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问题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中国论文,粮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粮食生产问题
据统计,我国1984年粮食总产达到40731万吨,人均占有粮食393公斤;1985年粮食总产下降至37911万吨,人均占有粮食降到361公斤;之后的几年粮食总产量略有波动,但起伏不太大,大致与1984年持平。直到1990年,粮食生产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总产达到44624 万吨, 比1984年增长约4000万吨,但由于人口增长较快,人均占有量仅与1984年相当。再后,1993年粮食丰收,总产达到45644万吨, 但人均占有水平只有387公斤,尚低于1984年水平。最近几年,除了1995 年粮食小获丰收外,几乎没有什么增长。总体来看,粮食总产量有所上升,但幅度欠大;人均占有粮食呈平稳水平,略有下降。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粮食生产增产幅度不大甚至出现萎缩现象呢?从目前情况来看,影响粮食增产的因素众多,如投入不足、土地欠规模经营、市场化程度不高、农业科技发展滞后等。但根本原因在于投入明显不足。从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来看,“五五”期间为13.2%,“六五”期间为9.5%,“七五”期间为8.4%,呈逐期下降趋势,特别在“六五”期间,比“五五”期间下降了约4个百分点, “七五”之后略有回升,至1993年为8.7%,以后曾有所下降, 但大致保持这个比重。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不足10%,这与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这样一个基本国情是极不相称的。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存在工、农并重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忽视农业投入,一味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势必造成经济结构失衡,引起经济波动。农业的基础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否则将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另外,根据投入——产出规律,没有一定数量的投入,要想获得较高的产出,那是不可能的。当然,我们希望能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如果我们预期的产出量既定,那么就要确定一个投入量,使之达到我们的目标,这个投入量过大或过小都是不经济的。据估算,要想获得我国农业的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的逐步上升,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应该在10%以上。
二、关于粮食供需的平衡问题
一般认为,我国粮食供需应保持总量平衡、地区平衡。但是对如何保持平衡这个问题,学术界持有不同意见。一种观点认为,粮食是一种特殊物品,它关系到人民生活安宁、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容不得半点差漏,应由中央计划控制。另一种观点认为,粮食作为商品,应纳入市场经济体系中,由市场引导其生产、供给,从而达成平衡。第三种观点认为,要保持我国粮食平衡,必须对现行粮食流通体制进行改革,既不能走中央计划经济——统购统销的老路,又不能用完全市场经济——放开经营的方法,更不能依赖进口,而必须寻求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粮情,体现中国特色的模式,即建立两种机制调控下的粮食区域平衡机制。
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要时期,保持粮食供需平衡完全由中央掌握似不可取。计划体制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弊端已被历史所证明。粮食也是商品,它也必须符合商品经济规律。所以,粮食也应纳入市场经济体系中去,在市场中达到供需平衡。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对于粮食这样一种特殊商品不能一下子完全放开经营。现阶段,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健全,还需要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建立我国的粮食市场,使之健康、稳步发展。否则,将会出现粮食市场被扭曲的现象,信息不灵、价格不灵,造成粮食市场的混乱局面,损害广大农民的利益,引起供需的极度不平衡。所以应该在改革中逐步探索在国家宏观指导下,由市场调节,即两种机制调控下的粮食平衡机制。
三、关于粮食自给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一定要重视粮食生产,使之达到完全自给。理由是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粮食自供,是做好其他一切经济工作的根本。而且,我国是一个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独立自主是我们应该长期坚持的方针,粮食自供对于维护我国的国际声望,保证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种观点认为,鉴于我国粮食生产的有限潜力,粮食能够基本自供即可,即保持粮食自给率在90%,至少在80%以上。理由是,粮食基本自供对于人民生活基本有了保障,再谋求弥补缺口,困难也不甚大。能够达到基本自给对于世界粮食市场的影响也不会很大,不至于引起世界恐慌。第三种观点认为,我国粮食无需自给。世界经济正走向一体化,各国均可按比较利益配置资源,进行生产,所缺种项可通过国际贸易市场进行交换,我国粮食生产成本较一些国家高,可进行比较成本较低的生产赚取外汇,进口粮食。
改革开放几十年,我国已基本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我国经济建设已逐步与国际经济接轨。在这个大好形势下,坚持粮食完全自供委实不足为取。而完全忽视我国粮食自给问题,放任自流,将酿成一大隐患。须知,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一个大问题,马虎不得,如果完全依赖于其他国家出口,人民的生存得不到保障,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无从谈起。
从生产潜能、经济角度、政治影响诸方面综合考虑,保证我国粮食基本自给应属政策选项。我国粮食单产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如果没有革命性的技术出现,增产的潜力非常有限,加之我国耕地面积十分有限,靠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总产量也受到极大限制。而且,我国人口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完全自供很难、几乎是不可能达到。另外,从经济层面分析,如上所述,我国粮食单产已进入世界前列,增产的成本势必很高,如果改造山岳、河滩等粮食薄地以增加耕地面积,成本也很高。西方一些国家,如美国、丹麦等闲置大量富庶农田不予耕种,是因为看到世界粮食市场供大于求,粮价居低不高,不能获取比较利益。我国国内粮价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再提价将损害国家利益。因此,以高成本催动粮食增产经济上是失败的。但是,粮食不增产也将带来后患无穷。我国是一个有十多亿人口,尚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如果不达到粮食基本自给,势将引起国民乃至世界其他缺粮国国民的恐慌(其他国国民恐中国与之争粮)。不能保证我国人民的基本生活、基本生存,我国的国际地位势必削弱。因此,我国粮食基本自给既可维护国家稳定,人民安定,又可最大限度地顾及到经济利益,照顾到世界上其他的缺粮国家,提高我国的国际声望,是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基本选择。
四、关于粮食贸易问题
依靠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中国解决粮食供需问题的方针,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实现完全封闭的粮食政策。事实上,中国还需同国际粮食市场接轨,通过粮食进出口实现粮食品种的转换和平衡的调剂。
据统计,中国在50、60年代,是粮食净出口国,其后是有进有出,直至90年代后成了净进口。
仔细分析,我国粮食的对外贸易,有些情况是值得深思的,如1985年我国粮食欠收反而出口932万吨,保持净出口332万吨。1990、1991、1995年国内粮食丰收却分别净进口789万吨、260万吨、1998万吨。出现这种减产反而增大出口,增产反而增加进口的反常现象,说明我国粮食对外贸易体制不规范、不健全,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有人认为,应对我国粮食进出口实行一定的保护机制,如可实行全国统一的粮食进出口关税,国内粮食市场与国际粮食市场产生一定的隔离,具体操作可模仿欧共体的做法。出口时把国际粮价大于国内粮价的8 %以上的余额作为关税征收,进口时把国内粮价大于国际粮价的余额作为关税征收。这样可避免国内粮价的大幅度波动,从而可避免引发一些负面影响,如通货膨胀、抢购风等。
利用关税壁垒保护本国经济利益,是世界上通行的作法。头号经济强国美国曾频频使用这一措施调节汽车、机电设备等的进口水平,使本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这个关系人民生存的特殊商品必不可少,但由于粮食商品的弹性小,价格信号的牵引力微弱,需国家统筹全局、大局,防止其他国家或地区在世界粮食丰收时对我国进行倾销或粮食紧缺时从我国大量进口粮食。应根据我国国内的粮食产量来合理制定进出口的计划,保持国内粮食供需平衡。
也有人认为,中国粮食市场应与国际市场接轨,取消粮食进出口的调拨价格,让市场机制来操纵粮食进出口;同时国家利用储备粮食吞吐调节粮价,减缓国际粮价大幅度波动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冲击。
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粮食贸易既要考虑经济利益,又要考虑政治影响。一般来说,粮食进出口可按供需规律的要求来办,即国内市场粮食供过于求时,可组织出口,供不应求时,要组织进口。因为粮食的弹性小,不可能指望粮价的升跌在国内达成新的供需平衡,国内有多余的粮食就应该出口赚取外汇以增加经济收益,国内粮食短缺就应该出口,以满足人民生活之需。我们决不能让西方某些国家借口粮食问题干涉我国内政,破坏我国的国际声望。这就要求我国从事对外贸易的粮商既要有经济头脑,又要有政治头脑,或者,我国的粮食国际贸易直接由政府组织实施。
五、关于中国粮食未来预测问题
布朗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改变了粮食消费结构,促使食物消费尤其是畜产品的快速增长。但是作为畜产品增长基础的中国谷物的产量将会下降,到2030年将减少20%, 即从1990 年的34000 万吨减少到2030年的27200万吨。他预言,中国会重演日本、 韩国的历史——依靠进口来满足几乎所有对小麦和粗粮的需求的增长,中国今后需大量进口粮食,到2030年,需净进口28000万吨。 这相当于现时世界粮食贸易的总额。因此,他得出中国将饥饿世界的结论。其实,布朗的预测是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的,他预测的假设条件与所用数据与中国国情不甚相符,没有考虑粮食增产的可能因素,对消费的预测也有简单、粗糙之嫌,结果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中国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在下个世纪确实可能会进口较多的粮食,但中国不会买空世界粮食市场,更不会导致世界粮食危机。以下根据几位经济学家的预测,列出简表:
预测项目总需求量 总生产量 差额
(万吨)(万吨) (万吨)
200045000 410004000
201051300 463004500
202059400 554005000
2030
注:上表根据黄季焜 、Seott Rozelle 《 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粮食:回顾与展望》有关数据整理。
预测项目总需求量 总生产量 差额
(万吨)(万吨)
(万吨)
2000
49500 517502250
2010
57250 602503000
2020
65000 687503750
2030
70000 752505250
注:上表根据王茂林《中国粮食问题及主产区政策研究》表1 中国历年人口、耕地、 粮食情况及预测。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9~1995年)及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陈锡康的研究报告。
预测项目总需求量 总生产量 差额
(万吨)(万吨) (万吨)
200049570 478801690
201056280 526703610
202061760 579403820
203068180 637304450
注:上表根据黄佩民、俞家宝《2000~2030年中国粮食供需平衡及其对策研究》一文中所列2000~2030年粮食供需平衡表。资源来源:农业部96016课题专题研究报告之一、之二。
从以上三表不难看出,中国下个世纪粮食进口数额当在3000万吨~5000万吨,即使超过此数,数目也不会很大,中国粮食的需求缺口对世界粮食市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但上表中数据告诉我们,中国粮食自供率还是可维持在90%以上。
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今后,中国人仍然有信心、有能力养活自己。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面对着人口增长、消费增长的双重负荷,粮食问题确已成为我国世纪之交的最大困惑,应特别加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