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稳定指数的构建与测度分析_金融论文

中国金融稳定指数的构建及测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金融论文,指数论文,稳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和我国金融业对外全面开放,资本的杠杆率被利用得越来越充分,金融的负外部性在金融对经济发展贡献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越来越明显,我国金融体系内的高风险和不稳定因素渐渐凸显出来,金融稳定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研究如何构建中国金融稳定指数,如何定量测度我国金融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金融稳定:内涵及度量

1.金融稳定的内涵及量化

金融稳定的内涵是一切对金融稳定研究的起点和本质认识,也构成了金融稳定性测度的基础。由于金融稳定涉及的范围及其领域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所以目前在国际学术界对金融稳定内涵的定义还未达成共识。从文献上看,早期对有关金融稳定内涵的理解主要是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自身的稳定特征和具体表现来阐述的,认为金融稳定的内涵主要包括:金融市场能够平稳运行;金融机构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之内;金融市场的储蓄和投资均能得到有效配置(Mishkin(1991)①、Crockett(1997)②、仲彬(2004)③)。近些年来,随着世界金融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一些研究者认为金融稳定内涵还应体现在:能有效地承受住各种较大的外生冲击;经济中的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的相对价格变化不影响币值稳定等方面(Schinasi(2003)④、EBC(2008)⑤、惠康等(2010)⑥)。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总结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将金融稳定内涵归纳为以下三个维度:(1)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正常平稳运行,金融机构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之内;(2)金融市场能有效地承受住各种较大的外部冲击;(3)经济中的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的相对价格变化相对稳定,不出现剧烈波动。

在金融稳定量化方面,由于金融稳定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因此很难用单一指标进行衡量。从文献上看,金融稳定的量化都是通过一个包含多个金融稳定内涵基础指标的综合指标来进行度量的。早在199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开始探索选取多个基础指标编制金融稳健指标,用来衡量和评估国家之间金融机构整体以及作为金融机构客户的公司和住户部门的当前金融健康状况和稳健性;2004年,IMF对金融稳健基础指标做了进一步修改,并且正式出版了《金融稳健指标编制指南》。⑦2006年,欧洲中央银行(ECB)在IMF金融稳健指数的基础上,构建了宏观审慎指数,用来评价其成员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此外,不少学者也在金融稳定指数方面进行了探讨,比较有代表性的有:Adam(2008)⑧比较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金融稳健指数和欧洲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指数的优缺点,然后在这两者基础上进行简化,构建了一个仅含有6个基础指标的金融稳定指数;Miguel(2010)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7个基础指标构造了一个金融稳定指数,并应用等方差加权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反应方法对哥伦比亚的金融机构稳定性进行了测评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欧洲中央银行以及国外许多学者关于金融稳定指数的研究大都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制的金融稳健指数为基础,然后进一步补充和修正。可以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制的金融稳健指数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从国内文献上看,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国内对金融稳定性测度的研究也逐渐展开。王明华等(2005)⑩以银行稳定的宏观成本控制作为理论依据构建了金融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万晓莉(2008)(11)以银行稳健性指数作为金融稳定的代理变量对中国金融稳定性进行测度;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2009)(12)从宏观经济运行环境、金融机构发展状况、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以及金融风险管理四个方面对2008年我国的金融稳定性进行了评估;霍德明和刘思甸(2009)(13)在参考ECB宏观审慎指数基础上,构造了宏观金融稳定性评估指标体系;王雪峰(2010)(14)应用状态空间模型确定指标权重,构造了中国金融稳定状态指数,用该指数反映我国金融稳定状况;惠康等(2010)(15)将金融稳定性归纳为金融体系基本要素平稳运行和具有抵抗巨大冲击的能力两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金融稳定指数。以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借鉴国外研究成果,进行中国金融稳定指数的有益探讨,做了很多有价值的工作。

通过以上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不难发现,虽然IMF编制的金融稳健指数是对金融稳定性进行量化考察的代表性方法,但是,一方面由于各国的会计标准、指标体系以及数据统计口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另一方面由于IMF的金融稳健指标体系中,比如一级监管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按部门分布的贷款对贷款总额的比率、非利息支出对收入总额的比率等这些核心基础指标在中国无法获得,因此,还不能完全搬用IMF的金融稳健指数用于中国的金融稳定分析。国内现有关于中国金融稳定性测度的研究虽然做了一些有益的、开拓性的探索,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了我国金融稳定性的某些侧面,但由于存在数据获取困难或方法选择差异等多方面原因,所以还不能够在整体上对金融稳定性进行全面地真实度量。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如何构建中国金融稳定指标体系在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仍然处于探索和完善之中。鉴于此,本文试图从金融稳定的内涵出发,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我国的金融稳定指标体系,为探索适用于中国国情的金融稳定指标进行一些尝试。

2.金融稳定指标选取

本文紧紧围绕金融稳定的基本内涵——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正常平稳运行,金融机构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之内;金融市场能有效地承受住各种较大的外部冲击;经济中的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的相对价格变化相对稳定,不出现剧烈波动,并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金融稳定指数体系为基础,结合我国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特征,选取我国金融稳定的基础指标。

在金融机构方面,金融机构的正常平稳运行是指主要金融机构能够正常运转并顺利履行职责,主要体现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金融机构的资本安全、运行状态平稳等方面。(1)对于资本安全,根据前述文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4)、欧洲中央银行(2006)、Adam(2008)、Miguel(2010)等均把不良贷款率作为金融机构资金安全衡量的基础指标,不良贷款率越高表明金融机构的损失可能越大,从而金融机构面临的破产风险越高,金融机构稳定性越差。因此,本文同以上国际文献一样,把不良贷款率纳入我国金融稳定指数体系之中,作为衡量金融机构资本安全的主要基础指标。(2)对于运行状态平稳,几乎所有的国内相关文献,如万晓莉(2008)、霍德明和刘思甸(2009)、王雪峰(2010)等都把新增贷款额作为衡量金融稳定指数的基础指标,这可能是与我国金融机构运行机制的特点有关。我国银行业起源于传统体制下政府主导型的银行体制,许多银行业金融机构仍然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特别是四家大型商业银行,长期以来扮演着第二财政的角色,因此,新增贷款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国家实施的货币政策。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该年我国的新增贷款达到9.6万亿元,是2008年新增贷款的2.31倍。短期内骤然增加的没有得到充分审核的新增贷款,无疑会导致较高的坏账风险,从而给金融机构带来较高的未来风险,影响金融稳定。因此,本文借鉴国内学者的研究经验,选取新增贷款额作为衡量我国金融稳定指数的基础指标之一。(3)金融机构的平稳运行还体现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上,剧烈波动的同业拆借利率也影响金融机构的稳定性。本文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发现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利率的相关性很强(两者相关系数为0.93),两者在图形上也很相似,因此为避免类似信息的比重过大,本文舍去后者,保留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这一基础指标。(4)另外,本文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4)、Adam(2008)、Miguel(2010)等的指标体系一样,选择金融企业流动负债/流动资产这一基础指标来衡量金融机构的偿债能力。

在金融市场方面,金融市场的正常平稳运行主要表现在资产价格平稳上,过高的资产价格必然隐藏大量资产泡沫,而资产泡沫的破裂又是必然的结果,因此过高的资产泡沫或者快速增长的资产价格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本文借鉴王雪峰(2010)指标体系,选取股票市盈率、商品房销售价格作为金融市场运行状态的基础测度指标。另外,国外传统的经济学观点认为,金融稳定的目标和币值稳定的目标一致,高通货膨胀会导致市场的大幅度波动,从而阻碍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诱发金融的不稳定。(16)因此,本文选取实际利率来衡量金融市场的通货膨胀因素,因为当实际利率较小或为负时,居民和企业会减少银行存款,这些资金往往会流入房地产市场或股票市场,从而加大资产泡沫,诱发金融的不稳定性。另外,借鉴IMF金融稳健指标体系,本文选取M2/GDP比率作为反映流动性情况的主要指标之一,这一指标值的上升可以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保持充裕流动性创造条件,但是该比重过大可能会引起通货膨胀,从而对金融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从承受冲击能力来看,金融体系承受外部和内部动荡冲击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的保障、金融体系的开放以及金融结构的协调发展,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平稳的发展可以为金融稳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金融体系的开放会使外部冲击给金融稳定带来一定压力,协调发展的金融结构是金融稳定的内在要求。国外的研究一般认为,影响一国金融稳定的因素也可能受到外部实体经济因素的冲击,其将间接影响金融体系的运转,诱发金融不稳定。(17)根据相关金融理论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择外汇储备量、实际有效汇率、外债与外汇储备比等变量作为金融体系承受较大冲击能力的基础测度指标。(18)综上所述,本文选择的金融稳定指标体系见表1。

二、金融稳定指标合成方法及稳健性分析

1.金融稳定指数的定义和指标合成方法选取

由于金融稳定的内涵非常丰富,涉及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国际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等方面,因此,金融稳定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范畴,而是一系列因素的综合反映,这也就意味着金融稳定指数必须是由多方面、多个指标所构成的一个综合指标体系。本文构造的金融稳定指数(FSI)是通过反映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外部冲击以及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各项基础指标,分别计算基础指标对其长期均值的偏离,然后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赋予不同基础指标的权重,进而合成综合的金融稳定指数,用来衡量一国的金融稳定状况。

本文借鉴Miguel(2010)构造金融稳定指标(FSI)的等方差加权方法(Variance-equal weight method),将金融稳定指数定义如下:

一般说来,从技术角度上讲,确定综合指数体系中多个基础指标的权重有三种方法:

(1)加权平均法。加权平均法是根据相关背景知识对各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评分,然后给出各项基础指标的权重值,利用基础指标的权重,把这些基础指标合成一个综合指数。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单方便。但是由于这种方法不仅没有考虑到各分项指标之间可能存在的高度相关性,会使得指数合成存在权重结构问题;而且权重的确定具有较大的人为主观性和随意性,缺乏相对客观性。

(2)层次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决策者对复杂问题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的过程。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地比较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方案重要性程度的权重,从而为决策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但是应用层次分析法需要由研究者根据对各指标重要性程度的认识进行赋值,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经验,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因此,层次分析法虽然可以排除思维过程中的严重非一致性,却无法排除决策者个人可能存在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3)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主成分分析法的思路是通过降维技术把多个相互关联的基础指标简约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数的指数合成方法,而且这些较少的综合指数之间互不相关,又能提供原有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另外,伴随主成分分析的过程,将会自动生成各主成分的权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抵制了在评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以主成分为基础的综合评价理论能够较好地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如实地反映实际问题。相比较而言,主成分分析法提供了科学而客观的评价方法,完善了综合评价理论体系,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正是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优越性,本文选取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基础指标的权重。

2.基础数据的处理

本文金融稳定指数体系共有11个基础指标,由于均采用基础指标对其长期均值的相对标准方差偏离度来度量,各基础指标具有相同的量纲,因此,可以进行指标的合成。但从指标属性上看,金融稳定指数的一些基础指标属于正指标,即指标越大金融稳定性越好,金融风险越低;一些基础指标属于逆指标,即指标越大金融稳定性越差,金融风险越高。如果将不同性质的基础指标直接合成加总就无法正确反映出不同作用力的综合结果,因此本文对所有逆指标均采取倒数形式来改变其性质,从而使所有指标对金融稳定性的作用力趋于一致。

一般情况下,任何一个月度或季度数据时间序列Y均由四种因素构成:长期趋势T(Trend),代表经济指标时间序列长期的趋势特性;季节变动因素S(Seasonal),是每年重复出现的季度变动;周期性波动因素C(Cycle),代表一种景气变动、经济变动或其他周期变动,可以代表某个经济或某个特定行业的波动;不规则变动因素I(Irregular),也称为噪声,是由无法预测的因素引起的。这四种因素共同影响和作用,形成了经济指标时间序列的整体变动的特征。在经济分析中,季节变动因素S和不规则变动因素I往往遮盖或混淆经济发展中的客观变化,给研究和分析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判断目前经济所处于何种状态带来困难,因此需要在经济分析之前,先将经济时间序列进行分解,剔除其中的季节变动因素和不规则变动因素。去除季节变动因素S和不规则变动因素I有多种方法,比如:移动平均法、Tramo-Seats方法、X-12方法等,其中比较常用的是美国普查局推出的X-12方法。

另外,在进行主成分分析时,既可以使用相关系数矩阵,也可以使用协方差矩阵。使用相关系数矩阵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消除量纲不同对总指数合成所带来的影响,能够避免主成分过分依赖于量级过大的指标变量,但是这一方法的缺点在于各指标变量都具有单位标准差从而造成具体分析中对不同指标的相对离散程度的低估或夸大;采用协方差矩阵的优点不仅可以消除量纲和数量级上的差异,还能够保留各指标变量在离散程度上的特性,避免对不同指标相对离散程度的低估或夸大。因此,基于以上综合考虑,本章选择协方差矩阵作为主成分分析的输入。

本文中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CEIC中国经济数据库”、“中国经济信息网宏观月度库”和“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样本时间区间为:2000年1月~2010年6月。

3.中国金融稳定指数的测度结果

根据上述方法对基础数据处理后,运用Eview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获得各基础指标的相应权数(见表2)。

三、中国金融稳定性分析

根据计算出的金融稳定指数,2000年1月-2010年6月期间的中国金融稳定指数图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金融稳定指数在此期间波动幅度较大,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2000年1月-2008年4月

这一阶段,我国金融稳定指数不断下降,从2000年1月的4.16最高点下降到2008年4月的-2.39最低点,说明这期间我国的金融风险逐渐减弱,金融稳定性逐渐增强。从宏观经济因素上看,主要是由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各国的经济逐渐恢复,加上国际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从2001年的8.3%逐年快速上升到2007年的14.2%;同时,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很快,从2000年的1655.74亿美元快速增加到2007年的15282.49亿美元,七年增长8.23倍,为保障我国金融稳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外,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逐年下降,从2000年初的23.6%下降到2008年初的6.3%,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明显提高。还有,在这期间,我国的实际有效汇率、股票市盈率、金融企业流动负债/流动资产以及新增贷款额也基本保持稳定。总之,这一时期我国宏观经济保持了快速平稳增长的良好势头,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平稳发展,金融风险不断下降,金融稳定性不断得以改善。

图1 2000年1月-2010年6月期间中国金融稳定指数变化趋势图

2.2008年5月-2009年7月

这一时期我国金融风险逐渐上升,金融稳定性有所减弱。从国际上看,主要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的宏观经济出现明显下滑,我国的工业增加值、出口额等出现明显下降,尤其是进出口总额从30%左右的增长速度迅速下滑,并出现负增长。从国内因素上看,主要是伴随政府的宏观经济刺激计划所带来的金融风险。2008年,为减弱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中央政府制定了四万亿元投资刺激计划,各地方为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纷纷上马各种大型投资项目,其中有些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并没有得到充分论证,这不仅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而且使得我国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进一步失衡;另外,由于2009年商业银行新增贷款达到9.6万亿元之多,一些地方政府负债竟达到300%。这为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贷款埋下了祸根,使得这一时期的金融风险急剧增加,中国金融稳定性大大失衡。另外,由于这一时期缺乏其他有效的投资渠道,国内外资金纷纷进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价格火爆异常,房地产市场投机盛行。据中国指数研究院2009年度相关报告显示,2009年上半年,20个重点城市中,12个城市商品房成交均价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其余8个城市也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上涨幅度已经达到了50%以上。根据美联物业发布的报告,2009年北京的楼市租售比再创纪录,首次突破了1∶500,达到了1∶546,部分区域甚至达到了1∶700;上海的楼市租售比也超过1∶500,远远高于国外楼市租售比1∶200的警戒线。据2009年房地产中介机构中大恒基计算,2009年北京市的房价收入比已达27∶1,远超出国际平均5∶1的水平。以上种种数据表明,在这期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资产泡沫,一旦高房价无法维持,那么楼市泡沫的破裂将给我国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稳定性带来很大的冲击,我国的金融稳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3.2009年8月-2010年6月

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政府部门逐步加强了金融风险管理,一方面逐步收紧货币政策,另一方面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了整顿和清理,同时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管理,这使得我国金融风险逐渐减弱,金融稳定性逐步改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2010年5月以来,我国金融稳定指数出现明显上翘,这意味着我国的金融风险有所上升,金融稳定性开始减弱,并有进一步失稳之趋势。据初步预测,我国金融指数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保持上升趋势,我国金融稳定性将进一步减弱。这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引起:(1)价格因素。由于国内食品价格上涨、劳动力工资上涨、资源产品调价等结构性价格上涨压力仍将长期存在,不排除结构性上涨压力在未来某些时段突出显现。另外,由于2010年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部分地区的粮食旱涝绝收,而自然灾害对物价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加上国际市场的原因,如俄罗斯的粮食出口禁令等,因此,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物价一直承受较大的上涨压力。(2)利率因素。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远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上是处于负利率状态。虽然短期负利率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是长期的负利率将对国家的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其一,负利率实际上是对居民储蓄存款征收一定的惩罚性税收,而逃避这一税收的方式则是进行投资,对于居民而言,由于中国投资渠道有限,所以负利率的直接结果就是使居民储蓄投向楼市和股市,从而引起房地产泡沫和股票泡沫急剧膨胀,进一步加剧资本市场泡沫;其二,负利率会刺激企业家开始投资一些原本不该投资的项目,特别是一些重工业、房地产等资金密集型产业,这些项目对利率的反应非常敏感,流动性过剩导致的股票市场泡沫也会进一步助长固定资产投资热潮,导致投资过度扩张,最后使得产能进一步过剩,资源配置将进一步扭曲;其三,负利率将进一步加剧国民收入分配的失衡,造成国有企业越来越富,居民越来越穷,负利率的实质就是用居民储蓄补贴国企,随着居民消费价格的步步高升,利率水平有望逐步提高,而利率的提高,对地方巨额的债务以及充满泡沫的房地产市场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中国金融稳定性也将随之发生变化。(3)实际有效汇率。2009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突破两万亿美元,达到2.399万亿美元,远远高于全球其他国家,相当于G7的1.93倍,是外汇储备排名第二的日本的2.2倍;2010年一季度,我国外汇储备同比增长25.25%。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和快速增长,招致越来越多国家的不满。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等多次向我国施加压力,敦促和迫使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自去年6月我国重启人民币升值计划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小幅升值,不断创出新高。从未来中长期来看,人民币不断升值是必然趋势,然而,人民币升值一方面会造成我国巨额外汇的损失,另一方面也会因为外资的快速流入和流出而危及我国金融稳定。

四、简短的结语

金融产生于实体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而又逐步深化为相对独立的力量,稳定的金融体系通过把资金导向更高效率的部门而促进了经济增长。在这个意义上,维护金融稳定就成为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然而,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发展,金融自由化加速推进,金融创新大量涌现,导致金融不稳定的因素不断增多并日趋复杂,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及其对实体经济的恶劣影响更是令世界猝不及防,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因此,各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无不高度重视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无不需要一个能够动态反映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潜在风险或不稳定状态的前瞻性指标体系来帮助分析和进行决策。

本文以构建一个能够全面反映一国金融稳定状况动态变化的综合指数为目标,借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其他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构建中国金融稳定指数的尝试。本文所构建的金融稳定指数显示,从2000年初到2008年上半年,我国的金融风险逐渐减弱,金融稳定性逐步增强;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我国金融风险逐渐上升,金融稳定性有所减弱;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上半年,我国的金融风险逐渐降低,金融稳定性得到改善,但潜在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特别是要关注价格(包括资产价格)、利率、汇率的变化,采取审慎的措施予以应对。可以看出,这一指数基本上能够揭示一个时期以来和当前的金融稳定状况,而且由于包含了反映未来金融运行状况和宏观经济状况的相关信息,所以还能够作为预测、研判未来金融稳定走势的先行指标,从而为政府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为监管当局制定和实施金融稳定政策、为投资者和消费者判断未来金融和经济走势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正如前文所述,金融稳定的内涵具有明显的多维性,这也就决定了用一个单一指标来反映金融稳定状况是极为困难的。很显然,尽管本文对金融稳定指数构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其中仍然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比如,如何更为科学地选择构建金融稳定指数所需的金融乃至经济变量,以更加准确、更为全面地反映金融机构的行为、金融市场的变化及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这一指数既不能过于繁杂而无从测度,也不能过于简单以至于不能精准地反映金融运行状态。因此,一个全面、准确、及时反映金融运行状态的金融稳定指数的构建仍有待更深入的探讨。

计算结果附录: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Date:10/31/10 Time:15∶51

Sample:2000M01 2010M07

Included observations:127 after adjustments

Extracting 11 of 11 possible components

注释:

①Mishkin,F.S..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Financial Crises:A Historical Perspective,in Glenn Hubbard,Financial Markets and Financial Crise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②Crockett,A..Why is Financial Stability a Goal of Public Policy,in Maintaining Financial Stability in a Global Economy,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1997,pp.7-36.

③仲彬:《金融稳定监测的理论、指标和方法》,《上海金融》2004年第9期。

④Schinasi,G.J..Responsibility of Central Banks for Stability in Financial Markets,IMF Working Paper,2003.

⑤ECB.EU Banking Sector Stability,European Central Bank,2008.

⑥(15)惠康、任保平、钞小静:《中国金融稳定性的测度》,《经济经纬》2010年第1期。

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稳健指标编制指南》,《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⑧Adam.Financial Stability Indicators: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ir Use in the Assessment of Financial System Stability,Prague Economic papers,2008(2).

⑨Miguel A.M..A Financial Stability Index for Colombia,Ann Finance,2010(6).

⑩王明华、黎志成:《金融稳定评估指标体系:银行稳定的宏观成本控制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9期。

(11)万晓莉:《中国1987-2006年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判断与测度》,《金融研究》2008年第6期。

(12)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9》,《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13)霍德明、刘思甸:《中国宏观金融稳定性指标体系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10期。

(14)王雪峰:《中国金融稳定状态指数的构建——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分析》,《当代财经》2010年第5期。

(16)A.J.Schwartz.Why Financial Stability Depends on Price Stability? Economic Affairs,15(4),1995,pp.21-25.

(17)IMF and World Bank.Staffs of the World Bank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Analytical Tools of the FASP,2,2003,pp.1-32.

(18)外汇储备量是偿还国外债务和保证国家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的重要物质保证;外债与外汇储备比是反映我国资本状况安全性的重要指标,过多的外债不仅使得我国承受较大的偿债压力,而且外部资本的流动会影响外汇市场供求的迅速变化会影响资源的配置,从而威胁金融的稳定性;实际有效汇率会对国家的经济产生显著影响,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外贸大国,实际有效汇率快速上升不仅会明显减弱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影响我国的宏观经济增长,而且会改变国际资本流动预期及其流动方向,从而对我国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19)所选定的权数根据第一主成分的各指标得分值求得。

标签:;  ;  ;  ;  ;  ;  

我国金融稳定指数的构建与测度分析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