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津阅兵风闻”看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天津论文,康有为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天津阅兵”是西太后欲借天津阅兵之机。利用北洋三军镇压维新派的军事图谋。这是多年来史学界定论性的传统观点。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成立的。“天津阅兵风闻”实际上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为清除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将要采取的军事政变的舆论准备。
关键词 天津;阅兵风闻;康有为;变法
多年来,史学界对“天津阅兵”有个定论性的观点,说它是慈禧太后欲借天津阅兵之机,利用北洋三军镇压维新派的军事图谋,以此来诠释戊戌变法的改良主义性质。经过几年不成熟的研究,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成立的。“天津阅兵风闻”实际上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为清除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将要采取的军事政变的舆论准备。
百日维新期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曾有去天津阅兵的计划。由于天津阅兵上谕发布于新旧两派斗争紧张之时,因而引起许多猜测和议论,形成“天津阅兵”将行废立的紧张风闻。
关于天津阅兵的上谕共有两次。一次是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十七日(6月15日),即百日维新开始的第4天。上谕的内容是:“谕军机大臣等:本年秋间,朕奉慈禧太后銮舆,由火车路巡幸天津阅操。所有海光寺、海防公所两处屋宇,著荣禄迅即修饰洁净,预备一切,并著胡燏棻将火车铁路一并料理整齐,毋得延误。”①另一次是七月八日(8月24日)谕内阁:“整军经武,为国家自强要图,现当参用西法,训练各军,尤宜及时校阅,以振戎行。现择于九月初五日,朕恭奉慈禧皇太后慈舆,由西苑启銮,诣南苑旧宫驻跸。初六日,由旧宫诣新宫驻跸。初七日,由新宫诣团河驻跸。初九日,阅视御前大臣等马步箭,除奕劻晋祺毋庸预备,其御前乾清门行走侍卫等,或步射,或马射,著先期自行报明,以备届时阅看。初十日,阅视神机营全队操演。十一日,阅视武胜新队操演,十五日,自团河启銮,御轮车由铁路诣天津驻跸。二十五日回銮。其天津应行预备各项操演,著俟驻跸南苑时,听候谕旨。所有应行事宜,著各该衙门,参酌成案,敬谨办理。”②
从这两个上谕,还看不出什么阅兵之外的图谋。第一道上谕只说要去天津阅兵,去天津阅兵的目的,第二道上谕说得很明白:“整军经武,为国家自强要图,现当参用西法,训练各军,尤宜及时校阅,以振戎行。”这是切合实际的,维新期间关于军事的改革,不过是“参用西法”,“整军经武”,在这一问题上维新派和守旧派并无分歧。光绪皇帝改革军事,慈禧太后是支持的,作为中国的实际统治者,她当然也想强国。那么,她自然要亲见通过变法收到的军事改革的成效。由此看来,帝后同去天津检阅“参用西法”训练的军队,在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双方都完全可能不带任何其他的企图,所以,就天津阅兵本身来说,也应该是没有太多的政治色彩。
在风闻遍布京津时,就有人提出否定意见。苏继祖所辑《戊戌朝变纪闻》的作者憎恨慈禧,同情光绪,但他的记述却否定了天津兵变说。他说:“或谓荣相请训时,太后两次密语旨,即天津阅兵将行废立也。窃谓不然,此皆皇上慑于积威,媒蘖人众,恭邸薨,常熟见逐,势孤心悸,有草木皆兵之势。而新党……审势度时,妄扭于前代权臣叛君,皆以兵力压制众人之见……夫太后、荣相每以为此其时也,可以废立矣,必在宫中调兵入卫,决不及出京到天津,行此大举动也……”③
从史料来看,慈禧太后并没有欲借天津阅兵来废光绪皇帝,镇压维新派的企图。最根本的一点是,慈禧太后的势力要远远大于光绪皇帝的势力,对付没有一兵一卒的光绪皇帝,她用不着到天津去“行此大举动”,在北京,在宫中就能做到的事,为什么要跑到天津去做呢?事实也是如此,直到戊戌变法失败,也没有发生什么阅兵事件,戊戌政变只是在宫中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根本没有动用北洋三军。
然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将天津阅兵上谕与时局联系起来,大做文章。康有为一面请求光绪皇帝“仿日本立参谋本部,选天下虎罴之士,不二之臣于左右,上亲擐甲胄而统之”;一面争取北洋军队,同守旧派争夺军队。这倒是显而易见的军事行动计划。
由此,笔者认为,要搞军事政变的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而不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天津阅兵风闻”是维新派用以制造军事舆论而施放的烟幕弹。
事实上,康有为在百日维新前,就确立了“尊君权”、“去太后”的思想。这一思想是维新派后来要搞的军事政变的基础。
康有为的《上清帝第五书》因工部大臣阻挠,“不为代递”后,给事中高燮曾抗疏荐之,并请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恭亲王奕阻之,并建议“皇上若欲有所询问,命大臣传语可也。”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初三日,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西花厅接受五大臣的询问,于是出现了康有为与守旧派面对面的辩论。
出席问话的五大臣是李鸿章、翁同和、荣禄、廖寿恒和张荫桓。西花厅辩论主要在阻挠变法的首要大臣荣禄与康有为之间展开。荣禄见到康有为当头便说:“祖宗之法不可变!”康有为立即反驳:“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也,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即如此地为外交之署亦非祖宗之法所有也。因时制宜,诚非得己。”
这场辩论从下午三点开始,“至昏乃散”。
这次辩论后康有为看到守旧势力仇视变法的汹汹来势,而光绪皇帝对他却能倚重信赖。诸多现实,使他的思想产生了巨大波动,产生了几个新念头。一是守旧派势力之大,简直是坚不可摧;二是光绪皇帝对他的态度,使他对光绪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思想;三是由于顽固势力之大,使康有为隐约产生了以武力清除守旧派,而后再进行变法的想法。这时,他的总体设想是:先依靠光绪皇帝进行变法,变法不成再利用军事手段清除守旧派,以后再进行变法。所以,自此以后,对依靠君权和平变法和实行军事政变流血变法,康有为都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
光绪二十四年春,康有为等成立保国会。这是维新派为宣传维新,组织力量而成立的,具有一些资产阶级政党模式的组织。这一组织成立后,立即召来守旧派的攻击。军机大臣刚毅打算查究保国会,光绪皇帝出面护持。尽管如此,守旧派仍然不断攻击保国会。荣禄更恶狠狠地放出风来:“康有为立保国会现放许多大臣未死,即使亡国,尚不劳他保也。其僭越妄为,非杀不可!”⑤在守旧派连番进攻下,无权无势的康有为等人除进行了一些近乎呻吟的言语辩论外,别无他法。不久保国会就自动解体,维新派遭受重创。这使康有为在西花厅辩论后,再一次认识到,没有力量,变法难为。受历史的局限,康有为所谓的力量,不是广大人民群众,而是军队,此时,他的军事变法思想进一步发展、成型。
百日维新前,文悌上《严参康有为折》,折中告发杨深秀“曾便衣至奴才处,仍申康有为之议。……竟告奴才以万不敢出口之言,则是杨深秀为康有为浮词所动,概可知也。”⑥史料记载,戊戌三月,胶州、旅大租借后,二人夜谈,杨深秀说:“若有人带兵8000人,即可围颐和园,逼胁皇太后。”这说明康有为早在戊戌三月便同杨深秀谈过“围园执后”的军事构想。
百日维新之始,慈禧太后迫光绪皇帝下旨:凡补授文武二品、满汉侍郎、地方督抚,都必须到太后处具折谢恩。从而控制了光绪皇帝的用人大权,使具备高位和实权的变法机构难以成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堵死了维新派依靠皇帝自上而下变法的路子,这样,就迫使康有为将他的军事变法思想施之于行动。
在关于天津阅兵的第一个上谕发布那天,慈禧太后逼迫光绪皇帝发布了几个重要上谕:一是将赞同变法的帝师翁同和开缺回籍,使光绪皇帝“股肱顿失”;二是让荣禄去天津任直隶总督,控制北洋三军。康有为据此推测说,慈禧表面上放一点权给光绪皇帝,让他主持变法,而实际上是手握兵权,等待时机,镇压维新派,重新柄政,而天津阅兵,便是“行废立”的阴谋。梁启超也说,翁同和被逐走,便是因他发觉了慈禧的这一阴谋,阻止光绪去天津所致。
第二次发布去天津阅兵上谕是七月初八日,此时新旧两派斗争更加紧张。“诸内臣环泣于慈圣之前,纷进谗言危词,怀塔布、立山、杨崇伊等曾潜往天津,与荣禄密谋,故意见更深。”⑦康有为等见守旧派频频去颐和园和天津活动,自然痛下军事政变的决心。
纵观史料,笔者以为,康有为等在实行军事政变的计划时,一是要秘密进行军事上的准备,二是在内部制造舆论,造成危机感。而“天津阅兵风闻”正是他们内部舆论的“外泄”,这一“外泄”可能是有意的。一是要换来有利于自己的社会舆论;二是意在影响光绪皇帝,使他意识到“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的紧张时局。果然,光绪皇帝拒绝与慈禧太后同去阅兵,“语庆王云,朕誓死不去天津。”⑧一来二去,光绪皇帝终于下了除去慈禧太后的决心。这样,维新派将行的军事政变便有了“尚方宝剑”,出师有名了。
天津阅兵期近,康有为等人开始策划“选将材,以得兵权”。康有为在袁世凯、聂士成、董福祥三个合适人选中圈定了袁世凯。康说:“以将帅之中,袁世凯夙驻高丽,知外国事,讲变法,昔与同办强学会,知其人与董、聂一介武夫迥异,拥兵权可救上事,只此一人。”⑨
八月一日,在康有为的建议下,光绪皇帝第一次召见袁世凯,破格提拔他为侯补侍郎,专办练兵。
“将材”选定之后,维新派又招集“好将”,约围颐和园。毕永年就是他们招集的好将。毕永年写的《诡谋直纪》,逼真地记述了康有为等人“围园执后”的密谋:七月二十九日夜,康有为召毕永年至其室,谓之曰:“……吾欲效唐朝张柬之废武后之举,然天子手无寸兵,殊难举事,吾已奏请皇上,召袁世凯入京。欲令其为李多祚也。”八月一日晚,康有为再召毕至其室,让毕往袁世凯幕中作参谋,配合袁世凯率兵围园。毕说:“仆一人在袁幕中何用,且袁一人如有异志,非仆一人所能制也。”康曰:“或以百人交汝率之,何如?袁统兵率颐和园时,汝则率百人奉诏往执西太后而废之可也。”(11)
毕永年在《诡谋直纪》中还说,八月初一日谭嗣同亲口告诉他,康有为已“使皇上面谕”此事。可见,围园执后,光绪皇帝是赞同的。之所以赞同,很大程度取决于“天津阅兵风闻”给他造成的危机感,这正是维新派希望看到的。至少可以说,“天津阅兵风闻”是光绪皇帝赞同维新派搞军事政变的直接原因。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三日,谭嗣同夜访在京的袁世凯,要他谋杀荣禄,率兵进京,以兵力之“一半围颐和园,一半守宫。”袁世凯假装应允,使谭离去。
然而,慈禧太后在不知此事(袁世凯回天津向荣禄告密的途中,戊戌政变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已经下手,幽禁了光绪皇帝。戊戌变法宣告失败,康有为等人的军事政变胎死腹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康有为等维新派发动的百日维新是有军事变法的思想、行为的。“天津阅兵风闻”便是他们为实施军事政变而制造出来的舆论,这收到了他们预期的效果。军事变法没有成功,主观上,在于维新派准备不充分,时间短,基础薄,既没有发动广人民群众,又没有争取到手握兵权的当朝重臣的支持。军事变法所倚重的军事政变在思想上有形成、发展的过程;在行动的准备上却显仓促。当然,客观上,维新派与守旧派过于悬殊的力量对比,也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而军事政变一旦成功,军事变法一旦成功,那么,康有为领导的维新运动就不能简单称之为改良运动了,那也许就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注释:
①②⑥《戊戌变法》丛刊,第2册,第21、59~60、438页。
③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纪》。
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第3卷。
⑤⑦《戊戌政变》丛刊,第1册,第350、552页。
⑧《戊戌变法》丛刊,第3册,第526~563页。
⑨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光绪24年。
⑩(12)袁世凯:《戊戌日记》。
(11)毕永年:《诡谋直纪》,见《近代史资料》总第63号,第1~2页。
标签:康有为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天津历史论文; 天津论文; 慈禧论文; 光绪帝论文; 清朝论文; 阅兵论文; 历史论文; 袁世凯论文; 清朝历史论文; 北洋军阀论文; 辛亥革命论文; 八国联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