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社会现实的特征与方式
叶方兴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社会现实并非人们的抽象思辨或外部反思,而是需要进入人们的实际生活,在“洞穿”一系列社会要素和运行环节之后,关照人的精神世界,经由对社会现实背后人们思想状态的分析,把握社会成员接受政治价值观之“道”,揭示时代精神状况与思想演化之“势”。规范性的把握是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社会现实的独有特性,旨在在社会现实中发掘人类在共同体中过上良善精神生活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元素。以此为依据,审视人们在政治共同体中精神交往的正当性、合理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现实 实践精神 规范性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深层次破解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问题。作为一项敏于社会现实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与社会的紧密互动中实现自身的形态变迁和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这种密切互动关系,归根结底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的价值目标,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从实践层面来看,不断有思想政治实务工作者提出并呼吁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等,也尝试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现实社会寻求对策,以发挥它的社会功能。在此,一个不容忽视的理论问题必须得到澄明: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社会现实的特征与方式有何独特性?以往的研究更多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把握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社会的根本方式并未充分展开研究。厘清该问题将会实质性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而夯实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学理基础。
与PSD病理生理因素相关的研究证据表明,遗传性因素、单胺类通路的改变、过量的促炎性细胞因子、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的神经可塑性改变等与PSD密切相关。
一、把握社会现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作为一项化精神为现实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将特定政治共同体需要的价值观传递给社会成员,而社会大众认知、理解、认同、接受以及实践与否往往构成检测这项活动有效性程度的重要标准。这个过程既是社会成员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把握社会现实的过程。只有真正把握社会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表象以及漫长延绵的历史文化传统,深入到社会历史的本质性维度,捕捉某个特定时代的社会现实。也正是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力地把握社会历史的规律性,又有效地发挥对社会现实的干预、批判和引导等功能。
在这里,我们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社会现实,以深层次敞开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深层逻辑。从实质层面来看,以“把握”来表达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内在关联,并非单纯强调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也非停留于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表面化的适应关系,而是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特性的基础上,洞穿社会历史,刺破社会现象,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所特有的变革世界的形式。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社会现实,并不是简单地、机械地反映或单纯地适应或回应,而是进入现实社会进程与具体社会事实,实质性地参与并改变社会历史进程。
与此同时,这里对“社会现实”的理解所体现的社会观并非是实体化的观点,即将社会视为密不透风的抽象实体。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入手,提出了一种具体的、历史性的社会观,反对将社会抽象化,“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1]而是将社会看作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社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构建出来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交往体系,“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2]可以说,社会源于现实的人的生命体验活动。照此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社会现实就必然要直面真实的社会群体,进入到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关照每个鲜活个体的精神世界。
从哲学层面来说,“现实”不同于“现存”,“社会现实”也有别于“社会现象”,“所谓现实,是与本质性和必然性相关联的。离开了本质的维度,离开了在展现过程中的必然性,就谈不上现实,至多不过在谈论单纯的实存罢了”。[3]可以说,社会现实是被把握了本质性与规律性之后的社会事实,区别于经验意义上的社会现象。由此,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社会现实并非表现为经验化地观察或临摹社会群体的精神世界,而是真正进入到社会事实背后人们的观念事实,从中把握其本质性与规律性。可以说,“从社会事实中透视人们的思想状态”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社会现实的重要特征。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来看,社会是由有思想观念的人构成的交往体系,人们既可以经由具体的社会关系网络透视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也可以通过思想观念的流动性审视社会的总体结构和运行状况。在当下中国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社会现实就是关注多样化社会群体的精神交往和思想互动,把握社会成员相互之间政治性思想观念的接受状态及其内在的本质规定性与规律性。
总体来看,人类把握世界有很多方式,实践精神便是其中之一。世界因“行”而在、因“事”而成。用马克思的说法,“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以实践为本原性活动方式,人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世界。可以说,“作为扬弃了本然形态的存在,现实世界形成于‘事’”。[6]但是,与动物的本能式地适应外部自然界不同,人的实践并非无目的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7]人总是根据自己的目的建构合乎自身需要的世界,这样的世界就不完全是价值无涉的客观世界,相反,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类实践总是渗入人的观念、理想、价值等精神要素,以此把握世界,从而使得实践精神成为人们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实践精神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并以规范、指导人们的行为为目的。可以说,实践精神既是实践的观念要素,也是实践的观念支撑。它以综合性的精神结构为本体,并以多样化的精神形式表现出来,承载着人类变革世界与改变自我的价值目的。
可以看出,这个过程并不表现为人们的抽象思辨或外部反思,它需要进入到人们的实际生活,把握时代的精神状态、社会文化氛围以及人们的思想状况等。在“洞穿”一系列社会要素和运行环节之后,经由对社会现实背后人们思想状态的深度分析,把握社会成员接受政治价值观之“道”(本质性维度),揭示时代精神状况与思想演化之“势”(规律性维度)。可以说,这种“把握”真正地进入了社会历史的进程之中。与“服务社会”、“回应社会”等提法相比,“把握社会现实”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介入社会的主动性、渗入性、本质性的维度。若从深层次看,以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社会现实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内在关联性:社会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母体”,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定向”。一方面,社会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和引领,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基础;另一方面,社会整体愿景的实现、共同体成员的品格塑造往往又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独特的社会实践方式。可以说,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根本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切实地把握社会现实。
12月25日晚间,三七互娱公告称,代理董事长李卫伟提议公司回购股份,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3亿元,不超过6亿元,回购价格不超过15元/股。若全额回购且按回购总金额上限和价格上限测算,预计可回购约4000万股,回购比例约占公司总股本的1.88%。
二、思想政治教育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把握社会现实
从哲学的视域看,规范性是相对于描述性或实证性的,后者是对事物客观性、真实性的把握,强调事实层面的描述;而规范性指向对行为的价值评判,以合乎一定的价值原则和价值理想为目标,对人的行为进行评价与矫正。在科尔斯戈德(C.Korsgaard)看来,规范性“不只是在描述我们实际调节行为的方式,它们还向我们提供了要求,它们能够命令我们、强迫我们,或建议我们、引导我们”,也就是说,规范性的根本特征在于“以不同的方式要求指导和引导我们的思想、欲望及行动”。[12]相应地,在对社会现实的把握方面,一般存在事实与价值的双重评价视域,对应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研究路向。规范性以合乎一定的价值理想和价值原则为目标,对人的行为进行价值层面的评价与矫正。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以评促教是教学评价的目标。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各种问题,可以通过每堂课的小评价和学期末的总体评价,通过一些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一些问卷调查中学生提出的建议改变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8],改变以前以笔试结果为主的评价,将每堂课学生课前学习、参与讨论、课后实践的表现加入学习评价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翻转课堂能够切实开展,避免学生不积极参与翻转课堂学习的情况。
无论把思想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域”,还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思想交流活动”,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做出“思想关系”、“精神政治”、“观念性政治实践活动”等判别,均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对人的思想领域展开的,旨在改变人的思想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交往与思想互动,它指向人的精神世界,旨在对人的精神世界展开符合政治共同体要求的价值引导。从而,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社会现实根本上表现为把握人们的思想观念,把握人们的精神世界,关心人们的所思所想、所欲所求,解答人们的思想困惑。精神世界也因此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社会现实的“突破口”。
可以看出,在对社会现实的把握方面,它更多地强调以某种合乎政治共同体存在、发展的精神形式(核心体现为各种政治价值观念)为价值标准。通过对人的行为进行合理引导,让人们产生符合政治共同体需要的精神形式,并做出相应的实践活动。进而,这种规范性的把握又从根本上表现为价值规范性的关注,并相应地需要完成如下三重任务:
如前所述,实践活动总是与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精神形式相涉,在这里,不同类别、内容的精神形式既承载相应实践活动所要实现的主观意图,又能够以凝聚成实践主体内在精神结构的方式构成精神本体,进而成为实践活动得以开展的内在依据。实践哲学研究表明,“行动和实践的理性品格,主要便表现为行动和实践过程本身合乎社会规范、体现合理需要、依乎存在法则。以正当、向善、有效为相关原则,实践理性在更内在层面指向人的自由”。[9]循着这一思路,以实践精神把握社会现实,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实践活动中遵循如下原则:(1)向善性原则。从价值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向善性的品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也因之要符合一定政治共同体的价值要求,并进一步指向政治之善、共同体之善、公共之善。(2)正当性原则。即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在符合政治、法律等原则规范的框架下展开,而且还要符合一定的社会建制和思想政治教育行业规范等。(3)有效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最终要达到政治、社会、个体等多重效果,旨在在政治共同体中实现政治认同、社会福祉、公共关怀、个体成长等多方面效用。这些效用也是评判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把握社会现实的重要标准。
三、精神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社会现实的“突破口”
作为一项具有社会历史性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传递人类在政治共同体中生活所需要的思想观念。这些充满着政治性的思想观念,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并最后落实于实践。这些政治思想观念既是实践精神的具体表现形态,又在外在表现上呈现为信仰、觉悟、主义、学说、观念、主张、态度等多样形式。与此同时,这些政治思想观念从思想观念层面对人类如何在政治共同体中生活提出了规范性要求。从实践精神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人类实践中具有政治意涵的价值观、思想、情感等精神形式,以政治方式把握人的精神世界是其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8]它旨在对人的精神世界展开政治引导,帮助人们在观念层面实现个体与共同体的和解。以人们在政治共同体所需要的合理的精神形式为内容,实践精神展现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诸具体环节之中,同时又有效地规范人们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做出符合政治共同体需要的合宜行为。
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把握社会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展现出了强烈的规范性,即是说,它以对人们的行动提出思想观念层面要求的方式,来规范人们的实际行动。人的行动总是承载了特定的精神形式,这些形式并不单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还进一步对人的行动起到规约作用。作为一种规范性的把握社会世界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仅应该符合某种规范、程序等形式,而且内蕴并传递特定政治共同体的政治价值观,从而成为变革自我和变革世界的现实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所内蕴的价值理想与价值原则,以合乎人在政治共同体中的生存发展为标准,并对人们的实际行动起着规范和调节作用。由此,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实践活动又体现为一种价值创造、引领、变革的实践活动。
精神世界是人类在变革自然、社会及自我等各类实践活动中产生的自我意识,是从精神维度对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把握所形成的观念图景。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世界并非与现实世界(或社会现实)隔绝。诚如马克思所言:“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0]人们的精神世界不外是现实世界的反映。与现实世界一样,精神世界植根于人的实践性的生存本性,生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人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人不能单纯地生活于观念之中;人更为根本地是一种实在的物质性存在,更为根本地是生存于现实的物质世界之中,人作为物质性的存在必然地要把观念性存在的理想实现于外部物质世界之中。”[11]由此,精神世界扬弃了抽象的观念之域,呈现出现实性的品格。
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在意识层面的能动反映,精神世界表现为人的多样化的精神形式。就根本上说,人的存在的多维性从本原上决定了精神形式的多样性,这其中就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信仰、理想、思想、信念、态度、情感、意志、立场、觉悟等精神形式。这些精神形式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话语,也屡见于党的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中。相关的概念及表达如:“精神追求”、“信仰”、“理想信念”、“精神支柱”、“政治灵魂”、“精神状态”、“态度”、“品质”、“情趣”、“精神和信仰力量”、“调动积极性”、“精神品格”、“精神标识”、“精神特质”、“精神脉络”、“精神懈怠”、“心灵慰藉”、“精神支撑”、“党性修养”、“高尚情操”、“精神家园”、“精神状态”、“精神风貌”、“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补精神之钙”、“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等。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各种精神形式不仅从价值规范层面为人成为共同体的合格成员确立原则、设定方向,而且以高尚的使命意识与卓越的精神追求展现人的崇高性与神圣性,从而使各种精神形式为社会成员的行为定向与境界提升提供担保。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精神形式呈现出多样性,但就其根本来说,这些精神形式主要表达人在政治共同体中生活所需要的价值理想与价值原则,反映个体成为合格的政治成员所要追求的合理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的精神形式呈现出强烈的价值意蕴,有别于自然科学在该问题上所呈现的生理性或心理性的维度。这样,精神世界从根本上表现为价值世界。照此理解,社会现实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呈现为人的精神世界,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之眼”观“精神之域”,聚焦人的精神世界,它所“看”的是人的精神世界是否符合人在政治共同体中生活所需要的价值要求。
进一步地看,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社会现实,就是要把握人在政治共同体中精神生活的“普遍之道”,即人在政治共同体中过上良善的精神生活所要遵循的价值原则与价值理想。就把握人的精神世界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一网打尽”地全揽或统摄所有的精神形式,只有人在政治共同体中所需要的精神形式才为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由此,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社会现实,就是要进入人们的精神世界,把握人在共同体中过上良善精神生活的普遍之道。而且,这种对精神世界的把握在实质层面指向对人的价值观念是否合乎政治共同体需要展开价值层面的检视。
四、规范性地把握是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社会现实的独有特性
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社会或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政治思想观念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无论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本身的理解存在多少分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本色毫无疑问地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它意味着,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人们无法简单地用一种抽象的、规律性的客观知识加以完满把握,而是进入到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之中,完成思想引领的任务。在马克思看来,人类把握世界有多重方式:“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4]以马克思关于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为参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把握外部世界,即它通过对行为提供观念层面的合理引导,构建符合政治发展、社会发展乃至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世界图景。
心里憋闷,从第一天的军训起,我就萎靡不振。军训无聊,特别是原地站立时,一站就是半小时。想不到的是教官居然命令男女生近距离面对面站立,在这漫长的半小时里,身体不动,眼睛却是互相打量。
人以实践创造世界、变革自我,实践也成为本原性的存在方式。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渗入了各种精神形式,在将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创造了各种社会生活形式,从而,也生成了观念形态的精神世界,其相应的生活形式——精神生活——也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
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以实践精神把握社会现实,就是要为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一种政治的立场和思维方式,规范人们在政治共同体中的思想观念与实践活动形式。作为实践精神的表现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聚焦政治共同体对其成员所要求的规范性的思想观念,但是这种思想观念不是停留于个体主观领域、供个体自身享用的精神形式,而是具有社会政治意蕴的思想观念,它能够通过外在的实践活动将特定政治共同体的思想观念转化为现实力量。
其一是价值正当性批判。面对多元的社会成员,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社会空间需要直面他们的思想状况,对社会成员思想的性质(即:何种思想?是否符合人在政治共同体中生活的要求?)加以批判性的分析。换言之,以符合在共同体中过上良善精神生活所需要遵循的标准或要求,对社会成员的思想状况和精神形式展开分析,对那些不符合政治共同体成员应有的价值观念进行矫正、引领。
1、多媒体课件技术在多个行业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很多年前,大中小学在课堂就已经普及运用多媒体课件,用以辅助课堂中抽象的教学点和难以放在课堂中讲解的内容。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从原有的PPT、Photoshop等,扩展到如今的AR、VR等,形式也扩展到互联网授课、微课、慕课等新模式。尽管最尖端的AR、VR等人工智能技术还未普及,但其他形式的技术仍有很多可供选择。
其二是思想互动性建构。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看,稳定的社会秩序离不开合理的思想互动,只有人的思想进行交流产生秩序感,社会才会从根源上产生秩序感。相反,如果社会成员之间缺少合理的社会互动,那么就会很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思想隔阂,这种思想隔阂又会从根本上撕裂整个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社会现实需要审视思想观念层面是否存在意见表达机制,恰当地给予人以说话、沟通、对话空间,依托社会交往机制建构有效的思想交往机制。
其三是精神层次性提升。这个层面的规范性把握指向对社会成员思想状况的层次加以甄别、引领和提升。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精神形式既丰富多彩,又存在层次之分、境界之别。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提升人们精神境界的任务,倡导、引领社会成员做出符合政治共同体需要的精神形式,展现出高尚的精神追求。如何在思想的层面提高自己的境界,超越个体性的思想处境,从更大空间展现社会成员的社会情感、公共关怀、理想信念乃至政治信仰,始终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 关切。
可以看出,以实践精神把握社会现实为基本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注重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规范性的调整,有别于简单、机械临摹人的思想状况的实证化进路。它通过对人的行为方式提出符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意义上”)的价值要求,为行为的正当性提供观念支撑。这种指向人的行为所蕴含精神的正当性,并非出于价值原则层面的强制要求,而是重于对行为的引导,将人们的行为引向合乎政治共同体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完善的价值方向。由此可见,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注重“引”的价值规范性具有“柔性”或“软性”的特征,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类别的实践精神的把握方式。在此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精神、价值观等观念性的作用方式渗透于社会生活,把握多样化社会群体的思想状况,通过思想引领、价值认同和化解精神危机等方式达成服务社会的目标,最终营造健康、和谐的精 神家园”。 [13]
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社会现实是一项具有鲜明批判性与建构性的价值评判活动的话,那么,更进一步地体现在以政治性为价值标准,规范人的精神世界。即是说,这种规范性的把握要体现出政治性的价值标准。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本质乃至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化现象,而是符合一定政治共同体要求的生存需求,这是人之所以是社会人(乃至政治人)的根本要求;作为政治人同时也是观念的存在物,人在政治共同体中生活自然存在某些相似之处,并遵循共同体形式下生活所应有的价值理想与价值原则。
这样,思想政治教育观察人的精神生活,需要放置于“政治”的视域。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现实的把握指向人的精神世界,并且遵循政治性的标准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引导、矫正。以政治的视域洞悉社会现实中合理的精神元素,并以此为依据,把握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精神交往。思想政治教育也因此从政治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视角思索如何对共同体的社会成员进行合理的精神引导,并从价值层面指向政治之善。中国文化中的“政治”,无论“政以治民”,还是“政以正民”,均强调针对广泛社会群体展开公共性治理的价值导向。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引导人向善。也正是因为善(特别是公共善),从实质层面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控制区分开来。
近年来,浮标站凭借其机动灵活、准确度高、测量参数多等优势,在海洋资源开发、环境监测、海上运动、国防建设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孙喜艳利用汕尾红海湾大型浮标站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汕尾红海湾近海海面风的日变化特征、季节变化特征和大风特点[1],同时通过与周边自动站观测资料对比分析[2],探索发现特定时段平均风速和阵风偏大的现象。李庆宝也针对青岛奥帆赛竞赛海域浮标站风力与背景气压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3],找出了不利于帆船赛开赛的弱风成因。而实际业务工作中,对海上或者内陆江湖面的预报往往受环境限制,浮标站资料缺少。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社会现实就是要在社会现实中揭示人类在共同体中过上良善精神生活所必需的普遍性的价值元素,以此为依据,审视人们在政治共同体中精神交往的正当性、合理性与有效性。在此语境下,“政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于:它构成评判思想政治教育所内蕴的实践精神的价值标准,以矫正社会成员精神世界中那些非政治性的精神观念。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社会现实所要实现的各项目标,如构筑良善的精神交往,引领人们的价值观,促进政治认同与社会发展,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等等,无不体现政治的标准。
本文按照服务对象固定程度、可商业化运营程度、成本分担核算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等维度,把以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可以归纳为教学科研用房、日常生活用房、师生活动用房、行政管理用房等四类;然后根据PPP项目四种具体操作模式的特点和四类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特点,研究了新增项目和存量项目分类下,各个类型的高校建设项目适合采取的具体操作模式和付费机制,为高校利用PPP模式解决基本建设提出具体思路和路径。
参考文献:
[1][5][7][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8,501,162,52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0.
[3]吴晓明.社会现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课题[J].社会科学辑刊,2013(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
[6]杨国荣.基于“事”的世界[J].哲学研究,2016(11).
[8]叶方兴.精神世界的政治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本性初论[J].思想理论教育,2018(10).
[9]杨国荣.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95.
[11]陈晏清,王南湜,李淑梅.现代唯物史观导论——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3.
[12][美]克里斯汀娜·科尔斯戈德.规范性的来源[M].译者:杨顺利.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22.
[13]叶方兴.现代性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服务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7(7).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2X(2019)09-0056-06
[基金项目]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法治与德治结合的价值实现机制”(项目批准号:2016EKS007)。
本栏责任编辑 朱国栋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社会现实论文; 实践精神论文; 规范性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