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典诗歌,感受诗歌之美论文_张瑛

走进古典诗歌,感受诗歌之美论文_张瑛

辽宁省本溪市二十二中学 117000

摘 要:学会鉴赏古诗词是课标对初中生的基本要求,而古诗词教学又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中学生学习的难点。近几年中考古诗词考查对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以往的诗词教学又往往停留在“背诵默写”层面,忽视了古诗词中所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古诗词的学习失去了它的终极价值。本文就古诗词教学的鉴赏问题进行探讨,旨在寻求一条古诗词教学的新路。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背景 意象意境 手法 拓展

一、走进作者,知人读诗

诗歌的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的《武陵春》,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女妇人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北宋灭于金、举朝南渡前生活舒适安定,与丈夫金石考据家赵明诚游于文艺;南渡后,经历国破家亡的苦难,生活颠沛流离。前期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北宋灭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吗?

二、品读意象,赏意境之美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鉴赏重点在于把握诗中的意象,进而领悟诗歌的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相交融,从而表现出的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诗人创造意境,常用“寓情于景”和“即景生情”的方式,读者领悟诗歌意境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与体味。诗人把抽象的情感寄寓于具体可感的事物之中,这个事物即作者在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意象。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中的“鹤”这一形象矫健凌厉、顽强奋发、积极向上,具有象征意义,是诗人自身意志的化身。诗人选取在万里晴空之上一鹤排云冲天这一景象,再加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一高远的情怀,使得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为我们创造了一种虚实相生、超越时空的景象,使得诗歌的境界开阔疏朗,诗人的情感乐观昂扬,诗歌的格调清峻爽朗。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三、领悟手法,体会主题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也有人称之为表达技巧),可以从抒情方式、修辞方法、描写手法等三个方面入手。

抒情方式,主要有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用典抒情等。叙事抒情:通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抒发作者的内心感受。直抒胸臆:表达诗人面对人、事、物所产生的富有哲理的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提示学生抓住文中的抒情句深刻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即掌握诗歌的主题。在诗歌鉴赏中,有时诗人往往是借助一些生动的描写来表现诗歌的主题的,那么就要掌握诗歌的修辞等描写的方法,例如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借代、引用等手法。比喻使形象更生动,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为把事物人格化,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代为使表达含蓄,如“应是绿肥红瘦”;夸张为了强调和突出,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四、拓展迁移,课外阅读

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的鉴赏方法外,古诗文教学还要向课外拓展延伸。向课外拓展延伸可分为课外阅读、古诗文赏析讲座、摘抄引用等,其中摘抄引用特别重要。因此,为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可让学生设立一个古诗文名言警句摘录本,摘抄课内外古诗文里的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在被学生摘抄、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不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从而使学生在日记、作文或平时对话中情不自禁地、恰到好处地使用。

参考文献

冯华蓓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有效教学路径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5,(10)。

论文作者:张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9月总第2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8

标签:;  ;  ;  ;  ;  ;  ;  ;  

走进古典诗歌,感受诗歌之美论文_张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