬背和猜谜押宝的东西来折磨学生呢?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调整读写检测,以简驭繁,把考题出得简明、朴实一些,大可不必贪多求全,更不宜哗众取宠,故弄玄虚,而应从中学生和语文学科的实际出发,以实事求是为佳。近些年来,有些语文知识考题,已经远远超越了客观实际,几乎是考文史专家的内容,这是必须加以削减的。
6.是着眼有利于引导学生学、教师教,还是着眼于服从方便教师评卷?——恐怕不能本末倒置。
高考固然是为了检测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水平,以便高校选拔学生,但它必须受中学教学的制约:一方面它只能“教什么,考什么”;另一方面还要引导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正确地发挥对教与学的导向作用。而现在的高考命题首先考虑到标准化命题能方便评卷阅卷,提高评卷效率和它的客观公正。应该说,我们对标准化考试要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它对某些学科(特别是一些数理学科和偏重于知识记忆的某些测试内容)是比较适合的,利大于弊,而对语文学科来说,我一直认为弊大于利,不宜照搬照套。语文教学教的是语言文字、阅读写作,这都是很有灵活性的,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去追求什么唯一的标准答案,用“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去学语文,那只会把语文的教与学都引向“死胡同”。因此,现在的标准化考法对中学语文学科来说,是不大适合的。从语文教学来说,引导学生正确地去学好语文,这是最根本的任务和要求,我们绝对不能为了方便教师评卷而置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而不顾,让标准化考题的弊端继续影响和指挥语文教学。高考及其评卷是可以改进的,总不能因为评卷而舍弃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只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痛苦和灾难,我认为极不可取。应该说,语文高考的命题是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广大语文教师正期待着语文高考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起正面的推动和积极的导向作用。
正确的认识是正确行动的先导。我以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上几个问题,将是推进高考和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不知妥否?
三、我的主张
那么,语文究竟应当怎么考,考题究竟应当怎么出呢?1984年我在《语文学习》上发表的那篇文章,题为《综合考查,重在能力》,这八个字就表明了我的主张。这是我的一个总的见解与建议。根据这个主张,针对当时的时弊,我还设计了一套《语文读写能力统测试卷》,在自己的教学班级进行改革试验,目的在于通过考查,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复习引向一个正确的方向。这套试题,一没有考中学语文课本的具体课文,二没有仿套历届高考语文试题的内容与形式,三没有离开具体文章去孤立地考字词句,四没有考死记硬背和猜谜押宝之类的题目,而是结合一篇具体作品(这篇作品后来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做课文)进行综合考查,着重测试了解学生的实际读写能力。题目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阅读,一是写作。阅读有两大题:一是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一是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总共也只有三大题,很简明。但每一题的具体内容都涉及字词语句和语修逻文等基础知识,涉及理解和表达等基本能力,可以检测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所达到的水平。《综合考查,重在能力》一文就是为这份试题所写的说明,这套题也发表在同期《语文学习》上。这套题出在十五年前,现在看起来有不少缺点,比如:容量较小,难度不大,覆盖面欠宽,题型变化不多等。但当时高考语文题还未实行标准化,题目也远没有今天这么繁难复杂。尽管有缺点,但事隔七八年之后,当1991年我写《高考之前话高考》一文时,我还认为这套题的命题方向是正确的,重申了我的主张。时间一晃又过了八九年,直至今天的90年代末,我还是初衷未改,仍觉得有必要坚持这个正确的高考命题方向。具体的命题当然可以不断改进,但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正确导向不能改变。这是我教书几十年的一贯主张。对这个主张,我现在再重申其要点如下:
1.综合考查,重在能力。这是一个总观点,是就语文高考的总方向与总原则来说的。我觉得,考语文主要是考阅读和写作。阅读和写作既需要知识,也需要能力,因而知识和能力可以结合在一起,通过阅读和写作的实践来进行考查。学生没有必要的字词句篇和语修逻文的基础知识,能阅读和写作吗?能把文章读懂弄通,能把作文写好,又何必去另考一套零碎的知识呢?所有的知识你能在一套题目内都考到考完吗?因此,我主张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知识都结合到具体文章的阅读和写作中去考,把课本知识的理解消化同学生的读写实践及应用结合起来考,既考了知识,又考了能力,能力是主要的。知识记得再多而无运用的能力,不能读,不能写,这知识又有什么用呢?正如语法、修辞的名词、术语记了一大堆,而话说不好,句子写不通,这语法、修辞考出来了也无用。我认为那些脱离具体文章的阅读和写作,繁琐的、支离破碎的、单项的、偏重于机械记忆的语文知识不必单独列项,考得太多,甚至可以不考;必要的、实用的知识都尽可能融化到具体的阅读和写作题中去考查。这种考查是综合性的,既考了知识,又重在能力。这就是我一贯坚持的主张。
2.读写并重,内外兼顾。这是就考查范围和考题比重来说的。我个人主张,考试内容分为两大块,一块是阅读,占60%;一块是写作,占40%;总分为100分。如果要体现语文在高考总分中为150分,则可以折合计算。阅读占60分,主要是体现阅读是基础,而且要结合考查知识;写作占40分,主要体现为综合运用。阅读的60分,比重分配为现代文阅读40分,文言文阅读20分。现代文阅读考查,可选三段文章:一段文学作品,一段议论文,一段科技说明文。这三段文章中,必须有一段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的课文(这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在课内认真学好课文),另两段则选自课外读物。这三段文章的阅读题,可以分段单独出,各出一小套;也可以综合为一个整体,总出一大套。我个人倾向于利用三段文章综合出一大套测试题,这样,既可以避免三小套的繁琐,又可以充分综合运用三项材料,使题目可以灵活多样而又覆盖面较大,题型更为丰富完整,计分也比三套简便。文言文阅读考查,原则上只选用一段难易适中的文言短文,必要时也可以加上一首古诗词。结合这种作品出一套文言文阅读及古汉语基础知识测试题,总分为20分。阅读题这样安排,充分体现出知识与能力并重,课内与课外兼顾,今文与古文兼顾,但重在能力,重在课外,重在现代文,这有利于体现“基础在课内,功夫在课外”的学习语文的方向的引导。写作测试这一块的40分,我主张出两个作文题:一题是现代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常用实用文,是写一则短小的应用文,只占10分;另一题则是写一篇常规性的命题作文,记叙、说明、议论文均可,占30分。这一大一小的具体作文题,既可以凭借阅读题中所提供的材料来命题,也可以另外单独命题,这不必强求一律,以免年年重复雷同,防止学生猜题套用。如能利用阅读题提供的材料来命题写作,这也是一种读写结合,更能体现读写并重的导向。
3.以简驭繁,务实求真。这是对考试命题的内容与形式的要求。我一直主张高考命题不要搞繁琐哲学,不要考偏题、难题、怪题,不要搞猜谜押宝、故弄玄虚;而应当考实实在在的读写能力,题目还是以朴实、简捷、明快为佳,不要绕圈子、玩花样,诱骗学生上当。因此,我认为命题应力求目标明确,内容实在,考查重点突出,不必贪多求全,而要冼炼集中;在命题方式上则应以简驭繁,不搞文字游戏,不重复啰嗦,让学生解题迅捷、准确,不浪费时间。现在所考的标准化试题,很多都是命题者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搞弯弯绕绕,迷糊学生,一个简单的题目,搞了一大堆似是而非的答案,让学生去猜谜押宝,无谓地耗费精力而无所获益,甚或把学生引向死记硬背或投机取巧的邪路,而不肯下苦功去练就一身硬功夫。这也正是标准化不适合于语文考试的弊端。因此,我赞成语文考试不搞标准化,而是老老实实考真本领、硬功夫,真正引导学生去努力学习、掌握和运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扎扎实实去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主张高考命题求真务实,返朴归真!
以上就是我对高考改革和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这个思路也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早在十五六年以前就萌生了的,只不过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渐趋成熟。近二十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从教材到教法,应该说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进步,然而问题也还不少,其中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语文高考这根“指挥棒”似乎导向不正,许多负面影响就来自高考命题,因此,高考命题的改进,能从正面发挥对语文教改的导向作用,积极促进语文教改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