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文研究的困境_哲学论文

当前人文研究的困境_哲学论文

当前人学研究存在的困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境论文,人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学是哲学界近年来讨论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在学术界,尤其在年青一代的学子中并没有受到足够的瞩目。分析起来,这种状况与人学本身所陷入的困境是直接相关的。

当前人学研究大体表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一种思路是依沿传统教科书的物质本体论观,这一思路把人学以及实践看成是从属于整个哲学体系,并且是组成整个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另一种人学思路是鲜明反对传统教科书体系,把实践不仅看成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根本的观点,而且看成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根本的观点,这一思路强调从传统教科书体系到人学的转化绝不只是结构上及成分上的变化,而是哲学的性质、对象和功能的根本性变化,即从实体论到关系论、从对象世界到属人世界、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向。

前一种思路尽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但从它的根本的致思取向上看,却没有进入现代哲学维度,因而也就不可能对人学这一注定需要通过融入现代哲学视野加以理解的问题产生实质性理解。如果说存在“困境”的话,这一思路所陷入的只是它自身一直就未摆脱的素朴实在论及客体主义的困境,而不是人学困境;或者至多只能算作是人学研究的外部困境。

这里集中分析后一种思路,即建立在实践观基础上的人学(以下简称“实践人学”)所陷入的困境。依笔者之浅识,这一困境对于深化国内人学研究具有真实的和内在的意义。

无疑,“实践人学”体现了浓郁的现代哲学意识。现代哲学观念变革的关键就在于哲学关注的对象从自在世界向意义世界的转化,这一转化的实质并非哲学内部的重点从本体论向认识论或实践论的转移,而是哲学思维方式从传统的本体论的及认识论的思维方式向属人的、实践的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向。正是基于对现代哲学观念变革的自觉认识,“实践人学”观直接把哲学定位于人学,努力扬弃传统的思维方式,并在这一领域及其内在关联的诸多领域,诸如主体性、价值问题、辩证法理论、文化哲学、社会哲学以及社会发展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动并且提高了哲学研究的总体水平。对此,经过80年代中后期观念变革洗礼的学子们是有深刻感受的。

但是,“实践人学”所陷入的困境也带有实质性:

(1 )它在反对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同时虽也承认任何一种哲学都应当存在本体论(这当然是合理的,事实上,这一观点始终与种种非本体论化的哲学思潮保持着距离),但却没有为人学确立起相应的本体论基础来。一些论者曾一度提出并致力于将实践本体论化,但是随之出现的“物质”与“实践”两个“本体”的对立却使得论者们很快中止了这种努力。大多数学者看起来倒是保持了一种“清醒”的态度,只是在“活动”及“需要”的意义上强调实践、强调主体性、强调思维方式的超越性意义,并以此避开哲学的本体论问题。但是,很明显,这一观点却是完全缺乏本体论支撑的,这就使得在根本的哲学立场上,“实践人学”几乎始终难以应对物质本体论的诘难,甚至于在问题的结骨眼上常常无奈何地认同于与其理论旨趣完全相悖的物质本体论。而且,由于缺乏相应的本体论承诺,“实践人学”也失去了应有的自明性和厚重的生活根基,它在形式上对生活的强调与其在理论内涵中现实感的缺乏形成了很大反差。

(2 )实践活动中的“人”应当内含的基本结构——个人真实性及其展开的内在环节——主体间性始终没有得到合理的展开与表达。整个“实践人学”研究中存在着过于浓厚的整体主义以及“现代性”的思维情结。人们注重于关系和同一性的研究,并把它视为辩证法的全部内涵,对差异性的现实存在却熟视无睹。在已经形成的理解中,个人虽然也被看作是必要的存在形式并一度趋向于肯定性的理解,但在逐渐形成的总体性思维指向中却是作为最低的层次消解于以后总体性逐渐扩大的主体存在中的,这样,个人真实性这一作为主体性最终实现的最有意义的结果反倒在主体发育过程中被消解掉了;至于主体间性这一阐释人的生存活动的关键概念迄今为止尚未进入“实践人学”的视野。

(3 )对于实践的外在性的过分强调事实上已使得人学研究陷入了一种缺乏自我启蒙精神的主体主义困境。迄今为止,对于实践的强调仍然只是停留在外在的、对象性的及物化的层面,而内在的、非对象性的及精神层面的实践活动几乎仍在人们的视野之外。正是由于对实践观的内在性缺乏理解,造成了具体实践活动的非理性的、反主体性的、反人类性的层面缺乏识别,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实践的无批判的盲从。对实践的盲从反过来又阻碍着由实践的内在性所固有的自我批判精神的合理展开,由于一味执著于实践理性的自我范导能力,批判的理性反倒陷入对理性的限制。尽管近年来人文精神的讨论使不少学者感受到了实践观本身的内在性,但却一直没有上升为一种自觉的理性,更谈不上形成广泛的共识。在这个意义上,应当说,对于人学来说,由人文精神讨论所引出的问题远远没有得到展开和深化。

(4 )“实践人学”所陷入的困境的核心在于对生存论缺乏应有的理解,从而没有把自为的生存论看成人学的本体论承诺。“实践人学”观对生存论事实上存在两个认识误区。一个误区是仅仅把生存论的涵义看成是马克思所批判的旧哲学的感性和直观意义上的,由于在感性和直观意义上的生存论不可能给予实践观以一种清醒的和可靠的理性支持,这就使得人们在理论思考与建构中不自觉地回避开了生存论。这一误区的症结在于:过于局囿于人的存在的感性与理性的二元性思维,从而忽视了在生存论层面上的感性活动本身就具有同样蕴涵着理性和批判性的诗性反思价值。另一个误区则是把生存论完全看成是现代存在主义哲学意义上的生存论,于是对生存论的理解也就很自然地陷入存在主义的困境:仅仅把个体存在当作“真实的存在”,而把“共在”及“境遇”性存在看成是“非真实的存在”或“无意义的存在”。很明显,这一非理性的作法与当作社会发展所自觉追求的环境保护观与功能主义观是直接矛盾的。这一误区的症结在于:过于局限于生存论的个体意义从而在更广泛的生活意义上陷入了非理性困境。由于上述两种理解误区,妨碍着人们对生存论在人学及实践观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

在笔者看来,要走出上述“实践人学”困境并深化人学及实践观研究,首先就需要明确生存论对于人学的自为的基础性地位,而要达到这一步,又需要我们把生存论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以及存在主义式的误解中解放出来,自觉地把人的生存与人的生活同一起来。其实,如果从时下人们所热衷议论的“生活世界”(即“实存”性的“生活”,它是从理论上进入生存论的重要概念)去理解,人学及实践观本身就存在一种人们必须正视和承诺的自为的生存论基础。自为的生存论构成了人学及实践观的“本体论承诺”,因而在自为的生存论基础上所展开的实践活动才既表现为外在的物质活动,也以充分的理由表现为内在的精神活动,从而体现为人的精神活动的真实的生活价值。很明显,这里的“本体论”在其理论形式和致思态度上都已不同于传统哲学中实体化的本体论,或者说,它应被理解为“实存论”和“人的在场性的理论确认”;实践本体论实际上应被理解为“实践实存论”或“实践生存论”,而生存论不过就是生活论。自为生存论的基本结构乃真实的个人、社会化的人与自然的人的三位一体的同构关系:它既需要把个人理解为生存论的基本单位和追求目标,也需要把存在主义哲学中作为“自在的存在”的“外在物”也理解为生活的理性前提,更需要在社会化的意义上现实地展开生存论活动,表达为更加广泛的主体间性关系。在笔者看来,这一努力将更有益于悬置传统哲学在面对本体论问题时所无法摆脱的本体论思维方式,拓展哲学的理解视域,为人学的进一步研究确立起有效的和可靠的根据。

标签:;  ;  ;  ;  

当前人文研究的困境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