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和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领导干部论文,乡镇论文,经济责任审计论文,部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乡镇和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管理
加强领导,搞好配合,统一行动,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保证。为此,在乡镇和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可以成立由区长任组长,纪检、组织、财政、审计等部门为成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在项目计划上,主动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请示并与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沟通,了解年度内干部监督和管理方面的重点及要求,在此基础上,制订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经联席会议协商一致,形成正式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
二、乡镇和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
乡镇和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和方法应重点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情况;完成经济发展规划(指标)情况;重大经济决策的程序和成效情况;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情况;重大经济决策的程序和效果情况;领导干部遵守财经纪律情况等方面。在乡镇领导干部评价体系中,突出对8大类即财政收支、政府负债、事业投入、工业经济及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使用与管理、内控制度的制定与执行、遵守财经法规及个人廉洁自律等24项指标、19份审计调查表进行全方位评价。在部门领导干部评价体系中,侧重从工作实绩和经济责任两个方面,对其履行经济职责的主要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和界定。建立13项定量、4项定性评价指标、13份审计调查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领导干部任期内重大决策、行政绩效、行政能力以及执行党风廉政规定情况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
(一)关注“三公费用”,注重四看。一看有无因预算约束疲软,执行走样;二看有无因标准严重滞后,脱离实际;三看有无因内部控制不力,弄虚作假;四看有无因会计集中核算后管理职能弱化,职责不清。如在对某区2011年度12个乡镇14名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中,将“三公费用”等有关问题及发生问题的原因和审计建议以专报的形式上报区委、区政府和区纪委,得到了区主要领导和区纪委主要领导的认可与好评。通过实行“四看”,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从加强财政预算编制、预算监督入手,强化对三公费用支出使用情况的审计,以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保障群众监督权、知情权。
(二)围绕评价体系,注重“三个结合”。一是定性与定量结合。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履行状况的分析评价时,实现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二是纵向指标与横向指标结合[纵向指标是时间跨度指标,包括今年与去年、现任与前任的比较指标。横向指标是指同类单位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的比较指标]。纵向指标考核事业的进步与否,横向指标则考核其发展的速度。三是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在审计过程中侧重专项资金和重点建设项目管理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客观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的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分清五项责任,重点评价工作业绩。一是发展目标责任。就是指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由上级政府、部门下达或本部门、本单位制定的各项经济指标、任务以及反映这些经济指标任务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应负有的责任。二是贯彻执行国家党政方针责任。就是指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对贯彻执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以及制定本部门、本单位的相关经济政策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和党和政府各项强农、惠民等政策的落实与执行方面应负有的责任。三是重大决策责任。就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对本部门、本单位重大经济决策、经营决策的决策程序、管理方式、投资效益或经营收益以及风险控制应负有的责任。四是内部管理责任。就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对所在部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应负有的责任。五是党风廉政责任。就是指领导干部对在任职期间本人与经济相关的廉洁自律执行情况以及领导干部所承担的与经济相关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应负有的责任。
三、乡镇和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式和方法
(一)加强审前调查。在审前调查中,紧扣审计总体目标,对调查事项的状况从总体上予以把握,并进行综合分析。在调查的方法上,采取“五个一”工作法,即填好一套表格、突出一个访谈、开好一个进点会、搞好一个测评、注重一个审阅,全面了解领导干部主要成绩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确定审计重点。通过审前调查,了解乡镇政府、区直部门的运作方式,以及从单位账务体系无法获取的重点投资项目管理信息;明确审计重点,紧紧牵住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应重点关注专项资金及投资性资金的“牛鼻子”。
(二)注重方案论证。实行审计实施方案局务会议集体论证制度。要求审计组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资料,并根据审前调查情况草拟审计实施方案,连同审前调查资料一并提交会议进行论证。经论证后的审计实施方案,凝聚了集体智慧,使审计目标更加明确,审计重点和内容更为准确完整,审计步骤和方法更为具体,时间安排更为合理。审计绩效更加明显。
(三)强调审深审透。审深审透,是审计机关质量控制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最佳手段。在审计中,我们一是强调“真实”,就是审计组围绕财政性资金的流向检查财务管理、财经法纪执行等情况,去伪存真地还原其本来面目并完整地加以反映;二是强调“准确”,就是审计组熟练地运用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加以准确无误的定性;三是强调“公允”,就是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资金流进流出的管理状况、政策执行情况以及经济事项实施的结果,组织专业人员对其客观公正作出专业性的评估。从执行情况上看,效果十分明显,既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的及时性;又有利于避免遗漏问题,防范审计风险,保证审查和评价的全面性、深入性;更有利于证据间相互印证,保证了评价定性的客观性。
(四)强化方法创新。一是创新审计模式。即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审核相分离和整改回访实行交叉的“三分离一交叉”审计模式。二是创新项目管理流程。根据国家审计准则,将审计项目分为项目计划、项目调查、项目实施、项目审理、项目报告及整改五个阶段和从组成审计组开始到审计文书出具21个控制点,建立每个阶段由一名班子成员在“一岗双责”的基础上领衔的“路段长”式管理模式。通过项目管理流程创新,确保每个审计项目立项合法、程序合规、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得当、建议可行、文书规范、及时整改。三是创新审计方法。全部实行联网审计数据采集分析,充分发挥计算机助审的作用;全部实行送达审计方式,节省了工作时间,缩短了工作周期,极大地方便了被审计单位。四是创新报告呈报内容。除正常上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外,还定期将同类型的被审计单位存在需要加以完善和改进的问题,以审计要情、综合报告等方式集中上报区主要领导,以节约领导时间,更有利于领导批示。五是创新整改方法。围绕揭露问题、规范整改、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坚持边审边改、批示推改、法规整改、回访促改。
(五)强调程序公正。始终注意开好三次会。一是召开由被审计单位干部职工参加的审计进点会,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审计程序、审计要求以及审计人员纪律等情况向被审计单位干部职工进行说明。二是召开由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参加的审计座谈会,就被审计对象执行财经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访谈。三是召开由被审计单位中层以上干部参加的审计结果公告会,对审计中发现财政财务收支问题和审计整改情况在会议上予以通报。并有选择地在政府信息公开栏、有关媒体进行公示、公告,以进一步推动审计整改,放大审计影响。
(六)注重积极整改。审计的目的在于规范和提高,如果审计发现的问题不整改也就失去了审计的意义。一是政府给力整改。由监察、组织、财政、审计等部门组成联合督查小组督促整改,对整改不力的实行行政问责。二是交叉整改回访。审计部门不但要组织审计,而且更要组织力量以审计组交叉回访的方式督促被审计单位及时整改。三是积极提倡边审边改。
标签: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经济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审计流程论文; 整改报告论文; 时政论文; 离任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