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主导产业高增长与技术吸收战略的成功经验_日本工业论文

日本主导产业高增长与技术吸收战略的成功经验_日本工业论文

日本主导工业产业高成长与技术吸收性战略的成功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成功经验论文,主导论文,战略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为了迅速消除战争的影响,实现工业的最优增长和国内经济的良性发展,实施了旨在加速工业现代化和工业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以及多元化、高层次化的工业宏观控制政策和技术吸收性战略,即在改革工业宏观控制体制的同时,通过制定实施一整套工业政策、法律以及健全“官产协调”式的工业控制系统,加强并完善对工业的宏观控制,有力地促进了工业长期相对均衡的高速发展和“软着陆”后的持续稳定增长。

首先,实施“道奇计划”,改革工业宏观控制体制,迅速完成从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体制的转变。当时日本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调整工业控制机构,撤销经济安定本部,从组织上取消对工业的直接统制机构;与此同时,又把控制工业的主要权力交给了改组后的通产省等政府部门,并赋予其对工业间接控制的职能,从而确保了工业宏观体制改革的顺利实现。二是废除统制工业的旧法规,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新的管理工业的法律、政令和省令,从而有效地加强了法律对工业的规范化间接控制,也为控制工业运行“大政策”的顺利实施创造了适当的外部环境。三是解散各种统制公司,建立和健全各种审议会和工业行业协会等组织, 完善政府对工业间接控制的组织系统。 从1949年3月开始,日本先后解散了石油配给公团, 粮食和原材料贸易公团以及煤炭配给公团等统制机构,陆续成立了一系列“官产学一体化”的各种审议会组织,如产业合理化审议会,产业技术审议会以及各工业部门的审议会,并在各主要工业部门、行业建立起许多专门的行业协会,从而为独具特色的日本式“官产协调”的工业控制模式的最终形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四是废除指令性控制,建立对工业企业的“行政指导”系统,不断加强对企业间接的“柔性”控制。

其次,因时而宜确定主导工业产业,优先发展能源、钢铁、重化工和部分轻工业,以尽快摆脱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极度匮乏的双重危机,促进工业生产的正常化、秩序化和工业结构的合理化。为此,日本政府先后采取了以下措施:一、实施集中生产钢铁、煤炭的“倾斜生产方式”,重点恢复和发展基础工业。战后初期,日本政府为了彻底解决各产业部门基础原材料普遍缺乏的根本问题,采取了优先发展钢铁和煤炭工业的“倾斜生产方式”,即重点生产方式政策,集中一切力量,把资金、物资、劳动力重点地投放到煤炭和钢铁的增产中去,努力促进煤炭和钢铁产品的相互交流,并在一定期间内政策性地扩大其生产,争取以其效果波及其它生产部门,最终实现整个产业的复兴。到了五十年代初期,日本经济终于摆脱了美军的强行管制,实现了经济的自主和独立,为保证供应日本经济自主所必需的能源,日本政府又提出了要尽快进行由于战争而延误了的能源工业的现代化和大型化建设,积极为日本经济的重新起飞创造更为有利的物质条件。二、推行以重化学工业为战略重点,以机械工业为核心的重化学工业化政策,不断发展新产业,开发新技术,实现工业结构的高度化。战后,日本为了继续保持重化学工业的优势发展,实行了低利率政策和信用膨胀政策,以不断满足重化学工业发展对资金日益增大的需求,并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和财政投资贷款,支持重化学工业扩大投资和加强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又通过政策手段,积极扶持重化学工业中新兴工业的良性发展。与此同时,为了实现重化学工业高度化的战略目标,日本政府还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具体措施:全面提高重化学工业企业素质,消除工业中的二重结构;重点发展机械工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电子工业、运输机械和精密仪器工业;促进重化学工业产品的出口。总之,重化学工业政策的推行,在日本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技术引进、设备更新为中心的固定资产投资高潮,而重化学工业的巨额投资,又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它成了带动整个工业大发展的火车头,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全面、高速的发展。三、通过政策导向,加快生活资料工业部门技术革新的进程,不断提高轻工业部门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积极开发新产品,从而使部分与国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主要轻工业在战后迅速得以恢复和重新发展。

第三,调整工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行产业合理化政策,以确保工业持续、高速增长。这项政策是日本政府旨在调整原来侧重军工生产的畸形工业结构,改变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的状态,提高企业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等一系列政策的总称。其主要内容包括:一、从国民经济的总体出发, 制定并推行一系列具体的合理化政策。 从1950 年开始到1965年,日本政府先后颁布《钢铁第一次合理化计划》、《汽车合理化三年计划》、《造船合理化计划》、《硫铵合理化五年计划》、《电源开发五年计划》以及《钢铁第二次合理化计划》和《钢铁第三次合理化计划》等等。通过以上计划的具体实施,日本奇迹般地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并顺利改善了工业产业组织。二、积极改善企业发展所需的宏观经营环境,大力促进工业合理布局,加强对交通、通信等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为日本工业的迅速成长,以加快日本工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步伐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三、在中小企业中推行“联合、合并或与大企业形成系列”的发展模式,不断加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多方位与多层次的联系,提高中小企业的现代化水平,尽快缩小中小企业同大企业之间的差距,谋求企业群体的共同繁荣。四、鼓励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在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实现最大规模效益;同时运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以实现效率经营,加快企业内部资本积累。产业合理化政策的实施,使日本工业在战后迅速得以恢复,并使基础工业部门优先实现了设备更新,为后来的重化学工业以及其他新兴工业的大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四、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工业,推进产业结构向高层次化和多元化发展,增大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推动日本工业产业的国际化。从70年代开始,日本面对能源危机、贸易磨擦、日元一再升值等一连串的难题,慎重并成功地调整了工业发展战略,迅速从重化工业高度化政策转向重点发展省能源、省资源的知识密集型工业和高技术工业的政策,从而使日本工业产业结构顺利实现了高层次化和多元化,推动整个工业步入国际化行列。其具体政策措施是:一、增加技术投资,调整“夕阳产业”,迅速消除“结构性危机”。“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的重化学工业特别是石油化学、铝精炼、合成纤维等工业部门受到严重冲击,整个工业出现了“结构性危机”。为此,政府根据“夕阳产业”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了限制或扶植政策。首先,对陷入“结构性不景气”的石油精炼、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工业部门以及运输、电力两个部门,采取了分阶段进行调整的方针,逐步缩小其规模。其次,对石油化学、铝冶炼、化肥、化学纤维等不景气产业,给予必要的扶植,使之逐步过渡到“防守型”的减量经营。第三,鼓励部分处在结构性不景气的重化学工业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实现外产外销。第四,加强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谋求传统工业的积极“蜕变”。二、扶植研究开发型工业,高度装配型工业、时兴产业和信息产业等知识密集型工业的发展,增加高新技术在主要工业部门中的应用,以实现工业产业结构的高层次化和多元化。具体措施有:(1)扩大技术研究经费的支出,大力发展电子计算机、电气机车、集成电路,新合成化学和新材料工业;采用复合技术推动通信机械、办公用机械、数控机床、自动化仓库以及大型现代化建筑机械工业的发展。(2)对钢铁、 石油化学、水泥等基础材料生产部门,通过在生产中大量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节能并提高产品质量、性能和可靠性,同时努力开发高性能、多功能的新型材料和特殊材料。(3)对以机械工业为中心的加工工业部门,要把微电子技术同耐用消费品结合起来,形成电子机械产品。(4)大力发展尖端技术工业,如信息处理、半导体元件、新材料、生命科学等,加强对这类新技术的开发,使之尽快形成独立的工业部门。

第五、实施“技术吸收性战略”,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不断推动日本产业的技术革命。战后日本在没有足够的科研投资和技术研究力量,科研、试验与设计水平同国外的差距又相当悬殊的情况下,全面采取“技术吸收性战略”,从而使日本以较低的代价迅速掌握了国外当时的大量新技术,迎头赶了上来,大大加快了日本工业以及整个经济的现代化进程。这种“技术吸收性战略”是通过加强对引进技术的宏观控制与指导而顺利达成的:首先,在鼓励各工业部门和企业大力引进国外新技术的同时,有组织、有步骤地指导政府各部门和企业,协调地做好引进技术的准备工作。当时的主要准备工作包括四大方面:一是政府自身首先做好立法以及组织上的准备;二是增加外汇来源并实行外汇集中管理;三是指导企业提前培训好自己的技术管理骨干,并优先保证消化能力较强的企业首先引进某项技术;四是指导企业准备好有效吸收国外新技术的基础条件。其次,加强对引进项目的宏观管理,指导企业根据国力和企业实际循序渐进地扩大引进技术,严格控制盲目贪大求洋的引进方式。最后,诱导企业充分利用现有工业技术基础条件,集中现有技术、资金、设施和力量,重点消化和研究引进的新技术,指导企业不断提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能力,严格控制单纯、片面引进,大力促进良性循环的形成。

总而言之,日本在战后通过推行主导工业产业优先发展战略与技术吸收性战略,比较顺利地实现了主导工业和新兴工业的大发展,并且迅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流的工业大国。与此同时,日本政府通过有效的间接或直接控制,鼓励企业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从而依靠这些引进的新技术,建立了强大的现代化基础工业并发展起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日本主导工业产业高成长与技术吸收性战略的成功经验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导工业产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推行,借助有效的法律手段以及财政金融等经济杠杆和必要的行政指导,充分调动了有限的资金和千千万万私人企业投资于工业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工业成功地实现了主导工业优先增长并大体上保持了各主要工业部门的相对均衡,实现了整个工业规律性的高速增长。

第二、主导工业产业的优先发展,产业合理化政策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化政策的推行,诱导工业以较低的代价较快的实现了工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不断创造出工业的“结构性优势”,使工业形成了持久而强劲的市场竞争优势。

第三、适度超前的间接控制工业运行的法律体系的形成,为主导工业的高速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并为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层次化和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保证。

第四、日本式“官产协调”工业控制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既强化了政府在工业宏观控制中的地位和权威性,充分发挥了政府经济官员在工业控制活动中的个人智慧和能动作用,又促进了政、企之间的密切合作,从而把政府同企业之间的磨擦系数减少到了最低限度,使传统上对立的双方最终形成了配合默契、相互协调促进的“一体化”关系,极大地推动了主导工业产业乃至整个工业的快速发展。

第五、加强对技术引进工作的直接或间接控制,指导企业充分利用有限的外汇,优先引进和重点吸收国内最急需(因而往往也是对企业最有利)的技术,从而大大减少了技术引进的盲目性,扩大了经济效果。

第六、利用现有的工业技术基础和经济条件,根据国内的实际“消化能力”,先小后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在主导工业产业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部门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努力在工业生产领域内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再引进—改良创新”这样一种迅速吸收国外新技术的良性循环,并借助引进技术的“阶梯”,加快向上攀登,最后走出了依赖引进技术发展国内工业的“循环圈”,走上了技术自主开发的道路,从而不断推动整个工业向现代化和国际化迈进。

标签:;  ;  ;  

日本主导产业高增长与技术吸收战略的成功经验_日本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