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外经济管理发展的最新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管理论文,趋势论文,国外论文,最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90年代,市场瞬息万变,经营风险莫测。因此,自90年代以来,国外在经济管理方面出现了一系列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新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全球着眼,从当地着手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新技术革命的深入,特别是通讯网络覆盖遍及全球,信息传递日益迅速,现在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另一端正在发生的事情。过去,当你得到一个来自遥远国家的信息时,在时间上多半已成为历史,而现在我们都生活在同一时区,世界各地变得越来越近。因此,对各国企业来说,其经营的目的与范围,也由以往仅着眼于本国或本地,扩大到了着眼全球。 这主要是因为:(1)交通和通讯的发达;(2)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3)全球一体化趋势等。所有这些都为各国企业走向世界,着眼全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在这一形势下,出现了这样一种经营方针,即到原材料最便宜的地方去采购,到加工最便宜的地方去生产,到最能卖得出好价钱的地方去销售。换句话说,就是最巧妙地利用全球资源去经营。
从全球着眼是让企业扩大视野,把经营眼光放宽到整个世界。但与此同时,又要从本地着手,从本企业所处的实际环境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问题,才能实事求是,谋求实效。
二、管理的着眼点集中到尽量使顾客满意
以往的管理着眼点更多地集中在生产价廉物美的产品上。你生产的产品是标准化大路货,可以满足一大部分顾客的需要,如果价格又比同行稍低,而质量也不错,你就能比同行略胜一筹而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外竞争对手越来越多,这就使顾客选择商品的范围越来越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赢得顾客,更多地看你能否为顾客提供更为满意的服务。企业失去顾客的原因在很多情况下同价格或质量没有关系甚至毫不相干,而真正的原因是企业对客户的态度。90年代的竞争,在产品和服务上,出现了日益向多样化与个性化发展的趋势。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于商品紧缺时代的那类大路货,而是要求能适应自己特定的具体要求。西方市场行销理论把消费者的需求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首先是量的满足阶段;其次是质的满足阶段;第三是感性消费阶段。怎样千方百计地使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成了当今企业管理追求的目标。如在感性消费时代,消费者所注重的已不是商品数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价格的高低,而是商品与自己关系的密切程度。他们购买商品是为了一种情感上的满足,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我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充分反映了消费者“个性”的要求。所以,过去那种单一的、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已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了达到产品的差异化、多样化及个性化,企业管理必须认真研究不同层次的消费心理,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欲望,紧扣人们的感情消费心理,来维持和拓展市场。
三、企业管理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
过去,一般都认为企业生产的唯一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更是唯利是图,无需顾及其它。过去企业可以关起门来搞生产,只要产品有销路,企业能盈利,就可以“两耳不问天下事”而万事大吉。而到了90年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已越来越需要在考虑自身利益之外,还要重视对社会能否作出积极有益的贡献。也就是说,企业的活动是同它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的。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中,企业主要是重视保护投资的利益,而把社会及员工的利益放在次要地位。但现在的实践证明,如果不关心或不重视社会及员工的利益,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即投资者、员工、客户、相关企业和大众。所谓大众是指企业所在地的社会关系,包括地方社区团体、消费者团体、环境团体、企业所在地政府等。处理好企业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家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从管理目标来说,企业除了利润目标之外,还有超利润目标,具体表现为:一是关心本企业员工的个人利益,改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二是关心客户供应商的利益;三是关心环境保护,主动积极地治理环境;四是关心政府的政策变化,在政府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企业要千方百计地积极争取参与,施加影响。一旦立法,企业应无条件地严格执行。企业正是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树立和提高了自己的形象。
四、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着重于不断开发人的潜能,发挥人的才智,调动人的内在动力。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相比,它更看重人在组织中的重要性与价值,并通过不同的管理措施和激励方法,把人的潜在能力更有效地发挥出来。人力资源管理能将旧式人事管理的职能扩大,由从前控制员工的角度转变为采取多种激励措施激发员工内在积极性。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国际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家们逐渐意识到,企业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人才,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优秀的企业都把人才看成是企业中最宝贵的财富。谁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潜能,善于使用人才,培养造就一批人才,构成人才群体,谁就能最终建成一统的企业,就能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不败之地。
西方管理学家把人力资源管理、市场管理、财务管理和生产管理视为企业的四大营运职能,而把人力资源视为一个组织机构内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资产之一。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是管理理论从重视对物的管理转到重视对人的管理的一次质的飞跃。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员工的配备,员工的考核评价,员工的福利、报酬,员工的教育培训,员工的发展,建立及维持有效的工作关系及良好的工作环境等。
五、企业家的作用愈益重要,要求越来越高
有关企业家的研究,到现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一百年来,随着企业和企业环境的变化,西方企业家的成长经历了几个不同发展阶段。60年代以前为传统的企业家,这一阶段的企业家,更多的是靠个人的管理经验管理企业,他们主要重视的是生产。60年代以来,随着企业进入现代化阶段而形成了现代企业家。现代企业家在经营管理上,依靠创新精神、规范管理和科学决策。这些企业家一般被称为“经营型”企业家,也有人把他们称为“开拓型”企业家,他们的职能就是搞好经营现代化,取得更大的利润。到了80年代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以及它对企业、经济、社会和国家经济关系的深刻影响,经营型企业家由于不适应而逐渐向新型企业家演变,从而出现了新一代现代企业家。欧洲管理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称他们为“企业家型的政治家”。他认为这类企业家应具备以下素质:(1 )敢于面对风险应付挑战;(2)多方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3)既有才智和“理性”,又有“直觉”和感情;(4)不回避矛盾;(5)喜爱竞争;(6 )用一个总的战略去解决重大问题;(7)能创造出更多的新增价值;(8)重视生产程序的革新;(9 )善于把新的信息“融化”到产品和生产过程中去;(10)有社会责任感。
综上可见,所谓新一代企业家,就是一批既具有创新精神又具有政治家头脑的新型企业家,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为“革新型”企业家或“政治型”企业家。这类企业家已不单是善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专家,同时也是肩负改革使命,从技术、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考虑企业未来如何生存发展的全方位的战略家和政治家。
近年来,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和未来学的发展,西方各国对未来企业家形象的讨论日益活跃起来。一般认为,本世纪末工业社会将进入信息社会,21世纪将是人工智能企业化和企业自动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多样化和多变化的环境将对现代企业家产生巨大的“未来震荡”。因此,西方的一些管理学家和实业界人士认为未来的企业家应具备以下素质和条件:
(1)必须有先见之明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时代潮流。因此, 未来企业家应善于思考未来,自觉提高未来意识和预见性,他们应是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的人物。
(2)必须重视“精神科学和技术”, 应能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作用,重视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在未来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并以此为手段探索未来问题。因此,未来企业家应是技术专家和心理学家的结合,是工程师和社会学家的结合。
(3)必须善于发挥创造性和敢向风险挑战。 同时又必须实事求是和具有宽容精神。
(4)必须具有直观力、想象力、洞察力、判断力、应变力、 决策力、良好的人品和平等待人等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